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客体:是指进入
2、实践领域、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中介(手段):是指将主体(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联系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认识中介系统由物质性认识工具、观念性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统的语言工具组成。,物质工具,认识中介,观念工具,认识中介,民族语言,柴门霍夫,世界语言,语言工具,认识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这是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这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4.
3、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和认识客体中得到的美感。,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一,实践的需要确定了人们的认识对象其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实践的需要服务的。,(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农牧业生产,建筑、手工业,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改革开放,实践需要,天文学,力学,生态科学,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认识产生,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冬夜读书示子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4、从书本上得到的间接经验是否也是通过实践得到的?,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也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也是宝贵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1)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3)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 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
5、准,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 麦哲伦 航海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由实践本性决定2、由认识的特性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观”,知行始终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王夫之,(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科学理论对于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科学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它可以预见或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
6、过程; 科学理论可以指导主体选择实现实践目的的最佳手段和途径,提高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水平; 科学理论能指导主体对实践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特征,就是把人的感觉、观念、意识看作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需要注意以
7、下几点:,第一,承认在意识之外并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离开了客观世界,认识就失去了认识的对象,也就无所谓反映。 第二,承认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第三,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肯定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什么是先验论?,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为什么在对认识性质的看法上会形成先验论和反映论两种相反的观点和理论,其原因主要在本体论上。 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是指“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
8、认识论路线。 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是指“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论路线。,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费尔巴哈,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庄子,康德,(1)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工具第一,认识和对象、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第二,实践能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第三,实践可以创造 出各种认识工具和认识手段,扩大人的认识领域,加深人的认识程度。,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
9、: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它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看成是如同照相和镜子照东西一样的消极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论,两种反映论的根本区别主要表现以下两点: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认识的基础。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二、认识的本质,(三)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具体的讲,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红花!,马克思主义哲学对
10、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识是摹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主体,客体,摹写,选择,建构,创造,认识,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一、从实践到认识,(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1)感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硬!,红!,甜!,(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11、的综合反映。,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苹果(知觉)=红+甜+硬+,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3)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1)理性认识的含义,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2)理性认识的形式,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
12、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弈,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帝国主义是纸老虎,(3)理性认识的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获得丰富的、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2)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性,经过头脑的思考作用,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提炼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13、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两种错误观点,“唯理论” :片面夸大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轻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经验论” :片面夸大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轻视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培根,(二)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之中是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1、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前提。 2、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3、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14、,4、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主体对具体客体认识的全过程,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和无限发展,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事物的各种特性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其三,受到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知识水平等各种主观条件的限制。,2、再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再认识是主体对已知的认识客体、已有的认识成果的继续认识和重新认识。,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
