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冬泳选手.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8790203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泳选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冬泳选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冬泳选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吉利冬泳本报记者 陈旭初冬的湖南湘潭,雨一直下。吉利集团选择这个湘江边的小城作为自己“远景”车系的制造基地。这天是制造基地全线竣工的日子,也是吉利集团成立 22 周年纪念日。吉利特意把两个日子重合在一起,搞了一个内容和形式都特别像“春晚”的庆典。湖南的省委副书记来了,湘潭的市委书记来了,吉利邀请的一些外国使节来了。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还要在这个喜庆的日子给自己的员工颁奖,2008 年度“书福奖”获得者从各地赶到了湘潭。吉利湘潭基地建设得非常漂亮。这个占地面积 560 亩的厂区不仅包涵冲压、涂装、焊装、总装等现代化的工业设施,也是一个园林式的厂区。工厂门口,在李书福题字的“吉利汽车”旁,写着“湖

2、南工业旅游展览示范点”的字样。农村包围城市当然,对于湖南省来说,吉利的湘潭工厂显然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解决就业、创造税收、拉动经济,这都是地方政府引进项目的初衷。但更重要的是,吉利还会带来一批相关的配套厂商进驻,这会促进当地的产业升级,对于工业基础孱弱的湖南来说,意义在于长远。而吉利再也不是 10 年前初涉汽车制造业的那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小角色了。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吉利汽车已经成为任何人都不可小觑的中国汽车制造商。自 2002 年正式拿到生产汽车的许可证开始,吉利就已经成为政府重点关照的企业。吉利也开始懂得适时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按照吉利汽车的规划,2015

3、年将达到 200 万辆车的产能。吉利的路桥、宁波、临海、上海四大传统基地,最多的产能只是 10 万辆。而且,200 万辆车至少需要 20 万个工人,面临东部地区越来越高的人力成本和越来越稀缺的土地资源,到中西部去自然成了吉利的选择。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李书福也格外珍视吉利的扩张空间,他觉得只有在湘潭这样的地方,吉利才能自由地进行新增产能的全局安排,建设心中理想的吉利。其实对于一个汽车制造企业来说,在发迹地之外建厂历来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因为汽车制造企业在各个地方都是当地的摇钱树,国有背景的奇瑞不可能,华晨也不可能,甚至东风汽车把总部从十堰迁到省会武汉都困难重重。只有吉利这样的纯民营基因的企业才拥

4、有自主权。但吉利还是会考虑政府的感情,当初吉利总部从台州到宁波再迁到杭州,一路上政府大开绿灯,这背后是吉利一直未变的注册地和纳税关系。不过富裕的浙江一直以来的企业环境都比较宽松,如果吉利走出浙江能发展得更好,实际上也是浙江的骄傲。中西部的地方政府自然欢迎吉利。在湘潭工厂全线竣工的仪式上,省委副书记公开表态要求各级政府要支持吉利的发展,做好吉利的服务。只是对于吉利而言,扩张并不等于发展。地方政府再优惠也只能是税收和地价上的优惠,这只是一个外在包袱的减轻,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反应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向上的痛李书福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早在 2007 年 5 月,在当时车市行情大涨、广告满天飞,行业普

5、遍欢呼“春天”的时候,吉利就明确提出进行战略转型,要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重新定位为技术优势、品质至上和服务优秀。企业理念也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变为“造最安全、最节能、最环保的好车” 。吉利战略转型最为显著的表现就在于产品的更新换代由低端经济型轿车向功能齐全、高性价比的中高端轿车进发。在市场尚存在不少空间的情况下,吉利决定让曾经的主打产品被称为“老三样“的豪情、美日和优利欧逐渐淡出市场,毅然用被称为“新三样”的远景、金刚和自由舰替代。这种策略使得 2007 年“老三样”的销量立刻变得萎缩,吉利也首次调整了全年的销售预期。虽然吉利高层知道改变必须付出代价,但与主要竞争对手差距的拉大

