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竞争力经济学,明确:竞争力理论存在于经济学与企业战略管理两大研究领域。,经济学侧重于对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 从理论上探究什么是竞争优势之源;,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侧重于从企业经营实践角度, 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主要涉及3 个方面的问题: 竞争优势之源是什么, 即什么带来了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之“源”是通过什么样方式表现出来的, 即“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 如何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即要回答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第一章 导言,竞争力概念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进行系统研究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真正引起广泛注意,一般认为是在20世纪7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白宫和参议院要求美
2、国技术评价局对美国国家竞争力进行研究。,一、竞争力的解释,竞争是自然界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美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德姆塞茨:“竞争在经济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致于难以想象经济学没有它还能是一门社会科学。”,比较有代表性的“竞争力”解释,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的、良好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美国总统竞争力委会,1984)产业竞争力是指该国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即该国获得生产力高水平及持续提高生产力的能力。(迈克尔波特,1990)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的企业或企业家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其价格和非价格
3、特性比竞争对手更具有市场吸引力。 ( WEF和IMD,1994),如果从最基本或最广义的层面上解释,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处于相同层次上的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相同资源的能力,竞争力最直接的解释:指生产率哈耶克的观点:竞争是一个发现某些事实和知识的过程,二、竞争力的内涵及实质,学术界普遍认同,应该以“能力”并非“实力”来界定“竞争力”前者是动态的增量概念后者是静态的存量概念,竞争力的实质是比较生产力对竞争力的研究是多层次的,竞争力不仅包含现实竞争力,更包含潜在竞争力 研究竞争力,还需要研究竞争优势,三、企业竞争力内涵的几个要点,竞争力通常是一种能力网络,正确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地位
4、 价值性 独特性 延展性,四、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关系,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关注对象和实现效率两个方面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联系: 主要表现在相互之间的包容性和互动性两个方面,五、竞争力研究现状,国外竞争力研究现状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一,研发水平不同,特别是政府的支持力度差异较大,因此,各国开展竞争力研究的渠道、目的、竞争力信息的使用差距也较大。,1、欧美等国对竞争力的研究竞争力问题的研究起源于欧美,发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 标志性事件:1984年,美国组成“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 英国政府贸易与产业部于1992年开始每年提出数量不等的竞争力研究报告,2、迈克尔.波特的
5、研究,西方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他在1980年-1990年间,连续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全球产业中的竞争和国家竞争优势4本著作,奠定了他在竞争力理论方面的权威。,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的研究,WEF和IMD从20世纪80年代起,着手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评价体系。,国内竞争力研究,中国的竞争力研究始于1989年一些研究成果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任诺恩、赵彦云)中国社科院工经所“中国工业竞争力”专题研究商务部“产业国际竞争力”调查与评价工程,六、现有竞争力研究的不足
6、及展望,研究体系的系统性 研究方法的创新性,研究内容的完整性对竞争力来源的认识,七、竞争力经济学的研究层次及研究方法,研究涵盖三个层次 : 建立竞争力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基础 竞争力经济学实证研究 不拘泥于经济学分析的“纯粹性”,尽可能贴近具体现象和具体问题,提出对策性建议,研究方法基本上是沿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本章小结,竞争力问题主要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但其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与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结合还存在诸多争议,一般认为竞争力理论是一个应用相关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理论的综合应用科学体系。在经济学领域内,竞争力的实质是经济效率或者生产率的差异。,思考题:为济什么说在经学领域内,竞争力的
7、实质是经济效率或者生产率的差异?,第二章 有关竞争理论的主要流派简介,竞争力的理论渊源和基础是古典竞争理论和现代竞争理论古典竞争理论以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理论为代表现代竞争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两个学派为 “哈佛学派” 和“芝加哥学派” 迈克尔波特对于现代竞争战略理论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一、古典经济学派的自由竞争理论:一只看不见的手,由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创立,他是自由竞争理论的倡导者。“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道出了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实质。 斯密认为,人的“经济人”(自利)本性与社会利益的和谐是一致的,能够为社会经
