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资料 试论秦国秦朝都城的布局和方向自周孝王(前 890 年前 878 年) 封养马有功的非子邑之秦 (今甘肃清水县)后,秦先公、王曾多次迁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定都咸阳。秦都典型地反映了秦国至秦朝各个历史阶段政治、军事、文化的发展面貌,标志着秦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西向东而逐渐扫灭山东六国、完成统一的过程。关于这些都邑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有共识、有争议。尤其是关于其都邑的布局和方向(多见谈其宫殿、宗庙及其他设施) ,不提或很少论及都城的方向,秦朝都城咸阳是坐北向南,还是坐西朝东,分歧甚大。现就个人的认识和体会,发表一些粗浅看法。一、西周时期秦复立后邑城的方向按史记秦本纪的记载和个人数十
2、年的研究,秦人的远祖族为居于东方,后来称为东夷的嬴姓少昊金天氏族。少昊约与黄帝同期(有的认为比黄帝晚) ,其部落与黄帝部落关系较好。少昊族的裔支伯益为部落长时,人多地较广,被举为帝舜的虞官(主山泽之职 ),有功,被帝舜封于秦。 潜夫论三式云:“伯益日受封土。 ”盐铁论结和篇云:“伯益之始封于秦,地为七十里”。秦嘉谟世本辑补卷七云:“秦氏本自颛顼,后为国号,因以命氏。 ”秦地即今河南范县东南故范县城,古属山东省。伯益后裔在夏代还有一些封国。夏末秦国叛而归商,成为商的主要同盟国。商代,嬴姓秦人封国较多,分布于黄河流域。周灭商前后,忠于殷帝的嬴秦遭到废国、废姓氏的毁灭性打击。周成王时沦为奴隶的秦余民
3、以善御得到重视,穆王时造父因御马有功才被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故赵城) ,以地名而姓赵。“秦夷”与赵城大骆、非子族居于西垂(泛指今甘肃天水及陇南地区,具体指今礼县与西和县 ),与沦亡于那里的嬴姓胥轩余民一起为周守边。甘谷县毛家坪西周秦墓出土文物说明他们当时过着半耕半牧的生活。非子以善于养马闻名,被周孝王召于“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县千河乡魏家营村)主持养马、驯马业,立下功劳,被封于秦,成为附庸小国,恢复嬴姓。这个漫长、曲折的历史十分复杂,可详见拙著秦人秘史 。1.西垂与秦邑大骆、非子率族民迁入“西垂”后,居于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与西和县一带 )。周孝王封非子邑地时,因大骆复娶周大臣申侯的女儿为妻
4、,生嫡子名成,故将西犬丘封给成,另封非子于秦邑。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秦为嬴姓国,周孝王封伯益之后裔非子于秦,为附庸。 ”秦纪载:“非子居犬邱”,周孝王“分土为附庸,邑之秦” 。注曰:“今天水陇西县秦亭是也”。 汉书 地理志云:“今陇西秦亭、秦谷是也 ”。 括地志云:“秦州清水县本名秦,嬴姓邑。汉属天水郡”。西犬丘在今礼县与西和县之间的盐关一带,依山势、水流方向,小邑城当坐西向东;水经注云:“清水迳清水城南,又西与秦水合。水出东北大陇山秦谷,历三泉合成一水,而历秦川。川有故亭,秦仲所封也,秦之为号始是。秦水又西南历陇川,迳河口过清水城西南,注清水”。这里的“秦仲”为“秦嬴” 之误。依其所载地势
