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节 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一、教学目的:1通过聆听舒伯特的魔王 、 鳟鱼及菩提树等三首艺术歌曲,使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受、体验并初步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2掌握有关“艺术歌曲” 、 “声乐套曲”的基础知识。3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知道形成其音乐风格的社会原因,从而更好地揭示歌曲所蕴涵的深层内涵。二、教学任务分析:1教学重点:歌曲欣赏,理解何谓“艺术歌曲” 。2教学难点:透过歌曲的表层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更好地感受、体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了解当时作者的境遇和社会状况。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学生
2、在舒伯特的小夜曲中进入教室。2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听到的这首作品名叫什么?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由此而导入艺术歌曲的欣赏教学。(二)指导欣赏:1 魔王:(1)简介作品:魔王是舒伯特十八岁(1815 年)时,根据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谱写的一首叙事性的歌曲。设疑:这首歌曲是讲的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认真对照歌词先听一遍,注意:歌曲中有几个不同的人物?他们各自的形象是怎样的?请大家用心体会(播放录音) 。(2) 分角色来朗读歌词,增强学生对歌曲的进一步认识理解。2 鳟鱼:(1)简介作品:鳟鱼是舒伯特写的一首富有戏剧性的艺术歌曲。作于 1817 年,当时他才二十岁,歌词取材于诗人舒巴尔特的一首浪
3、漫诗。这首歌曲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它揭示了什么?请同学们先轻轻地朗读一下歌词,体会在这首歌曲中一共有几个人物,他们各自的内心如何?(请学生讨论后回答)师小结: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虚诈和邪恶所害,借以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这首歌曲从表面看虽是写的小鳟鱼和鱼夫之间的故事,实质上歌曲有它独特的政治和历史背景:当时,由于政治的原因,词作者舒巴尔特遭坏人的陷害而被捕入狱, 鳟鱼这首诗,把当时的统治者比作搅浑河2水的渔夫,把群众比作上当受骗的小鳟鱼。所以,这首诗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愤慨和不满。 1
4、819 年,舒伯特又采用这首歌的曲调,作成 A 大调钢琴五重奏,故称鳟鱼五重奏 ,使得这首歌曲鳟鱼更为著名。(3)播放录音,要求学生细心聆听,体会小鳟鱼和鱼夫及“我”的形象。3 菩提树:(1)教师朗读歌词,要求学生讨论:这首歌曲写的是什么内容?反映了词曲作者怎样的心境?(2)作品简介:菩提树是冬之旅套曲二十四首歌中的第五首。冬之旅写一个主人公遭到他所追求的爱人的拒绝,而离乡背井踏上茫茫的旅途,套曲借旅途中所见景物沉睡着的村庄、邮站、路旁的菩提树、潺潺的小溪等,来衬托和刻划主人公的心理,这种悲剧性的抒情自白,映衬了弗朗斯一世和梅特涅反动专制下的社会生活的阴霾。舒伯特曾爱上过一位少女(演唱他的第一
5、部弥撒中的歌手) ,但由于自己家境贫寒、体弱多病,遭到了女方家庭的反对,姑娘嫁给了另一位音乐家,这对舒伯特的打击很大,从此,他便孤身一人,始终未再恋爱,直到去世。这首歌曲中的主人公无疑也是作曲家的影子,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3)播放录音,学生聆听,用心体会歌曲表达的深层的思想内涵。(三)音乐知识部分:1艺术歌曲:通过以上作品的欣赏,组织学生讨论何谓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有哪些特点?师小结:艺术歌曲原指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一种抒情歌曲。发展至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的诗作而创作的歌曲。这类歌曲多具备以下特征:(1)歌曲多采用名家诗作;(2)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3)旋律表现力强;(4)表现手段及创作技巧比较复杂;(5)对演唱技巧要求较高;(6)伴奏占有重要地位,是歌曲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声乐套曲:在内容上有某种关联的、由同一诗人作词的若干首歌曲所组成的音乐统一体称作“声乐套曲” 。(四)拓展与探究:通过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欣赏,谈一谈我国的艺术歌曲及作曲家。在我国,赵元任、黄自、贺绿汀等人写过不少艺术歌曲。如:教我如何不想他 (赵元任曲) 、 思乡 (黄自曲) 、 嘉陵江上 (贺绿汀曲)等。3欣赏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 。(五)课堂小结,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