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三峡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自评报告1专业概况三峡大学是经过教育部批准组建的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当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为了促进人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协调发展,促进传统专业的调整,满足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在 2002 年开办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1 专业成立时间与教学组织设置本专业所依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比较悠久的办学历史与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具备了拓展新专业的基础。三峡大学组建后,文学院就为开办本专业作了大量的准备,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的规划、教学仪器的配备,以及图书资料的准备上,已经达到了开办的基本要求。2001 年
2、,本专业获得湖北省教育厅批准开办,于 2002 年秋季开始招生,首届招生 57 人。文学院目前有两个系: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传播学系;三个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本专业隶属于新闻传播学系,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互补,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学生开设了一定数量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1.2 现有师资队伍与学生规模08-09 学年有专业专任教师 15 人,其中教授 1 人,副教授 6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4 人, 硕士学位的教师 10 人。根据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本专业适当控制办学规模,
3、招生人数稳中有升。现有 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 293 人,面向全国 21 个省(市)招生。1.3 主要办学条件为了改善学校整体办学条件,三峡大学组建之初,就兴建了现代化的图书馆。目2前拥有图书 165 万册,还有丰富的电子资源。文学院资料室于 2004 年 10 月正式搬迁至文科楼一楼,条件建设得到了加强,订阅了大量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方面的图书、音像资料和期刊杂志,资料室目前拥有图书 2 万余册,为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保证。近几年,学校陆续修建了新的教学楼,增加了新教室,除了普通教室外,还投资建设了 150 间多媒体教室,配备了较完整的设备,能够满足新专业教学的需要。学生宿
4、舍的条件逐渐改善,装了电话,开通了校园网,学生可以在宿舍上网,满足了学生对信息的需求。2004 年迁入文科楼后,建设了新闻传媒实验室,到 2008 年为止,专业实验室固定资产价值 443 万元,为专业的实验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满足了教学的需要。1.4 建设与发展思路本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 “厚人文之基,广实践之路,育应用之才”的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培养适应 21 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新闻传播学专门人才。2专业建设过程及成效2.1 建设规划与培养方案2.1.1 专业建设规划根据学校、学院“十一五”
5、的发展规划,本专业制定了“20062010 年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总体目标是:依托汉语言文学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优势,加强本科教学规范,结合区域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培养具备采、编、制、播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上突出人文素养;通过与地方新闻媒体的合作办学,通过综合素质拓展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2010 年努力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一定的自身优势与特色的专业。为实现这一目标,具体措施是: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引进、培养和共享的办法,使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6、。拟逐年引进技术型人才、博士学位人才 1-2 名,使教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趋于合理。3第二, 精心构建课程体系,科学设置课程。力争有 3-5 门课程建成为校级优质课,逐步达到省级优质课要求。第三,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加强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充分发挥教科研工作在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的作用。完成厅局级以上教科研项目 2-4 项,出版高质量的学术专著 1-2 部,教材 1-2 部,在研究方向上形成自己的特色。第四,加强实验教学条件的建设。逐步扩大实验室面积,增加实验设备台套数,并建成演播室;进一步巩固并拓展实践教学基地。第五,加强图书资料建设。专业藏书力求
7、达到 6 万册(含光盘读物和软件) ,每年订阅专业期刊杂志力求达到 30 余种。经过七年的不断努力,目前,本专业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实践与实习基地等基本办学条件的建设,已取得良好成效。2.1.2 人才培养方案经不断修订,本专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专业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较好。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 21 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新闻报道与写作、新闻编辑与采访、媒介经营与管理等理论与实际工作的新闻传播学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特色是:加强人文素养,夯实理论基础,凸出实践应用。具体做法是
8、:(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开设学院平台选修课,构建学院现有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共同基础知识平台,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其能力和水平、增强其文化素养;举办人文素质讲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2)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以科学研究为支持,优化师资知识结构,提升师资水平;不断革新教学手段与方式,提高理论课教学效果。(3)加强实践教学。立足宜昌,辐射周边,创建“院社台”联合培养人才的基本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尤其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课程设置为起点,建设两个维度的教学课堂: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活生生的媒体实践案例;其二是在打好基础学科的前提下,注重将最新的媒体动向、媒体经