5、,秦邑城当坐西面东。 “西垂”、 “邑之秦”都是秦复立之初的小城,没有宫殿建筑,也没有什么诸建筑和手工业作坊区的布局。 “西垂陵” 亦应坐西向东。2.“西垂宫”秦仲二十三年(前 822 年),战死于同西戎作战的前线,周宣王 (前 827前 782 年)召秦仲子庄公兄弟五人予安慰,并拨军七千人,使他们由镐京返回“西垂”,继续同戎作战。庄公击败西戎,夺回大骆与成裔族的邑城西犬丘。 史记 秦本纪云:宣王“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括地志云:“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汉陇西县是也”。 水经注 漾水云:“西汉水又西南,合杨廉川水,水出西谷,众则泻流,合成一川,东南流,迳西县故城北
6、。秦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与其大骆犬丘之地,为西垂大夫,亦西垂也”。由此知,庄公已将国都从“邑之秦”(今清水县) 迁至西犬丘( 今礼县与西和县之间) 。庄公修筑了“西垂宫”,未修城垣,当是利用了旧城池。其遗址在今礼县盐关堡东南五里的西汉水南岸。3.汧城秦襄公二年(前 776 年)为向东扩土,留其兄世父守“西垂宫”,以汧城为临时都城,指挥同西戎的战争。 史记秦本纪 正义引括地志云:“故汧城在陇州汧源县(今陕西陇县 )东南三里”。 帝王世纪云:“秦襄公二年徙都汧,即此城”。考古工作者在今陇县东南边家庄村发现范围较广的春秋墓葬区,出土的青铜礼器组合为鼎、簋、 、盘、 、壶,鼎上饰纹与宝鸡县太公庙村
7、出土秦公鎛纹饰相似,专家认为系春秋早期秦国大夫级墓葬区,说明秦临时都城汧城就在这一带。从汧城看,因有墓葬区,故亦应有宫殿区。其制度无可考,但据“邑之秦”、 “西垂宫”城的坐西向东分析,亦当如此。秦襄公祭祀祖庙等大型活动仍在“西垂宫”。其陵墓也仍在“ 西垂陵 ”。二、春秋时期的秦国都城布局及方向申侯联合缯戎、犬戎灭周幽王时,秦襄公带兵助之,又护送平王到雒邑,因功被平王封为诸侯国。从此,秦以诸侯国君的身份始与山东诸国礼尚往来。但因秦长期处于戎地,山东诸国瞧不起,视其为“戎狄”。平王封给襄公“岐以西” 的土地还处在戎族控制之下,只是由此秦襄公可以名正言顺的向东扩土,收复周的故地和余民。从襄公封为诸侯
8、后举行庆典和祭祀先祖、诸神仍在“西垂宫”地看,说明秦国的都城仍在西犬丘, “邑之秦”仍沿用,汧城临时都城仍然存在。其直接控制地有今甘肃天水、陇南地区。1.“汧渭之会”城秦襄公卒后,文公继位(前 766 年) 于“西垂宫” 。接着他便率军入驻汧城,向东扩土。文公三年(前 764 年)率军七百人以“狩猎”为名,进至其祖先非子为周孝王主持养马的故地“ 汧渭之会 ”,占卜曰吉,遂营建都城于此。这里也是西周宣王舅父申伯国的故地。 诗大雅 崧高云:“申伯信迈,王饯于”。 括地志云:“县故城在岐州县东北十五里。毛苌云,地名也。秦文公东游猎汧渭之会,卜居之,乃营邑焉,即此城也”。以往论者多认为该城在今陕西扶风
9、与眉县之间,从其地势位置看是不确的。 “汧渭之会”都城应在今宝鸡县千河乡魏家营村。 周礼记载:诸侯百里之国,有九里之城。“汧渭之城”不会有这么大,从宝鸡县戴家湾、卧龙寺、贾村塬、石羊庙等春秋秦墓及出土文物分析,拙见认为 “汧渭之会”城,应是只有草创的宫殿及附属建筑,建筑群为四周有围墙封闭的群体,未形成坐西向东的城垣城门。2.平阳宫城文公卒,孙宁公立(前 715 年 ),又称宪公。宁公二年(前 714 年)又修建平阳宫,迁都于此。 帝王世纪云:“岐山县有阳平乡,乡内有平阳聚”。 括地志云:“平阳故城在岐州岐山县西四十六里,秦宁公( 宪公)徙都之处”。即今宝鸡县杨家沟与平阳乡一带。 史记秦本纪 正
10、义云:平阳, “宫名,在岐州平阳城内”。 集解徐广曰:“平封宫”。它是秦武公“居平阳封宫” 的简称,应称“ 平阳宫”。考古工作者在今宝鸡县杨家沟乡太公庙村( 东距阳平镇七八里)一带发现一台地,西起宝鸡县虢镇,东至宁王村一带,东西宽三十华里,南北长二三华里。拙见认为由台地可析知,平阳宫城是坐西向东的,平阳宫及官署区当在西南,其他区当在东北。文献记载宫在城内,说明已有城垣。其城的方向是坐西向东。3.雍城平阳都城历宪公及其子武公(前 715-前 678 年),至德公( 宪公子,在位二年) ,又迁都雍城。德公只营筑了大郑宫。 括地志云:“岐州雍县( 今陕西凤翔县) 南七里故雍城,秦德公大郑宫城也。 ”