6、无疑让他们面临巨大的压力。好在吉利用产品换时间、用时间换市场的决定在 2008 年得到了回报。来自资本市场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吉利集团香港上市公司的 2008 年半年报显示,吉利汽车比去年同期销量上升 27%,上半年营业额实现 23.66%的增长,经营利润则同比增长了 119%,净利润的增长更高达 217%。三款较高档次的轿车自由舰、金刚及远景的销售增长快速,该三款车的销售占集团总销售的 72%,比去年同期提高了 13 个百分点。“现在转型初见成效。 ”李书福说。其实早在这次高调转型之前,吉利已经开始了在核心技术上的大规模投入。CCVT 发动机、BMBS 轮胎防爆系统等具有自主产权的技术都是这

7、些投资的成果。李书福这代企业家太明白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了。他们在这个时代看到了太多的失败,中国的手机产业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国产手机品牌曾以低端策略赢得了市场半壁江山,但很快在国际巨头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低端战略后,缺乏核心技术的国产手机一蹶不振。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说,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速度快。能主动放慢速度,开始品质上的追求,才是最难的。李书福坦言:”向上提升是最艰难的,就像飞机起飞一样不容易。“好在吉利一直并不短视,早在资金紧张的时候,吉利就咬牙拿出 3.5 亿元建立吉利汽车研究院,并花费大量精力兴办多所汽车职业学校。充裕的人才储备为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扫起落叶好过冬如果从 2008 年的

8、经济和车市的惨淡境况来看,吉利的转型无疑是富有远见的。很多在2007 年极力扩张、盲目求大的车企陷入了资金、人才和车型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只能进行诸如裁员、并购等硬着陆措施。而吉利幸运地借助战略转型实现了企业的软着陆。正是由于这些准备,李书福在“过冬“的年头却很有底气地喊出了“冬泳” 。多品牌战略的正式启动就是吉利汽车在冬泳中展示出来的。 “吉利”一直作为一个低端车的品牌为消费者熟知,转型后的吉利汽车需要更多的品牌为不同的车型服务, “吉利”将隐身为一个企业名牌。广州车展上市的熊猫就是刚刚诞生的“全球鹰”品牌下的首款产品。 “我和集团的管理团队相信,冬天越冷,我们的冬泳越有意义,我以冬泳为荣。

9、”李书福充满激情。他还把吉利比喻成一个活波、勤奋的小男孩。这样的少年是不会在冬天死掉的。其实这几年李书福已经低调了很多。那个“请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李书福无需再像个悲情英雄一样出现在媒体的视野里。企业在壮大,他不需要用自己的言行为企业做免费公关。相反,个人色彩的淡化反而更有利于企业的品牌形象。但李书福还是掩饰不住自己的诗人气质,最近他常挂在嘴边的是“力量在风中回荡” 。在湘潭时,他还怀念起另外一位诗人:“为什么把吉利集团的 22 周年纪念也放在湘潭,因为这是毛主席的故乡。毛主席当初打天下时,既没有人才也没有资金。但他最后成功了,关键是按照事务的客观规律来办事。 ”吉利从开始造

10、汽车起,质疑声就一直不绝于耳。甚至在这几年茁壮成长的时期,还是有人跳出来谈论吉利的各种问题。但相反的是,很多国外媒体却一直对吉利保持着非常乐观的态度。其实他们的判断只着重于一点:吉利是个纯民营企业。没有复杂的产权关系,没有巨大的制度成本,没有人浮于事的懈怠。这样的企业只要能生存下来,就能有很好的发展。不过当时与李书福同时造车的很多民营企业并没有坚持下来,只有吉利硕果仅存。太多的老板把造车当成获得政府和银行支持的“壳” 。只有李书福认为自己有使命的人,他需要把中国造的车开到全世界去。无论是“全球招标”的新品牌,还是“远景全球制造基地” ,李书福不断通过各种细节表露自己的决心。回头来看吉利的历史打价格战、引进职业经理人、香港上市、追求自主创新,这完全符合一个追赶型企业的发展逻辑。对于未来,李书福的担心来自于自己。他在今年 4月份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吉利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自身能不能保持一颗成长的心。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