8、济带来贡献,但先决条件是必须存在广泛的自由竞争。 在自由竞争过程中,一只“看不见的手”(成本、价格)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使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促进社会利益。 从这些思想出发,斯密主张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取消对私人经济的干预和限制。,古典政治经济学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学说,坚决主张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更加彻底。 但是,古典经济学理论内部存在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不能解释当时经济生活中许多实际现象。这些缺陷招致了对古典经济学的激烈批评,导致其最终解体。,二、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竞争理论:竞争均衡,完全竞争理论 大体上指19世纪后半叶至
9、20世纪20年代,围绕市场均衡理论和价格理论而形成的竞争理论。 该理论试图证明,正常情况下,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长期均衡是零利润均衡,也称为竞争均衡,与之相对立的则是垄断。,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理论 指20世纪30年代由琼.罗宾逊夫人和张伯伦各自提出的竞争理论。 不完全竞争理论的研究重点是,在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下,价格是如何确定的,厂商的行为是怎样的,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与完全竞争理论相比,不完全竞争理论更接近于现实市场竞争过程。,市场均衡的图示,(三)对完全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理论的批判,完全竞争理论所赖以建立的前提条件是极其严峻的。它把脱离实际的完全竞争的静态均衡作为理想状态,把一切非
10、完全竞争状态视为外来干扰 。按照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在市场上实际不存在竞争;这一概念本身有竞争之名而无竞争之实。其结论很少能用来作制定政策的指导。,不完全竞争理论被视为对完全竞争理论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十分有限的。 不完全竞争理论在方法上基本沿袭了完全竞争的静态分析方法,把技术进步和规模变化等因素排除在分析之外,因此,不完全竞争力理论不是对完全竞争理论的“革命”,而仅仅是对完全竞争理论的一种有限的发展和局部的修正。,补充:垄断、寡头垄断、垄断性竞争与完全竞争主要区别,完全垄断 完全垄断是指独家企业生产某种特质产品而形成的市场类型。 特质产品是指那些没有或缺少相近的替代品的产品。 在现实经济中
11、,公用事业(电力、煤气、自来水和邮电等)和某些资本、技术高度密集型或稀有金属开采等行业属于完全垄断的市场类型。,特点是:,市场被独家企业所控制,产品没有或缺少合适的替代品 垄断者能够根据市场的供需情况制定理想的价格和产量垄断者在制定价格和产品方面的自由度受反垄断法和政府管制的约束,完全垄断可分两种类型: 政府完全垄断 私人完全垄断,2、寡头垄断 寡头垄断是指少数企业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占据很大市场份额的市场类型。,寡头垄断的特点是: 少数企业生产产品的数量非常大。 少数企业对产品的市场价格和交易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 由于只有少数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因而每个企业的价格政策和经营方式及变化,会对其他
12、企业形成重要影响。 各种生产资料不能自由流动。,在寡头垄断市场上,通常存在着一个起领导作用的企业这个企业的产品定价和经营方式的变化,对其他企业有重要影响。,3、垄断竞争(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是指许多企业生产同种但不同质产品而形成的市场类型。在现实经济中, 制成品的市场(如电脑、电视、通讯产品等)一般都属于这种市场类型。,特点是: 行业内企业众多,各种生产资料可以自由流动。 各企业生产的产品同种但不同质, 即各企业生产的产品存在差异。 由于各企业生产的产品存在差异,因而各企业可以树立自己产品的信誉和形象,从而对产品的价格有一定的控制能力。,4、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是指由于许多企业生产同质产品而形
13、成的市场类型。,特点是: 企业数量众多,各种生产资料可以完全自由流动。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无差别的。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影响产品的价格。企业的利润水平由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来决定。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市场情况非常了解,而且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这个市场。,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的市场类型是比较少见的。也可以说,完全竞争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市场类型。,三、有效竞争理论:有价值的竞争和有效的竞争:克拉克、熊彼特,现代竞争理论把竞争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止的最终状态; 现代竞争理论的研究视角逐渐从交换向生产转换。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熊彼特的创新与动态竞争理论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熊彼特将“创新”(In
14、novation)与“发明”(Invention )、“创造”(Creation)区别开来。,认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才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和内在因素,也就是说,创新是增长的灵魂,创新是公司成长迅速的原因,而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 认为技术发明者不一定是“创新者”,只有把技术新发明引入经济之中的企业家才是“创新者”。反过来,只有“创新者”才配得上企业家的称号,否则只是企业主。,在熊彼特以后,以曼斯菲尔德等人为代表,把技术引入创新理论,以舒尔茨、诺斯、科斯等人为代表,把制度引入创新理论,创新理论逐渐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四、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梅森、贝恩 评价市场有效竞争的S
15、-C-P范式:梅森-贝恩范式,梅森(ESMasson)和贝恩(JSBain)提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 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企业绩效(performance),简写为S-C-P,即梅森贝恩范式。 这一范式注意到了企业间的绩效差异,但认为这种差异是由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决定的。 由此推论企业的绩效或竞争优势是外生的,产业组织理论主张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进行干预。,五、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施蒂格勒、德穆塞茨、波斯纳,建立在相信市场有效性的基础之上,认为应减少国家对企业干预。芝加哥学派反对对大企业进行拆分,主张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建立在扩大企业规
