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7 班团支书活动总结经过好几天的忙碌,使这次活动顺利进行刚开始对宣传板的设计,班上的同学都很积极地参加。他们提供自己的意见,虽然有时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他们都很欣赏对方的意见,达到最后的共识。为了使宣传板更加完美,同学们有时会很难着手,以至于第一个板花了近四个小时,而第二个板花了更多的时间,最后第三个板没有开始,最终只能随便画了几下,第三版也因此作废。第一个板是我设计的,当我们齐心协力把他们画出来时,我特有成就感。在外场我们布置好场景,当我拿着笔找其他班的同学来签字,被拒绝时我当时脸红了,有时会觉得特别丢脸。当其他同学很乐意写上自己的名字时,我会特别高兴而且有成就感。感觉好像自己被他们祝
2、福,有时候我会很失落很高兴,我看到班上其他同学积极地参与时,我看到他们的热情。为了班级,他们很团结地去做感觉很不好的事。我们最后是热情相拥,拿着笔在班上其他同学脸上涂上颜料,是传达自己的祝福以及希望大家都能够开心地结束。我们拍了集体照,拍下我们的劳动成果,我们开心的笑脸就是证明。班团支书活动总结本周四,我班顺利完成团日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场外宣传活动。在这一场热闹非凡的活动中,我们班的同学积极参与,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表现出极大地凝聚力。这也是我班同学团结一致的体现。在班次活动中,我不仅感受到班集体这一大家庭的温暖,也学到很多终身受益的东西。首先我学到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一个小群体的集体,要
3、完成一项活动或任务,必须要有周密的安排、积极地动员。作为指挥者要有慧眼找出个方面的人才,使每个人都能从事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另外,领头人要善于听取听取群体的意见,不能独断专行,背离群众。其次我学会了要克服心里负担,敢于放开的去做各种事务。例如,在本次外场宣传中,需要拉外班同学留言。要是以前,我绝不敢主动搭讪,挡住行人和他们交谈。但这次,在全班整体气氛下,我鼓起勇气完成了十几份卡片任务,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最后,我也学会初级拍照技术,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必须抓住精彩镜头,拍下来,作为班级活动的纪念。我以前没使用过相机,我班借来几部相机后,我主动领取一个相机进行拍摄任务,并记录下很很多珍
4、贵场景。总之,我班这次活动从开始到最终结束都竟然有序。每位同学都从中学会了一些实用的知识,锻炼了交际能力。1107 班团日活动总结我们食品 1107 班此次团日活动已顺利完成。在活动中我们积极参与,都非常用心的完成了活动内容。我们对这些活动也有很好的反响,我们不仅在活动中获得了很多快乐,而且也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能力得到了锻炼,并且得到了别人的肯定和赞许。我们此次团日活动分为以下几个内容:由于我们这次团日活动的主题是关于辛亥革命的。所以,我们在 11 月 16 日中午前往武汉阅马场去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在馆内我们参观了孙中山先生以及其他一些革命烈士的雕像,了解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之后,我们做
5、了一些调查问卷和采访,以便了解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从采访中,我了解到了一些辛亥革命对人们生活文化的影响:男子的发型由长辫子变为平头,女子的足型由纤足变为天足,人与人之间的行礼方式由跪拜变为鞠躬。11 月 17 日,我们班在 1 号食堂旁边弄了外场,那里有我们自制的小卡片,让行人来涂鸦,请他们为我们此次活动写一些加油的话。整个活动中,现场气氛都十分热烈,来往行人络绎不绝,不到半个小时,我们所挂的横幅上就已经写满了名字,宣传板上也贴满了祝福的小纸条,我们也和这些热心的人拍照留念。现场,我们还进行了答题有奖的活动,让现场气氛更加火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后我们班将再接再厉,以
6、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这次团日活动,我认为是成功的。在这成功的背后有我们 1107 班全体同学的精心准备,首先是关于活动主题的探讨,再是关于宣传板的设计,还有对活动的积极参与。这次团日活动使我们成长许多,让我们想得更多,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缜密。1107 班团日活动总结百年辛亥,沧桑巨变。昔日的山坡如今建立起一座全国重镇。我有幸来到这里感受那曾经的真实。纪念馆的大门前方伫立着巍峨的孙中山石像。中山先生拄着拐杖深邃地望着远方。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令人揪心的话:革命认为成功,通知仍需努力。大门的左右两侧个插着一面国旗,九个角代表着九个联邦政府,中间的圆代表着在国会政府领导下的中国全国大团结。来到纪念馆内,
7、一排古式建筑向我展示了那个年代的古色古香。 “鄂军都督府”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一种敬畏从心底油然而生。进入展馆内,我看到了风云人物:张彪、黎元洪、张振武的像,近距离的观摩才真切地感受到曾经他们真实地存在过。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文件、一座座雕像、一段段视频、一个个大厅、一张张办公桌让人感收到那段峥嵘岁月真实存在,为这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先烈。面对伟岸的先哲,我们唯有珍惜:珍惜宝贵的时间,锻就过硬的本领来保卫我们深爱的这片土地。参观完纪念馆后,便进入到了下一个环节做调查问卷。刚开始拿到厚厚的一匝空问卷,心里还在发虚:恐怕问卷难以全部填完。迎面看到几位老奶奶,硬着头皮上去交涉,没
