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是指研究经济发展和区际间经济联系的决策性科学。()强调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而成的一种结构;()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问题(发展模式的选择) ;()强调如何组织区际联系,区域间的协调、资源配置问题;()决策的科学性决定了区域政策研究的必要性。、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 )区域发展条件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产业结构、技术发展水平等) ;制度条件;(2 )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所处阶段; 发展战略;(3 )区域空间地域(核心)区域增长点或者增长中心的确定;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的形成和发展;(4 )区域结构(5
2、 )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6 )区际分工和联系(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7 )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区域的行为主体研究(企业、家庭、政府相互作用) ;()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区域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开发利用;()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与演化问题(主导产业、产业空间布局、产业升级、产业集群等)()区域内人力资本开发与区域创新体系;()区域中心地与边缘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间各生产要素流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问题) ;()区域间产品流动(区域市场研究) ;()区域空间结构规划;2. 简述区位含义、区位条件对区位发展的作用
3、(没找到)3. 如何选择区域主导产业?1.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主导产业必须具备的 4 个条件: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区位商值在 2 以上或专 业化系数在 0.5 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 济发展。地区范围大,对区位商和产值比重的要求相对较低,地区范围越小,要求越高。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区位商2(或专业化系数0.5) 产值比重15%二级主导专业化部门:区位商1.5(或专业化系0.33) 产值比重10%3)与区内其它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4)能够代表区域
4、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4. 试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新要素、创新、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依赖)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内容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区域合作三要素:合作主体 合作对象 合作效益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是区域贸易的特殊形式。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不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一)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要素比例说 ,简称赫-俄原理(H-O Theory)
5、 ,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学说。要素禀赋也称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HO 定理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将国际贸易和区际贸易的领域由产品拓展到生产要素,并认为正是由于各地区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决定了地区之间的贸易格局,而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能够改变地区要素禀赋之不足,提高地区生产效率。(二)新要素学说新要素学说是对俄林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它大大扩展了生产要素范围,把劳动的智力投资、科技进步与创新、获取信息的便利程度
6、都列入生产要素范畴,深化了生产要素的内涵。新要素学说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学说、研究与开发学说、创新理论企业创新、国家创新、区域创新区域创新理论区域创新是指一个地区研究、开发、运用和扩散新技术和新知识,并以此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过程。区域创新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系统在具体领域和具体地区的深化和细化。区域创新的核心在于地区政府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氛围和环境。(三)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1968 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出版相互依赖的经济一书,首次系统阐述了国际相互依赖理论。国际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世界各国都生存于遍布全球的相互依赖网中,因此都
7、有义务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建立在契约而不是地位、协商而不是强制的基础上的全球社会。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依赖,缘于如下三方面:第一,政治军事力量的制衡。第二,经济技术的不均衡格局使各国都必须依赖于其他国家的经济技术力量完成本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跨国性组织,特别是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第三,20 世纪中后期,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产生了一系列足以影响全球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共同面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工业贸易合作(一)生产合作生产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企业共同完成某项产品的生产活动,通常表现为合作企业各自承担总项目中部分产品或部分工序的生产,最后共同完成全
8、部项目。由于共同生产的产品只有在销售后方能实现利益,因此生产合作通常会延伸到销售领域。(二)加工贸易合作加工贸易合作是指合作各方在原材料来源、加工生产及商品销售全过程进行合作。主要形式有来样(图纸)生产、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俗称“三来一补” 。资金合作资金合作是指合作双方以资金的筹措与投放为核心内容进行的经济合作活动。资金在区际之间的流动主要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形式。(一)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投资方将资金以资本或实物的形式直接投放于受资区域的特定项目,并始终参与或控制投资项目的生产、经营全过程,最终获取经济利益的经济行为。根据投资这参与项目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独资、合资经
9、营(二)间接投资合作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主要有两种:信贷、证券投资劳务合作劳务合作是通过劳动力的区际流动进行的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有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咨询及旅游三大类。(一)纯粹的劳务贸易纯粹的劳务贸易是指一个地区向另一地区输出较低技术的劳动力,通过为对方提供各种形式的劳动服务获取报酬。通常是由欠发达地区作为劳务输出方,将富余劳动力输出到发达地区。劳务输出又有工程承包和一般性劳务输出两种形式。工程承包是指劳务输出方作为承包商以自己的劳务、资金、技术、管理等,为工程发包人完成某项工程,并按合同收取费用。这是一种以团队形式进行的劳务输出,并且承包工程队通常受过专业技术训练,能够较好地承担某方面的专