16、模基础之上。,不足之处: 过于相信市场自身调节能力,忽视或弱化了国家竞争政策的调控作用。 局限于个案研究,认为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就是最好的企业,而不提倡企业的社会责任。 把竞争目标仅仅归结于消费者福利最大化,忽视了市场的其他功能。 把国家竞争政策限制在禁止和控制价格协调行为上,不能解决市场竞争过程中存在的市场支配地位和限制竞争问题。,六、现代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 ,对现代竞争战略理论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竞争战略(1980) 竞争优势(1985) 国家竞争优势(1990) 称为波特“竞争三部曲”,波特竞争理论重点,五力模型 三大一般性
17、战略 价值链 钻石体系 产业集群,总成本领先差异化专业化,三大一般性战略,价值链:分析竞争优势来源的基本工具,将企业的各种活动以价值传递的方式分解开来“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波特的钻石体系,产业集群:空间概念,产业集群是区域寻求差异化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有效模式,波特的理论贡献,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战略管理领域,是对战略管理理论的重大推进。不足:缺乏对企业内在环境的考虑。更值得注意的是,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是建立在S-C-P范式基础之上的。 这一范式的突出缺陷是把企业的能力或资源看成是外生的
18、变量或者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固定不变的要素。,七、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论,内生论的诞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层面上。 这些理论的共同之处:都认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资源基础论 :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束所组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异质性资源。,核心能力论:由哈默和普拉哈拉德提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又称核心能力或核心专长),被认为是迄今企业战略理论中最有价值的成果。,基本观点: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客户提供附加价值的一组独特的技能和技术的综合体,而不是
19、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该理论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融合的最新成果,也是管理学理论界的前沿问题之一。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一种新的竞争范式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战略。 但这一理论侧重于个案和个体层次的知识的研究,对企业整体层面的研究关注较少,而且由于该理论出现较晚,尚未形成明确的分析框架和工具。,企业知识理论,将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认为隐藏在能力背后、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的知识以及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学习。 同时,在一定情况下,正是知识所固有的性质导致了企业的核心刚性。,在承认企业竞争优势内生于企业的前提下,探究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经历了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知识的过程,认识逐渐深化。
20、将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定义为企业的具体化的知识,这为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概念。此外,竞争力理论研究还从不同角度吸收了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一些主流的学术观点和思想。,综上,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论,本章小结,对于竞争力的研究,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从外生到内生的演进过程。早期的经典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探讨竞争力问题的一个切入点,但并不足以解释问题的全部。,后来学者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对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的视野。迄今还没有一个系统而成熟的理论框架,指导人们探讨有关竞争力的所有问题。因此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力求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思考题,关于竞争力相关
21、理论综述 。竞争都是有效率的吗?或者垄断必然是低效率?,第三章 企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战略,一、关于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的概念最终可以理解为成本概念企业竞争力实质是企业配置和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 最关键的是要有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顾客价值、差异化优势、延展性三大特征,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五个层面: 企业核心技术; 企业决策能力; 市场营销能力; 管理能力; 企业文化。,二、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企业竞争战略,主要是指企业产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向、目标、方针及其策略。 其内容一般由竞争方向(市场及市场的细分)、竞争对象(竞争对手及其产品和服务)、竞争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如何获取
22、竞争优势)三个方面构成。,1、选择竞争战略的两个中心问题与三大一般竞争战略,两个中心问题: 产业选择,即从长期盈利能力和决定长期盈利能力的因素来认识各产业所具有的能力; 竞争地位问题,即如何在一个选定的产业内决定企业的竞争地位(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位置)。,2、三大一般竞争战略(generic strategies):低成本、差异化和专一化,低成本(cost leadership)或(总成本领先)战略强调以很低的单位成本和价格为价格敏感的用户生产提供标准化的产品。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高效、规模化的生产设施,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费用,确保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差异化战略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
