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外的惊喜一案例缘起一个暮春的下午暖洋洋的煦风吹拂着我疲倦的额头,全身松懈下来后的倦怠让人难以提起精神。上午刚刚开设了公开课和专题讲座,紧绷的琴弦这才彻底放松,正想办公桌上伏案休息一会儿,迷迷糊糊间,突然一个闪念:今天是星期四,下午第二节是我班的语文课,我怎么给忘了呢?昨晚还想过,上午公开课后,中午把安塞腰鼓的影像资料拷贝到教室的电脑里,打算下午上课先给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宏伟场面:听浑厚铿锵的朗读,观激昂亢奋的舞蹈。当唤起学生的激情时,再让学生寻找文章美的语言进行品味。可现在居然把这事给忘了!正后悔不迭时,轻快的下课音乐铃声响起,只能趁课间十分钟去拷了。匆匆跑向教室,发现电脑坏了。啊?真有这么
2、不凑巧的事吗?一下子,我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心想,学生没有见过安塞腰鼓的场面,很难理解课文的描写。我这节课怎么上?无奈之下,只能采用读的方法了。曾听一位语文专家讲,要是你实在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千万别讲课,唯一的做法是让学生朗读、朗读,再朗读!看来只能如此了。二、案例描述上课伊始,学生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巡视间,发现小潘同学一会儿头一顿一顿地放声朗读,一会儿忽闪着大眼睛,似乎遐思翩翩。对了,她从小学习舞蹈、美术,肯定有比较好的感悟力,何不发挥发挥她的作用,这不也是一种课程资源的利用吗?于是,当朗读声渐读渐止时,我顿了一顿问:“此时你胸中涌动着一个什么词急不可耐地想跳出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3、激动” 、 “亢奋” 、 “震撼” 、 “激昂” 、 “振奋” 、 “豪迈”可是要他们说说具体的,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了,摇摇头说,安塞腰鼓不太明白怎么回事,只是凭语言描写能初步感觉到这一点,要细说可说不上来。我想,如果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在缺乏感性体验的情况下,可能效果仍然不佳,因为这篇文章没有对安塞腰鼓非常细腻的实写,许多笔墨是把这个场面虚化着描写的,的确难以想像具体的场面,更无法理解文章的内涵。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集体备课时,一致认为要先给学生影像资料的摄入,以建立初步认知,才能进一步唤起内在的情感。如今不能用上电脑,就让小潘同学试试吧。小潘同学果然说,她小学里是跳过腰鼓舞,并随手在黑板上画
4、了一只腰鼓,用红粉笔勾勒出美丽的飘带。“噢,原来是这样啊!”一片恍然大悟的样子。“我好像在图片中看到过的。 ”一个小男生挠挠头说。“老师,有一次,我去绍兴亲戚家,他们家公园里有一批老奶奶就在跳这个腰鼓舞,他们脸上个个洋溢着喜悦神情。 ”一位女生发现新大陆似地说。“潘卓颖,做一下动作让我们瞧瞧!”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于是她大大方方地做了几个动作,又引来了一阵喝彩。临下讲台时,还郑重声明:“这种舞蹈在欢庆胜利、欢庆节日时跳的,陕北的安塞腰鼓是头缠白毛巾,腰系红绸带的男子汉跳的,就是课文里的那种。 ”经她这么一表演,一描述,唤起了同学们的间接经验,仿佛真见到了这火烈的场面,于是我再让同学们反
5、复朗读体会后,交流感受,着实让人欣喜。“击鼓前的安静,这些后生们如雕塑一般,仿佛是激烈的战斗前的严阵以待,等待着冲锋的军号吹响。此时,将士们正在积攒着力量,期待着爆发,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的天地。 ”“第七节发狠了! 忘情了! 没命了!好像一捶响过一捶。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读到这几句,我的耳畔似乎响起了金蛇狂舞的曲子。朗读这一段时,我使出了浑身解数,仿佛我就是其中击鼓的一员,我的喉咙直冒火,我的身体也仿佛在燃烧,真带劲啊!”“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6、!让我联想到被困在笼子里的狮子,不断地撕咬、冲撞,终于破笼而出,此时,狮子欢快地大吼一声,奔向森林。 ”“我觉得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这里隆隆隆隆已经不是指实实在在击鼓的声音了,应该是心中涌起的一股激情吧,让他们的劳动、生活都是那么富有诗意了。 ”“我觉得 5、6 两节的写法很有意思, 但是:看!一个词单独成一段,且标点很吸引人:一个叹号,好像惊呼一声,提醒我们,顺着镜头,破折号下把人引向下面令人沸腾的一幕!”“我最喜欢 27 节了,这里没有具体的鼓点与舞步的描写,但又无不表现这样壮美、奇伟的景象。给人排山倒海
