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科研训练项目申请(1)一、项目名称 杉木林根系对土壤碳吸存的作用机理姓 名 职称/学位 研究方向二、项目负责人杨玉盛 教授/博导/博士 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森林根系的总碳利用可占森林 GPP 的 2161%,细根死亡形成的地下枯落物量可占总枯落物量的6.288.7(平均 50左右) ,可占土壤有机 C 总输入量的 1486.8(大多数在 40以上) 。然而,目前有关根系对土壤 C 吸存的实际贡献及作用机理仍不清楚,从而不利于森林碳汇能力的科学估算和预测。本项目拟选择不同年龄的杉木林序列为研究对象,深入揭示不同年龄杉木林的根系碳吸存过程和机理及林龄的影响。
2、研究不但对深入揭示森林土壤的碳截获机理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科学估算杉木林经营的碳吸存效益和探寻杉木林高效碳吸存措施体系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为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和履行国际公约提供科技支撑。具体内容如下:(1)揭示随林龄变化,杉木林根系总碳利用及地上/地下碳分配的相对变化;(2)揭示杉木林的根系碳利用效率及林龄的影响;(3)测定杉木林的细根寿命变化及控制机理;(4)揭示细根腐殖质化系数的影响因素,计算不同林龄杉木林根系对土壤的实际碳吸存贡献。四、研究方法利用碳平衡方法测定根系总碳利用;通过利用微根管技术测定细根生产力、地下枯落物归还量和细根寿命,采用异速生长方程测定粗根生物量增量,并计算根系碳利用效
3、率。利用稳定性 C 同位素技术,测定杉木细根的腐殖质化系数,并结合地下枯落物归还量,计算根系对土壤碳吸存的实际贡献。五、创新点及关键技术问题(1)应用微根管法准确测定细根寿命和细根净生产力,在此基础上,结合碳平衡法,揭示根系碳利用效率随林龄的变化;(2)从细根代谢性碳消耗和化学组成变化角度,通过研究细根呼吸、细根化学组成(可溶性糖、纤维素浓度)变化,揭示林龄对细根寿命的影响机理;(3)应用稳定性 C 同位素,测定地下枯落物的腐殖质化系数,并探讨土壤赋存位置对腐殖质化系数的影响。六、预期成果(1)发表论文 5 篇,其中 SCI 论文 2 篇;(2)培养本科生 7 名;(3)提交总结报告 1 份。
4、七、项目经费(申请额、预算及用途)申请金额:13万元。具体预算:外业调研4万元;文献查阅和资料购置2万元;测试及样品分析2万元;试剂和药品购置2万元;耗材1万元;学术活动2万元。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科研训练项目申请(2)一、项目名称 闽江河口感潮湿地碳循环研究姓 名 职称/学位 研究方向二、项目负责人 仝 川曾从盛教授/博导/博士研究员/博导/硕士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感潮湿地(Tidal wetlands)是一类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在全球湿地碳储存和甲烷排放方面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感潮湿地的凋落物分解、土壤碳库规模和组分以及 CH4、CO 2等温室气体通量的研究是近年
5、来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以我国东南沿海典型的开放式河口感潮湿地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河口湿地主要优势植物土壤碳库规模和组成;河口最显著的特征-涨潮落潮对于湿地 CH4、CO 2排放通量的影响;测定潮汐湿地分别排向大气环境和潮水的甲烷通量;模拟酸沉降对 CH4排放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闽江河口区主要本地种芦苇、咸草、藨草和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土壤碳库规模及碳库组成,包括总有机碳、可溶性碳及微生物碳等;(2)阐明闽江河口区主要优势植物温室气体(CH 4、CO 2)排放季节动态在涨潮前和退潮后的特征;(3)测定潮汐湿地在一个涨落潮过程中分别排向大气环境和潮水环境甲烷通量;
6、(4)原位模拟硫酸沉降,探讨酸沉降对于河口湿地 CH4气体排放的影响。四、研究方法通过在野外不同湿地植物类型样地的土壤分层取样以及室内仪器分析,准确测定闽江河口区主要植物类型下土壤碳库规模及碳库组成;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结合的方法测定 CH4、CO 2等温室气体通量;通过原位设置不同处理样地,喷洒施加不同浓度的硫酸根溶液,模拟酸沉降,并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结合的方法测定 CH4排放通量。五、创新点及关键技术问题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探索河口感潮湿地碳循环过程中 CH4、CO 2排放对于涨潮和落潮过程的响应以及原位模拟酸沉降对于河口天然湿地 CH4气体排放的影响。关键是原位测定河口湿地最具特色的涨潮
7、落潮特征对于 CH4 和 CO2排放的影响,包括涨潮前和退潮后 2 个阶段排向大气环境的 CH4和 CO2通量,量化区别一个涨潮落潮过程中排向大气环境和潮水环境的甲烷分通量。六、预期成果(1)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3-4 篇;(2)培养本科生 8 名;(3)提交总结报告 1 份。七、项目经费(申请额、预算及用途)申请金额:13 万元;具体预算:外业调研 4 万元;文献查阅和资料购置 1 万元;样品分析 2 万元;试剂和药品购置 2万元;耗材 1 万元;印刷、出版、复印费 2 万元;学术活动 1 万元。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科研训练项目申请(3)一、项目名称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流域水资源