23、立起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特征,但这一战略与提高市场份额的目标不可兼顾,在建立公司的差异化战略的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很高的成本代价 。 专一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强调提供满足小用户群体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从而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从以上波特的思想可以看出,波特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优势,二是产品优势。 低层次的竞争优势是“低成本竞争优势”。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差异化与专业化)。,三、自主品牌与品牌竞争力,品牌是综合的系统的,包括企业理念、管理模式、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相配套支持的要素。企业现有的任何
24、核心竞争力优势:资源、技术、人才、管理、营销等优势最终都应转化表现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优势。 品牌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品牌拥有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或在行业内能够保持独树一帜、能够引领企业发展的独特能力。 这种能力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品牌内在的品质、技术性能和完善服务。,如果没有品牌,世界将会怎样?,企业价值观:品牌竞争力的基石,以下是一些不同行业著名企业的价值观: 沃尔玛:大众阶层 麦当劳(餐饮):质量、服务、清洁、价值(Q+S+C+V) 通用(电气公司):进步乃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 飞利浦(电器公司):让我们做得更好 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 耐克:just do it 海尔:真诚到永远 美国苹果公司:海
25、盗精神 Google:不作恶,品牌价值观与强势品牌的打造 要点之一:提炼个性鲜明的核心价值,并持之以恒地加以维护。,要点之二:用品牌核心价值统帅营销传播的全过程。,时尚奢华经典品牌,科技以人为本,要点之三:根据品牌核心价值对品牌识别全面规划,使营销活动具有可传播性。,安全也运动,万宝路的世界,要点之四:围绕统一的品牌核心价值,优化品牌组合,主 副 品 牌 战 略,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 打造核心竞争力“三步曲”:,第一步:定位独特卖点 ; 产品的宽度和深度 、低成本、方便、提供意见及协助 、品质、与众不同的源地或出生 、服务、更多、更长的保证或担保 、历史的优势、速度、创新 、品牌、良好的解决方
26、案 等第二步:凝聚经营焦点 ; 商业黄金定律:80%的利润来自20%的客户。 (二八定律)第三步:全方位营销卖点和焦点 。 把我的思想放到你的脑子里;把你口袋里的钱放到我的口袋里。,增加利润只需要做三件事,增加顾客的数量;增加每个顾客消费的平均金额;增加顾客消费的频率。,案例分析:,从竞争力角度解析沃尔玛与格兰仕的差距海尔模式:制度与文化结合的典范山寨机的核心竞争力,讨论题:中国缺少百年老店原因何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全球化分布式协作与企业竞争优势?,本章小结,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企业竞争力最终可以理解为成本概念。企业竞争力是相对的,今天的竞争力很可能成为明天的核心刚性,保持竞争力的法则是不
27、断创新。,第四章 产业竞争力理论 与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产业与产业分类 传统分类迈克尔.波特改变了产业传统的定义方法迈克尔.波特把产业定义为: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例如小汽车、传真机、洗衣粉等都可以独立被视为一个产业。,二、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从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比较优势就是自然禀赋,即一国生产要素的配置,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其实就是一国或地区如何扬长避短的问题。竞争优势是指各国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市场竞争能力, 也可以说是一个优胜劣汰的问题。,归纳一下:尽管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存在区别的一组概念
28、,但两者都是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两者的区别是,比较优势强调同一国家不同产业间的比较关系 ;而竞争优势强调不同国家同一产业间的比较关系 。前者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后者则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现实态势。 与区别相比,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要:一国一旦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会同时发生作用;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 因此,比较优势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因素,而竞争优势是产业竞争力的最终结果。,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从经济学理论看,影响产业竞争力的所有因素可以归结为两类,即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一国资
29、源禀赋和交易条件决定的静态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当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之后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比较优势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的比较,竞争优势是指产品的比较。一个国家的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最主要的是产业竞争力,单纯地由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不一定有竞争优势。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需要一个转换过程。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技术、规模、人力资本投资、管理、生产方式等后天性因素起主要作用。,三、迈克尔.波特关于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因素分析(钻石模型),六因素包括,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将基本条件(如天然资源、教育、基础建设)转换成特殊优势的能力。 需求状况: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或服务的需求
