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我的建筑1.doc

上传人:wspkg9802 文档编号:8767991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建筑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的建筑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的建筑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的建筑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我的建筑观1 建筑学需要构筑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思想点之间形成一个锁链。 2。体系的建立是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的,不要急于研究当前的热点问题,避免人云亦云,需要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3。建筑学不是自然科学。因为其研究的对象不是客观世界,所以其研究方法不可能是实证的。 4.因此需要确定建筑学的研究方法论。建筑学作为一种交叉科学,需要从各种学科借鉴来一些理论及研究方法。如:哲学、美学、社会学、民俗学、伦理学、人体工程学、策划学、。等等。 可以说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学科。但如果陷入这些研究中,一个人不可能有那么多精力。因此,需要抓住其中的主要方面,理出一个纲要来。总体上看,不管什么学说对建筑设计产生影响,

2、最终必然要落到实际。即:物质材料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限定出为人所用的空间。 从这句话来看,有几个主要的对象:1 物质材料:即建筑材料;2 组合:即建筑结构和构造;3 空间:建筑空间。 建筑物一旦建成,它作为感知对象被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主要是视觉、触觉、味觉、听觉。视觉是主要的信息来源,就是建筑形式的问题。而其他几种感觉作为次要的来源,如:教堂的钟声、木材的触感、材料的香味等。因此出现了一个的主要研究对象是:4 建筑形式。 建筑投资方对建筑提出某些功能要求并且将造价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出现了研究课题:5、建筑策划、6 建筑功能;7 建筑经济。建筑必然是建在特定的区域的,因此要研究基地、场所的条

3、件,特征。这里的课题是:8 场地设计依据功能对建筑进行分类学研究,就产生了课题:9 建筑类型学。 从地方的气候、风俗、地方材料等出发的研究课题是:10 地方主义。 一个成功的建筑必然是解决了方方面面的问题,是经验的集成与整合。 设计建筑往往是从参考这些范例开始的,直接把前人的经验拿来。不可能完全重起炉灶,不可能一点点从零开始分析、推理。 同样,创新也往往是对前人未涉及的课题或前人的某些教条进行突破。 评价建筑的好坏,分别考察群众、使用者、投资者的角度。群众因为不使用,所以往往从外形来评价。对使用者来说,功能、外表都重要。投资者则关心经济的方面。 所以综合来说,有:实用、坚固、美观之说。在中国变

4、成了: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 3 者其实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不实用的建筑对使用者来说,谈不上美观。美观虽然与经济没有必然联系,但往往需要较高的投资。美观真是个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难道仅仅是造型的悦人吗?这个词太庸俗。 也许应该用“艺术性”来取代之。艺术不是那么甜腻腻的取悦人的小把戏。它是非常艰难和深沉的。 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挑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事业。建筑师的工作就是挑战。建筑的革命已经完成,主要是工程师的功劳,他们发明出结构体系、相应的材料设备,满足了人类的需求。而现在建筑师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这些东西,去创造艺术。当然仍然有社会仍然会对工程师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建筑节能、环保等一

5、系列问题。 在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建筑师和工程师要协起手来,因为这些新的设备、技术必然要反映在建筑形式中,建筑师应该主动地利用这些技术,作为实现艺术创新的契机。甚至,进一步从艺术的角度对工程师的技术发展提出要求。有没有可能再发生一次结构技术的革命?现在一统天下是混凝土、钢材框架。新的结构需要新的材料,这种材料应该具有轻质、高强、易施工、经济、易获得、耐久等优点。可以预测,应该是一种新型合成材料。因为在非合成材料的化学元素中,金属的钢铁、铝正是现在使用的材料。而混凝土是一种天然的合成材料,其中基本成分是石头,似乎没有其他的分布较多的天然材料可被我们利用了。 预测有机塑料与无机合金是较为有前途的材料

6、。必须树立自己的建筑观,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立场”,和一套自己的设计方法。 很多初学者、包括本人,一直非常崇拜大师。搜集大师的只言片语,研究之。觉得这个说的有道理,那个也不错。 现在悟出:大师的创作方向和主张其实是相差很大的。建筑设计不是严格的科学,不具有唯一答案。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项目的经济技术条件变得较为宽松,有很大的创作空间。这个时候,方案的创作方向变得很多,艺术性被强调了。这个主义,那个流派,甚至出现了艾森曼、屈米这种非常“玄”的、“哲学的”创作思路。 作为一个现代中国的建筑师,需要冷静地面对、思考。可以去关注、甚至研究这些前卫的东西,但现实中不可能这样做,因为根本不具备这种社会

7、条件,自己也没有这种地位和理论水平。 现在,最切实的方向是:1。研究当前中国常用的结构体系、建筑材料。立足国情。2。研究经典的现代建筑理论思想,作为创作的基石。理性扩充创作思路,对现代建筑思想进行充实和提高。这一点,程泰宁可以师法。3。研究适合国情、实际的设计手法。对未来的预测 知识、技术已经成为决定的社会发展的力量,而这些东西都是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当信息传输速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完全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解决所有的信息获取和交流问题。 除了实际生产物质资料的部门外,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家里办公。比如,建筑师。可以居住在任何地球上地方,家里必须的设备就是一个互联网终端,一个超大的屏幕。 建筑

