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苏轼.ppt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8782439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89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苏轼.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苏轼.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苏轼.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苏轼.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学语文,1,苏 轼,大学语文,2,北宋文豪苏轼 (1036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人。,大学语文,3,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 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 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 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 书(翰林学士) ,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 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 开玩笑的人。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 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

2、赤子之心正 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 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苏东坡传林语堂,大学语文,4,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两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 的山峰,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 “这是飞来峰”。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 佛印说:“一动不 如一静。” “为什么要静呢?” 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到了天竺寺,东坡见寺内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 佛印说:“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拿念珠?” 佛印 说:“拿念珠也不过是为了念佛号。” 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 佛印说:“也只是念观世音 菩萨的佛号。” 东坡又问:“他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要

3、念自己的佛号 呢?” 佛印回答道:“因为求人不如求己。” 哼哈二将深刻的生活哲学,就是“一动不如一静”、“既来之则安之”、“求人不如求己”。这三个从 生活里来的智慧,其实是一贯的相通的,只有在宁静平安的心境里,人才会生出更清澈的 智慧,不至于因生活的奔波在红尘里迷失。,大学语文,5,苏轼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 7岁知书,少年时就具有两种个性:首先是儒家用世的志意,是对于国家民族的关心。宋史苏轼列传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 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 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乎?”程 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大学

4、语文,6,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汉灵帝 名士 宦官)之时被迫害 的一位烈士。是很有事业心的人,当初他被任命为清诏使的 时候,他登车揽辔上任,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意。建宁二年,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 抱诏书,闻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 此?”滂日:“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 乎!”遇到迫害的时候,不逃避, 不委曲求全,慷慨赴死。(张俭),大学语文,7,其母就与之诀。滂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 滂从龙舒君 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 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既有令名,复求寿 考,可兼得

5、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后汉书 .范滂传死前对他的母亲说,儿对不起母亲。他母亲说,一个人 想要有美好的品德节义,又享有长寿富贵,两者不可得全, 我宁愿你去完成你的理想。,大学语文,8,当年苏东坡读到这里,范滂在艰危之中的持守和不屈服 的精神就曾经引起了他的奋发激动的感情。就问他的母亲是 否也能如此,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就不能做范 滂的母亲呢?中国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是由于母亲的教育和影响,程氏也是 母教的仪范。所以他才能在王安石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新党,在司马 光旧党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旧党。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迫 害,只要回到朝廷,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他平生 才遭遇到这么多

6、的贬逐,而志意操守始终不变。费衮梁溪漫志:此公中年发福,一日闲来,要诸姬猜他大肚腩 中装的是什么东西,有人猜才学,有人猜智慧,只有爱妾王朝云说道: 学士那里面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点头称是。,大学语文,9,苏轼还有另外一面的修养。“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 书,得吾心矣。”他在读书时读到庄子, 里面有比喻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 若处子 ; 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 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庄子内篇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个得道的神人,肌肤象冰雪一样洁白,姿 态像处女一样绰约美好,洪水滔天不会被淹死

7、,大旱之年,即使金石融 化,土山枯焦 也不会受到伤害。这是道家所追求的在精神上自我 保全的修养。,大学语文,10,在逍遥游中还有这样的描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 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 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 也。这种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故事,庄子里有很多。 苏轼读到之后说:“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 得吾心也。”他说我此前内心也有一些见解,自己不能说出来,现在读到 庄 子,发现他所说的正是我心中所想的。先得我心苏东坡在少年时代,就已经把儒道两家的精粹都融汇在 了自己的修养中。,大学语文,11,苏轼21 岁考

8、中进士,三苏名噪朝野。当时正处于北宋 王朝发生根本变化的时代。王安石等大兴“新法” 。苏轼由于反对“新法”而被调离出京,先后任杭州和密 州(今江苏铜山)等地地方官。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又徙知 湖州(今浙江吴兴)。这一年,在湖州他写了一篇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先进,老不生事 ,或可 牧养小民。我是一个愚鲁的人,不达时务,对于新党不能苟且迎 合,我年岁已大,把我贬到远方的小州县,或者还可以管管 小老百姓。,大学语文,12,结果被御史指摘说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妄自尊 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沒有把

