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柳先生传.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880406 上传时间:2018-04-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柳先生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五柳先生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五柳先生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五柳先生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五柳先生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6、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如何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本文的重点。还要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一、 明确学习目标:1 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2 学习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3 积累掌握“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重点词语,熟练地背诵课文。二、导人新课: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

2、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三、整体感知课文。1 教师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嗜( ) 辄( ) 吝( ) 褐( )箪( ) 汲( ) 俦( ) 觞( )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译课文大意(23 人)。引导讨论以下问题:(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3、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明确: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

4、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3)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明确: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明确: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已经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

5、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明确:“先生不知何许人电,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五、总结全文。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

6、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六、布置作业:1 背诵全文。2 补充练习。 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27、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教学的难点。文章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人新课:唐代有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7、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二、明确学习目标:1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三、整体感知课文。 1 教师朗诵。要求学生认真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2 检查预习,落实字词。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 篁竹(hung) 清冽(li) 为坻(d)B 为屿(y 为堪(kn) 怡然(y)C 做尔(ch) 翕忽(x) 差互(ch)D 寂寥(lio) 悄怆(chu6ng) 幽邃(su)3齐读课文。四、教学目标完成过程:1引导讨论下列问题: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原文,然后译成译文,下几个问题同此)。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

8、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于是砍倒竹子寻找道路,发现了小石潭。小行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

9、气氛五、布置作业。1 熟读并背诵全文。2 翻译第二自然段。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学习目标:1 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2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3 理解文章为何前乐后忧,而感情并不矛盾。二、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的完成过程。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引导讨沦下列问题:、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10、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部山水风景影片。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

11、,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动不动,“怡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

12、远处,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3指名朗读第三段,引导讨论以下问题: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4引导讨论以下问题: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

13、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体,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6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种格式。三、总结全文: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

14、,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运用了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语言精练,是一篇难得的佳作。28观潮一、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中所描写的雄伟壮观的江潮景色。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以及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3、学习作者绘声绘色的写景手法。二、 导入: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

15、,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密的文章观潮,领略一下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二、课文分析: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古人又称浙江大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夸张说法吗?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学习: 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古人称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符合实际,不是夸

16、张,因为这一奇观举世无双。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钱塘江的江口在杭州湾的人海处呈喇叭状,向内逐渐浅狭,海潮倒灌,潮波传播又受到内江狭窄江面的约束,这就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潮最盛。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强大阻力,潮头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潮头高度可达 35 米以上,潮差可达 10 米。其三,大潮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钱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

17、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1、潮来之状,2、演兵之威,3、弄潮之技,4、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沐日。“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

18、“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探究学习: A、“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B、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C、“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19、,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4写作贵奇,奇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满足其好奇心。观潮“奇”在何处? 探究学习: 文章以奇取胜,主要是形奇、神奇、意思奇、文字也奇。作者写江潮涌动时,抓住了形、色、声、力四个特点;写水军演习则主要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和动作迅速;写弄潮儿踏潮走浪彩旗不湿,奇在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至于写观潮场面,侧重写观潮人多得出奇。 5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

20、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6观潮既描绘了一幅风景画,又描绘了一幅风俗画。找出与其对应的段落。 探究学习: 第 1、2 段描绘的是风景画;第 3、4 段描绘的是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增添了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 课文小结: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作

21、业: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已是一种人文景观,试选几篇观潮诗文,比较一下不同作者描写重点和审美情趣的异同。 29寓言四则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寓言。了解寓言有哪些特点,理解寓言中拟人、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的运用。2、 引导学生理解寓言中的角色的固有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理解四篇寓言所讽刺的社会现象。教学重点:理解四篇寓言所讽刺的社会现象。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大家知道吗?它是出自一篇寓言故事。那么寓言又是什么呢?这则故事又是怎样讲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些内容。二、学习寓言的知识 :A 什么是寓言?B 寓言有哪些特点 ?明确 :