30、数量和成熟度。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一个产业想要拥有竞争优势,就必须有世界一流的供货商,并且从相关产业的企业竞争中获益,这些制造商及供货商形成了一个能促进创新的产业“簇群”。,机遇:机遇是那些超出企业控制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如技术的重大创新、石油危机、战争等。 政府行为:政府通过在资本市场、补贴、生产标准、竞争条例等方面的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市场竞争及企业战略: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四、波特:产业优势的发展阶段 研究意义:产业升级不是一个孤立问题,必须放到一定的产业发展阶段来考察。,要素驱动阶段:产业竞争优势得益于某些基本的生产要素,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等。 投资驱动阶段:
31、产业竞争优势的确立以国家及其企业的积极投资意愿和能力为基础。,创新驱动阶段:企业不仅运用和改进从其他国家获得的技术,而且创造和发明新的技术,技术创新成为驱动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动力。 财富驱动阶段:产业竞争依赖于已获得的财富,企业回避竞争,更注重保持地位而不是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逐渐衰退。,五、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正在崛起的中国产业 产业体系完备并已呈现现代特征 产业体系已参与世界产业分工 工业品凭借低成本、低价格、低工资的优势向世界迅速扩张,产业竞争力的真实报告 产业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世界产业链分工链条的下游和低端 中国距离世界产业强国的目标还很遥远,(三)微笑曲线
32、 (smiling curve),台湾宏基公司董事长施振荣最早提出,用一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来描述现代产业价值链的研究。,(四)世界金字塔经济,第一层:美国信息产业第二层:英国金融产业第三层:德、法、意等国制造业第四层:日、韩产品第五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结论:,中国虽然成功实现了出口商品结构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但工业制成品中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仍然较高,影响到贸易利润的获得。中国是借助加工组装环节的低成本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机会,发展成为新兴的国际制造业基地之一。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或末端,即“微笑曲线”的最底端。,我国现有出口产品是以
33、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与处于同一出口产品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发生了更激烈的竞争和贸易摩擦,受到了更多的反倾销指控。 中国产业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应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五)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要素条件 劳动力、资本、技术装备等生产要素都具备支撑经济较快发展的条件。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成本较低,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 在要素制约上,除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产业发展的软肋和瓶颈外,还存在科技和人才瓶颈。,需求因素国内需求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但是,有效需求不足。其中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是最突出的问题。,相关和辅助性产业 我国的产
34、业集群已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一些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特色产业和品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企业因素 我国企业具有高层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和产品设计水平较高、人力成本较低等主要竞争优势;而主要竞争劣势是缺乏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等高端人力资本,创新能力较弱、企业营销技能欠缺等。,发展环境(机会 ) 世界多极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趋势; 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 注意:机遇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同样的机遇给不同的产业可能造成不同的影响。,体制环境(政府),从国际经验看,在一定的初始经济水平条件下,对经济增长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
35、政府对产业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政策和政府规制。,除以上六要素之外,强调两点:,文化力或文化国力成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技术革命浪潮下,自然资源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正在削减。(“零资源发展”),讨论题:,怎么看待当前“国进民退”现象?,本章小结,产业竞争力是一个涉及地区、区域或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国际经济学概念,它除了“技术”和“制度”这两个经济学的基本要素之外,还包含着“比较优势”的概念,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竞争优势可以加强比较优势。 产业竞争力可以是以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生产同类产品或可以互相替代的产品”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但它不是该产业范围内各个企业的竞争力的简单叠加,企业叠加的外延不等