9、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 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 导、监督官吏;于是被关进御史台受审,人称“乌台诗 案”。典出于汉书朱博传 ,汉朝的御史府柏树森森,常 有成群的野乌鸦栖居其上,朝出暮归,人称御史台为“乌 台”,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的一次文字狱。,大学语文,13,苏轼在一间仅能容身的临时牢房里整整呆了4个月零12 天,几乎每天都要被逼交代他所写过的所有可疑诗文的出 典、用意以及去向。苏轼写过一首咏桧(gu)树诗,其中有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惟有蛰龙知。说桧树不但在地面上的树干是挺直的,而且就连它的树 根,到九曲深处一样是挺直的,可是

10、地里的根谁能看得见 呢?这一份不为人知的忠直心意,只有蛰伏在地下的龙才知 道。,大学语文,14,御史们就问了,因为中国古代说天子是飞龙在天,你现 在说有地下有一条龙知道你,地下的龙指谁呢? “皇帝如 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大逆不道”,必欲置苏轼于死地。一时空气相当紧张。 苏轼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儿子苏迈一直在外面为父亲打探消息,苏轼跟儿子约定,如果没有 什么事就送肉和菜,有判决的坏消息就送鱼。一次,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 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 惊,以为自己凶多吉

11、少,不仅鱼没有吃,连给弟弟子由的绝命诗都做好 了。,大学语文,15,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意思说皇帝皇恩浩荡原不在话下,都是自己太过不明世 理才惹来杀身之祸 。现在自己不能安享天年,还要连累弟弟 照顾身后留下的十口之家。死在哪里不是死呢,只是今后阴 阳隔绝遇到夜雨凄凉大家都会黯然神伤。和你这一世是好兄 弟,但愿来生我们还能继续这一份因缘。,大学语文,16,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

12、乡应在浙江西。这一首写御史狱的凄凉和自己心情的激荡,感叹自己的生命握在别人手里, 就像一只命运卑贱的鸡。鸡是一种悲哀的生物。除了过去乡间的老妇,杀鸡之前会念叨几声,鸡呀鸡 呀你别怪,你本来就是一口菜。几乎没有人会对一只鸡的死表示恻隐或不安。 鸡也是一种最不具备自卫能力的动物,人们形容一个书生文弱,说他手无缚 鸡之力。狗急跳墙,兔子急了都咬人,可是当鸡在面对生命威胁的时候却充满了 无奈。“飞”而已。人们常把淋雨被弄湿的人打趣成落汤鸡,却没有人思考过落汤鸡的悲哀,没 有人想到过,落汤鸡不仅是弄湿了自己而已,这个汤是开水。所以古代说一个城 市牢不可破就如同在它的护城河里灌满了开水,所以叫做“固若金汤

13、”。所以落 汤鸡乃是一只濒临死亡或已经死亡之鸡。犀角,形容其子额骨丰盈;牛衣,原指给牛御寒的覆盖物,用草或麻编织而 成。指未给妻子留下什么遗产。 P101 牛衣对泣:西汉王章贫困时,卧牛衣中 与妻子相对哀泣。,大学语文,17,不过据说苏轼写这样的诗一方面是真情流露,另一方面 也是出于他的智慧的策略,所以生死交关之际还要感恩戴 德。诗作完成后,按照规矩,狱吏将诗篇上交。神宗读到苏 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果然大为感动,当朝有多人为苏轼求 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皇帝最后否决了御史给苏轼定的最严重的罪名,说他咏 的是桧树,如果说蛰龙有叛逆之意,那么诸葛亮自称卧龙先 生,他也要夺取蜀汉的皇帝

14、位子吗?于是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 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大学语文,18,黄州团练副使,名义是地方军事长官,实际却是廪禄断 绝的结罪官吏。当时黄州(今湖北黄冈)东门外远处一块山间坡地,原归营 兵屯垦,弃置日久,成了瓦砾遍地的荒场。友人马正卿向知州申请把这块荒地拨归苏轼耕种,得到 允许后,苏轼开始了“躬耕”生活,养牛一头,垦田半顷, 播植稻麦,一家多口的吃饭问题总算有了着落。生活略有改善,苏轼又着手解决住处问题。他发现在 “东坡”的一侧有座长满蒿草的废弃菜园,就申请以此为房 基,建筑住房。正房在大雪中落成,定名“雪堂”,苏轼亲笔题写“东 坡雪堂”匾额悬挂在迎面,于是

