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两江汇合之处,形如半岛;又位于大巴山的分支华蓥山余脉的山区。地势特别,从而使重庆的建筑具有山城的特色。1 竹木结构的吊脚楼“重屋垒居”由于重庆山崖错落,地面狭窄,地势起伏,平民人家建房无处立基。又加之地基多为泥质页岩(人称石谷子),建房不需深埋基础,重庆气候湿热,风力不大。于是用杉杆、楠竹为吊脚支撑的竹木捆绑建筑便在这里广为使用。沿着山崖层层修建,只要有立锥之地基,用杉杆、楠竹的吊脚便可立撑,经过严实的捆绑,无须深埋,上面建起竹木楼。虽然四面透风,在重庆这个山城火炉中,这种建筑与气候相适应,吊脚楼是平民栖身之所。其使用时限,少则 35 年,多则 10 余年
2、。于是,草民们在地势错落的山崖上“重屋垒居”,成为了十分特别的建筑景观。但自古以来,这种“重屋垒居” 的吊脚楼,因其材料的易燃,因其居室的密集,火灾为一大公害,真是一遇火灾,遍及千家,草民苦不堪言。2 传统木结构的大型民宅由一个和多个四合院组成。富户人家讲究聚居大家庭为美满荣耀,建筑群体多达数十间,天井、花台,与数重院房错落相间,按需要建成,重庆市区的五世同堂院子即是代表。江北的“尹半城 ”,尹氏宅院房舍毗连而建,多达江北城中民居房宅之一半,被誉为“ 尹半城”。3 天官府、韩府明代蹇府 天官府。巴县在明代登进士及第的达 112 人,清代 26 人。在巴县明代最为荣耀显贵的就是以蹇义为代表的蹇氏,官至吏部尚书,兼领太子詹事,后又升少师,得皇帝赐其在渝建大夫第(住宅)一座,按王爵规模修建。阶有纳陛,瓦用琉璃,赐厂特烧,该厂在巴县凤居沱,后称蹇家琉璃厂。府中堂有宣宗匾额“一个臣”,门联“ 祈天永命天官府,与国休戚国老家”,皆为宣宗亲笔。吏部尚书又称天官,因而蹇府有美誉“天官府” 。该王爵规格的大夫第,在封建社会不可多得,清代仍受到敬重,得以保存其古建筑(建立在城西南通远门与南纪门间的斜坡顶上)。清代韩府。即韩成总兵的府第,其子孙官至提督,韩府规模远比不上天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