1、1.测量放线阶段1.1 无基础图产生原因:由于抗浮锚杆设计阶段图纸很可能不是最终版本,施工时,基础图标高、抗浮力及地下室位置均可能与抗浮锚杆设计图纸不符。产生后果:抗浮锚杆不能满足主体设计要求,抗浮锚杆报废防治措施:抗浮锚杆放线前与基础图(蓝图,盖审图章)复核,复核轴线、标高、抗浮力等;1.2 未对锚杆编号、分区或编号混乱产生原因:锚杆编号时,未考虑验收分区,对整个施工区域统一编号,编号随意产生后果:不便于施工记录,可能造成锚杆施工漏记防治措施:对锚杆先进行分区,在每一个区内按横排编号,从左至右从上至下。1.3 未锚杆标高未明确产生原因:施工时为查看基础图,未对基底标高计算,对独立柱基底标高未
2、计算产生后果:施工时抗浮锚杆标高不准确防治措施:施工前根据基础图分区域标注锚杆标高2.成孔阶段2.1 孔位误差大产生原因:测量放线误差大;放线后成果保护不到位;钻孔施工未对准测放点产生后果:锚杆间距超过规范要求,不能通过验收。防治措施:放线后,对测量成果进行复核;成孔前,对测放点通过与周边点距离进行复核2.2 施工工作面标高低于设计标高产生原因:土方开挖时,未严格控制标高,至使超挖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内地层被扰动,不能提供设计要求的锚固力防治措施:土方开挖时严格控制标高2.3 锚孔深度与设计有出入产生原因:锚杆施工场地高低不平,未对锚杆位置进行标高测量;成孔施工随意,终孔时未进行测量产生后果:
3、锚杆锚固段长度不足或锚杆锚入筏板长度不足防治措施:锚杆放孔时,同时测量孔位标高;计算成孔深度,终孔时,测量钻孔深度2.4 地层与地勘报告不符时调整锚孔深度产生原因:钻孔时,未对实际地层进行编录,未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合的软弱层,或出现后,未对锚杆长度进行调整产生后果:锚杆锚固力不满足设计要求,锚杆验收试验不合格防治措施:成孔时进行编录,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的软弱层,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对锚杆长度进行调整2.5 独立柱及条形基础位置锚孔深度未考虑独立柱深度产生原因:未考虑独立柱及条形基础深度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长度不足防治措施:施工前,统计独立柱及条形基础厚度,锚孔深度相应加深,对应至每根锚杆2.6 卵
4、石地层锚杆深度范围内有地下水产生原因:降水时未考虑抗浮锚杆施工地下水要求,地下水未降至锚杆底部以下产生后果:锚杆施工时,砂层及砾石沉淀至孔底,注浆时不能保证孔底注浆,锚杆锚固段减少防治措施:降水设计时,考虑抗浮锚杆施工,保证水位降至锚杆底部2.7 泥岩中孔壁有泥皮产生原因:由于岩层中有地下水,成孔过程中,孔壁产生泥皮,终孔时,未对锚孔进行清洗,同时,锚孔放置久后,孔内泥浆沉淀产生后果:锚固体与地层摩阻力降低,锚杆锚固力不足防治措施:锚孔终孔时,先向孔内加水,再用压缩空气从孔底将水吹出,反复几次,可将孔壁泥皮清洗干净,锚杆放入后应及时注浆。3.锚杆制安阶段3.1 钢筋品牌与合同不符产生原因:不熟
5、悉合同文件,钢筋品牌一般指厂家产生后果:钢筋品牌与合同不符时,存在计量的风险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合同交底,材料采购计划中提出品牌。3.2 钢筋规格与设计不符产生原因:不熟悉设计图,规格包括强度等级和直径大小产生后果:钢筋规格与设计不符不合格,不能通过验收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技术交底,材料进场后,根据图纸对进场材料进行验收。3.3 锚杆钢筋长度与设计不符产生原因:不熟悉设计图或施工随意产生后果:锚杆长度不够会导致锚杆不合格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技术交底,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3.4 隔离支架间距和大小与不符产生原因:施工随意产生后果:隔离支架间距过大或隔离支架过小,均会导致钢筋间距近,影响锚固体对钢
6、筋的握裹力;对隔离支架直径过大,影响钢筋保护层厚度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交底,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3.5 对中支架间距和大小与不符产生原因:施工随意产生后果:对中支架间距过大或对中支架过小,均会导致钢筋保护层不均,对中支架过大,锚杆放入锚孔内困难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交底,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3.6 钢筋分布不均产生原因:施工随意产生后果:钢筋间距近,影响锚固体对钢筋的握裹力,同时,抗水板位置不便于防水施工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交底,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3.7 锚杆入孔深度与设计不符产生原因:锚孔深度与设计不符,或锚杆放入孔内深度不足产生后果:锚杆标高高于设计时,锚杆锚固段长度不满足要求,锚杆标高低
