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彼得大帝.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791947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彼得大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彼得大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彼得大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彼得大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彼得大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彼得大帝对俄罗斯民族抗海性的挑战读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有感史航摘要:彼得大帝的海权意识不仅改变了当时封闭的俄国,更是改变了其继任者乃至整个俄罗斯民族的抗海性。与同时代的康熙大帝的海禁政策对比,彼得大帝海事扩张给俄国带来的巨大发展,更是凸显了彼得大帝海权意识的重要性。关键词:彼得大帝;海洋战略;俄罗斯民族彼得大帝在俄国历史上是起过积极推动作用的伟大历史人物, 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事情莫过于他的改革。彼得大帝的改革在俄国的历史上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他的改革被称为“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它对俄罗斯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彼得大帝的各项改革中,有一个突出的亮点便是俄罗斯的海事扩张。早在 300

2、多年前的彼得一世便已经有了海权意识,并且将之付诸实践,继而发动了战争,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给俄罗斯帝国打下坚实基础。俄罗斯从此崛起,走向了世界强国之列。而对于长期封闭的“陆权国”俄罗斯来说,彼得大帝的海事扩张对俄罗斯民族固有的抗海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有关于彼得大帝及其改革的研究文献数不胜数,但是从民族性格角度来讨论彼得大帝改革的研究却寥寥可数。查阅相关的文献,发现抗海性问题仅在刘中民的海权发展的限度与国家盛衰提到了一次,并且这并不是该篇文章的论述重点。故笔者从彼得大帝与俄罗斯民族抗海性的角度出发,探究彼得大帝的海事改革对俄罗斯民族有何影响。一、彼得大帝执政前的俄国与彼得大帝(一)十八世纪的俄国

3、十八世纪肇始,欧陆大国纷纷兴起,而俄国却进展迟滞。1689 年的沙俄证券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到处盛行着农奴制,并且农奴数量在不断的增加,然而实际上农奴的合法权利却在减少。另一方面,十八世纪,整个欧洲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社会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人们不再受到宗教的束缚,开始了对科学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沙俄统治下的俄国却错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神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同西欧相比,俄国几乎还在中世纪时期。(二)彼得大帝彼得大帝,生于 1672 年,是俄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可以这样说: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科学技术,乃至生

4、活方式等方面发展的历史,几乎都是和他的名字连结在一起的。为使俄国迎头赶上当时欧洲的文明步伐,他挑战数百年的无知与孤立,推动巨大的变革,将数百万人脱离黑暗时代,使俄国的版图不断的拓展,并将俄国推入现代世界。恩格斯曾赞叹彼得大帝为“真正的伟人”。二、彼得大帝对俄罗斯民族抗海性的挑战在 17、18 世纪,俄国虽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但是通过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俄罗斯的疆域愈益扩大,国力愈益增强,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原来在近代开端时,俄国处在强邻的包围之中。在南方,土耳其占据着黑海北岸及克里木半岛,从而封锁了俄国到黑海的交通之路。在西北方,瑞典控制着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因而截断了俄国通

5、往波罗的海去的道路。在西南方,俄国又与大国波兰为邻。当时俄国封建统治阶级和大商人都迫切要求打破这个局面,要求俄国实现以下两大任务:第一,夺取瑞典手中的波罗的海东岸的土地,以打开通向波罗的海 去的通路。第二,夺取土耳其手中的黑海北岸土地,以打开通往黑海及地中海去的道路。这是因为实现上述任务,可以满足地主贵族的领土扩张欲望,也可以满足大商人发展对外贸易的要求。(一) 注重海洋战略1. 重视海军的建设彼得大帝非常重视海洋战略问题。想要扩张海洋领域,就必须先建立强大的海军,增强海军的实力。所以,彼得大帝加强了征兵工作,保证了士兵的来源,并且建立了海军学校,培养优秀军事人才;关于海军的建设的方面,彼得大

6、帝还专门制定了“海军章程”,海军章程确定了海上舰队的编制、战船的等级,海军官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此外他在 1697 年亲身到西欧诸国旅行,在那里学习造船技术,并且招聘来大批技术人员,1698 年回国后便开始兴建造船厂,建造大型的海上战舰。他认识到俄国缺少的是出海口,必须用海军来为俄争得出海通道。马克思曾经评价彼得:“俄国需要的是水域。彼得只是夺得了对于他的国家正常发展所绝对必需的东西。”彼得能看到俄国的出海问题,是具有很深远的眼光的。2. 西进波罗的海俄必须通过波罗的海进入北海,然后经过英吉利海峡进入大西洋,而要保证这条通道的畅通则必须面对瑞典、德国和英国这些强国的海军。西进波

7、罗的海的海权扩张是俄海洋战略最成功的部分,它直接促进了俄罗斯的崛起,波罗的海和圣彼得堡成了“俄国得以俯瞰欧洲的窗户”,尤其是圣彼得堡的建立“有意给他的领土制造了一个外偏中心”,并表明俄国不会在原有的内陆地位中生存,也不会听任自己的河流入海口控制在别人的手中。俄罗斯也因此可以介入欧洲政治而具有了欧洲属性。与此同时,西进波罗的海这一举措更具意义的是彼得大帝向俄罗斯种族传统的抗海本能提出了挑战。 1(二) 三条海上扩张路线彼得大帝确立了俄国南下地中海、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印度洋的三条扩张路线,并影响了俄罗斯和苏联的对外战略。1.第一条路线:地中海俄南下的第一条路线是通过征服奥斯曼帝国控制黑海及黑海海峡