36、于产业的外延。从最终角度而言,产业竞争力体现在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这里至少包含着两层涵义:首先,国际市场份额是衡量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指标;其次,无论是企业还是产业,竞争的主体是它为国际市场所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第五章 区域竞争力与区域发展战略,“区域”概念的界定与“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区域”概念的界定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从经济学的研究视角看,经济区域同其他区域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它具有自身特定的三大构成要素:,经济中心经济腹地经济网络即以经济中心(城市)为核心,以经济网络为纽带,联
37、结广大的经济腹地经济区域。,目前国内区域竞争力研究所涉及的均是国内区域,即介于国家和城市之间、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若干个相关城镇及其周边辐射地区(包括乡村和城乡结合部)组成的、在空间上密切联系、在功能上有机分工、相互依存、并且具有一体化发展趋势的空间经济复合体。,、区域竞争力内涵的几个要点,通常可以将区域竞争力理解为:经济区域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有效配置资源,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其他同类区域)更多的财富、占领更大份额的国内外市场,以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要点: 竞争主体是具有相对独立发展能力的一国内的经济区域; 区域竞争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式、国际化竞争; 区域竞争力的强弱直
38、接表现为区域内产业(或企业)相对于其他区域内产业(或企业)创造财富、争夺国内外市场能力的强弱。其根本目标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二、区域竞争力理论基础的梳理,比较优势理论 经济学中最古老的概念,被视为分工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和国际贸易赖以存在的前提。比较优势其实就是一国或地区如何扬长避短的问题。,竞争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长期以来在国际竞争分析中处于主流和控制地位的一种理论,而我则力主竞争优势应该是一国财富的源泉。比较优势理论一般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而我认为这些投入要素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其作用日趋减少。” 波特创立的这一竞争优势理论,被很多学
39、者视为区域竞争力的理论基石。 一个国家或地区保持竞争优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新经济增长理论,特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以罗默、卢卡斯、斯科特等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经济系统自身的推动,技术进步既是经济增长之源,又是知识、人力资本积累、溢出和研发投资之果。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区域竞争力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表明从长期来看,必须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重视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而持续的较大规模研发投入和政府对重大科研项目的资金、政策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创新理论 源于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的创新理论,此后逐渐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分支。,
40、内容涉及创新活动的内外联系与过程、创新的动力机制(技术推动与需求推动)、创新的类型(激进式与渐进式)、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制度创新及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等方方面面。将创新理论纳入区域竞争力研究的理论背景之中,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了解竞争力的意义:最先发明创新的企业可能因此改变在区域内的竞争地位。新技术、新需求、新的产业环节及新的法令规章等都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因素。当然,创新离不开知识积累和对研发投资。,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区域经济学中的区位论、增长极理论、产业分工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等对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也有直接贡献。,注意:经济学上的梯度表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别的程度。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
41、论是建立在弗农(Vernon)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之上的,由于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业具有不同的空间布局规律,因此产生了区域经济技术水平的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创新活动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之后随着时间推移及产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主要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同时,反梯度推移理论指出,相对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进国外领先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借助后发优势实现超越,然后向较高梯度地区进行反梯度推移。这也叫后发优势,或者叫跨越式发展。,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从产权关系、交易费用、市场信息、契约安排等方面研究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合理的制度安排能给人们
42、提供稳定的收益预期,激励经济主体的经营和创新,并且即使在没有明显技术进步的一些国家,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制度创新过程来加以解释。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就是规则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区域竞争力研究的贡献在于,启发人们从特定区域的市场化程度、法制环境、企业治理结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等方面考察竞争力的形成与强化机制,探索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谋求竞争力提升的基本途径。,此外,区域竞争力研究还从不同角度吸收一些非主流的学术观点和思想,如综合国力论、政府政策论、管理文化论、劳工组织论等。旨在形成系统、完备的理论基础体系和分析研究框架。,区域竞争力的来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内在统一,竞争优势必须以比较优势为基础;