11、即大郑宫是一座封闭式的宫殿, “城”非四面城垣城门的都城。秦德公卒后,其三个儿子相继为公,史称宣公、成公、穆公。秦宣公又营建了阳宫,仍为封闭式;穆公时期又增修了宫殿、宗庙等,高大宏伟,规模较大,戎使者由余观后大为惊奇。考古工作者对雍城在数十年间进行过多次发掘,学者们发表了许多研究文章,基本搞清了雍城的范围。学者研究认为:雍城的诸多宫殿群各自独立,有围墙封闭,未形成四周夯筑城垣的“宫城”。宫殿、官署、贵族、宗庙区在西南部,市区、居民区、手工业作坊区在东北及北部的大郭内。大郭东、北、南已发现残城垣。东、南垣外以纸坊河、雍水为天然“城堑”,西、北有人工挖的濠沟。考古发现的宫殿、宗庙遗址,都是坐北向南
12、。从整个布局看,雍都的方向应如何呢?秦都雍城从秦德公元年(前 677 年) 营筑大郑宫至秦献公二年 (前 383 年)迁都栎阳,跨春秋、战国,共为都 294 年。德公居大郑宫、宣公居阳宫、康公与共公居高寝、桓公居太寝、景公居高寝、悼公居城雍、躁公居受寝、孝公筑囊泉宫、昭王筑阳宫等,宫殿群之风由雍都始。马家庄建筑基址为五进院落,是完整的宗庙遗址。北部的祖庙、东部居中的昭庙和西部居中穆庙,排列成“品”字形结构。祖庙坐北朝南,穆庙坐西朝东,昭庙坐东朝西,三庙都面对中间的“中庭” 。杨宽先生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云:“雍城的城内,总面积约 11 平方公里,除了西南部(今马家庄、姚家岗一带)发现宫殿和宗
13、庙遗址以外,还曾在东部和东北部(今高王寺、凤凰村一带) 发现战国时代建筑遗址,又曾在东北部发现战国时代市 的遗址,在 市以西的中部和西部发现八条井字形交错的街道遗址”。 “其中东西向的四条大街,通向东西两面的城门,看来整个城的布局是坐西朝东的”, “已发现的马家庄、姚家岗宫殿和宗庙遗址,就在西部这些街道之间。雍城虽然没有发现像中原地区诸侯国都那样西边宫城连结大郭的布局,但是它以西南作为君主与贵族的居区,把市区和一般居民区设在东北,还是和中原各国的都城布局相同的”。他又说:“秦都雍城以西南作为君主和贵族的居住区,是很明显的。不仅宫殿和宗庙都造在城内偏西南地区,而且墓葬也都在城外的西南地区。在古城
14、西南、雍水南岸的高庄、东村、八旗屯一带,分布有许多秦国小墓群;在八旗屯西南的南指挥、西村以南,又是秦的国君陵区,已发现秦公陵园 十三座,陵园都坐西朝东。陵墓也都在陵园的西南部。就这点看来,雍的布局和中原都城制度是一致的”。雍城的布局和方向,不仅可反证秦平阳以前都城的结构,而且可以作为以后都城制度的依据。关于雍城的方向,亦有不同认识。尚志儒、赵丛苍认为是坐北朝南的 。徐卫民赞同此说,他认为:“三号宫殿遗址,规模宏大,坐北面南,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先秦宫殿布局,包括外朝、内朝的朝廷以及寝宫,在三号遗址以东500 米处,还有马家庄一号宗庙遗址,共有祖庙、昭庙、穆庙各一,祖庙坐北朝南”。由此得出雍城应
15、坐北面南的结论。这是由对判断都城方向“标准”或“ 依据”的认识不同而引起的不同认识,可以再作深入讨论。笔者是赞同杨宽先生的雍城“坐西向东” 说的。雍城宫殿(三号)“五进”院落制,显然是对周原建筑遗址“三进”院落制的继承和发展。三、战国时期的秦朝都城的布局和方向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发展变化。战国的“七雄”逐鹿,崩坏礼乐,也反映到了各国的都城建设上。秦国由弱变强,都城亦变大。战国初期,秦国都城还是雍城。之后,秦灵公徙都泾阳,泾阳仍是雍都的陪都或军事性质的临时都城;秦献公又迁都栎阳,亦带有临时军事都城性质,不过中央官署已迁于此。至孝公时,政治中心才逐渐由雍城迁入栎阳;孝公筑咸阳宫殿、冀阙后