15、自号东坡。,大学语文,19,定 风 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大学语文,20,哲宗元年(1086年),司马光执掌政权,苏轼被召回 京,官至翰林学士。这时王安石新法尽废,苏轼却主张对新 法“参用其是”,不要全盘否定,引起了司马光的不满和恼 怒,被贬为杭州知州。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再起,于是苏轼又被列入惩 处之列,一贬再贬,最后被流放到儋(dn)州,即现今的 海南岛,九死一生。红

16、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独觉,大学语文,21,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 徽宗即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北归的机会。在渡海的时候 还写了一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一切苦难都不在我的心中,苦难过去了就和一场风雨过 去了一样,云散月明,那月华还是皎洁的,天容海色,我本 来就是清白的,而且我也不需要点缀,不需要别人的赞美和 理解。次年到达常州 。由于长期流放的折磨,加上长途跋涉 的艰辛,于此一病不起。时年64岁。,大学语文,22,在苏轼的一生中,对国家的政治事务,不肯做圆滑的官 僚,黑白分明、表里如

17、一; 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终关心 民间疾苦,努力兴利除弊。作为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具有坚定执着 的品格。 经历宦海风波的苏轼,也清楚地看到政治斗争中的阴 暗、卑琐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从老庄哲学、佛禅玄 理中追求超越旷达的解脱。而当种种不幸袭来之时,充分表现出由高贵品质和苦难 人生铸就的宁静澄明、潇洒从容。 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典范。,大学语文,23,苏轼禀赋异常,天资绝人,在诗词、散文、绘画、书法 等方面均有创造性的贡献,是我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在书法上独树一帜,被后人列为宋代苏黄(庭坚) 米 (芾) 蔡(襄)四大书法家之首。,大学语文,24,苏轼绘画取法文

18、与可,在宋代文苑中以“文苏”并称。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绘干枝扭曲的枯树,若挣扎伸展,坚硬顽强;虽笔墨不多,却有孤傲险怪之气,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大学语文,25,中国绘画发展到宋、元之际,发生了一次明显变化,出 现了较之唐代以来流行的精谨风格的绘画显得逸笔草草、不 求形似的新画风。以前,绘画一技主要由画工掌握,文人大都看不起绘 画;而新画风出现以后,最初掌握这种新画风的人大都是一 些著名文士,后来文人竞起仿效,反以为风雅。后人称这种由文人鼓吹、提倡并身体力行的画风为文人 画。文人画的流行与切入士大夫生活,使绘画艺术在北宋时 代一跃而为传统中国社会中最高尚的艺术活动之一。文人画为中国绘画的发展

19、开辟了新途径,对中国画理论 与实践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大学语文,26,文人画与传统绘画比较起来,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便是 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这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的 一种抒情活动。文人画的作者希望通过绘画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情思, 其目的并不止于绘画本身而是超乎其上绘画艺术得以从技术 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成为文人们的一种自觉的表达手段。文同对苏轼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 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画竹是他渲泄情感,遣发胸怀的 手段。,大学语文,27,本幅墨竹纵1316厘米,横1054厘 米,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全图呈 “”形构图,吴镇在墨竹谱中将这种 构图称之谓“俯而

20、仰”。此图竹竿曲屈而劲 挺,似竹生于悬崖而挣扎向上的动态。宣和画谱认为“竹本以直为上,修 篁高劲,架雪凌霜,始有取也”,弯曲的竹 子本不可取。而据记载文同却偏爱画纡竹,或许正 因为变形而又顽强向上的竹子,更能引起他 的思想共鸣。此图竹竿用笔自然圆浑,墨色 偏淡,节与节之间虽断离而有连属意。画小 枝行笔疾速,柔和而婉顺,枝与枝间横斜曲 直顾盼有情。此图之竹叶更是笔笔有生意,逆顺往 来,挥洒自如,或聚或散,疏密有致。在墨 色的处理上更富有创造性,以浓墨写竹叶的 正面,以淡墨表现竹叶的背面,使全图更觉 墨彩缤纷和有丰富的层次。综观全图,竿、 节、枝、叶,笔笔相应,一气呵成。充分体 现了文同非凡的笔墨