7、般透不气来的感觉。 ”“最后戛然而止的寂静世界,与开头是那么吻合,连渺远的鸡啼都清晰可闻。这是激战后的安谧,让人回味无穷。 ”“我知道这种写法叫衬托。与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让人感觉到黄土高原的厚实,孕育了那里朴实厚道的农民和他们悍勇威猛的个性。而江南的水光潋滟、花红柳绿,给人的是秀美与灵气。这是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我读到了作者更赞赏前一种阳刚之美。我估计这肯定是个男作家,并且也有这种刚烈的性格。 ”好家伙,谈着对课文的理解,突然揣摩起作家来了。这种阅读方法我以前讲过,我冠以“依文度人”法,想不到我们的语文科代表能活学活
8、用,真令人窃喜。这一说,开拓了其他同学的思路,于是又有同学猜测:“我觉得这个作家很可能就是当地人,也就是陕北人,而且对安塞腰鼓有独特的感情,因而才会营造出如此炽热灼人的氛围,酣畅淋漓的气势。老师不是经常说,只有自己对她满怀深情,才有可能让读者深情满怀嘛!”突然,有个同学要求提个问题, “刚才潘卓颖同学说,这种舞一般是欢庆胜利、欢庆节日时跳的,那这篇文章描写的是为什么而欢庆呢?”教室里又一次安静下来,学生们无言以对。我笑着看大家,课外可以去找资料,课内找什么呢?“书本”学生们齐声回答。于是对 1986 年人民日报这条信息进行了研究,最后明白,那是西部大开发,黄土高原的人民将冲破贫穷落后的樊篱,那
9、种无比激动与振奋的感情宣泄。三、反思与收获踏着下课的音乐铃声,我和同学们都是挂着灿烂的微笑离开教室。本堂课在预设出现障碍的情况下,急中生智利用学生的资源生成的,教学效果比我预设的好多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真实的课程是发生在学校中的,发生在课堂里,发生在师生互动中。因为,课程的四个因素老师学生、教材、环境中,人的因素有两个:教师、学生,两者都是主体,是认识者,而且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而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智力、情感等因素,构成了学生的内在的“资源”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特的“资源点” ,教师
10、放胆放手,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禀赋,开发学生潜能,学生间通过彼此的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很可能实现“资源共享” 。大家都有共同的资源学生,你的学生就是一座很丰富的“资源宝库” ,这种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而可以说是“活”的资源,而这种资源便于“操作” ,具有可行性,教师只要善于开发,这种能动的“资源”便会泉涌而出。如在我与地坛教学中,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使多少成人潸然泪下,可对于只有十多年的人生阅历的学生来说,这种思考似乎离他们太遥远了,有时甚至让人产生他们是否缺少人性的怀疑。其实,如果让有感受的学生来谈谈生与死的话题,课堂氛围就大不一样。他们有的会想起自己被车祸夺去生命的同学,有的会谈起电视里介绍的被白血病夺去的年轻的生命;有的同学会介绍死亡日记 ,感叹陆幼青面对死亡的勇气;有的同学会谈到泰坦尼克号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好好珍惜每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人都重要;他们也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有了这样的交流,课程资源的空间就扩大了许多,教师也不必为如何讲清生与死这个永恒的话题而绞尽脑汁了。此案例获县二等奖(200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