16、,正式将国都由雍城迁入咸阳。秦朝建立后,只是扩修咸阳都城,基本布局和方向没有变化。1.泾阳宫城秦灵公为摆脱旧贵族势力的羁绊,将泾阳作为临时都城。王国维观堂集林秦都邑考云:“史记于始皇本纪论赞后复叙秦世系、都邑、陵墓所在,其言与秦本纪相出入。所记秦先公谥号及在位年数,亦与本纪及六国表不同,盖太史公别记所闻见之异辞,未必后人掺入也。其公云肃灵公(即秦本纪之灵公) 居泾阳,为秦本纪及六国年表所未及。泾阳一地,注家无说,余囊作狁考,所据此及泾阳君、高陵君之封,以证诗六月之泾阳,非汉安定郡之泾阳县。今更证之,考春秋之季,秦晋不交兵者垂百年,两国间地在北方者,颇为诸戎蚕食。然而厉共公以后,秦方东略,灵公之
17、时,又拓地东北,与三晋争霸。故自雍东徙泾阳。泾阳者,当在泾水之委(今之泾阳县) ,绝非汉安定郡之泾阳也。且此时,义渠方强,绵诸未灭,安定之泾阳,与秦中隔诸戎,势不得为秦有,即令秦于西北有斗入之地,而东略之世,决无反徙西北之理”。这是关于秦灵公迁都泾阳最为详细的论述。 史记秦始皇本纪后太史公曰:“肃灵公,昭子子也。居泾阳,享国十年”。泾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曾为商代戈国故地等,拙著秦人秘史已有详述。当于泾阳为临都,王国维先生观堂集林秦都邑考云:“灵公虽居泾阳,未尝定都也”。林剑鸣先生 秦史稿(第 201 页)注解云:“自秦厉公时,方趋晋国不宁而向东发展,同时伐大荔。至灵公时与魏战少梁,城藉姑,此时灵
18、公由雍至泾阳是可信的。因泾阳在栎阳西,泾水入渭之处;东距三晋渐近,便于向东发展。但作为国都,此时仍在雍城,并未迁于泾阳”。灵公迁居泾阳,应在灵公六年(前 419 年)晋城少梁之后。灵公迁居泾阳四年就去世了,至献公二年 (前 383 年)又迁都栎阳,泾阳为都只有二十六年。在这较短的时期内,都城在雍,秦国君不会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庞大泾阳都城,其城制当仿雍城,有北郭和东郭,西南营筑封闭式宫殿及官署等附属建筑。考古工作者在泾阳县白王乡发现一处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的夯土台基址,又在泾阳县口镇发现面积约 90 万平方米夯土台基一处,均出土有秦汉砖瓦、瓦当等物。徐卫民认为“口镇宫殿” 遗址更符
19、合作为秦的都城 。在目前没有更确凿的证据下,可以将口镇宫殿建筑基址视为秦泾阳宫城的组成部分。遗址北部暴露出的夯土筑城垣残长 120 米,似应为封闭式宫殿城北部的大郭城垣,因而宫殿区的东部也应有大郭城垣,整体方向亦应坐西向东。2.栎阳城史记秦本纪云:献公二年 (前 383 年), “城栎阳”。 集解徐广曰:“徙都之,今万年是也”。 正义引括地志云:“栎阳故城一名万年城” ,秦献公营修的栎阳都城在今陕西临潼县渭河北武屯乡关庄村和玉宝屯村一带。 史记秦本纪载孝公招贤令曰:“献公即位,镇抚边境,迁治栎阳,因欲东伐,复缪公之政令”。 长安志曰:栎阳城“东西五里,南北三里”。平面呈长方形。考古钻探和发掘,
20、栎阳城遗址东西长 2500 米,南北宽 2232 米。城内有东西平行的两条街道,南北一条街道,分别与东西垣的四个城门、南北垣的两个城门相通。宫殿区在城内的中部偏西,坐北向南;宫殿区的东北与东南是手工业作坊、商业及居民区。其城的方向仍是坐西朝东。3.咸阳都城史记秦本纪云:孝公十二年 (前 350 年), “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 正义引括地志云:“咸阳故城一名渭城,在雍州咸阳县东十五里,京城北四十五里,即秦孝公徙都之者。今咸阳县,古之杜邮,白起死处”。经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秦王政及秦朝的不断营筑和扩建,形成跨渭河北南的宏大都城。关于秦朝都城咸阳的布局和建筑,许多论著
