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民俗 旅游.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875195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 旅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民俗 旅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民俗 旅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民俗 旅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福建民俗旅游开发研究以福建惠东女民俗为例【摘要】正确的民俗风情评价和引导关系到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价值认知、社会形象、开发效果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福建惠东女民俗为例,对民俗风情的社会地位、美学价值、地域派别评价和意识形态、社会引导进行尝试性探讨,并就民俗旅游中的开发与保护、民俗发展与社会进步、居民态度与社会影响等进行思考。【关键词】民俗风情 民俗评价 民俗引导 惠东女当前的民俗旅游研究多从民俗旅游的形式、性质、学科性质和旅游者对民俗风情的影响角度出发,力图从现象上寻找民俗旅游发展和防止民俗风情退化的对策当然这是积极而有益的尝试,但却往往忽视了对民俗旅游的主体民俗风情的评价和引导。实际上,民俗风情

2、的评价涉及到民俗风情的价值认知、开发效果和发展潜力,引导则关系到民俗风情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形象,进而影响到评价。由于缺乏正确的评价和引导,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中出现了庸俗化、舞台化和“伪民俗”现象,民俗风情的同化和退化也有加剧的趋势。虽然从旅游学角度对民俗风情的评价为数甚少,且集中在美学领域,但民俗风情的评价客观存在着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指导着人们对民俗的整体感知,影响着民俗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民俗风情评价和引导的正确与否对民俗旅游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意义。福建惠安东部以崇武、小咋为代表的福建惠东女因其独特的服饰和长住娘家婚俗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和社会的兴趣和普遍关注。学术界对惠东女民俗的研究多集中在民俗

3、学、人类学、文化学领域,如陈国强、石奕龙,,乔健等,鲜从旅游学角度进行研究。由于:一、浓厚的地方性;二、开发与保护的迫切性 ;三、消失趋势的明显性,惠东女民俗的评价和引导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拟在前人基础上,以福建惠东女民俗为例,从旅游资源角度对民俗风情的评价和引导进行浅显的论述并就民俗旅游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一、福建惠东女民俗的评价1、惠东女民俗的社会地位虽初具知名度,惠东女民俗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持惠东女民俗是一种愚昧的习俗、惠东女服饰难登大雅之堂、惠东女不过是“下里巴人”观点的仍大有人在;旅游者也很容易根据表面现象得出“惠东女婚俗是一种封建、落后、繁琐的早婚形态”

4、的结论。原因有二:一、旅游者未能深入惠东女居住区,难窥其全貌,对惠东女婚俗评价也就难免失之偏颇。以惠东女婚俗为例。惠东女婚事时间跨度很大,一般经过合婚、送订、送年、扛糕、分丸、合床开剪、拜小妈、安床、上头、结婚、吃茶插花、闹房、返膺请会亲、落灶脚等 14 道隆重的礼仪。这种婚事礼仪和长住娘家婚俗是源于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并与经济上男女分工、男性长期从事海上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密切相关,而一般旅游者难有这么深入的了解。二、由于社会舆论和认识的不足,惠东女低估了自身民俗的社会价值。表现在:多数惠东女不能坦然地、堂而皇之地穿着传统服装“进城, ;视远道慕名而来、争相装扮“惠东女”的外

5、地旅游者为“阿雪”;不能理解旅游者对其服饰、婚俗的热衷与兴趣。惠东女民俗有特定的时空背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应是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多样性的反映。2,惠东女民俗的发展在惠东女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上,普遍存在两种观点,即:保护就是让惠东女民俗停留在现有基础上而成为一种“活化石”;开发应该保持原汁原味, “体现原貌” 。上述观点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第一,惠东女民俗与特定时空背景下惠东女的生活相联系,是随时空背景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对外交流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穿传统惠东女服饰的年轻女性明显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石雕业

6、取代传统的渔业和农耕成为了产业支柱。传统黑色宽筒裤、小提篮不但失去原来的实用价值且不能适应石雕作业而显得累赘以致失去年轻女性的青睐。因此,年轻一代惠东女根据劳动需要,大胆革新,创造出了区别于传统又与现代都市相近的风格明快的服饰。这似乎已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第二,民俗既是一种“民众的知识, 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惠东女民俗中也不可避免有不合理的部分,例如长住娘家和早婚。早婚现象借助行政干预手段已基本得到控制,那么,与早婚相联系的长住娘家婚俗必然也会有所变化。过去那种“夫妻相见不相识”的现象必须也应该成为历史。毫无疑问,惠东女民俗中糟粕的部分应该扬弃。一味强调原汁原味而忽视民俗风情发展的观点是有失偏颇

