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介素养复习资料媒介素养的意义四个理由提醒我们必须正视传播媒介的相关问题一、传播媒介及活动深入社会各角落,每个人,每天都要耗费时间、精力、金钱来使用媒介及消费媒介所负载的讯息。二、媒介本身只是一个空容器,需要人去填充内容。传播内容无可避免携带着制作者的意识形态。三、媒介内容产业快速壮大,经营管理究竟是采用商业模式还是公共服务模式,都会影响媒介的内容及其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四、大众传播媒介报道公共事务,监督政府作为,是民主社会在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权。美国“亚斯平协会”界定“媒介素养”为:以多种形式去近用、分析、评估、制作媒体的能力。美国一个民间团体“媒介素养中心”的定义,目前广被引用:“媒
2、介素养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之路。它提供了一个框架,用来近用、分析、评估、创制讯息,不拘媒介形式 从印刷到影视到电脑网络。民众的媒介素养基础,在于了解媒介的社会角色,并拥有民主社会公民所需要的质疑和自我表达的基本能力。 ”批判思考和不间断的质疑是媒介素养者必须的修炼。核心概念与核心问题第一个核心概念所有的媒介讯息,都是经过建构产生的。 第一个核心问题 谁制作了这则讯息? 这个问题包括了一些小问题,如,作者是谁?有多少人制作这则讯息?他们的职务名称是什么?这则讯息属于那一类“文本”?类似的其它文本有什么异同之处?制作时使用了什么技术?包括了哪些成分?遗漏了什么没有?第二个核心概念媒介讯息的建构,都会
3、使用一套自成规则的制作语言 第二个核心问题 讯息里曾使用了什么制作技术来吸引你注意? 可以继续往下问的小问题,包括你注意到讯息有哪些颜色、形状、声音、动作、符号?摄影机的位置及摄影视角?音乐、文字、叙事、对话、音效如何?故事如何铺陈?使用了什么感性诉求和说服手法?是什么使讯息看起来像“真的”一样?第三个核心概念同一则媒介讯息,个人的体验因人而异 第三个核心问题 其他人对同一讯息的理解,为何与我不同? 相关的小问题还有:此一文本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你的个人生活经验?体验这项媒介文本之后,你对自己有什么认识?你从别人的观看反应和经验认识了什么?可能有多少个其他不同的诠释?其他观点跟你的观点一样站得住脚
4、吗?等等第四个核心概念媒介包藏着价值和观点。 第四个核心问题 此讯息再现(represent)了或省略了什么生活形态、价值、观点? 可以继续追问的问题有:讯息传达了什么政治或经济价值观念?对个人的社会关系有何判断或陈述?讯息的脉络或世界观为何?如何描写人?呈现了哪些行为后果?什么人或什么事不在其中?第五个核心概念大多数的讯息是用来博取利润或权力的。 第五个核心问题 为什么这则讯息会被送出门? 进一步可以继续追问的问题包括:是谁控制了讯息的制作和传送?讯息在贩售什么?谁得利,谁付费?讯息制作、呈现、传送,是否受到金钱和政治考量的影响?媒介与真实 “媒介真实”与“现实”的差异产生 首先:新闻是被选
5、择出来的(具有新闻价值的) 其次:新闻是被“制作”或“重组”出来的。这其实就是一种讯息产制的过程。而制作的过程,充满了人为的因素。 第三:阅听人对新闻的解读可以是主观的 受到人的自主意识、个别的喜好、个人的价值观或独特的经验背景影响。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看新闻的看法,谁也没有办法强迫所有人只用单一的角度去看同一则新闻。 身处于传播媒介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经常穿梭在三种不同的真实情境之间。 第一种:社会真实(social reality) ,即事件本身的真相。 第二种真实是媒介真实(media reality) ,指媒体所呈现的事件情境。 第三种真实是主观真实(subjective reality)
6、 ,即个人对于事件的主观认知。 框架一方面提供人们或媒体机构对社会上的人、事、物主观的思考架构,是了解外在客观世界的基础。另一方面,框架却也是刻板印象或意识形态等“偏见”的主要来源。 框架源于人们最根本的价值观或信仰,因此我们可以把它视作传播行为的核心。 读者从理论与实例的探讨中,理解媒介与社会真实之间,必然存在某此差异。 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也就是多种框架并存的社会,各个媒体机构也必然有其组织之框架。 读者在依赖媒体提供讯息的同时,仍要保留些思辨的空间,接纳同一社会真实有多样再现的可能性。根据媒介生态学的观点:媒介是一种环境。 媒介生态学重要人物之一波兹曼曾这样定义媒介生态学: 媒