21、都进行了详细研究,不赘述。只是有无城垣,是坐西朝东,还是坐北向南?历有争论。杨宽先生考论:“秦都咸阳和中原大国国都一样,采用西部小城 连结东部大郭的布局。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王朝以后,大规模扩建国都咸阳,在咸阳周围造了许多宫殿群,但是他维持原有的布局,于渭南上林苑中兴建朝宫前殿(即阿房宫),准备作为朝廷中心,这一中心仍然在整个咸阳的西南部。整个咸阳布局依然是坐西朝东,仍以东门为正门,东门阙一直造到了东海边上的朐县(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直对咸阳都城的东门”;“秦始皇陵园同样是坐西朝东的,西部有长方形的双重围墙,陵墓处于围墙的南部,它相当于都城的宫城,东部包括兵马俑坑在内,相当于都城的郭
22、城”。这种论断是正确的。四、秦国秦朝都城布局和方向的成因从上述知,早期秦国经历辉煌、沦亡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后在“西垂”复立的附庸国,又发为大夫级国,至西周末、东周初又发展为诸侯国。西周中、晚期秦国的“邑之秦”城、 “西垂宫”城、汧城,规模较小;春秋秦国的“ 汧渭之会”、平阳、雍三个都城,规模比之以前有所扩大,而雍城经历战国初期的扩修,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西南部形成封闭式的小“宫城”连结东部大“ 郭城”的布局;战国时期秦国营筑的泾阳、栎阳和咸阳三都城。前者因有军事性、临时都城性,故规模没有雍都大,布局也只是一个城内形成宫殿、贵族居住区与市及居民区。后者是秦国营修的新都城,由雍正式迁都于此,规模当
23、时也赶不上雍都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规模扩修,咸阳都城才大大超过了雍都。都城的由小到大,布局由一个城发展到两个城,反映了秦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状况。但无论秦都如何变化,而基本布局一直是城向坐西朝东,宫殿却是坐北向南。对于这种十分矛盾的城制,徐卫民就向杨宽先生提出了商榷和质疑。他说:“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杨文既承认秦西汉宫殿都是南向,却又说整个宫城是坐西朝东的” 。这就得进一步探讨其原因。1.戎族习俗对秦人的影响与秦人的东向意识夏末商初随商夷联军讨伐晋南、渭水平原的嬴秦国军,在商王朝建立后,部分军民留居渭水流域,约至殷帝武乙时形成诸侯国,建都于犬丘(一名槐里,即今陕西兴平市 )。至其君胥轩时,与
24、骊戎通婚,生子中 。中 奉殷帝命,率军守边(今陕西宝鸡地区),并监视西伯国。文王灭犬丘秦国及其军,废姓氏,逐往 “西垂”(今甘肃天水地区)戎地。周懿王时期,又迁“秦夷” 和大骆、非子族于“ 西垂”,和沦亡于此的余民和戎族杂处。西戎( 含羌)的善骑射、屈肢葬等俗直接影响到了秦民。甘谷县毛家坪西周秦墓及出土葬品都反映出半耕半牧秦人受到戎俗的影响;秦人来自东方,思念其东方故土,日盼打回东方去,因而不少学者提出秦人“东向”的学术观点。秦墓葬的坐西向东与秦都城的坐西朝东都包含着这两个方面的意向和因素。2.都城发展史和宗礼制的影响我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同世界其他古国一样,经历萌芽、产生、发展、完善的漫长历史过
25、程。其布局由简陋到复杂,由单城制至多城制,由方形到多种形状。从我国古代都城看, “五帝”传说时代的都邑四周有人工挖的濠沟而没有墙;夏商两代的都城有的只有濠沟,有的只有城垣,商代中期后出现城墙与濠沟相结合的都城,并产生“大邑商”的“郊”、 “野”布局。先周中晚期,从周原开始,出现四合院式宫殿建筑,并修城垣和城门。丰京开始大规模的修筑城垣和开挖濠沟,与商代的都城变化相一致。其城向大都坐西朝东。西周的镐京亦是如此;至西周营修陪都雒邑,正式形成西小城(宫城)连结东大郭城,且整个都城坐西向东的制度形成后,山东诸国的都城都竞相模仿,因而“邑之秦” 城、 “西垂宫殿” 、“汧城”均受到这种坐西面东方向的影响