8、优化配置研究姓 名 职称/学位 研究方向二、项目负责人陈兴伟 教授/博导/博士 水文水资源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水资源研究的热点,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水资源评价领域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本研究以东南沿海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紧张的泉州市所在的晋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已在国外应用广泛的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 模型,探讨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对于深化流域水文模型理论,开拓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建立能较好地刻画流域降雨径流非点源过程,特别是枯水期径流、非点源过程的流域模型,实现以下目标:(1)定量评估晋江流域土地覆被现状及其动态变化对产汇流
9、、非点源过程的影响;(2)综合水量水质定量模拟,探讨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方法;(3)从改善径流时空分配、增加枯水径流的角度,探讨流域生态恢复的合理方式,为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建设提供指导。四、研究方法(1)应用实测资料,耦合 DEM 数据分辨率、子流域控制面积、水文响应单元划分和模拟方式等多种手段的优化,校准模型,提高模拟效率;(2)在模型的建立与分析中,子流域划分与行政区域相结合,水量水质评价相结合,枯水期的水量水质模拟为重点。五、创新点及关键技术问题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从水量水质相结合、流域与行政区域相结合、及枯水径流分析等三方面,对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进
10、行创新性研究。六、预期成果(1)发表论文 3 篇;(2)培养本科生 5 名;(3)提交总结报告 1 份。七、项目经费(申请额、预算及用途)申请金额:10万元。具体预算:外出调研的差旅费3万元;水文等资料费5万元;印刷、出版、复印费2万元。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科研训练项目申请(4)一、项目名称 刨花楠苗木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研究姓名 职称/学位 研究方向二、项目负责人钟全林 教授/博士 森林资源经营与生态环境管理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刨 花 楠 (Machilus pauhoi)为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优良速生常绿阔叶树种,其外 型 美 观 , 用途广泛,可 用 于 庭 园 绿 化 、 造 纸
11、、 化 工 与 制 作 家 具 、 建 筑 、 包 装 、 地 板 、 装 饰 板 及 上 等 生 物 燃 料 等 。 但 由 于 该树 种 易受季节性干旱影响,常使造林当年的苗木难以过暑成活,严重地影响人工造林质量。因此,本研究计划通过收集刨 花 楠 不同种源,分析干旱条件下苗木的抗旱特性,了解其生理适应机制,找出抗旱性强的优质种源总结并提出增强苗木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的相关技术措施。 四、研究方法采用苗木表型特征观测与仪器实验分析方法对不同种源苗木进行干旱胁迫处理,测定不同胁迫条件下苗木的抗旱性、光合生理特征及叶片内全氮、全硫、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等内含物含量
12、与酶活性,并结合苗木植株生物量分配等表型性状揭示植株抗旱的生理机制。 五、创新点及关键技术问题创新点:通过研究,获 取 抗 旱 性 强 、 生 物 量 大 的 优 良 种 源 , 揭示其抗 旱 的 生 理 生 态 学 机 制 ;关 键 技 术 问 题 是 : 研 究 并 发 现 哪 些 内 含 物 与 酶 活 性 是 影 响 其 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的关键因子。六、预期成果(1)培养本科生6名;(2)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5 篇;(3)提交总结报告 1 份。七、项目经费(申请额、预算及用途)申请金额:12万元。具体预算:外业调研3万元;文献查阅和资料购置2万元;测试及样品分析3万元;试
13、剂和药品2万元;耗材1万元;学术活动1万元。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科研训练项目申请(5)一、项目名称 小流域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型研究姓 名 职称/学位 研究方向二、项目负责人陈志彪 教授/博士 生态恢复与重建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严重退化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是恢复生态学、环境科学及水土保持学多门学科共同的研究热点之一。本项目拟通过对小流域(初定于福建省水土流失“冠军县”长汀县的朱溪河小流域)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的野外详细调查、遥感方法及GIS空间分析,建立起小流域生态恢复与重建评判模型,尤其对小流域内的生态自我修复的潜力建立合理的评判模型,并对小流域进行自我修复潜力进行分区;进而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生