10、业建设。一般性劳务输出是指输出方提供劳动并获取报酬的活动。具有分散性、低技术性和不稳定性。(二)信息咨询业务信息咨询业是指咨询机构接受政府、企业或个人委托,利用专业人才帮助客户分析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我国咨询业的业务范围:第一,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第二,为企业提供决策咨询;第三,为个人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与与纯粹的劳务合作相比有以下的特点:1、咨询业是高度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产业。2、通常是由发达地区作为劳务输出方。3、咨询业是一种高回报、高收益的劳务输出(三)旅游业旅游是指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在其他地方从事除了能够获取报酬的职业以外的任何活动,包括参观、咨询、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
11、等等。 “无烟工业”旅游业是依托地区特殊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并获取经济效益的服务性产业。旅游业与劳务输出的关系旅游业是一种特殊的劳务合作,劳务输出方是在本地区为外来人员服务并获取报酬,而劳务输入方也需要到劳务输出地接受这种服务并付出费用。科学技术合作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是科学技术在不同地区之间转移和再配置的过程。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三大类。(一)科技研发合作科技研发合作是指地区之间联合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研发合作是地区之间最先进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一般发生在发达吸取之间,或处于技术最前沿领域的企业及科研机构之间。(二)技术贸
12、易 技术贸易是指以贸易的方式使技术在地区之间转让的过程。技术贸易包括硬件贸易和软件贸易。技术硬件贸易是指以先进的机器设备或零部件、元器件为载体的技术贸易,是一种有形的技术贸易。技术软件贸易是指无形的技术贸易,包括专利、商标使用权的转让及专有技术的转让。技术贸易的双方是又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一般而言,技术输出方只在技术市场上出售已经成熟的或要被淘汰的技术,以保证在技术出售后的短期内不至于威胁到本地区、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技术转让是指区别于技术贸易的无偿的技术转让。主要指地区之间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技术援助是指技术较先进的地区或企业对技术落后的地区或企业进行无偿的技术输出5.
13、 评述梯度推移理论(产品生命周期、梯度推移、反梯度推移)梯度:用来在地图上表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梯度的衡量需要采用能综合反映地区国名收入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指标。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 (美国哈佛大学 弗农)该理论认为各工业部门,甚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和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主要论点第一,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处
14、在主要由兴旺部门组成 高梯度地区,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处在主要由衰退部门组成 低梯度地区。第二,创新活动大多发源于高梯度地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相低梯度地区转移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创新在空间上的两种扩展形式:局部范围的扩展 :是指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市转移。大范围的扩展:是指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 反梯度推移理论对于梯度推移理论,西部地区和较贫困地区对此反应十分强烈,于是提出跳跃式的开发战略,也称反梯度开发战略。 其基本论点是确定每个时期的产
15、业布局战略和开发重点,不能仅从现状出发,而应根据需要和可能,主张不发达地区可以跳过发达地区直接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实行跳跃式的发展。该理论指出:虽然各地区间存在经济技术水平的梯度,但这种现有的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先进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顺序,是梯推移还是反梯度推移,只能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来决定。如果低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比较好的外在经济效应,且又有市场的需要,并具备必要的条件,就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实施超越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向高一级梯度的地区进行反向推移。反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条件: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2、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条件。即区域内
16、有一定的承接产业的条件,即通常所说的“硬件” 。3、国际国内及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背景。4、科技创新能力及高素质人力资源和良好的科技基础。6. 论述增长极理论及在中国的实践增长极模式 P52(1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手段-把区域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到主导部门的发展上,通过对主导部门的投入,激活产业链条,扩大区域市场需求,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2 )佩鲁的增长极:主导部门的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3 ) 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为负值, 表明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点的聚集作用较强。如果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为正值, 表明增
17、长极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生产要素产生了向周围极化区域的回流。7. 城镇结构体系概念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一、区域城镇体系的特征城镇体系: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城镇体系的特征:1、关联性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关联性是城镇体系最重要的特征,是城镇体系与城镇群的最大差别。2、 整体性 各城镇之间由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联结。3、层次性行政级别层次指在一个区域内的城镇体系中,各城市的行政级别不同。全国分为五级,即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和建制镇。规模层次是指每一个城镇体系都是由多个不同规模的城镇组成,从大到小依
18、次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建制镇。二、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类型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指在城镇体系中,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增加而减少。双中心型城镇体系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之为双中心型城镇体系。网络型城镇体系三、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一)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1978 年以前,中国城市的发展以大中城市为主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小城市增长迅速,特大城市与中等城市次之,20 万 50 万人口的大城市增长相对较慢。1978 年以来,中国建制镇的发展