21、功力和对竹的深刻的理 解。,大学语文,28,借物抒情是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文人心目 中,不同的花卉均代表着特定的含意,这是长期以来画家和 观者所相互默契的。以竹入画始于唐。竹的寓意是丰富的。北宋宣和凾谱认为“花之于牡丹、芍药必使之富 贵,而松竹梅菊必见之幽闲”。宋代李昉在他的文苑英华中称竹有“刚、柔、忠、 义”四德:“劲本坚节不受霜雪,刚也;绿叶凄凄翠阴浮 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耸,必相 依以擢秀,义也。” 苏轼更在墨君堂纪中赞扬竹子“得志,遂茂而不 骄;不得志,瘁瘦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俱”,没有什 么比竹子更能象征文人的气节了。,大学语文,29,文与可画筼筜

22、谷偃竹记 筼筜谷,陕西洋州地名,谷中多偃竹。偃竹是一种竿粗节长的迎风仰斜的竹子。,大学语文,30,大学语文,31,文与可,名同(10181079),世称石室先生。四川梓潼人,北宋皇佑年间进士,是苏轼的表 兄和过往甚密的知己。宋神宗熙宁八年,与可任陕 西洋州知州,曾送给苏轼一幅筼筜谷偃竹图, 两人和诗三十首。神宗元丰二年(1079)正月,与可病逝于陈州。 同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潮州太守任上晒书画时,看见 亡友的画作,往事涌上心头,因而写了这篇题记。,大学语文,32,这是苏轼为好友文与可筼筜谷偃竹所写的一篇画 记,也可以看作是一篇颇有见地的文艺随笔,同时也可视为 悼念亡友的记人散文。虽仅七八百字,但

23、却像一面多棱镜,内蕴丰富,色彩缤 纷,既有深入浅出的艺术创作论,又像记叙友朋往还酬唱的小品,还可 以看作是篇伤逝吊亡的悼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 。在这篇文章中,作为一位卓越的画家,文同深湛的艺术 见解被阐述得简明形象,艺术功力被赞颂得恰如其分。他清 高的韵致,洒脱的襟怀被表现得声情毕肖,而作者与他的深 情厚谊也得到了生动真切的抒写。无论从行文的舒卷自如、构思的心裁别出、还是从风格 的情趣横生、语言的生动形象来看,本文都可列为苏轼散文 的代表作之一。,大学语文,33,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总结文与可的画竹理论,阐发 自己的创作思想。,大学语文,34,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竹子开 始

24、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 备了。苏轼主张随物赋形,故从竹的生长写起。一寸之萌,而节叶具焉。是说很小的竹笋便有叶有节 了。与生俱来。实际上初生幼笋有节而无枝叶,外面包着笋 皮,四川叫笋壳叶。,大学语文,35,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从蝉蜕、蛇鳞一样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 到八丈高,都是生来就有的。蜩腹蛇蚹:以蝉壳、蛇鳞形容竹子初生时的形状。蜩腹,指蝉的腹部有一道道横纹。蛇蚹,指蛇腹部的横 鳞,用人们熟悉的纹理来形容幼笋的外貌。比喻生动形象,唤起联想,增强色与形的真实感觉。剑拔十寻:形容修长的珠子如剑出鞘,挺拔有力。寻,古为八尺。十寻,即八丈。这是高大竹子

25、的一般高 度。并非夸张。生而有之,指竹子生长本来的情态就是这样。着重强调 整体感,为下文批评今画者作好准备。,大学语文,36,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 乎!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描画它,一叶叶地 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 呢? 画匠们违背了竹子生长的自然规律,生硬笨拙地一节 一节,一叶一叶地去画 ,感觉支离破碎,怎么能画好竹 子!主张整体的神似,而非枝节的形似。传统绘画多是精细的再现式的工艺式的,文人画多是简 括的写意式的书法式的。批评胸无成竹的人不得画竹的要领,并非反对一节一叶地画,否 则,难道可以泼墨于纸即成竹吗。所以理解文意不可偏执。,大学语文,37,