14、态恢复与重建模型,为严重退化的南方红壤区的小流域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科学规划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各种调查与分析方法所获资料的基础上,利用 GIS 技术及数学方法,建立小流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评判模型;(2)建立小流域生态自我修复潜力评判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小流域内的生态自我修复潜力进行分区;(3)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评判结果,对小流域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规划与设计。四、研究方法利用野外调查结合遥感影像的解译,对小流域内的自然特征(包括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等)进行调查与综合分析,利用 GIS 方法对小流域的各调查要素进行空间插值,并建立起小流域生态恢复与重建及生态自我修
15、复的评判模型,在评判模型的基础上划分小流域生态自我修复潜力等级区,进而对研究小流域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进行规划与设计。五、创新点及关键技术问题创新点:构建小流域生态恢复与重建及生态自我修复潜力的评判模型。关键技术问题:筛选构建评判模型的因素。六、预期成果(1)发表高水平论文 3 篇;(2)培养本科生 5 名;(3)提交总结报告 1 份。七、项目经费(申请额、预算及用途)申请金额:10 万元。具体预算:外出调研的差旅费(4 万元) ;分析测试费(4 万元) ;印刷、出版、复印费(2 万元)。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科研训练项目申请(6)一、项目名称 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分解速率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
16、应姓 名 职称/学位 研究方向二、项目负责人高 人 教授/博士 森林土壤碳循环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目前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全球升温的响应是土壤碳循环与全球变化关系研究的热点之一。本项目旨在运用稳定性同位素 13C标记技术和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通过野外原位培养试验和室内培育实验来模拟未来情景,研究武夷山主峰黄岗山东南坡沿海拔梯度土壤垂直带三种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分解速率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理,为深入研究我国土壤碳库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构建我国亚热带山地土壤碳周转模型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储备。研究内容:(1)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2)砂粒结合态
17、、粉粒结合态、粘粒结合态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3)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的相互转化过程及与环境变化的关系;(4)外源碳在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中的分配规律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5)土壤有机碳分解总量中来自不同组分C分解的比例,量化不同组分C的各自贡献。四、研究方法通过野外原位培养和室内培育实验,利用稳定性同位素 13C 方法,结合同位素质谱和元素分析技术研究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分解速率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五、创新点及关键技术问题(1)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对升温的响应研究目前多利用简单的数学模型来区分这些组分,但本研究则利用实验分组技 术,并且避开了“先分组,再培养”这一备
18、受争议的研究方法。(2)利用武夷山独特的气候条件来模拟未来情景,以沿海拔高度多点试验,运用稳定性同位素13C示踪技术揭示山地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分解速率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3)探索富集 13C植物标记的关键技术和 13C示踪方法在培养条件下研究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周转的应用条件,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六、预期成果(1)发表论文 6 篇;(2)培养本科生 6 名;(3)提交总结报告 1 份。七、项目经费(申请额、预算及用途)申请金额:12万元。具体预算:外出调研的差旅费(3 万元) ;分析测试费(7 万元) ;印刷、出版、复印费(2 万元) 。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科研训练项目申请(7)一、项