15、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贺知章,牛顿:光是“粒子”。,惠更斯:光是波。,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光的本性之争,再认识过程,知识的圆圈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用大圆和小圆来比喻人所获得知识的多少。他指出:好比大圆的圆周比小圆的圆周大,掌握较多知识的人比知识较少的人所接触到的无知范围要大,知识越多的人越会感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通常所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这虽然有些夸张,但讲的都是知识好比无垠的海洋的道理。历史上许多的科学家深深懂得知识的圆圈与圆周外无知的关系。笛卡尔说:“愈学愈发现自己无知。”牛顿说:“我不知道世人怎么看我,但是我看我自
16、己不过是一个海边玩耍的小孩,一会儿拾起一颗比普通的更光滑的石子,一会儿又拣到一个比普通的更美丽的贝壳。真理的大海就在我面前,而我却完全没发现它。”,爱因斯坦把芝诺的比喻作为座右铭,终生孜孜不倦地向外无知的空白区进击。他说:“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那么多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周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当他七十高龄时,他写信给朋友说:“我面前尚有许多科学难题亟待努力解决。这项工作的吸引人的魅力必将持续到我的最后一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念依据,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认
17、识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的哲学基础。,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认识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排除谬误,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不断地改造世界。,反对“多元真理论”或“主观真理论”。,反对主观真理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本身所具有的那些绝对的无条件的因素、成分或方面。它有两方面含义:,(1)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18、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相对的有条件的因素或方面。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2、真理的相对性,(1)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拓展。,(2)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一定方面、一定深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具有近似和不完善性。,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真理和谬误的统一,(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认识,互为条件,互相依赖,(2)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4)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3)真理与谬误相斗争而发展,四、真理的检验标准,历史上关
19、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分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一)历史上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分歧,“权威”标准“众人意见”标准“实用”标准,孔子,亚里士多德,权威标准,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众人意见”标准,“实用”标准,这里,真实的思想是有用的,因为作为思想对象的房子是有用的。所以真实观念的实际价值基本上是由于观念的对象对于我们的实际重要性而产生的 威廉詹姆士,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主观,客观,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本性,实践,主观认识,客观效果,实践的特点,实践主体,实践工具,实践客体,直接现
20、实,“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客观性。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标准,这是绝对的。,UFO,外星人,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它对真理的检验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任何时代的实践都无法完全证实或推翻当时的一切认识。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往往要经历一个多次进行的过程.,茫茫宇宙,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放 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
21、身便死,一身真伪复谁知?,逻辑证明,逻辑证明:是指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以确定另一判断正确性的一种逻辑方法。 作用: 逻辑证明能够把特殊的实践结论提高到普遍。 逻辑证明可以论证实践无法直接检验的认识。 逻辑证明能在实践检验前初步判定认识的正确性,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注 意,逻辑证明不能与实践标准并列更不 能代替实践标准,逻 辑 证明,前 提,逻 辑 规 则,结 论,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
22、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文章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正确地指出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价值及其特性,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1、价值的三种基本类型: 1)物质价值。指客体能满足主体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 2)精神价值。指客体能满足主体精神生活需要的价值。 3)人的价值。指客体的人对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的价值。,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2、价值具有四方面特性: 客观性 主体性 社会历史性 价值具有多维性,(1)价值具有客观性 首先
23、,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以及需要满足的程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总是为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所制约,这是理解价值客观性的关键。 其次,满足人需要的对象是客观的,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价值必须有其产生的客观基础,这是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所固有的属性。 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是客观的。,(2)价值具有主体性 首先,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 其次,主体的创造性鲜明地体现了价值的主体性。主体的创造性表现为:a.其一,主体发挥客体潜在的价值;b.其二,发明、发现掌握客体的方式;c.其三,改造客体,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的辩证关系,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二者并
24、不矛盾: 价值的客观性指的是,价值虽然离不开人,但它是在人的客观需要同客体的属性之间发生的一种客观现实关系。 价值的主体性表明,在价值这种主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中,人是物趋向的中心,没有主体的创造性活动,物就不会实现对于人的价值。,(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价值的历史发展表现于物和人两个方面: 从价值的客体满足人需要来说,价值的发展表现为物的有用性不断丰富和提高,价值对象的数量和种类不断扩大和增多,这是在实践基础上由片面到全面、由简单到复杂不断上升的过程。 从价值的主体即实际发现和利用客观事物有用性的人来说,价值的发展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完善和自我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4)价值具有多维性任何
25、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同一客体相对于同一主体的不同需要来说,可以构成多维的价值关系。价值的多维性要求人们在创造或实现价值时,必须对某一价值物的价值作全面的考察,以决定取舍。,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二) 真理的价值性 1、真理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真理能够通过对事物的存在及其规律的揭示满足人的求知欲。 其次,真理是主体能力的基础,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必要条件。 最后,真理价值性的突出表现在它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介入和影响。,(三)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价值标准:是指主体的客观
26、需要和利益在人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中,具有尺度的性质和功能。,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2)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真理 原则,价值原则,客体性,条件性,统 一性,主体性,目的性,多样性,人的 实践 活动,3、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第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相互补充的。脱离了真理的价值原则是失去正确轨道的原则。脱离了价值的真理原则是没有意义的原则。 第二、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相互引导