8、,从而进入地中海。只有控制了黑海海峡和黑海沿岸地区,才能进入地中海,并进而对欧洲形成钳夹之势。控制黑海特别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具有重要意义:谁掌握着这两个海峡谁就可以随意开放和封锁通向地中海的这个遥远角落的道路。2.第二条路线:波斯湾和阿拉伯海俄南下战略的第二条路线是占领波斯的北部,夺取里海西岸高加索地区和南岸地带,从而打开进入波斯湾和阿拉伯海的通道。这条路线的开拓彼得大帝并没有亲自完成,最后也没有完全实现。但是这是在彼得大帝对俄罗斯民族的抗海性提出挑战后,才将这条路线纳入俄罗斯国家海洋战略计划之内的。虽然这条路线屡屡受挫,但是与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外交关系的建立,实现了俄

9、苏进入阿拉伯世界的愿望,旨在为它进入海洋与西方海权国家争夺霸权铺路搭桥。但好景不长,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苏联在中东地区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反对,最终导致几乎所有中东国家排斥苏联,反对苏联涉足波斯湾。3.第三条路线:印度洋俄苏南下战略的第三条线是通过征服中亚,经阿富汗和印度抵达印度洋,建立沟通西部港口和东部港口的天然通道。因此,从彼得一世时期俄罗斯就进行了南下印度洋的试探性进攻,但无功而返,他留下遗嘱说,要“尽可能迫近1 刘中民: 海权发展的限度与国家的盛衰,海洋世界,2007 年第 12 期君士坦丁和印度,谁统治那里,谁就将是世界真正的主宰”。在俄的南下战略中,阿富汗成为俄英的必争之地

10、。1907 年,俄、英划定在伊朗和阿富汗的势力范围,俄国放弃了在阿富汗的利益换取了对伊朗北部的控制,从此,阿富汗成了英国的保护国。19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却遭遇大败,这是苏联自二战以来最重大的军事失败,也成为苏联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称霸印度洋的“彼 得遗嘱”不仅没有实现,相反苏联却因此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三)迁都圣彼得堡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彼得大帝的目的不止于夺取出海口,而且还想建立在欧洲的霸权。列宁曾经指出:“俄国在亚洲的大肆扩张政策应当说明它把未来寄托在海上”。彼得大帝绝对不满足于征服海域,他想要的不仅仅是俄国的海域扩张。他在征服了波罗的海以后,彼得大帝为了强调国防,坚固自己的出

11、海口,所以下令强制迁都。在荒野上建设圣彼得堡,俯瞰着整个欧洲,向欧洲示威。 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东岸,面对波罗的海,将都城迁到了这样一个滨海的位置上去,这对于长期在内陆发展的俄罗斯民族的抗海性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三、彼得大帝与康熙大帝的比较(一)彼得大帝带领下的沙俄的扩张彼得大帝的海权意识和海事扩张使得彼得大帝成功取得了波罗的海等海域,对欧洲、中东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威慑力。历代沙皇为实现彼得大帝“自由进入印度洋”的扩张战略,企图控制中亚,先于 1804 年起与伊朗进行了多年激战。当时,彼得大帝一只眼紧盯着发达的西欧、中东,另一只眼却眺望着尚未开发的远东。彼得大帝及其继任者不断向远东地区派遣学者

12、、探险家和军人,不久,这些遥远而荒无人烟的广袤土地都成了俄国的土地。沙俄 1860 年从中国夺取了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他们在这儿修建了强大的军事堡垒,使其一个半世纪以来从未受到外国的攻击。沙俄还将附近的海湾命名为彼得大帝湾。彼得大帝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力,抛弃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大胆果断地对俄国政体实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使得俄国迅速崛起,从一个落后封闭的国家逐步变成了一个傲视群雄的强大国家。(二)大清帝国的夜郎自大面对日新月异变化着的世界和日益强大的北方近邻,大清帝国统治者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社会各界也长期处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状态,非常鄙视外国人,认为他们都

13、是未开化之人。清朝国民也普遍鄙视洋人,称其为“红毛番”、 “夷人”。大清帝国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康熙大帝已经站在了世界之巅。然而,康熙大帝却作出了一个和彼得大帝完全不同的治国决策。1771 年,康熙大帝再度颁布“禁海令”,规定内地船只不许到“海贼之薮”的南洋进行贸易。当时南洋一带为西方殖民势力所控制,康熙大帝担心江南反清势力得到西方殖民者的支持,会危及自己的统治。“禁海”政策,被其后历任皇帝所沿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之前。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严重阻隔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破坏了国内工商业的正常发展,还将民众长期置于闭目塞听、孤陋寡闻的愚昧状态,最终导致中国失去了世界大国的地

14、位。四、结论通过三个方向的海权扩张,除南下波斯湾和印度洋的目标没有实现外,在波罗的海、黑海和日本海,俄苏都通过其海权扩张打开了通向海洋的通道,从而使俄罗斯身处欧亚大陆腹地的地缘政治缺陷得以改变,这也许是俄罗斯在近 代以来的权势争夺中占据重要一席的原因之一。马克思对彼得大帝是高度赞扬的。他认为彼得大帝的这些措施使得俄罗斯曾经僻居于东方的落后国家变得强大。对波罗的海的征服使原本有些孤立的俄罗斯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甚至让波罗的海诸省开始对俄罗斯产生了依赖:“这些国家由于俄国征服了波罗的海诸省而开始依赖俄国供应造船材料;这种依赖关系,在莫斯科公国这个出产大量造船材料的国家没有自己的出海口,而原来掌握这些出海口的强国瑞典没有拥有这些出海口背后的土地时,是不存在的。” 2这无疑是极大的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也促进了俄罗斯的崛起。彼得大帝的海权意识不仅对当时的俄国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更向我们证明了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对比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决策不同给国家命运带来的不同,我们更可以从中吸取教训,这对当代中国在南海争端等海权问题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2 马克思: 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下册),民族出版社,1987 年版,第 273 页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 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2345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