19、目名称 红壤山地水土流失过程及生态调控研究姓 名 职称/学位 研究方向二、项目负责人查 轩 研究员/学士 山地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水土流失一直是影响我国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针对东南沿海山区经济发展与水土保持生态及水环境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以野外定位观测与模拟试验相结合,研究红壤山地坡面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过程、山地农业开发中的水土流失特征、水土流失过程中土壤营养物质迁移转化规律及面源污染对水源地水质影响;探讨侵蚀退化地生态调控模式;评价其环境效应。具体如下:(1) 红壤山地坡面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过程研究。定量研究红壤坡面土壤侵蚀过程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演变机理;分析不
20、同降雨侵蚀力条件下坡面侵蚀产沙特征;揭示侵蚀过程中泥沙颗粒组成、团聚体及元素迁移动力机制。(2)山地开发中水土流失特征与生态调控研究。针对山地农业开发中的水土流失机理、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对重要水源地水质影响与生态调控技术等研究;揭示山地果园开发中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过程、库岸坡地植被和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质关系、以及土壤营养物质伴随水土流失过程的迁移转化规律;建立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源污染负荷估算模型;探讨生态调控技术与作用机理。(3)侵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机理研究。重点研究花岗岩红壤侵蚀劣地、采矿废弃地等严重退化地土壤侵蚀特征、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功能、影响因素及其演变过程机制;评价生态恢复重建过
21、程中生物多样性、土壤抗蚀性、土壤质量、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以及环境互动效应;探讨退化地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关键技术及模式。四、研究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定位监测、室内外模拟试验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东圳库区水源地和长汀花岗岩红壤严重侵蚀退化山地为研究区,按不同开发利用方式、不同地形部位和传输路径、不同生态恢复模式等设置系列处理,开展定位试验与监测,按照降雨径流发生过程、水-土界面营养元素化学行为转化、非点源污染物的形成迁移输送特征,定时采样,建立水土流失与水质变化数据库。分析其降雨径流等水土流失过程与元素迁移规律及其水质变化响应,探讨不同生态恢复模式植
22、被演替与土壤抗侵蚀性特征的演变过程机制,揭示生态恢复机制及实施逆转的关键因素。优选最佳措施与模型,进行环境互动效应评价。五、创新点及关键技术问题分析红壤山地降雨-入渗-径流-土壤侵蚀-养分流失的转化过程;量化人为活动对加速侵蚀影响评价指标;揭示重要水源地水土流失对水质影响机制;建立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源源污染负荷估算模型;探讨生态调控技术与作用机理。可望在红壤坡面土壤侵蚀与土壤退化过程模拟试验,严重侵蚀退化地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评价指标与调控模式上取得创新性进展。六、预期成果(1)发表论文 3-5 篇;(2)培养本科生 6 名;(3)提交总结报告 1 份。七、项目经费(申请额、预算及用途)
23、申请金额:12 万元。具体预算:外业调研差旅费(3 万元) ;分析测试费(4 万元) ;印刷、出版、资料、复印费(3万元) ;学术活动(2 万元) 。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科研训练项目申请(8)一、项目名称 多环芳烃在土壤有机质组分中的分配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姓 名 职称/学位 研究方向二、项目负责人倪进治 副研究员/博士 土壤污染化学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具有致癌、致畸以及能够诱导有机体突变的有机化合物。由于PAHs为脂溶性,可以通过大气沉降作用经植物叶片吸收直接进入植物体内,或者通过污泥施用和污水灌溉进入土壤中由植物根系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迁移、代谢和积累,进而通过食
24、物链危及人类健康。因此,PAHs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已成为目前环境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PAHs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主要受土壤有机质(SOM)的影响,而SOM可以划分为在组成和性质上不同的有机质库,分布在不同有机质库中的PAHs生物有效性和环境风险有着较大的不同。本研究将主要运用传统的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的研究方法,结合生物修复试验和老化试验,研究不同SOM组分结合的PAHs生物有效性水平及其环境风险以及老化时间对其影响,具体如下:(1)PAHs在污染土壤不同SOM组分中的分配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的结构组成、矿物类型和组成、黑炭含量等)之间的关系;(2)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修复试验,阐明不同S
25、OM结合的PAHs生物有效性水平及其环境风险;(3)利用人为添加 14C标记的PAHs进行老化试验,揭示老化时间对PAHs在不同SOM组分中分配的影响,并结合生物修复试验,探讨老化时间对不同SOM结合的PAHs生物有效性和环境风险的影响。四、研究方法按照土壤有机质的不同分组研究方法进行分组:(1)按粒径大小的分组方法将土壤分成 105 m;(2)按照比重分组方法将土壤分为轻组和重组,重组再分为松结态腐殖质、稳结态腐殖质和紧结态腐殖质三个组分;(3)按照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研究方法,提取土壤中的DOM组分。土壤的理化性质采用常规分析方法;黑炭的测定方法采用6 mol L-1 HCl和22 m