8、师可以方便地获取一切资料,只要他付给图书馆一定费用,就可以方便地下载。和老板、同事的交流完全通过大屏幕,图像声音清晰,甚至可以是 3 维的画面。 再做个大胆的预测。那个时候,就是城市解体的时候,因为已经没有匆匆上班挤地铁、公交的白领了。当然城市不会消亡,城市中集中的是医院、娱乐设施、消防等服务部门。政府、银行、邮电、白领一律在郊区或者随便什么地方。 1。建筑师应该对材料、结构和一些常用的构造了如指掌。这是建筑的根基,建筑的语汇。如果不了解这些,则容易设计出注重图面而缺乏实际建造性的建筑。2。在设计之前,有了对项目的初步了解后,首先的工作不是详细的功能的组织。而是结构的选型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大的

9、构思。建筑艺术的层级理论 马斯洛看人生:需要层级理论,由低到高分为五层。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参照马斯洛这种思想,我提出建筑艺术的层级理论。 关于这一点,已经有一些人做出了一些研究。 如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就说过:“建筑艺术从本质上是植根在实用基础上的,但它越过了不同的价值层次,到达精神王国,进入理性王国,纯艺术的王国。” 密斯其实已经触及了层级的问题。 我国的萧默曾说:建筑的精神属性及其重要体现建筑艺术有三个层级,其最初级的形态与物质性如物质功能和物质条件(或手段)紧密相关。前者体现为建筑的功能美安全感与舒适感,是“美”与物质

10、性“善”的统一;后者体现为材料美、结构美、施工工艺的美和环境美,是“美”与物质性“真”的统一。第二个层级与物质性因素相距稍远,是在达到上一个层级的建筑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主从、比例、尺度、对称、均衡、对比、对位、节奏、韵律、虚实、明暗、质感、色彩、光影和装饰等“形式美法则”,对建筑进行的一种纯形式的加工,它造成既多样又统一的完美构图,并取得某种风格。上述两个层级的艺术品位较低,大致与一般物质产品如交通工具、生活用品、产品设计所具有的美相当,重在令人悦目的“美观”,属于实用美学或技术美学范畴,一般只应以“建筑美”、“形式美”或“广义建筑艺术”来定位。大量的、一般的、以解决实用目的为主的建筑大多

11、都属此类。建筑艺术最后一个层级品位最高,离物质性因素最远,已属于狭义的“真正的”艺术即“纯艺术”的范畴,其要义不仅在于悦目,更在于赏心,它创造出某种情绪氛围,富有表情和感染力,可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其价值并不在其他纯艺术之下,甚至远远超过其他纯艺术。这类建筑包括国家性、文化性、标志性的大型公共建筑或纪念性、旅游性的建筑,保存至今的传统建筑如宫殿、园林、教堂和寺庙、陵墓等大多也属此类。 层级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低级的是基础,不可轻视之。 有些人比较注重高级的东西,而不去把低级的做好。这样一来,建筑成了无缘之水,无本之木,经不起推敲。就是一些大师如密斯的某些作品(克朗楼)因为牺牲了低层次的

12、功能需要,也为人所诟病。又如对悉尼歌剧院的结构、造价的问题的职责。 相反,高级的是后来的,倒是可以去掉的。这一点类似于钱穆先生所言的人类的需求:计算机可以没有、衣服不能没有。 这样看来,我国提出的:实用、经济、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口号。是合理的、现实的。19 回复:我的建筑观 对于建筑艺术由两条路可走:1。创新,2,成熟。 程泰宁等大师走得是“成熟”的路,因为在国内的现状下,我们的结构水平、材料多样性、经济基础都距离国外差距较大。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创新叹何容易?!所以,他提出 3 个立足“立足时代、自我”,走一条把作品做得更完善、更成熟的道路。 就国内现状,我们在钢结构上几乎没有,基本

13、上立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所以一些高技派充其量只能作为形式的装点使用。 而建筑类型学对于我国来说也没有背景,我们几乎没有历史城市。 解构主义来自于后工业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是一种文化、哲学对建筑的渗透。而我国目前的文化与其大不同。所以解构在中国没有发生的基础,国内的解构亦是形式的拿来。20 回复:我的建筑观 1。所谓多样统一,反过来说就是大同小异。 2。每个人都有一些手法,如同每个人都有一些说话的常用词汇。大家加起来就是整个建筑世界,如同整个语言体系。不必强求自己穷尽所有手法,只要努力把自己的话说得好就行了。建筑大师如演说家一样,自然地形成了自己的说话风格。 21 回复:我的建筑观 3.照抄大家

14、的手法,如同模仿演说家说话一样。学了皮毛,学不到精髓。所以,关键是研究创作思想。 4。思想是崇高的,男性的。而手法则是堆砌的,女性的,如同那些琐碎的首饰,精致而贫乏。 22 回复:我的建筑观 5.一般人往往沉迷于手法的感官享受中,或热爱某种风格不能自拔。他们享受不到思想的力量,如同洛可可的沙龙人不能理解凡高、赛尚一样。喜欢波特曼还是路易斯康?是判别商业建筑师和思想建筑师的标尺。 6。大师原初都是功能主义、理性主义者,只不过他们终于多跨出一步。大师是艺术的怀疑主义者(怀疑那些所谓的流行的大众口味的艺术),他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死后被封为艺术家。 7。大师总是在理性和意志之间摇摆。理性使他们能够清醒地观察建筑艺术的历史沿革。而他们作为时代精神(意志)的代言人,使得建筑历史继续批判、延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