7、于设计时,锚入混凝土长度不满足,需要对锚杆杆体接长防治措施:锚杆安放前,检查锚孔深度,锚杆安放后,检查锚杆标高3.8 注浆管安放不到位产生原因:锚杆制作时,未按设计要求放置注浆管;未对注浆管进行固定,拔管时,注浆管拔出;注浆时拔管过快产生后果:若孔底有水,浆液不能进入孔底,造成锚杆底端无锚固体,影响锚杆锚固力防治措施:锚杆制作时,注浆管安放至锚杆底部 0.2m;用胶带或铁丝将注浆管固定在锚杆上;注浆时,待浆液返回至孔口再拔管。3.9 拔套管时钢筋上拔产生原因:套管内加入砾石,造成与钢管摩擦较大,拔管时,钢筋随套管上拔,同时,钢筋和注浆管挂在套管内不平的位置,拔管时,钢筋随套管上拔产生后果:钢筋
8、锚固段长度不足防治措施:砾石在注浆过程中再加入,锚杆入孔前,检查钢筋有无可以挂到套管的地方,注浆管位于锚杆中央且不宜过长,以齐平锚杆为宜。3.10 锚入抗水板段钢筋弯起点位置低产生原因:钢筋玩起时,采用单根钢管直接向下压,对弯起点未控制产生后果:弯起点距抗水板底面过近,锚杆受力后,抗水板开裂防治措施:钢筋弯起,必须对钢筋的直线段进行固定,防止一起弯起。4 注浆阶段4.1 配合比不满足设计要求产生原因:未按设计配合比进行拌料产生后果:锚固体强度不足或注浆后,锚孔内浆液收缩较大防治措施:严格按设计进行拌料。4.2 注浆不及时产生原因:施工管理不到位产生后果:卵石地层,注浆不及时会导致塌孔,同时若有
9、地下水,容易造成注浆管底部堵塞,不能注浆及孔底一定深度无浆液;岩石地层,孔底容易沉淀泥浆,影响锚固力防治措施:锚杆施工后及时注浆 当天施工的锚杆必须当天完成注浆。4.3 钻孔内加入碎石级配均匀产生原因:加入的碎石不合格产生后果:浆液不能渗入碎石内,造成锚固体松散影响锚固体与钢筋的握裹力防治措施:进料前对碎石质量作要求,碎石应粒径接近 2cm含细料较少,碎石干净。4.4 注浆体不密实产生原因:浆液渗透碎石不均产生后果:锚固体松散,影响锚固体与钢筋的握裹力防治措施:加入的碎石质量满足要求,碎石在注浆过程中加入注浆过程中对锚杆进行振动,注浆后应反复补浆直至孔口浆液不下降4.5 锚杆杆体不居中产生原因
10、:注浆完成时未对锚杆位置调整产生后果:锚杆间距不满足设计要求,锚杆保护层不满足设计要求防治措施:注浆完成时,对锚杆进行居中固定4.6 注浆时拔注浆管过早产生原因:注浆过程中,担心注浆管不能拔出,注浆过程中拔出过快产生后果:注浆体不饱满,局部无注浆体防治措施:待浆液返至孔口后再拔注浆管4.7 注浆串孔产生原因:由于岩石地层中有裂隙,钻孔过程中,高压空气使裂隙贯通,注浆时串孔;卵石地层,由于孔间距较近,钻孔过程中卵石中的孔隙也容易贯通产生后果:影响被串孔的注浆质量,影响锚固力防治措施:对于锚杆间距较近的,跳隔施工5 检测阶段5.1 抗拔力检测选点无相关责任单位参加并确认产生原因:未重视产生后果:检
11、测结果得不到各方认可,不能通过验收防治措施:检测前,由勘察、设计、监理、施工、检测和建设单位共同参与检测点的选择,并签字确认5.2 抗拔力检测点不具有代表性产生原因:选点随意,未按规范选点原则进行选点?产生后果检测点不具有代表性防治措施:选点原则为,整个场地均匀分布;地质条件较差的位置多选;施工质量存在异议的部位;抗浮力较大的部位5.3 抗拔力选点数量不满足产生原因:未按规范进行选点产生后果:不能通过验收防治措施:根据规范要求,选点按同种规格锚杆取总数的 5%进行选点,同种规格指抗拔力相同,锚杆参数相同5.4 抗拔力检测抗拔力达不到要求产生原因:由于检测人员对规范的理解不同,造成实际检测抗拔力
12、不满足规范要求;试验锚杆钢筋强度不满足,检测按材料强度的 0.8 倍进行检测产生后果:不能通过验收防治措施:基本试验为特征值的 2 倍,验收试验为特征值的 1.5倍;锚杆杆体钢筋按设计拔抗力特征值的 2.5 倍配置5.5 抗拔力检测点与选点不符产生原因:未按选点进行检测产生后果:检测结果不满足要求防治措施:检测前对检测人员交底,检测过程中加强检查6 成品保护6.1 注浆体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时开始检底产生原因:抢工期,产生后果,钢筋与锚固体松动,影响锚固力防治措施:检底应在注浆体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检底采用人工;先检底再施工抗浮锚杆6.2 检底时破坏锚固体产生原因:质量意识不强产生后果:在靠近底板位置,锚杆无锚固体,容易产生锈蚀防治措施:检底时不破坏锚固体,锚固体在浇完垫层后再进行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