7、介生态学研究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的感知、理解、情感和价值;以及我们与媒介的互动如何促进或阻碍我们生存的机会。生态学这个字眼隐含对种种环境的研究:这些环境的结构、内容和对人的影响。究竟而言,一个环境是一个复杂的讯息系统,在人身上强加特定的思考、情感和行为方式: 环境构造我们能够看和说的是什么,从而也构造我们所能行为的内容。 环境分派角色给我们,并强调我们必须扮演的方式。 环境指定容许和不容许我们去做的事物。有时候,例如在法庭、教室、办公场所,这些指定内容是明确且正式的。这个定义清楚指出一件事:媒介会塑造我们的感知、情感和价值观。 首先,媒介生态学将一种(或任何)环境视为结构。结构的独特性在于管制内
8、部行为的外部规律或规则。 其次,根据媒介生态学, 任何一种(社会)环境就是一个复杂的人际互动传通系统,其内在的符号结构能够并确实从总体上定义或决定的不仅仅是信息的产生,还有该环境中人们的行为。 从部落的社会和生活形态的描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口语媒介的几项特性: 1、口语的传播有空间限制,这源自人类的生理局限。 2、声音的时间物质是“瞬间即逝” ,说过的话立刻消散于空中,在录音技术出现之前,人们无法捕捉声音。 3、既然声音有立即消逝的特性,便逼得人类要尽量记住说过的话。 4、口语的场合是互动和参与的,人们聚在一起聆听或参与对话。 5、口语媒介不单只是嘴巴和声音,它还有高度的躯体配合。 口语媒介的这
9、些特征都和听觉、触觉及情绪息息相关,麦克卢汉称口语媒介所塑造的是一个协调各种感官的“音响空间” 。网络 网络便完全取消了虚实的界限!也让传统媒介所依赖的准则实行起来更加困难。 电脑演变成多媒介并透过电话线连结成网络,这是作为媒介表现形式,但是网络吸引人的最关键的还在于它的互动性(interactivity) ,这点和电视完全不同。 网络是双向互动且是即时的,和口语一样。 人们被网络吸引的原因还在它提供了一个摆脱现实局限的空间:一个虚假空间。 所谓虚假,指的是网络的内容是一个纯粹数位资料构成的世界,缺乏物质性,人们在网络中可以摆脱肉身的局限,变换不同的身分,塑造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自己。 但是,在网
10、络中,和我们互动的另一个人,只是他或她宣称的样子,我们无法像面对面互动那样立即证实真假,这是网络“匿名性”的根源。 “网络中身分无法确定”是网络技术的一部分。 另一项网络技术也强化了匿名特性,那就是网络的去中心化特性。在网络架构中,每一个节点都是制造和传播信息的中心,这一项特性也对电视和报纸这些大众传播造成冲击。而且,这个多中心的分散传播方式是跨越国界的。 互动性、匿名性和无中心性结合成网络这项新媒介的特色,既吸引人又充满危险。 现在,人们几乎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生活所需一切资讯,但也陷阱重重,稍不小心就会受到伤害。 也许,面对蓬勃发展的网络,当务之急不是乐观地描绘前景或消极地管制,而是确确实实地
11、探讨网络心理学。刻板印象: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于社会中某一群体的人,他们的行为和特质有一套固定的看法。这种看法未必是正面或负面的,但是因为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印象,所以很难改变。刻板印象的影响尽管有此人认为刻板印象未必一定是负面的观感或评价,但是这种看法却往往造成了整体社会某些负面的现象,其中比较重要的影响包括偏见、歧视以及种族中心主义。偏见偏见:是人们对某一个团体的评价,或是主要以一个人所属的团体身分为基础,而对此人做的评价。换句话说,就是不经过客观评介地喜欢或是讨厌一群具有某些特征的人,不管这些特征是真实的或想像的社会特征,像是种族、宗教、民族、职业等。歧视偏见还只是一种心理的态度,歧视就已
12、经到了实际行为的程度了。种族中心主义当不同的种族或是民族团体接触时,他们通常会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的行为、信仰、价值观、规范等)是唯一正当的,并且以自己的这种标准来判断别人的生活方式,这种过程称之为“种族中心主义” 。媒体对特定族群的呈现,当然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刻板印象,重要的不是刻板印象究竟对不对,而是只用刻板印象就让我们将特定的标签贴在某些人身上,会不会过于草率?会不会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更值得注意的是,去替他族群贴标签,这个动作本身就已经隐含了某种霸权的意味。我们的媒体,常常强化了这种权力结构的不平等,作为一个阅听人,不能不注意这个意涵。所谓的框架(frame) ,简单来说,就是一