19、快于各级城市。(二)对中国城市规模及发展方针的讨论城市化发展战略:小城镇发展论中等城市发展论大城市发展论大中小城市综合发展论小城镇模式主张我国应大力发展小城镇,使广大农民由农村迁移到附近的集镇。反对者认为,小城镇的战略使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变得更为迟缓。主张这一模式的人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它将城市中的经济、文化、科技联系推向农村,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小城镇,使广大农民由农村迁移到附近的集镇。年代中期以来,小城镇在我国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当然,小城镇有其局限性,如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低下、能源耗费指标高等,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在逐年
20、下降。所以,反对者认为,小城镇的战略使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变得更为迟缓。中等城市模式主张将有限的资金投放于适当数量的中等城市。可以发挥工业生产与城市社区的聚集效应,又可以避免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弊端。主张这一模式的人认为,小城镇布局分散,城市功能不明显,城市建设无序、管理混乱,类似于一种扩大了的农村。因此,与其“撒胡椒面”似地投资于小城镇或小城市,不如将有限的资金投放于适当数量的中等城市。中等城市人口大约在 50 万100 万,它既可以发挥工业生产与城市社区的聚集效应,又可以避免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弊端。大城市模式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优越性。超大城市是经
21、济活动、商业交往的中心,聚集效应带来了经济的高度繁荣。大城市与卫星城呼应,形成了广阔的经济增长地带,能够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完善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促进建制镇的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对于大城市的发展,过去人们多持批评态度,认为这种模式造成交通拥挤、能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然而,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优越性。超大城市是经济活动、商业交往的中心,聚集效应带来了经济的高度繁荣。大城市与卫星城呼应,形成了广阔的经济增长地带,能够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我国也正在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集中联片的超
22、大城市区域。我国现行城市发展方针:“国家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198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四条现行方针的四个问题:1、本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2、执行中容易误解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的科学内涵。3、对建制镇在这一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4、 “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笔者提出的城市发展方针:提高、完善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促进建制镇的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8. 区域经济开发理论(不确定)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两类: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
23、一、均衡增长理论基本命题: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该理论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什么是低水平均衡,二是如何打破低水平均衡。1. 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1)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赖宾斯坦不发达经济中存在人均收入提高的趋势,如通过要素投入促进经济增长;也存在相反的趋势,如人口无限地增加。要使区域经济获得增长,必须使投入足够大,克服相反趋势带来的影响。赖宾斯坦认为应当存在一个临界点,突破它,区域经济就能够增长。(2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内尔森不发达经济中的人均收入提高和降低的趋势,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产生影
24、响,即便在一个短期内经济有所增长,但经济增长又导致人口的增加,从而使人均收入的水平又回复到原来的状态,或者降到更低的水平。(3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克斯从供给的角度看,不发达地区的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低储蓄则资本形成不足,于是生产效率低下,又造成低收入。从需求的角度看,低收入则购买力低,低购买力无法吸引资本的进入,投资不足生产率难以提高,又会引起低收入。2. 如何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均衡增长理论(1)纳克斯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资本不足,而外来资本的缺乏在于缺少有效需求,只有在大范围内、各个部门当中平衡地进行投资,使各部门间互相形成需求,才可能造成这种需求,才可能促使资本进入。(2)罗森斯坦罗丹的
25、大推进理论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大推进的理论基础 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由于这三个“不可分性” ,部门间的增长只有相互协调、经济才有可能增长。大推进理论:指在一个足够大的外部资本的推动下,增长在区域的各个部门间推进,造成部门之间的相互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均衡增长并不是指所有的部门都按统一的比例、在所有地区按一个速度增长,而在于区域内的产业应尽可能完备,使产业间能够形成需求,从而获得内生的增长。二、非均衡增长理论1.概念非均衡增长主张:要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它部门发展。主要原因是由于落后地区资本的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部门,而只能集中
26、起来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赫希曼认为:发展的路径好比一个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就是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创造发展机会。如果是政府投资,则应选择公共部门,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良好的、发展的外部环境;如果是私人资本,则应投入到具有带动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2.连锁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1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2 )后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
27、生的部门关联效应。(3 )旁侧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过程中,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三、新增长理论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1 )阿罗模型假定技术进步或生产率提高是资本积累的副产品,即投资的溢出效应-进行投资的厂商可通过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率,其它厂商也可通过“学习”提高生产率。(2 )罗默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3 )卢卡斯全国经济范围内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资本的溢出造成的。(4 )其他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分散化的均衡增长率可能等于社会的最优增长率。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投入,而知识本身是不断积累、丰富、具有自我学习、自动更新的一种要素,由知识的投入而带来的经济增长的收益是不断递增的。克鲁格曼:以劳动和技术表示的总量生产函数 Y=F(L,A)具有收益递增的性质。技术进步具有正的外部性。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创新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熊彼特创新理论认为:人来资本的开发是通过创新表现出来的:创新反映在 5 个方面:使用一种新的技术、开发一种新的产品、运用一种新的工艺、开拓新的市场、尝试一种新的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