26、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执笔熟视,乃见其 所欲画者,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 象,拿起笔来仔细凝视,就好像看到了他所想画的 竹子,成:完整的。指画竹的整体构思。如果构思不成熟,胸中没有竹子完 整的形象,就去动笔画竹,必然要失败。不仅绘画如此,也 道出了作文、做事的普遍规律。成语成竹在胸,胸有成竹源出于此。,大学语文,38,苏轼提倡“求物之妙,必先达物之理”。只有通过观竹, 对竹有充分理解,执笔时才能将胸中之竹纳入笔端,这正是 文同墨竹出神入化的原因。文与可爱竹,到了“其身与竹化”的境地,在洋州时经常 与竹为伍,细心观察竹的不同形态,观察竹在晴晦雨雪等不 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爱竹,知

27、竹,能“得其情而尽其性”, “胸有成竹”。所以笔下的墨竹形神兼备。文与可“好水石松竹,每佳赏幽趣,乐而忘返。模写四 物,颇臻其极。”文与可对竹木水石的生长发展规律了然于 心。所以才能把它们画得活灵活现 。,大学语文,39,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急速行动 追从头脑中的这个形象,挥笔径直一气呵成,遂: 完成。以便捕捉住自己头脑中浮现的那个形象,是 说作画动作要迅捷,捕捉创作契机。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这个过程如兔子跃 起奔跑、鹰隼俯冲而下搏击追赶,稍一放松时机就 消失了。形容挥笔迅速。用老鹰捕兔作比喻,说明画竹在 胸有成竹的前提下,仍然贵在一个快字。以上是对胸有成竹的具体说明,进一步强

28、调整体构思的 重要性。语句精悍有力,节奏急促,与文意极为和谐。,大学语文,40,与可之教予如此。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没有直接对文与可得画技予以评价,而是采用饱含抒情 意味、兼有形象描绘的议论,道出文同画技出神入化的境 界。这是苏轼自己的经验之谈,但却说,与可教予如此。 这里有实情,也有谦虚成分。二人互相切磋画艺的过程中,苏轼受益匪浅。说教予,把与可当作老师,敬佩、赞许备至,深情溢于 言表。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我不能做到这 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大学语文,41,接着论述识与操的关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 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 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既然心里明白

29、这样做的道 理,但却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心所想和手上做 的不一致(心有余而力不足),心与手不相适应(手不 从心),这是没有实践的过错啊。,大学语文,4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 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 思(有所领悟), 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 认为很清楚,可临到着手去做时忽然不见了 ,丧: 失去。难道仅仅是画竹是这样吗?只懂得道理而缺乏刻苦的实践,就不能得心应手,操 运自如。岂独竹乎?言外之意,作文做事也都是这样。,大学语文,43,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子由写了篇 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丁厨子, 是杀牛的

30、,但讲求养生的人从解牛的技巧中悟出了 养生的道理;取:取法。庖丁解牛: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 若新发于硎。 庄子养生主 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 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文惠君,好啊,听 了庖丁的话,我了解了养生之道。人要像保护刀锋一样,避开矛盾,保全自己 。 这是一种帮助在 人生中安然度过患难的修养。,大学语文,44,庖丁解牛屠夫为文惠君宰牛,手摸、肩靠、脚踩、膝顶,刀尖 刺、刀刃割、刀根砍、刀背砸,很有节奏,好像踩着桑林乐章在跳舞,似乎 和着经盲的旋律在伴奏。文惠君说:“嗬!真棒。技艺竟然可以高到这种地步!”屠夫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

31、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艺的层面了。开始学宰 牛,牛是浑然一体的;三年后,一眼就能看到牛的骨骼、肌肉、经络所组成的内 在结构。现在我不用眼睛看,好像不是运动手脚在杀牛,而是全身心都贯注到了 牛的自然纹理结构中割肉、剔骨,顺着牛的自然结构下刀,不会碰到任何大的障 碍,连经络相连处我都可以轻松地分解开来。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 杀了几千头的牛,刀刃却仍然锋利如初。因为骨与骨之间有缝隙,而刀刃的刃端 无厚度,无厚的刀刃进入有隙的骨节,当然就应该游刃有余。所以我这把刀用了 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虽然说起来容易,但在杀牛时遇到筋骨盘结处,我仍然要 全神贯注,凝神静气,看准关键后,刀轻轻一动,牛就哗啦一声解

32、体了,好像泥 上散落一样堆在地上。这时我提刀站立,顾盼左右,感到一种惬意和满足,于是 乎擦净刀收起来”。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这番话,连养生的道理都明白了。”,大学语文,45,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轮匠扁,是 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轮扁斫轮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恒公曰:“敢 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日:“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 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 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 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