26、。以“ 东”为贵,又是周代礼制的思想;春秋时期,秦的都城有的有封闭宫殿区,没有郭城。有的有宫殿区(西南部 )与大郭区(北部或东北部)。有的是在城垣以内的西南为宫殿区,东北部为手工业作坊、市区及居民区。都体现出对西周雒邑西小城连结东大郭城之双城制的吸取和模仿,且大郭区的经济地位有了提高。古代人们有以“东” 为贵的意识。至西周宗法礼制,将庙内、室内的西部或西南部、北部视为尊位。凌廷堪礼经释例概括仪礼的礼制中,对卷一通例所载:“凡室中,房中拜,以西面为敬;堂下拜,以北面为敬”。解释说:“盖堂上以南乡( 向)为尊,故拜以北面为敬。室中以东乡 (向)为尊,故拜以西面为敬。房中则统于室,亦以西面为敬欤?若
27、堂下之拜,自臣与君行礼外,皆礼之杀者”。杨宽先生又对这段话释曰:“当时只有臣下朝见君上用 堂下拜的礼节,平时在室内举行的礼节都是以东向为尊的。当时殿堂是南向的,但是室内的席次是以东向为尊。庙堂同样是南向的,室内神主的席位也是以东向为尊。直到秦汉之际,还是盛行这种礼制” 。雒邑在营修宫殿、官署、修城垣(即王城)后,为安置殷旧贵族与驻军监视,又在王城东邻地区修建大郭城(即顽民城) ,这是其“国”、 “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随着经济、贸易活动的发展,又逐渐将手工业作坊、商业及商贾、庶民区置于大郭城内。这种西小城连东大郭城的双城制,对中原诸国的都城营建之影响是很大的。秦国雍城之宫城在西南、大郭城在宫城
28、北部、东部的布局,以及整个都城的坐西朝东,都显然是受到东都成周双城制的影响,也是以“西南”为贵迷信思想的反映。泾阳、栎阳的坐西向东、城内宫殿的坐北向南,以及宫殿区偏西、市区及居民区在东的布局,均是如此。秦都城的双城制,宫殿坐北向南,城向坐西向东,更是对中原诸国都城制的模仿。因此说,秦先后的九个都城,是在民族习俗、思想意识、礼制及迷信思想多种因素下,逐渐形成的宫殿坐北向南,整个都城坐西面东的矛盾统一体之城制。实际上宫殿、宗庙的坐北向南,是体现了西周以来以北部为尊位、席次以东向为贵的宗法礼制。都城的坐西朝东亦如此。宫殿与贵族区设在西部或西南部,虽含有西南吉祥之义,但主要还是为了构成都城坐西朝东的布
29、局。 “西汉以前都城布局坐西朝东,是继承过去维护宗法制度的礼制,以东向为尊”10 。综上所述,从“邑之秦” 到秦朝都城咸阳,其基本布局都是宫殿区在西或西南,手工业、商业、居民区在北、东北或东。宫殿坐北向南,城(单城或双城 )坐西朝东。不过,应当指出的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条件的制约,有的都城城制略有不同,并非完全一致。秦都、秦陵墓的形制和方向亦是如此。(拙文在几易其稿中,参阅了考古、史学界不少先生的论著和文章,恕难一一注明,特向诸位先生表示致歉和感谢)_拙文: 秦人远族是东夷嬴姓少昊族 , 陕西师大学报 ,1986 年第 1 期。拙著: 秦人秘史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10杨宽: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尚志儒、赵丛苍:秦都雍城布局与结构探讨 , 考古学研究 ,三秦出版社,1993 年。徐卫民: 论秦西汉都城的方向 兼与杨宽先生商榷 , 秦文化论丛第六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年。徐卫民: 泾阳为秦都考 , 秦陵秦俑研究动态 ,1998 年第 2 期。上页 目录 下页本图书由水镜明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