26、ol L-1 HF + 6 mol L-1 HCl分别除去碳酸盐和硅酸盐,然后用6 mol L-1 HCl除去可能生成的CaF 2,再用0.1 K2Cr2O7 + 2 mol L-1 H2SO4除去有机碳,剩下得到黑炭。土壤固体组分中PAHs的提取采用二氯甲烷索氏提取法,液体组分中PAHs的提取采用二氯甲烷液液萃取。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外标法测定PAHs含量;轻组组成和粒径组分的表面特征用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来研究;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有机质的结构特征;用X-衍射研究矿物类型和数量; 14C放射性强度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五、创新点及关键技术问题(1)本研究从土壤不同有机质组分出
27、发,结合生物修复试验研究不同有机质组分结合的 PAHs 生物有效性,为污染土壤的风险评估和修复提供更直接的理论数据,同时这项研究内容也是未来环境科学界对土壤中 PAHs 研究的必然趋势。(2)老化现象对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已成共识,然而老化对 PAHs 在土壤组分中的分配特征影响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土壤不同有机质组分结合的 PAHs 生物有效性影响的研究更是缺乏,而本项目借助同位素标记技术和植物修复试验,研究老化时间对土壤不同有机质组分结合的PAHs 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有望能够获得创新性的结果。六、预期成果(1)发表论文 3 篇;(2)培养本科生 5 名;(3)提交总结报告 1
28、份。七、项目经费(申请额、预算及用途)申请金额:11万元。具体预算:外业差旅费 2 万元;分析测试费 3 万元; 14C 标记的 PAHs 和其它常规试剂 4 万元;印刷、出版、复印费 2 万元。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科研训练项目申请(9)一、项目名称 中国人口就地城镇化的特点、演变及机制研究姓 名 职称/学位 研究方向二、项目负责人朱 宇 研究员/博导/博士 人口地理学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在城镇化发展进程出现了与西方传统城市化经历不同的“就地城镇化( In situ urbanization) ”现象。本研究将突破传统城市化研究中的城乡二元分析框架,对改革开放以来
29、这种现象的发展演变趋势和规律进行系统的考察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客观评价就地城镇化在中国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发挥其积极效应,克服其弊端,使其顺利融入我国城镇化的新阶段,并与大城市和都市圈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衔接提出对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我国就地城镇化不同于西方传统城市化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我国城镇化整体进程的影响;中国不同区域就地城镇化的对比;(2)制约我国就地城镇化产生发展的宏观因素和微观机制分析。着重深入剖析迄今受到忽视的一些重要宏观条件,如人口密度和交通条件;以及微观机制,如企业的区位选择和居民的迁移意愿在就地城镇化上的作用;(3)通过典型区域的实证研究,归纳
30、总结就地城镇化的发生发展规律,展望其未来演变趋势,着重探讨将其与大城市和都市圈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衔接的对策措施。四、研究方法(1)在就地城镇化发达地区选择典型县市收集资料,建立相关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建模和定性分析,考察这些典型县市就地城镇化的主要特点、宏观制约因素及其演变,并将其与西方传统城市化模式进行对比。(2)选择就地城镇化发达的闽东南地区,利用 GIS 方法,通过对相关信息在地图上进行叠加和综合处理,分阶段从空间上模拟和再现就地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乡村城镇就地转型地区、城乡融合区、以及这两者与其相邻城镇融合形成的扩展大都市区的形成和演变规律。(3)在上述典型县市分类型选取社区,对政府官员、企业主
31、和管理人员、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实地考察,通过对所得资料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从社区城乡特性、企业区位行为、居民迁移意愿等微观层面研究乡村社区向城镇转型的状况及其制约因素。五、创新点及关键技术问题(1)突破以中国特有的制度因素为核心的视角,全面揭示就地城镇化的发生发展条件;(2)在突破城乡二元和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考察就地城镇化;(3)实现对就地城镇化演变趋势及其规律的动态考察。六、预期成果(1)发表论文 2 篇;(2)培养本科生 6 名;(3)提交总结报告 1 份。七、项目经费(申请额、预算及用途)申请金额:12 万元具体预算:外业调研 6 万元;文献查阅和资料购置 3