33、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 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 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庄子天道反对教条主义的学习方式。说明真正精妙的技巧只有自己心里明 白,而无法用言语表达。,大学语文,46,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堂下有位叫轮扁的工匠正在砍斫(zhu)木头做车 轮。他看见国王在那里专心看书,不觉好奇心动,就放下斧头椎凿,走上前去 问桓公:“请问国王看的是什么书?” “我看的是圣人的书。”桓公答道。 “圣人还活着吗?” “早死掉了。” “那么,”轮扁说道,“国王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变色道:“我读书,你这个做工的怎敢

34、妄事议论!说得出子午卯酉,就 过你;讲不出道理,决不饶你的性命!” “好吧,”轮扁从容地答道,“就拿我制造车轮这行手艺来看,斫木为轮,要 把轮子做得既结实,又圆转灵活,就得有一种极熟练的技巧。譬如辐条和车轮 之间的榫接,宽了虽然容易插人,但松而不固;紧了虽然坚固,但无法插入, 因此榫眼必须斫得不差分毫。这种功夫只能靠得之于心,应之于手。这种熟练 技巧只能从长期工作实践中养成,我不能用单纯口述方法传给我的儿子,我的 儿子也不能不经过实习而把它继承下去,因此,我今年七十岁了,还得在这里 做车轮。由此类推,圣人已死,留下几本书,也已成为过去的东西,难道国王 所读的,还不是古人的糟粕么?”,大学语文,

35、47,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 非耶?”如今从您在这幅竹画上寄托的意蕴来看,我 认为您是深知事物规律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 得其意,并得其法。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领会 了他的意蕴。像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 意蕴,并且也得到了他的画法。,大学语文,48,作者借自己弟弟苏辙给文与可的信的内容,用庖丁 解牛和轮扁斫轮的故事,进一步赞扬文与可,言其画 技高超已达到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绝妙境地。自言不仅得其意,而且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其法,掌握了 画竹的技巧。明褒自己,实际是强调师承关系,良师出高徒,以突出 与可,表现二人亲密无间的良师益友关系。

36、敬仰之情、知己 之感。苏轼不仅是文人画的最早提倡者之一,也是文人画基本 理论的建立者和杰出的创作实践者。他的文人画理论,至今 仍是中国文人画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大学语文,49,胸 有 成 竹 苏轼在本文中,以画竹为例,揭示了文艺创作的一个重 要规律,就是在提笔进行艺术创作之前,作者所要表现的外 界客观事物,就应该已经在他心中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孕育, 转化成为完整的、成熟的、呼之即出的艺术形象。做到执笔熟视,能够在空白纸上,见其所欲画者的程 度,才能算是做到了胸有成竹。那种搜索枯肠,想一笔,画一笔,节节而为之,叶叶而 累之的画法,画出来的只能是假竹、死竹,而不会是栩栩如 生的真竹,活竹。诗画同理,

37、苏轼创作一向是主张能使是物了然于心 ,待 到胸中积郁不吐不快时,情不自禁地欣然命笔,这样创作出 来的诗文书画,才能“本不为工,所以能工。”意在笔先。,大学语文,50,心 手 相 应 苏轼认为了然于心,固然不易。要把心中的艺术形象形 诸笔端,做到了然于口于手,更不易。“能使是物了然于心 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没有娴熟的创作技巧,就会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 然 ,或者自以为然。临到创作时,心中的意象好像突然丧 失,不知从何下笔。这种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是不学 之过也。要达到艺术上的“信手拈得俱天成”的化境,除了勤学苦 练,别无诀窍。所以苏轼借其弟苏辙文中所引庖丁解牛

38、,轮扁斫轮的故 事,赞美文与可画竹的技巧已臻于出神入化的境界,而庖丁 解牛之所以能游刃有余,轮扁斫轮之所以能得心应手,是与 他们解牛数千头,斫轮七十年的工夫分不开的。,大学语文,51,振 笔 直 遂 这是以胸有成竹为前提,在心手相应的基础上,捕捉创 作灵感,把握创作契机的问题。火候不到,会临事“忽焉丧之”。火候过头,灵感也会 “稍纵即逝”。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象兔起鹘落那样迅 捷。而振笔直遂迅捷如兔起鹘落的基础在于胸有成竹。文艺创作的理论本是比较复杂深奥的问题,作者运用生 动的描写、形象的比喻,把它阐述得简明透辟、通俗易 懂,这是由于苏轼本人对诗文书画都有精深的造诣、独到的 见解,所以才能举