22、A、寓言是一种要把说明的较深刻的道理寄予在一个虚构的形象生动的短小故事里的文学作品。 B 寓言的特点:1、 形象生动,以小见大 。2、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拟人、象征、对比、反衬等。 3、 角色:生物或非生物 。c投影透出严文井对寓言的几个生动的描述 :A、寓言是一个怪物,当我走过来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哲理,严肃认真。 B、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三、理解寓言内涵:画蛇添足写的是某人违反常理,受主观意识支配而硬给蛇添上足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理越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如果做多余的事,就会徒劳无益。正如茅盾先生所说:“事莫妙于适可而止,过则生灾。”

23、买椟还珠似双刃剑,具有双重讽刺作用。寓言的寓体多重性决定了寓意的多样性。从卖方说,为了卖出宝珠,把珠盒“包装”得富丽华美,结果将买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珠盒上而事与愿违,这就说明做事应注意目的,不可主次颠倒。从买方说,有眼无珠,被华美的珠盒所眩惑,只重形式,忽略内容,以致取舍不当。可见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主次,看清本质。否则,就会成为人们的笑柄。 滥竽充数也有多重寓意,它讽刺了没有真才实学而胡乱充数的人。从齐宣王这一角度进行横向思维:他改革用人制度,“好一一听之”,说明要打破传终原形毕露的人,也提出了“考察人才,任用人才”的大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蜂起,“乐以教化”渐成风气,人才争夺日益激烈。从文中

24、两君主“好音”的场面,可以窥见当时的政治体制:齐宣王好大喜功,讲求排场,南郭处士得以滥竽充数,而齐湣王锐意改革,事必躬亲,南郭处士无法蒙混过关。结合韩非子的好“帝王之术”可知:对人才必须全面考察,逐一考核,择优录用,谨防假冒。 塞翁失马体现了淮南子人间“人间之事,得失之端,存亡之几”的要旨,塑造了一个“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的善术者形象。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

25、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四、亮点探究 :1画蛇添足中某舍人为何要给蛇添上足?这则寓盲对你有什么启迪? 学习探究: a、蛇本来无足,某舍人却陶醉于先画完蛇的自得之中,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寓言告诉我们,脱离实际,只能弄巧成拙。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其本身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同时也要把握做事的分寸。b、蛇果然无足吗?探究学习: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据 1982 年 9 月 15 日北京晚报报道,泰国博他伦府高颂县玛吕区第一村就发现了一

26、条有两足的毒蛇。 2买椟还珠讽刺的对象究竟是谁? 探究学习: 好的寓言往往具有多重寓意,表层寓意是针对具体事件而发的,它是“个别的”;深层寓意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特有的精神现象,反映了某个民族乃至人类共同的思维积淀,它是“一般的”。关于买椟还珠的讽刺对象,历来见仁见智。从文中主要描写对象和结尾来看,讽刺对象应是楚人,楚人本想以华丽的匣子来显示宝珠的贵重,却因喧宾夺主而事与愿违。但看文章要兼及整体,从文中关键语句“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即事情的结局)来看,讽刺的对象还可以是郑人,郑人虽只写一句,但他并非陪衬,他只看外表,忽视实用,没有眼光,舍大取小,他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楚人“包装”行为的嘲弄。理解了

27、这点,我们便可开掘思维,洞悉寓言的哲学意蕴。 3从滥竽充数这一寓言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探究学习: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滥竽充数则给我们提供了多角度思维的蓝本。据文中四个方面的人物活动,我们可相机进行思维发散。从南郭处士这一角度进行顺向思维:他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终于原形毕露;进行反向思维:他只身逃走,具有自知之明;还可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再次进行逆向思维:他的逃走是出于被迫无奈,毫无自知之明可言。从齐宣王这一角度进行横向思维:他好排场,“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实行“大锅饭”制度,这是滋生各种不正之统的制度,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从南郭处士周围的乐工这一角度进行侧向思维:乐工与南郭处土相安无事,不敢揭露事情的真相,说明了不正当的人际关系的危害性。 4联系实际,谈谈对塞翁失马的认识。 探究学习: 塞翁失马较好地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的辩证观点。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祸福可以互相转化,要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求得转移,对各种生活现象,宜积极乐观,忌消极悲观;要学会在福中看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