9、验及媒体实践有机地引入课程体系以及课堂之中,如与三峡电视台、三峡日报等新闻媒体合作就是本着这样的目的进行。4从 2002 年至今,本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历经了五个版本:2002 年版、2003 年版、2004 年版、2006 年版、2008 年版。随着专业形势的发展,培养方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与国内先进高校不断接轨,不断学习,不断提炼自己的特色。从 2006 版开始,更加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并通过与地方新闻媒体合作办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2008 年版新方案以“专业互补和交叉,加强文理渗透,打造教学平台、培养具
10、有深厚人文底蕴和现代科学素养的实践型人才”为基本特征,在学分制条件下,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确立了 20 门学院公共平台选修课程,搭建了院级通识课程平台。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挥我院的教学资源优势,达到因材施教,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目的,还增设了很多新的专业选修课程,如新闻节目与策划、电视文化、电视编导艺术、播音艺术、电视照明技术等等。根据不同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制定了配套的教学计划,对每门课程的上课学期、实验、实践课时予以了规划,在实际教学中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如需变更需要办理相关的变更申请。2.2. 专业基础条件2.2.1 教学仪器设备
11、本专业根据教学需要建有新闻传媒实验室。实验室创建于 2004 年,截止目前,实验室用房面积约 1100 平方米,各类实验设备总计固定资产 443 万元,其中价值 800 元以上的仪器 472 台(套)。实验仪器设备先进,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2009 年以新闻传媒实验室为主体,已建成湖北省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主要用于本专业的实验室共 11 个,分别是:卫星地面接收站、计算机室、演播室、室内摄影室、非线性编辑室、录音室、观片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微格教学实验室(一) 、 (二) 、 (三) ,可开出 12 门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分别是:电视摄像、电视编辑与制作、广播编
12、辑与制作、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编导艺术、剪辑学等实验课程。2.2.2 实践教学基地从 2003 年至今,本专业已建成三峡电视台、荆州电视台、宜昌人民广播电台、荆州人民广播电台、三峡日报社、三峡晚报社、湖北日报社(楚天都市报点) 、葛洲坝有5线电视台、宜都电视台等 9 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新闻传媒实验室、校宣传部、校学报、校广播台 4 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现有校内、校外指导教师 49 名。这些实习场地、设施及指导人员都很好地满足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2.2.3 专业图书与网络资源学校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图书馆面积4万多平方米,馆藏图书165万册,各类电子图书53万余种。图书资料
13、主要集中在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共有各类专业藏书近5万册。传媒实验室的计算机室和学校的电子阅览室都是开放性实验室,学生由此连接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服务器和 Internet 的计算机进行学习,完全可以满足教学的要求。校图书馆还建立了图书馆网站,开发或安装了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学科网络资源导航系统、数字化图书系统、VOD 点播系统等。为培养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我校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要求学生在二年级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每届新生入校,还专门对他们进行网络获取信息能力的培训。2.2.4 教学经费本专业教学活动经费由学院根据经费预算,各专业统一分配
14、使用,基本能够满足图书资料购买、教学日常管理、师资培训、实践教学等活动的需要。同时,院系还积极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想方设法扩大在专业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保证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2.3. 师资队伍2.3.1 师资队伍状况2.3.1.1 专业负责人张芹,女,1973 年生,文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传媒与中国文学。近年来,在新闻界 、 江汉论坛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近 20 篇,出版教材 1 部(2009 年) 。先后主持教学、科研项目 7 项。其中, “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北省高
15、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9 年) 。2.3.1.2 师资队伍基本状况本专业自开办以来,就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有计划6地派遣青年教师参加培训、进修等多种途径使现有专任教师能尽快适应专业教学工作,又通过将业界的专家请进讲堂的办法确保本专业的教学工作良好运行。目前专业专任师资队伍呈现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结构,并呈现以下发展趋势:高学历化。目前,本专业在编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学位,教授占全部教师比例为 7%,副教授为 40%,讲师为 53%。博士学历教师占全部教师比例为 27%,硕士为 71%。 多学科化。现有的专任教师中大多数都具有多学科的背景,除新闻传播学专业
16、外还有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背景的专任教师,这与新闻学专业自身需要多学科支撑的特点相吻合。更加专业化。这一趋势与多学科背景化并不矛盾,由于本学科随着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网络技术等科技的迅速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同时,新闻业界的业务与运作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些都要求教师要不断在知识结构方面不断进行优化,而本专业以青年教师为主体(09 年专业学术队伍平均年龄 36 岁) ,在知识的转化和更新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从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看,本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比较合理。2.3.2 主讲教师情况近三学年专业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的比例达到 100%, 55 岁
