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课堂不忘教育学生“立身做人”.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75735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堂不忘教育学生“立身做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课堂不忘教育学生“立身做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课堂不忘教育学生“立身做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语文课堂不忘教育学生“立身做人”摘要新课标的实施,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深入人心,语文课堂中出现了关于“立身做人”的思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感恩教育,孝道教育,其主要职责并非只落在班级的班主任身上,我们语文教师在其中也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在语文课堂当中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时刻不忘落实、渗透“立人”的目标。关键词语文课堂 立人 立身做人 感恩 孝道 引导渗透 “教育不仅仅是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1这是前全国人大代表曾宪梓对教育界提出的殷切希望。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我是一位班主任,类似这样的教育言论并非第一次听到。确是如此,我把我自己这十年来的班主任教

2、学心得化为一句话:教育之道为立人。我同时还是一位语文教师,我常思考: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讲孝道,难道这只是作为班主任的责任吗?不,这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这一份责任,班主任该承担,每一位科任教师该承担。而且,我认为语文教师尤其应该承担这一份责任。无他,因为语文学科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它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语文课堂也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所以语文教学当中也应时刻不忘“立人”之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来源于生活,也应回归到生活中去。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写作技能的重要任务,还肩负着培养

3、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他们美好的心灵、塑造他们崇高的道德情操的重要使命。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从而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立人” ,即“立身,做人” 。 易说卦:“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 南朝(宋)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果两仪罔托,亦何取于立人。 ” 又有“扶持、造就人”的意思。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2 个人认为:教育之道为(wi)立人。教育之道为(wi)立人。韩愈师说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从次序看,可知教师教学生首先是“传道” ,教他们如何做人,其次才是“授业、解惑” ,教他们掌

4、握知识。语文教师既要为“经师” ,又要为“人师” ,既要向学生传播语言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既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科学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而做人的道理学生可受用一辈子。我把教学生做人遵奉为我从事班主任教育的基本准则,更是我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所要时刻贯彻的理念,看作是我的教育之道。我们平时总对学生说,要学会做人,要懂得感恩,要讲孝道。其实就是立身做人理念的贯彻。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基础,感恩是做人的起码的支点。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

5、恩图报。俗语不是说吗?“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 诗 经 小 雅 蓼 莪 也 说 “蓼 蓼 者 莪 , 匪 莪 伊 蒿 , 哀 哀 父 母 , 生 我 劬 劳 。 ”鲁 迅 也 有“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 ”的感触。这 些 所 讲 的 都 是 关于 一 个 人 应 该 有 感 恩 之 心 , 这 在 语文教科书中也有丰富多彩的表现。我们所学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师长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还记得以前语文课本中学习孟效的游子吟,里面有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经典诗句,这其实就是感恩的一种

6、表现。我们语文教2师在教学时都会引导学生感悟这种意境。而这种感恩换一个角度讲,之于母亲那就是讲孝道。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恒道” 。这里的道,可理解为“事物的规律性” 。寻求教育之道就是寻求教育的规律性。近来听了几次教育专家的讲座,我发现,他们在做教育教学报告的时候,无一例外,都提到了这个“道”字。如李季教授的班级的天空班级育人的原理与技术 ;如何久明教授271 生态教育体系 。而他们口中的“道”都与立身,做人,讲孝道分不开。教育首先要教人,我认为这是教育之本。而教人首先要感恩,要讲孝道,孝才能够立,所谓立人。立人而树理想,而定目标,目标远大而能勤学苦练,而成其学,这样学就不为不

7、成了。一个学生有了做人的根本,学习又怎么搞不好呢?立身做人,讲孝道,学文化,这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常诵国学,读经典,继中华之传统,承中华之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古人把“孝”放在百善之首,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孝,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心是子女报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深沉的责任感。何久明教授271 生态教育体系报告里把“教”解为“孝”+“文” ,把“育”解为“云”+“月” 。他说有了孝道(孝)有了知识(文)才是真正的教;我们的教育不能让孩子忘了心中的太阳;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告知孩子自己是“人” 。3以前读书时,我们语文老师给我们讲到朱熹的故事。作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书有一“孝”字。仔

8、细看这个孝字:上半部分的右边象一个人脸,半抬着头作辑,半跪着,意思孝顺,并且孝子可以抬头做人;上半部分的左边,象一个猴子脸,半低着头,拿着一根鞭子,意思不孝的人畜牲不如,只能低头。4另外,在论语和孝经当中也把“孝”和“教” “学”联系起来。 礼记中曾子说:“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 ”这段话,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 。可以理解为众人接受教育,叫做孝,把这些教育的内容在行动中表现出来叫做养。这种理解把“教”限定在接受教育, “孝”的主体定位为被教育者。一种是“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 。就是说,教是人的根本,教就是孝,行其教就是养。 “教”是“孝”的内容, “教”是“孝

9、”的前提。5这是很有道理的。语文文本学习时,经常会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这时语文教师就应该抓紧这教学契机,在语文课堂上处处灌输这种感恩、孝道理念,引导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尤其是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思想涌现,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不一定跟得上,人们的道德观念日趋淡漠。诸如子女虐待双亲的事屡见不鲜,当代中学生中不尊重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动不动与父母顶撞等现象时有发生。语文课堂中就更迫切的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渗透“立人”教育了。语文课堂有自己的优势,时常会教学到一些文章,能够引导学生“懂感恩” 、 “讲孝道” 。如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 ,有这样一些语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

10、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知臣谨慎,故监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讲到诸葛亮因为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决心以自己的毕生之力,忠诚于刘氏父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不懈努力。再联系历史背景,历史资料,告诉学生诸葛亮确实是一辈子忠于刘氏父子,以此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的。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知道中国人3历来是最讲究感恩之心的。古人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遇之恩当以死相报。 ”的说法,那么我们现代人,又怎么能够不懂得感恩呢?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1.“现在想想,那时真

11、是太聪明了”,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经过认真揣摩、分析,学生明确了“太聪明”是说反话,实际上是不聪明,是作者自责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爱,内心充满愧疚之情。面对父母无微不至的爱,你的感受又怎样呢?2.文章四次描写父亲的背影,最感人的是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儿子被父亲的爱深深的感动了。课堂上可以要求学生想象父亲感人的背影,并用文字表述出来。同时联系自己,父母有没有哪些感人的身影、背影呢?自己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对父母的爱心、苦心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呢?总之,我们要挖掘好立人教育题材,渗透好立人教育,使孩子们懂得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在教学季羡林永久的悔时让学生们细细体会作者的“树欲静而风不止,

12、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的悲痛心情。让他们明白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可能弥补,应该及时孝顺父母,从现在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才不会抱憾终身。另外,在作文中或者综合实践、口语交际中,也可以结合实际,布置学生写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读后感 ,或者布置“为父母洗一次脚”这类“温馨的亲情作业”,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还有很多课文都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感恩也好,孝道也罢,其实都是教育学生立身做人的一部分,我们语文教师只要有心,时刻都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相关思想的参透。韩愈提倡“文以载道” ,朱熹也在其理气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文道合一”的文道观。这与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是语文教育的优势所在。 “润物无声,育人无痕!”说的就是这个吧!总之,我认为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教育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好一个人。我深深明白教育之道为立人!参考资料:1.曾宪梓代表寄语: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2003;2. 百度百科立人;3. 何久明271 生态教育体系2012;4.百善孝为先(徽州西递明经胡氏宗祠中朱熹的字)2009;5. 周海春从论语和孝经看孔子“孝”思想的意蕴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