7、的。3、惠东女服饰的美学价值与意义虽然学者对惠东女服饰评价较高且不乏对惠东女服饰的美学内涵进行研究的,惠东女服饰的美学内涵仍未得到真正认识,持惠东女服饰是一种怪诞不经、 “野蛮人”的“奇装异服”的抵毁态度仍不乏其人。许多旅游者更是冲“封建头、民主肚”而来,只满足于穿上惠东女服饰当一回“土著人”而没有把惠东女服饰当一回事。所谓美感,就是“关于人和物是否符合社会角色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 。惠东女服饰正是符合社会背景、符合生产劳动需要的产物,是惠东女审美观的体现。黑色宽筒裤、短上衣便于渔船出海的下海劳作和扛石头等重体力活;头巾则可以挡住海边风沙和太阳的暴晒。从审美角度看,黑色的裤子显得稳重,蓝色

8、头巾象征生命,银白色裤链既象翻滚的波浪又衬托出女性腰部的美,而黄色又使服饰有一种雍容华贵之感。惠东女服饰与周围环境极其协调、融洽,是惠东女在劳动中对美的认识和理解的总结,是对民族服饰的一种丰富和再创造。4、惠东女民俗的地域性民俗风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惠东女民俗也不例外。旅游者往往把惠东女称为惠安女,简单地把惠东女与惠安女性等同起来,认为惠安女性全都是惠东女。这是对惠东女的误解,也是对惠安女性的误解。严格意义上的惠东女是指惠安东部身着奇特服饰、有长住娘家婚俗的女性;惠东女服饰流行于惠安东部崇武城外的大咋等七个村和山霞、小咋、净峰乡,长住娘家婚俗除上述地区外还流行于东岭、涂寨。显然,惠东女是一个特

9、定意义上的专用名称。惠安东部的女性也不全是惠东女。由于对惠东女民俗的地域特征认识不够,为一睹惠东女风采的外地旅游者往往无功而返,给他们的旅游经历蒙上了一层阴影,继而进一步影响到惠东女和当地的旅游形象。二、福建惠东女民俗的引导1、意识形态引导第一,由于夸大其词的宣传和过分渲染,纯朴的惠东女民俗一定程度上被襄读、歪曲,造成了民俗风情的庸俗化。最典型的莫过于“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的庸俗化说法。诚然,该讲法有一定的写实性,但却扭曲了惠东女民俗浓厚的地域民族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宣传是旅游开发的火车头” ,但不恰当的宣传却是对旅游者的误导,是对惠东女民俗形象严重损害,将导致旅游者产生欣赏

10、上的盲点与误区。第二,社区对惠东女民俗的“藐视”和歪曲,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惠东女民俗的退化。小咋、净峰一带“裤头脱脱,头顶插牛骨;腹肚黑漆漆,肚脐亲(真)像土豆窟”的说法就是对惠东女服饰的否定。而“惠东女服饰是没文化人的象征,是老一辈人的专利”观念的普遍存在则是对年轻一代惠东女的误导,进一步加剧惠东女对自身服饰的“信任危机” 。尽管婚俗改革使早婚和长住娘家现象得到改善,惠东女婚俗中的成婚过程仍然具有传统色彩、富有地方文化内涵,是很有价值的部分,对旅游者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2、商品化引导不可否认,民俗风情的“舞台化” 、 “商品化”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惠东女民俗的形象,是对旅游者的误导。但从旅游开发

11、角度看,惠东女民俗开发中的“舞台化” 、 “商品化”程度还只停留在“初始阶段” ,除了重大节庆活动和个别文艺节日,一般旅游者很难在惠东女民俗区感知、认识惠东女民俗;他们所能买到的也只不过是些粗制滥造的惠东女服饰、身穿“假”服装和“假”冒惠东女的经历。这种“舞台化” 、 “商品化”的矛盾现象是惠东女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误导的反映。在“部门经济”思想指导下,旅游开发是一种经济行为,必须产生经济效益。于是,民俗风情变成了商品, “舞台化” 、 “商品化”的矛盾也就出现了。但是,由于旅游社会影响的客观存在性和社会效应的广泛性、巨大性,民俗风情旅游开发远非经济行为。3、社会引导旅游者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造成