13、套人类处理资讯、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和主观过程。人们接触到外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需要一套脑海中的架构图,去把各色各样的事件组织起来,分门别类,才能够去辨识以及形成有系统的知识事件。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我们才能用来了解事件、指认我们所接触到的事物,并且决定该如何处理接触到的资讯。也就是说,要能将外在事物变成我们可以辨识的东西,必须透过符号的转换,才能成为我们内在的心理能够产生关联的主观认知,这个转换的过程,需要的心理基础就是我“框架” 。框架是人们将外在的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框架让我们时时刻刻面对外在世界时,能够架构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或者我们应该说,没有框架,世界对我们而言只是一堆
14、混乱而没有意义的符号。过去传播的研究显示,虽然我们常常认为我们就处于真实的世界中,但其实社会中有不同的真实:客观真实符号真实主观真实客观真实所指的是不需要经过我们认定,客观存在的真实符号真实则是表达客观真实的任何具体形式,像艺术、文学、新闻报道等,这样我们才能接触和了解到客观真实主观真实就是个人透过客观真实和符号真实,形成自己心中对于世界的认知。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真实并不必然是相同的。从客观真实转换成符号真实,再从符号真实转换到主观真实,不同真实之间经过转换和再转换的过程,过程中包含了“选择” 、 “重组”的步骤,形成了“再现” 。选择和重组的人,也就是把关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框架,他们面对
15、一个客观真实时,会用自己的框架去选择一部分素材,再用自己的框架重组这些素材,形成了符号真实。只要用自己的框架去“框”社会事件,必然会涉及自己的主观认知,所以往往会形成“偏见” 。每个人框架的形成,与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我们每个人的框架,都是从小到大慢慢学习而成的,当然会因人而异。就整个社会而言,社会真实是客观真实社会、媒介所建构的符号社会,以及阅听人个人的主观真实“共同建构”而成的。同时,社会价值其实是会变动的,因为社会中对某一事物各种不同的框架一直在互相流动、彼此竞争,每一种观念的框架,都努力透过再现的过程,试图让人们去接受他们所认定的框架。用框架理论来检视媒体工作者的工作过程,就不难理解
16、他们为什么会去复制刻板印象,因为这样最简便,也最符合他们过去的想像以及既有的框架。媒体在刻板印象的形成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强化刻板印象的既有框架,让大家的刻板印象更为稳固,因此,会不断地重复差异,让这些类目标签化。一、媒体及媒体工作者的素养1、报道时,检视一下自我的新闻框架,有没有因为某些框架,有没有刻板印象,而产生”想当然“。这样的思维稍保留一下,不要太快地下定论,而是直接去面对新闻事件的本身,探究事件真正的始末和来龙去脉,是消除刻板印象的第一步。2、媒体工作者应该对所报道的对象,进行更深入的了解,避免直接用刻板印象去揣测,妄下定论。即使来自第一手资讯,也要有辨识其真伪的能力。二、阅听人的素养
17、1、要对媒体对新闻事件当事人的报道,抱持一种比较审慎的态度,尤其是涉及当事人的族群或社会团体身份时,更要仔细地评估:这样的报道会不会太武断?2、我们应该加强多元文化的教育。3、最根本的办法是让我们抛下媒体,不要依赖媒体的再现来认识不同的事件,而是尽可能直接去接触。一、社会的瞭望哨监测环境新闻媒介可以迅速、真实、准确地传播信息,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并对社会问题进行预警,对不良现象进行监督。1提供环境变化信息2对社会问题进行预警3对社会事务进行舆论监督二、神秘的拼图人规范社会1提供交流平台,释缓社会矛盾2反映舆情,引导舆论3凝聚共识,整合社会三、文化基因的传导者传承文化新闻媒介既是文化
18、的传导者,也是文化的生成者。不断地进行文化的纵向传承,推动个体社会化,不断地促进文化的横向传播,推动文化的大众化的同时,在生成和丰富文化形式和内容。1新闻媒介实现了文化的纵向传承2大众媒介促进了文化横向传播四、娱乐至死?提供娱乐五、自身的繁华如火如荼的信息产业第六章 媒介传播的消极影响首先,交往视野逐步开阔,个人心灵明显封闭。其次,诉诸形象、色彩等因素的感官刺激不断增强,精神意义明显削弱。第三,知识积累更加迅速,情感教育明显缺乏。最后,大众传播中的文化交流日益扩大,文化霸权也就愈发明显。“麻醉作用”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媒介传播内容低俗化媒介消极影响产生的原因 媒介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比较复杂,任何单一的理由都无法解释。客观分析各种影响要素,对于我们预防与克服媒介的消极影响意义重大。 一、现代媒介的市场化生存需要逐利 二、受众的本能欲求 三、对新闻价值观的片面错误理解 四、对受众本位理论的错误理解 五、监管、立法的缺失第 4 节 媒介消极影响应对之策一、受众应提高媒介素养二、媒介应加强自律三、加快新闻传播立法,加强传媒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