32、万元;耗材 1 万元;学术活动 2 万元。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科研训练项目申请(10)一、项目名称 中国游憩资源评价量表与调查规范的设计与应用训练姓 名 职称/职务 研究方向二、项目负责人袁书琪 教授/博导/学士 文化与旅游地理学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世界旅游组织评估预测,中国将于2020年前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开发,症结在于国家旅游、建设、林业、文化、国土资源乃至交通部门所制定的旅游资源标准各异,且不尽科学,操作难度大。本研究基于参考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以及承担国家、省部级理论与应用课题,积累了系列学术和实际
33、成果,以最为基础且便于师生互动的统一的游憩资源评价量表与调查规范的设计与应用为训练内容,发挥地理学科优势,采用地理、旅游、文化、生态、规划多学科综合集成方法,以旅游资源国家标准制定时唯一试点省份福建省为主要基地,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展野外考察。(1)选取各类旅游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种类,再从中选取最具典型性的单体案例进行实地实体研究,积累数据;(2)开展市场调查,对各类游憩资源的典型案例及其类属进行游憩资源吸引力评价;(3)通过专家咨询,结合实际调研,探讨游憩资源一般评价量表与调查规范构建;(4)将评价与调查的指标体系用于游憩资源试验调查评价,并检验、修订评价量表与调查规范。四、研究方法采取野外
34、实地采集数据、典型案例分析研究、客源市场问卷调查和座谈会调研、专家咨询、数理统计定量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实地调查和分析评价等方法的综合集成。采用实证、人本、建构、区位、生态位等方法论指导。五、创新点及关键技术问题设计即统一考量又分门别类的游憩资源评价量表与相应的调查规范,突破个行业、各部门各自为政的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标准的局限性。将研究对象从旅游资源扩大到游憩资源的范畴。关键技术问题是适应于游憩资源实际开发的评价角度,量化指标和调查规范指标的比较筛选和显著性检验。六、预期成果(1)发表论文3篇;(2)培养本科生6名;(3)提交总结报告1份。七、项目经费(申请额、预算及用途)申请金额:10万元。具
35、体预算:野外调研差旅费4万元;购买和查阅资料文献资料费用2万元;印刷、出版、耗材2万元;咨询费与学术探讨费用2万元。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科研训练项目申请(11)一、项目名称 台湾农业产业模式在福建空间扩散的途径与过程姓 名 职称/学位 研究方向二、项目负责人韦素琼 教授/博士 经济地理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近年来两岸农业合作和交流的步伐加快,显现出明显的发展态势。福建因其与台湾具有区域自然背景及历史文化的相似性和经济发展时序递差性而成为台湾农业投资的密集区。随着台商农业投资领域的扩大,农业产业上中下游配套协作生产模式的出现,在投资地域上出现了以福建东南沿海商业中心为主的投资格局逐渐向中西部延伸的
36、态势。认真研究台商农业投资经济活动的环境、扩散机制、过程与模式,能够进一步促进农业投资,并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传输渠道、网络和扩散的宣传效应,促使经济活动空间扩散过程更加顺利,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全面发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海峡两岸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发展条件的比较;(2)台商在海西区农业投资时空分布研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台商在海西区农业投资的时空数据库,包括投资数量、行业、分布以及产业模式;(3)通过案例调查,对在海西区投资的台湾农业类型、生产模式的区位选择以及扩散规律进行定量化模拟,将扩散的过程与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探求农业产业模式扩散的条件及制约因素;(4
37、)根据农业产业模式扩散的规律以及各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对未来台湾农业产业模式在海西区扩散的途径与过程进行演绎与预测,并提出海西区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持系统。四、研究方法拟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咨询交流-集中攻关这一策略安排将研究层层推向深入,融合综合分析、野外调查、统计分析、数学模型、空间分析和实证分析等多种方法。例如本课题开展的问卷调查及座谈访问主要面向三个层面,一是在福建进行农业投资的台商,二是有关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以及技术员,三是在台商农业投资区工作以及投资区周边的农民。在影响因子分析中运用多元回归模型、灰色关联模型建立影响扩散的因子模型。五、创新点及关键技术问题本研究选择台商农
38、业投资以及台湾农业产业在福建扩散模式这一切入点,定性与定量研究农业投资理论、投资环境、区位因素以及投资作用影响;并通过台湾农业产业扩散的因子模型以及限制性因素分析,提出福建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撑系统。六、预期成果(1)发表论文 3 篇;(2)培养本科生 6 名;(3)提交总结报告 1 份。七、项目经费(申请额、预算及用途)申请金额:10 万元。具体预算:外出调研的差旅费 5 万元;文献查阅和资料购置费 3 万元;耗材 1 万元;学术活动费1 万元。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科研训练项目申请(12)一、项目名称 沿海港湾区环境-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研究姓 名 职称/学位 研究方向二、项目负责人黄民生 教授