43、 比较优势必须通过竞争优势来体现;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本质上都是生产力水平的比较; 产业形成初期应把“比较优势”作为获取区域经济竞争能力的主要原因。 但在现代竞争环境中,解释区域经济竞争能力的获取不仅包括区域的比较优势,还必须包括其他方面的优势和能力。,三、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产业集群现象和发展背景波特的界定:某一特定产业(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区域,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竞争优势集合体;集合体的成员包括提供上游零部件产品的供货商、下游的各类分销渠道与客户,提供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等与该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持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
44、、质量标准机构、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综合相关学者对产业集群的阐述,一般概念上的产业集群或称企业簇群(企业群)是指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或某特定领域内大量相互联系的企业及其支持机构在该区域空间内的集合。,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产业集群,以传统的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部门为主。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依托当地的科研力量,如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间相互密切合作,具有强烈的创新气氛。 资本与技术结合型产业集群。,我国产业集群特点,规模大,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大份额 ;专业化分工能力强; 生产和交易成本低; 产业链较长,产业关联程度较高。
45、,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规模经济 ;极化和扩散效应; 存在反梯度跨越可能。,四、比较有影响的中国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 国家发改委对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 第一类:八大要素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框架),区域经济实力竞争力分析 开放度竞争力分析 政府管理竞争力分析 金融体系竞争力分析,基础设施与环境竞争力分析 企业管理竞争力分析 科学与技术竞争力分析 国民素质竞争力分析 该指标体系最大特点是涉及领域广泛。 包括一百多个指标的一整套指标体系,从不同要素条件系统地反映区域竞争力。,第二类:十六项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框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人文发展指数(HDI);
46、 恩格尔系数;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R&D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人均道路面积;轨道交通客运比重; 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空气污染指数(P) 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 外贸出口总额与GDP之比; 外资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数; 外国金融机构; 年海外入境旅游人数。其优点在于: 简明易懂,便于操作;便于进行地区之间的国际对比;指标项数较少,涉及面较广。,国家统计局设计的指标体系,由总体经济、对外开放、产业、政府管理、基础设施、环境、管理、科技、人力资源与生活质量等大要素模块、个要素支撑点、共计项指标组成,能够全面评价我国各省级区域竞争力状态。 采用柔性系统设计思想,将竞争力要素分
47、解成若干子要素作为竞争力要素的评价支撑,称之为要素支撑点,然后再选择若干指标反映要素支撑点的竞争力状态,保证不同时期竞争力水平评价的一致性。 评价指标体系庞大;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具体数值从国家统计局和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公开发表的数据中获取,由此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由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倪鹏飞博士牵头编写 城市竞争力指标较为丰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由北京市社科院景体华主编包括一系列权威研究报告,三、欧盟区域经济政策一个典型案例,欧盟区域发展模式,传统的点轴型区域发展模式包括: 蓝色香蕉带,是目前欧盟最为发达的地区,集中了
48、欧盟主要的经济中心。东西轴线带,是欧盟第二条经济实力十分雄厚的地区,也集中了一大批欧盟主要的经济中心。 欧洲南部阳光地带,这些地区呈相对孤立的带状分布,是欧盟相对落后的地区。,新的网络型区域发展模式,首都和大都市经济圈的形成; 老工业基地的衰退与振兴; 新兴的中距离外围地区的崛起; 远距离的外围地区。,欧盟地区发展的新趋势,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与缩小。区域合作成效显著: 问题区域治理; 创新区域合作; 跨境区域合作。,欧盟区域政策的争议及新动向: 团结与竞争; 2007-2013年欧盟结构政策。,中欧比较与借鉴,在区域政策目标上,中国的区域政策主要是对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鼓励和倾斜政策,目的在于使
49、部分地区尽快地富裕起来。对“问题地区”的支持政策虽然已经开始,但目标还不十分明确,乃停留在低水平的“扶贫”阶段(包括西部大开发的目标也主要是扶贫和社会稳定),尚没有明确地提出缩小地区差距的根本目标。,在区域政策的手段上,中国目前还比较缺乏有效的区域政策手段,财政的转移支付缺乏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基本上都是临时性安排,如扶贫计划和西部大开发等,也没有相应的基金安排;对鼓励民间到西部的投资政策也迟迟没有出台。,在区域政策的管理机构上,中国也没有设置正规的管理全国区域经济的部级专门机构,但却设置了管理部分区域发展的部级机构,这样的机构设置难以确保形成系统、全面和规范的区域政策体系,难以确保区域政策的有效实施。 有学者对欧盟区域政策研究后提出,中国迄今为止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政策,是我国区域发展一直走不出恶性循环的主要根源。,探索新的区域划分框架和多元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比照欧盟的区域分类框架,应由国家统一对四类功能区的二级乃至三级区域作更精细的划分。 要针对不同功能区域的实际问题,实行分类指导的区域发展模式: 如问题区域治理模式、“首都圈”经济带动模式、“创新都市”模式、“一国两制”下的跨境合作模式、行政区边境合作模式、区域集群模式,等等。特别重要的是,我国应该把流域治理模式当作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