12、对旅游地的负面影响客观上也是对旅游地民俗风情的反面引导。表现在:第一,惠东女民俗的同化和退化。由于外来文化和旅游者的示范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惠东女生活方式和思想行为发生了变化,惠东女开始对传统生活方式感到厌倦,表现在装束打扮和娱乐方面的盲目模仿。第二,惠东女民俗的舞台化和商品化。惠东女居住区的传统习俗和庆典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按照传统的内容和方式举行的。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些民俗活动不再按传统时间、地点进行,而是根据旅游者的需要随时被搬上“舞台” ,活动内容也根据旅游者需要和兴趣随意压缩、删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传统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惠东女服饰也被作为旅游商品出售、出租。虽

13、然商品化丰富了旅游供给,但因制作的随意性和工艺水平的落后性,这些商品化了的惠东女服饰已不再能反映传统的风格和制作技艺,也不再具有传统的文化价值。而这些旅游商品一旦被旅游者带回原居住地,将会使惠东女民俗形象和传统工艺水平受到贬低。第三,淳朴民风和传统价值、道德观念的转变,出现了旅游犯罪等社会问题。年轻一代“退婚”“离婚”蔚然成风,构成了对传统的挑战,成为了惠东女居住区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此外,好客、淳朴的民风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出现了一些“宰客”现象。三、几点思考1、民俗风情的开发和保护开发和保护相互联系、相互矛盾,是辩证的统一体,贯穿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全过程。旅游开发在保护民俗风情的同时,由于旅游

14、者带来文化的冲击,导致民俗风情不同程度的庸俗化、退化和被同化,出现了“伪民俗” 。民俗风情的消失趋势成了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惠东女民俗尤为明显。如何合理地开发、有效地保护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已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郑向敏就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进行系统的对策研究。但问题是,民俗风情的退化、同化并不仅仅是旅游开发造成的,还有更深层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那么,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民俗风情的?影响的程度如何?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不同于自然旅游资源或其他人文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极强的动态性,开发难度很大。各种“民俗博物馆”虽然起到了资料搜集整理和保护作用,但是否就是最佳的开发方式呢

15、?2、民俗风情发展与社会进步民俗风情是特定时、空背景的产物,是动态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开展,民俗风情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古老的习俗逐渐褪化,原有的民俗风情不断消失,而新的民俗风情又将产生。由民俗风情的独特性构成的文化差异是旅游的两大动机之一旅游开发往往忽视民俗风情的发展,不愿承认或回避民俗风情的消失趋势一味强调民俗风情的“原汁原味” 。因此,应该区别对待民俗风情的退化、同化等消失趋势。如果民俗风情消失是因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如汉族的传统服饰已经几乎消失殆尽了) ,那么,大可不必大惊小怪,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为了民俗风情的“原汁原味”而阻挠旅游地社会的进步。3、居民态度与社会影

16、响旅游地居民态度往往被以资源、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开发所忽略。早在 1975 年,Doxey就接待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变化进行研究,提出“Doxey 愤怒指数模型“o V. L. Smity从人类学角度探讨了居民与旅游者的关系。Lankford &Howard 建立旅游影响态度尺度(TIAS) 来衡量居民对旅游的态度。因缺乏对居民态度的正视,民俗风情区居民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居民对旅游发展漠然,民俗风情也就难以引导到满足民俗旅游者需要的轨道上来。例如,惠东女福建惠安民俗的主体就没有参与到资源开发中,连已经相对而言成熟、融海滨风光、石雕工艺、历史名胜、惠东女民俗为一体的崇武风景区也难觅惠东女的

17、“芳踪” 。由于跨文化交际、旅游者文化与居住地文化差异性的存在,加之民俗风情本身所具有的神秘性、隐私性、神圣性,民俗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经常冒犯了民俗风情的神圣性,从而引起居民的愤怒和反对,产生文化冲突。尽管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受到旅游地的影响,旅游者在影响民俗风情地居民的同时也受居民态度和文化冲突的巨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易被掩盖在旅游者对居民影响下而被忽略。事实上,民俗旅游者往往需要平衡接触民俗风情地居民的需求和民俗旅游活动所带来的不愉快。居民的敌对态度和冲突可能引导或左右民俗旅游者对民俗风情的评价,从而损毁民俗风情的形象。显然,居民态度与旅游影响是联系的整体而非孤立的。旅游者在影响旅游地居民的同时,会使居民态度产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将反作用于旅游者,形成一种循环。居民态度和旅游影响(尤其是居民对旅游者的影响 )不仅是民俗风情评价和引导中的重要因素,还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有着举足轻重作用,我们应该引导居民态度与旅游影响往良性循环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