39、重若轻,深入浅出。,大学语文,52,文章开头别开生面,打破了一般画记的程式 (记画的内容、评画的得失、讲画的传世情况) ,也突破 了一般散文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的表现手法。 刻意创新,以议论为先导,给人独特新奇的美感。,大学语文,53,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 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性”。情趣、理趣。宋诗多议论, 宋文也是如此,苏轼的散文更是纵横捭阖,议论风生。诗文的高下,不在于议论的多少,而在于议论的优劣和 深浅。以这篇文章为例,题名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作 者却以一大段关于文与可画竹的议论开头。这段议论,看似闲文,实则是一篇的极紧要处。它是对 文与可画论、画技的评赞,

40、又是苏轼在阐发自己的文艺创作 理论。这些文艺创作观,多可以从苏轼的其它诗文中找到印 证。,大学语文,54,第一段从竹的生长写起,再论画竹的技艺, 并推而广之,阐明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最后 归结于对文与可画技的赞扬。苏轼以画竹的议论开头,抓住了文同一生最主要的艺术 成就,对他的画论作了综述,对他的画技作了赞誉,无疑是 对亡友最有意义的祭奠。紧扣题意,又不局限于题意,既写虚,又写实,以议论 为主,又不乏生动的描述,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见解 透露于文字之中 ,既浸润着醇厚的情感,又闪烁着清澈的 理智。,大学语文,55,第二段,回忆往事。通过对文与可的轶事以及二人之间相知相得、 超尘脱俗的亲密

41、关系的回忆,表现文与可 的高洁 品格和笃厚的个性,表达对亡友的深切怀念。苏轼和文同是表兄弟,两人相知日深,政见略同。对王 安石的变法都持异议。苏轼因此一贬再贬,文同也自请外放远郡。两人都不以 去就升沉为怀。以两人的遭际交往而言,可忆可叙之事正多,而作者仅 从中截取了最生动,最富有生活情趣的一个横断面-文与 可馈赠蒷筜谷偃竹图的经过。于是文章由物及人,从论墨竹过渡到记可赠画的过程。,大学语文,56,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文与可画竹子,自己 从来不把它看得很贵重。赞扬与可人品高尚,不以画技超群而自恃自得。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四方 的人们,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缣(jin)素:白 绢

42、。在他的门口脚跟与脚尖互相踩踏,络绎不绝。 足相蹑:脚互相踩碰。,大学语文,57,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与可厌烦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 白绢做袜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真是绘声绘色的妙笔。这一细节的描写,表现了文同“不趣趋时好,不逊权 仇”的性格, 这样做,不是故意拿大、抬高身价,他对自己 的画不自贵重。是因为他认为文学艺术应该是有为而作,有 感而发,不应该成为附庸风雅者的点缀。且为下文写文与可赠图和打趣苏轼作了伏笔。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文人们传播着他的 话,当成话柄。,大学语文,58,苏轼对文与可的为人十分敬仰:“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

43、毫末。诗 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 题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苏轼认为文与可的书画固然绝妙,但只是他的诗文之 余。而他的诗文书画与他的品德相比,又不过是糟粕而已。 世人只知好其画而不好其德,他为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悲 叹。文与可说:“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吾妙处。”指出文同的画与其人、其德、其诗、其文、其书应当是 一个统一体,他的诗、文、书、画都是文同个人内心世界的 流露,只不过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而 已。,大学语文,59,下文写两人诗信往来,用对话的形式来表现知己间的情 趣,问答间谈笑风生。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等与可从当洋 州太守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与

44、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 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与可把信寄给我说:“近 来告诉士大夫说:得我墨竹画法真传的人,就在你 们临近的徐州,徐州古称彭城。你们要求画去找他 吧。与可讨厌世俗求画的麻烦,荐苏以代。虽然信与诗均 已亡佚,但从本文所录书诗的残句中,吾墨竹一派,近在彭 城,也可以看出他对苏轼的画十分欣赏。,大学语文,60,墨竹画始于文同,文同是墨竹宗师。 文同元丰元 年任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由于文同、苏轼等的倡导,宋元间画墨竹之风大盛,名 家辈出,均以文同为宗师。人以“湖州竹派”称之。苏轼对文与可的墨竹十分推崇,潜心临摹。并俨然以湖 州竹派传人自许:东坡虽然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