17、以下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 100%。就主干课程任课教师情况而言,广播电视新闻学 06-07 学年度主干课程共 18 门,任课教师 9 人,其中高级职称 5 人,初级职称 4 人,年龄层次为中年 3 人、青年 6 人,学位情况为博士 1 人、硕士 7 人。07-08 学年度主干课程共 15 门,任课教师 8 人,其中高级职称 4 人,初级职称 4 人,年龄层次为中年 3 人、青年 5 人,共有 7 位硕士。08-09 学年度主干课程共 13 门,任课教师 7 人,其中高级职称 3 人,中级职称 4 人,年龄层次为中年 2 人、青年 5 人,共有 6 位硕士。网选课主干课程 07-08、0
18、8-09 学年度仅 1 门,教师 1 人,具有高级职称,年龄结构为中年。整体而言,主讲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与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07-09 学年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教学效果整体良好,学生评教情况反馈较好。07-08 学年第一学期受评课程共 19 课次,其中 8 课次被评优秀,10 课次良好,1 课次中等;第二学期受评课程共 18 课次,4 课次被评优秀,14 课次良好。08-09 学年第一学期有 14 课次受评,优秀课次为 11,良好课次为 3。网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 07-08 学年第一学期受评 4 课次,第二学期受评 1 课次,08-09 学年第一学期受评 3 课次,全部被评为良好
19、。2.3.3 科学研究水平06-08 年本专业教师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 2 项,校级科研项目 8 项,其它科研项目714 项(含横向项目) ,项目经费共计 46.82 万元,承担校级教研项目 6 项,项目经费共计 1.45 万元。本专业教师 06-08 年发表科研论文总计 51 篇,教研论文 17 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 31 篇。09 年出版教材 1 部.本专业教师注重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成果。共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2005 年) 、二等奖 1 项(2009 年) 。已完成校级优质课程建设 2 门,在建 1 门。2.4. 课程建设2.4.1 课程体系本专业通
20、过开设校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 业 基 础 平 台 必 修 课 、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程、课外学分建立了“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课程体系。具体构建方法是:(1)以优质课程建设为突破口,通过电视摄像 、 新闻摄影 、 新闻学概论等课程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2)通过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和补充学科基础平台选修课程,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3)强化专业模块课程的专业属性,科学设计并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专业见习、专业调查、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应用实践能力。(4)以公选
21、课、任选课拓宽专业口径,加强文理渗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5)适应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也相应的作了改变,从而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目前,主要开设了新闻学概论、大众传播学、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一) 、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二)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广播电视节目评析、电视摄像、新闻摄影、广播电视史、中外新闻事业史、公共关系学、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中外文学简史等专业核心基础课程。2.4.2 教材选用与建设本专业在教材的选用上有严格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教材选用原则是:专业必修课要尽量选用国家教育部和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优秀教8材及
22、获奖教材或省级统编教材;鼓励一纲多本;鼓励从互联网下载最新学习资料,随时补充自编材料;尽量采用新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时代性。教材选用前需要任课教师认真选择,填写教材选用表,教研室、系、院三级审核;选用后,在学期结束需要一起开会总结、分析教材使用效果,提出建议。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中有教育部推荐教材传播学概论 、 新闻学概论 、 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教程 、 节目主持人概论 、 新闻传播法教程 、 中外新闻传播史 、 新闻摄影教程等 15 种。在教材建设上,鼓励教师自编、参编教材。本专业已完成编著新闻媒介经营管理教材 1 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 9 月) 。2.4.3 教学方法与
23、手段本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革新如下:理论与实践结合,建构开放式教学课堂。首先是课堂时间上的“开放” 。即除了课堂教学外,大部分课程均使用网上课堂教学平台“求索学堂” ,增强教师在课后与学生的实时答疑交流。其次是课堂空间上的“开放” 。如与三峡传媒网(三峡电视台网站)合作,为学生展示优秀 DV 作品,等等。大力提倡案例教学法,加强优质课程建设。增强教学课堂的互动性,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批判性思考。适当压缩必修的理论课时,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的课程达到 100%,提高了讲课效率,丰富了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深受学生欢迎。校内校外结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200