39、/学士 区域环境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近 10 多年来,美国学者 H.T.Odum 新创建的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定量分析环境与经济活动的真实价值,从而阐明自然环境资源与经济的本质关系。我国港湾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但环境经济矛盾很突出,本项目将能值理论分析和方法应用在港湾环境经济系统,对港湾的能流、物流、货币流、人口流等进行综合分析,把港口建设、资源输入、产品输出、耕地占有、环境污染等用能值衡量其真正价值,从而揭示港湾各部门之间的能量流动规律,进而探讨缓解港湾地区环境和经济问题的对策。 (1)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分析港湾地区自然环境资源能值输入,人类社会经济子系统购入的反馈能值输入和系统产出能值的
40、关系。构建港湾地区能值流系统动力模型。(2)能值转换计算。将港湾系统内流动和储存的各种不同类别的能量转换为统一标准的能值,进行定量分析。根据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采用不同计算方式:通过能量流动网络数据计算;通过能量等级分布计算;将系统各组分的能值数据被写成矩阵代数形式,通过解矩阵方程进行计算;通过事物再生周期进行计算。(3)根据港湾区经济发展水平、特征及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系统的环境负载程度、与周边系统的支持与互动、经济活动强度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制定港湾地区能值指标体系。包括能值自给率、购入能值比率、可更新资源能值比率、输入能值与自有能值比、人均能值量、能值密度、人口承载量、人均燃料能值、人
41、均电力能值、能值/货币比率、能值交换率、能值货币价值、电力能值比、能值投资率、可更新能值比、废弃物与可更新能值比、废弃物与可更新能值比、废弃物与总能值比等。(4)对港湾环境经济系统进行动态仿真模拟,建立评估模型,预测评估港湾地区发展变化趋势。提出协调发展的建设性建议。指导港湾环境经济系统进行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四、研究方法以 Odum.H.T.能值转换率为依据,结合实际观测数据,计算雨能、风能、潮汐能、地热等能值数据。调查土壤类型、土地类型、地貌类型、植被类型等基础数据,根据事物再生周期、能量等级分布等方式计算能值。根据各种资源的相应能值转换率,将不同度量单位转换为同一的能值单位,编制成能值
42、系统评价表,评价各能流在整个系统中的相对贡献。对总系统和各子系统能量流进行简化,构建体现其资源基础的能值结构图。五、创新点及关键技术问题从小尺度范围研究系统内部能流、物流、货币流、人流流动和储存状况。以野外观测数据验证和修正 Odum.H.T.大尺度范围适用的能值转换率,着重解决自然驱动力能值转换率问题。社会和经济驱动力能值转换率采用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单位企业问卷调查、特尔菲法等方法实现。对比不同经济开发程度的港湾区能值流动规律,深入探讨其环境经济相互作用的机理,提出不同经济开发程度的港湾地区协调发展模式六、预期成果(1)发表论文 3 篇;(2)培养本科生 6 名;(3)提交总结报告 1 份。
43、七、项目经费(申请额、预算及用途)申请金额:10万元。具体预算:外出调研的差旅费 4 万元;分析测试费 4 万元;印刷、出版、复印费 2 万元。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科研训练项目申请(13)一、项目名称 GIS 支持下的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评价研究姓 名 职称/学位 研究方向二、项目负责人陈松林 副教授/博士 土地资源与 GIS 应用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1、研究目标:采用遥感和GIS等技术手段,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信息系统,从不同尺度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化定量评价,并开展福建不同城市之间、福建与台湾城市之间的对比研究,揭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变化规律和驱动力,提出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有效途
44、径。2、研究内容:(1)探讨不同性质、不同职能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特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2)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程规律、集约形式的变化以及集约利用变动的规律;(3)开展城市存量土地供给总量评价和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4)开展福建与台湾主要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对比研究,分析海峡两岸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动力机制以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模式,探讨土地管理制度的不同对集约利用的影响。四、研究方法应用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地租低价理论、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聚集效应等理论,在遥感和 GIS 技术的支持下,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5、开展研究。具体技术路线:(1)确定评价等级系统。 (2)确定评价标准。