45、时。所以文与可信中所说,虽系戏言,却不无根据。从中也可以看出苏轼虽然临摹,而能自求独树一帜。,大学语文,61,袜材当萃于子矣。”做袜子的材料将要聚集到 您那里去了。”戏说袜材当萃于子矣,幸灾乐祸,说明他 对苏轼知之甚深,确信苏轼不会以此责怪。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 扫取寒梢万尺长。” 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大致意思 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万尺高的竹子。”鹅 溪:地名,在四川盐亭西北,以产绢著名,唐时为贡品,宋 人绘画以之为上品。扫:用笔作画。寒梢:竹耐寒,故名。用诗的形式说出朦胧的意向想以咫尺之绢写万尺之 势。,大学语文,62,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 公

46、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我对与可说:“竹子 长万尺,须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懒得动笔, 只是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不料苏轼却借此调侃,回答说,知公倦于笔砚(因为荐 苏以代),愿得此绢而已。一说可得袜材,一说贪得此绢,针尖对麦芒,各不相 让。虽是戏言,但若非知己,岂敢如此重言。,大学语文,63,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 竹哉!” 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说得过头 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我于是又证实它,回 答他的诗说: “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世上 也有八千尺长的竹子,当月光洒落在空寂的庭院, 照出竹影就有这么长。”许:这样。与可坦然

47、承认画万尺竹是妄言,苏轼又对与可的妄言加 以圆说。,大学语文,64,与可笑曰:“苏子辩矣,与可笑起来说:“苏先 生真会说呀!先前说的是实在的竹子,后来所说是虚有之 竹,偷换了概念。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然而真有 二百五十匹绢的话,我就要用它买地回家养老了 啊。”苏轼时而重语相讥,时又坦诚相让,巧为圆说,与可词 穷,笑骂苏轼巧辩,并以自我解嘲的口吻表白了归老的衷 肠。所需有限,可见清贫自守的志尚。,大学语文,65,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 耳,而有万尺之势。”于是把所画的筼筜谷斜竹送 给我,说:“这竹子只有几尺高罢了,却有万尺的气 势。” 肝胆相照的朋友互相和诗赠画,正

48、是情理中事。作者 自然地交待了赠送筼筜谷偃竹图的经过,点题。这里,文同由“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经苏轼“月落庭空影许长”的启发而发展到数尺竹“而有万 尺之势”。与可这种典型文人画思想的形成,不能不说是受到了苏 轼的强烈影响。至于苏轼在这篇文章开头所说文同告诉他“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的话,究竟是文同的看法还是他自己的文章常常”想当然尔“的习惯所 致,就很难说了。,大学语文,66,最后作者回忆了一件趣事。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 筼筜谷其一也。筼筜谷这个地方在洋州,与可 还曾让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之 一。文同丹渊集中与苏氏昆仲酬唱的诗文所辑无几, 幸好东坡全

49、集中收录了二人唱和题赠的诗文约五十篇, 其中仅和文与可洋川园池诗就多达三十首,从中可以了解到 两人的交谊。,大学语文,67,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 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我的诗 说:“汉水边修长的竹子便宜得像蓬草,刀砍斧削什 么时候饶得过竹笋呢?料想那个又穷又馋的太守, 早把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了。”箨龙:竹笋的别 名。渭滨:渭川之滨,以产竹闻名。千亩:千亩竹林。 史记货殖列传有赞语称:“渭川千亩竹”。诗的后两句既嘲讽文与可贪食竹笋,把蒷筜谷千亩修竹都吃 了下去,又赞誉他们嗜竹如命,知竹甚深,洋川竹林的万千风 姿,都了然于胸中。,大学语文,68,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 诗,失笑喷饭满案。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 游玩,煮笋晚上吃,打开信看到这首诗,忍不住 笑得喷了满桌的饭。事有凑巧,与可夫妻正好游于谷中,恰巧在烧笋吃,偏 偏接到了苏轼和他的那首半是嘲讽,半是赞誉、一语双关, 妙趣天成的蒷筜谷诗句。伉俪情深,喷饭满案,实写细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