24、5 年来,先后组建 “DV 映画社” 、“三文影视工作室”等学生社团。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纵横向科研项目中与影视制作相关的部分,为校内外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拍摄制作电视专题片、宣传片等。2.5. 实践教学2.5.1 实践教学体系依照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科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我专业着重抓五项指标的落实(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相关专业知识、强能力和高素质) ,基本形成了“院社台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即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方向与地方媒体联合培养,长期、课余的在地方媒体见习、实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这种教学与实践相结9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力求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
25、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两种不同的形式)和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实验构成。在08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不包括课程中的实验课)35学分,将近总学分的20%。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组成与学时是: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2周)、见习(5周) 、毕业实习(14周) 、毕业论文(8周) 、读书报告会(2周) 、社会服务(或社会调查) (2周) 。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是长学期教学内容在实践方面的补充和继续,主要在大学四年中的7个短学期完成。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的形式,补充实践教学。我专业有两个课外实践活动小组: DV映画社和三文影视工作室
26、。以学院实验室为基地,采用教师指导,老生带新生的方式开展活动,几年里制作了大量多媒体包装、影视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实验教学环节一直受到学院的格外重视,所开设的每一门实验课都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每做一个实验都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06-08 年来,我专业学生共获 DV 制作等成果奖 8 项,其中全国性奖项 3 项、省级奖项 2 项、校级奖项 3 项。2.5.2 实验、实习和实训在实际教学中,实验教学常常结合课程需要,以为宜昌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为指导,鼓励学生进行拍摄 DV 作品。仅 2007 年我专业为宜昌市多家单位制作电视宣传片
27、 67 件。06-08 年获得横向科研项目 11 项,项目经费 20.52 万元,参与学生近百人。这种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以实际生产实践为活动内容,将教学实践活动变“模拟”为“实际” ,变“实验”为“真实” ,实践与生产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根据教学计划,08-09 学年完成各类实验项目 71 个,实验课程开出率 100%,完成率 100%。由于本专业自身的学科特点以及生源情况,专业实习原则上采取集中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办法。实习单位主要有新闻媒体、企事业宣传部门、广告公司等等。实习环节主要有:实习前的全体动员与布置、实习中的巡视与检查、实习后的答辩与总结。本专
28、业制定了专业实习教学大纲,使学生在校期间分阶段有步骤地进入新闻媒体进行专业实习。由于组织得力,学生素质较高,学生在专业实习活动中受到实习单位的10普遍好评,学生实践优秀率达到 20%。2.6. 教学管理2.6.1健全、规范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在上级各类文件精神指导下,本专业建立健全了教学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现已建立了十多项规章制度,对教案编写、作业批改、试卷评阅等教学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质量标准,并进行定期检查。从专业建立以来,相关的教学文件齐备,教学档案完整。08-09 学年中,本专业的四个年级共有理论课 45 门,对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表、命题计划表、评分标准和试卷分析表等文
29、件和档案皆完备。2.6.2建立教学监控体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本专业开办以来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运用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各教学环节监控与反馈紧密配合,使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提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每学期都进行“三期”教学检查,即:学期初时各教研室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要求教师写出本学期的授课计划;期中时检查教师的授课进度以及作业批改情况;期终检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计划,作业批改次数是否达标等等。通过每个阶段的检查:对常规教学切实起到监督作用,保证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同时教研室定期开展活动,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此外,还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师的
30、意见,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提倡教与学并重,要求教师在讲好课的同时,注重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部分专业课和选修课在课堂上采取讨论式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各环节的监控以及教师们自己不懈的努力,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好评,学生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满意率达 90以上。充分发挥学院教学管理的传统优势,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努力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学院每年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并多次组织新老教师相互听课、评课活动。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增进了新老教师的沟通与了解,帮助新进教师尽快适应学校教学环境,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本专业教师杜晓红获 2007 年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陈雪获 2009 年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7. 人才培养质量2.7.1 学生专业素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