不同城市,评价标准不同;不同发展时段,评价标准不同,根据评价对象特点、城市基础和发展阶段来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 (3)确定评价方法。采用综合评分法、层次分析法、极限条件法或者模糊评价法等方法开展评价。 (4)对城市进行总量聚集潜力、结构潜力、空间强度潜力、动态发展潜力等集约化程度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五、创新点及关键技术问题(1)将福建不同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对比研究,并选取台湾的城市与福建的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在不同土地管理制度下和城市资源禀赋、社会发展背景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特征,改变原有研究大多停留在单一城市内部的集约化利
46、用研究,丰富城市土地评价的研究内容。(2)利用信息丰富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提取城市历史轮廓、感兴趣区域和城市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信息,探索驱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和分布的空间动力。六、预期成果(1)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3 篇;(2)培养本科生 6 名;(3)提交项目总结报告 1 份。七、项目经费(申请额、预算及用途)申请金额:10 万元。具体预算:外业调研旅差费 3 万元;文献查阅和资料复印费 2 万元;补充购置遥感影像万元;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2 万元;论文版面费 1 万元。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科研训练项目申请(14)一、项目名称 基于新型国产卫星数据的森林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业务
47、化系统研究姓 名 职称/学位 研究方向二、项目负责人李 虎 教授/博导/博士 资源环境遥感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以环境一号卫星影像、国产雷达卫星数据等为主要信息源,选择有较强数据积累和应用推广前景的新疆天山西部地区,开展森林资源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集成研究,建立森林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业务系统。通过本项目的系统攻关和应用示范过程,形成系列多尺度空间数据库、专题数据库、软件系统平台和地图集产品,为国产卫星的区域多学科应用提供示范和分析评价依据。研究内容是利用新型国产卫星数据对西天山的地表景观、森林草地资源进行信息提取和专项识别,通过多项实用研究,开发基于国产卫星系列的数据处理分类算法,建立不同
48、地物和景观的遥感信息识别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资源环境本底数据库。建立不同时空尺度的森林生物量模型,研究区域范围森林生物量的时空分异规律。通过研究,对国产卫星的性能、遥感反演算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评价分析。四、研究方法通过对前期相关及专业调查的系统分析,利用遥感图像的色调和纹理特征,解译各类资源的发生区域,圈定其分布范围,计算其分布面积。利用地形地貌、植被的覆盖程度等景观特征,对各森林立地类型进行解译研究,提取特征信息。并利用定位观测、实地调查进行验证。在 GIS 环境下对遥感监测成果进行系统分析与模型分析,反演评价森林资源环境的现状及动态变化。五、创新点及关键技术问题该课题通过基于新型国
49、产卫星数据的森林资源环境监测评价、多尺度森林生物量监测、遥感业务化监测系统建立、国产卫星应用评价分析等系列研究内容,以我国环境一号卫星数据为主,结合中巴资源卫星等多种国内外卫星,对遥感应用技术体系进行研究。为我国卫星遥感业务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对即将发射的多系列国产卫星的遥感数据处理技术、遥感应用模型前期开发以及示范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关键技术问题有二;一是建立的监测分类指标体系与原有遥感监测指标体系的衔接与区别,二是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六、预期成果(1)项目提交成果:包括数据、图件、报告、标准规范、模型、软件;(2)培养本科生 7 名;(3)在高等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 3-5 篇。七、项目经费(申请额、预算及用途)申请金额:13 万元;具体预算:外业调研 6 万元;文献查阅和资料购置 3 万元;耗材 2 万元;学术活动 2 万元。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科研训练项目申请(15)一、项目名称 网络环境下城市三维景观的虚拟再现与漫游姓名 职称/学位 研究方向二、项目负责人李新通 副教授/博士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Google Earth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基于位置的地理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车载导航与“E都市”等模拟二维地理信息应用方兴未艾,而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真三维位置服务是当前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热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