8、说上几句话就被拒绝了:上了年纪,视网膜松弛,看不清树上写的字。看到一位正在歇息的大哥,想请他配合一下,又被拒绝了,既然人家不愿意,我也只好跟他说“抱歉,打扰了。 ”当然,被拒绝毕竟只是少数,只要你好好说,别人还是愿意配合的。只要你感做,事情还是很容易完成的。就这样,问卷很快就填完了。辛亥革命让人感慨万分,虽然它推翻了帝制但对中国广大的民众而言,它的成就甚微,故为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乡绅土豪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数投身革命,即通过办革命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了他们的地位。使中国人们的生存近况从根本上改变。1107 班团日活动总结1991 年 10 月 10
9、 日,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武昌起义的枪声在这一天拉开序幕。时间的车轮从未停歇,那一天距今已有整整 100 年。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如此有意义的时刻,确实有必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些有意义的事。今天,可能会成为我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武汉工业学院食品学院 1107班的全体学生满怀激情与活力开展了活动。我们活动的主题是“追寻辛亥足迹,彰显青春风采。 ”为了了解更多人对于辛亥革命的认识,我们走进校园,来到了武汉的首义广场,参观了革命纪念馆,馆内陈设着革命遗留下来的各种庄严遗物。看着表情就足以体会大家对革命先驱的敬畏。同学们更是积极采访馆长和周围参观的人群。从采访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大家对辛亥
10、革命大的热情。我们也更深入的学习到很多。我们知道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为民主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辛亥革命对亚洲的各国被压迫的解放运动做出了无可厚非的巨大贡献。对我个人而言,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那些革命先辈高远的思想觉悟,为挽救沉沦的中华民族。他们求索奋斗,折戟沉沙。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曾有一句话:华侨乃革命之母。形象说明华侨和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不解之缘。祖国路在何方?民族希望何在?是一个有一个中华儿女用豪情和忠心发出一声声震惊世界的呐喊,书写了一首首悲壮的赞
11、歌。这次活动让我深深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我们食品 1107 班每个同学都是参与者,大家表现出来的事那种大局意识、协作精神、服务精神,具有共同价值观和道德理念,也许我们还未达到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全班同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但是我相信随着大家长时间的相处与了解之后总有一天那会成为现实,所以今后的大学生活中,我觉得班上能多组织这样有益于大家身心健康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万事开头难,现在我们的开头还算理想,相信未来每一天都会越来越好。1107 班团日活动总结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此打响了,那不朽的精神也随之在这里刻下了深深地烙印。作为新中国新时代的一名大学生,我们怀着庄严而敬佩的心情,领略他们独特的风采
12、,从新认识历史,让革命战士不屈的精神新火相传。站点一:纪念馆战士们定格着,有手挥军旗的,有手持刺刀的,有匍匐前进的,有战死倒地的。他们姿态万千,但是他们有一样东西是相同的坚定地目光。他们为了解救困苦的人民,为了摆脱封建帝制的束缚,将生死置之度外,奋力拼搏。转眼今天,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少了一份对个人生存的担忧,更少了一份对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关怀。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环境造就人性。但试想,人性难道不会改造环境这个大背景吗?所以为了维护革命的硕果,开放的丰业,我们得继续将辛亥革命这种奋斗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传承,发扬光大。让这种精神融入我们的血液,在整个华夏民族的身体中流淌。站点二:广场当我们把目光由
13、古迹移聚在游人身上时,我们也受益匪浅。有不同年龄段的人游览这里。有和我们相同身份的大学生,他们手持相机捕捉历史留下的足迹,有海外华侨,他们为这伟大的革命感到骄傲,有阅历丰富的老教师,他们缅怀他们心中的英雄,将这些蕴含在英雄身上的品质化为一种希望,在学子身上生根发芽。此情此景,是我对未来充满了向往。我坚信我们的国家能变得更加强大。因为我们拥有这么一大笔文化遗产,而一个对历史铭记的人必定拥有一种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心态,这种心态也就驱动了我们勇往直前的步伐,铿锵有力是我们不变的足迹,激昂澎湃是我们永远的基调。站点三:办公室我们有幸采访了纪念馆的负责人。他幽默的讲话风格,睿智的思考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出身于 60 年代的老领导,他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有着独特的见解武昌起义的成功既是偶然也是必然。这话视乎是矛盾的,却又揭示了一个哲学的观点。人生也是如此,对待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站得角度不同,得到的观点就不同。根据与馆里负责人的交流,他认为我们不仅要了解历史的过程,更要学会在历史与现实中架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