27、的。人类追求真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价值。而为了更好地创造价值,就必须追求真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四) 价 值 评 价,含义,特点,标准,方法论 原则,主体对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属性进行评判,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知识,满足主体需要: 出发点,前提,符合客体本质和 规律:基础,合理性,利于主体生存发展,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主体性,实践性,科学性,价值评价,5、与科学认识的区别: 1)认识对象不同 2)认识内容不同 3)认识目的不同,价值评价,6、意义:人是社会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人总要和周围事物打交道,总是同周围事物处
28、于一定的价值关系,即有利或者无利,有害或者无害的关系中,因而任何人都要对人或者事物作出价值评价,逐渐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用以指导自己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7、价值观:人们对外物与自身的客观的价值关系进行反映和评价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1)价值观念指导下的价值追求活动,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内驱力。 2)价值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活动方向。 3)价值观念制约着人们活动的行为规范。 4)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1)成功地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
29、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4)真理和价值检验标准的一体化。,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统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实际”是客观的、全面的,又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又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主观主义。3、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我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 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
30、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1、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去寻找新答案,创造新理论。2、实事求是是融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为一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坚持了唯物主义。坚持了辩证法。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具体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过程。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 2、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1)要坚持调查研究,反对“唯书”、“唯上”。(2)要认真改造
31、主观世界,提高主体自身素质。(3)要有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勇气,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世界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 (1)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2)理论的作用离不开实践的作用。思想理论的力量只有当它们被作为实践力量的人所掌握,运用于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实践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发挥出来。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主观
32、世界。(1)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2)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其实质是提高人的素质。(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4、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活动状态。必然王国自由王国自然主人社会的主人。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必然和自由,必然和自由指的是人在客观世界的活动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必然指的是人在尚未认识外部自然界规律及人本身的规律时,其行动盲目并受必然性支配和束缚的一
33、种状态。 自由是指人根据对必然性的认识支配自己和对象,即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驾驭客观规律为人自身的发展服务。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二章结束,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为了研究生物和环境条件周期性变化之间的联系,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地观察各种气候现象,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记录气温、气压、风向、湿度等气象要素,每年都要仔细地记录北京北海公园的冰冻和融化、植物开花、燕子归来、布谷鸟初鸣等物候现象的日期,积累了大量感性材料,才形成物候学理论,到晚年写成了物候学专著。马克思写作资本论花了40年时间,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细致入微的考察;李时珍花了27年时间遍寻名山大川并亲尝百
34、草,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感性材料,才写成了举世闻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返回,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观察和记录行星的位置,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可惜由于他缺乏理论思维,始终没有能从这些材料中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而第谷的助手开普勒却借助于他积累起来的丰富材料,经过一系列的推理和计算,最终从这些感性材料中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返回,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从理性认识的形成来看,理性认识是要通过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来形成,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没有加工制作的材料,因 而无法形成。 从理性认识的内容来看,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必须从现象中发现本质,感性认识所包含的现象中有本质存在,理性
35、认识正是从感性认识中或者说透过感性认识而发现事 物的本质的。 因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主观自生的东西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从 感性认识自身来看,它所认识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未深入到事物内部去,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因而有待于深化。 从认识的任务来看,认识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为了完成认识的 任务,就必须使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否定感性认识的直接性、表面性,提取抽象其中一般性本质性的东西,形成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经验到理性的飞跃。,首先,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第一,真理是具体的,它只适用于一定的范
36、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第二,真理 是一个过程,主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如果事物变化了,历史向前发展了,还固守过去的真理,那真理就转为谬误了。第三,真理是全面的,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因此,如果把真理体系中的一个原理从体系中抽出来,那么,这个原理就由真理转化为谬误了。 其次,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第一,把超出了特定范围和条件的真理再恢复其范围和条件,谬误就又转化为真理了。第二,错误认识是正确认识的前导,人们从错误认识中总结经验教训,就会得到正确认识,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第三,在批判谬误中发现真理,是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形式。 返回,只有音乐才能激起
37、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 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06,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意思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06,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评价主体用于衡量价值关系的内在价值尺度,即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尺度。 主体对评价标准的选择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主体的需要是否被正确地意识到; 2)需要是否合理与现实; 3)主体对客体的属性及其功用能否正确认识; 4)主体能否对各种利益进行正确的比较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