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四节 席勒.ppt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8697722 上传时间:2019-07-08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 席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四节 席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四节 席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四节 席勒.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四节 席勒.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节 席勒,一、生平与创作 二、阴谋与爱情,席勒,一、生平与创作,(一)生平(17591805) 德国著名的剧作家,“狂飙突进运动”和德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席勒出生于符腾堡公国的马尔巴赫城,父亲是医生,做过小军官,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1773年,13岁的席勒被公爵强行送进了人称“奴隶养成所”的军事学院,度过了8年囚徒式的生活,使他对专制统治充满了憎恨。席勒通过一位教师接受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开始秘密地写诗、写剧本。,1780年,席勒毕业于军事学院,在斯图加特做军医。1781年,他自费出版了剧本强盗。次年,该剧在曼海姆剧院上演。席勒未经公爵允许就越境去那里观看,为此而被关进禁

2、闭所,被剥夺了写剧本的权利。席勒不能忍受这种迫害即逃离斯图加特,在各地流浪。1787年定居魏玛。在这时期,他写了不少诗歌,发表了阴谋与爱情和其他一些作品。 席勒在学生时代就大量研读卢梭、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作品,受到很大影响。他晚年住在魏玛,与歌德有10年之久的亲密交往,为德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创作,1、强盗,是席勒18岁时创作的剧作。 剧本的第一版引用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忒斯的话“药治不了的,要用铁;铁治不了的,要用火”作为题词;第二版的扉页上,又添上“打倒暴虐者”的铭语。 剧作反映了狂飙突进时期德国进步青年的热切愿望,充满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和变革现实的热切希望。 在“狂飙突

3、进”运动的影响下,青年时期席勒的创作充满着反暴政、争自由的精神。,2、斐哀斯柯是席勒的第一部历史剧,描写16世纪热那亚共和主义者反暴斗争的故事。全剧的反专制的倾向非常强烈。堂卡洛斯以16世纪尼德兰解放运动为背景,写西班牙宫廷中进步势力与反势力的斗争。剧中仍然回响着反对专制、渴望自由的基调。但是主要人物波沙把自由理想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妥协的倾向已很明显。它标志着席勒从“狂飙突进”向“古典”主义的过渡。,8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狂飙突进”运动逐渐衰落,席勒的反叛精神也逐渐衰退,且中断了文学创作,转为研究历史和哲学。1788-1794年,他写过尼德兰独立史(1788)、三十年战争史(1791-

4、1793)等著作,期间还担任过耶拿大学的历史学教授。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席勒曾给以热烈的欢迎。他的强盗在巴黎上演,他本人被法国人民推选为共和国的名誉公民。但雅各宾党专政后,他被革命暴力所吓倒,变成革命的反对者,甚至表示要在路易十六受审时为之辩护。与此同时,他钻进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热衷于美学,主张“通过美来达到自由”。,3、1788年,席勒中止戏剧创作,进入耶拿大学潜心学术研究。相继撰写了美育书简和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796)两部美学论著。在前一部著作里,他主张通过文艺的“美育”恢复人性的善良和谐,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他说:“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5、之外,别无他途”。他把美育提高到超越一切的程度,认为通过美才能使人性达到真与善的境界。,在后一部著作里,他对文艺创作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基本模式和方法进行了精辟的概括,指出“诗人或者就是自然,或者追求自然,前者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成为感伤的诗人”,素朴的诗人反映现实,感伤的诗人表现理想。席勒和歌德虽然同样对革命感到恐惧和失望,但是他们都不满那种向后看的浪漫主义(因害怕革命而缅怀过去),而从人道主义原则出发,认为理想的艺术应当描写通过理性而重新取得和谐的具有完整的人性的人。这也是他们二人都走向“古典”主义的原因。,4、1794年,席勒与歌德订交,开始了他的生活与创作的新时期。与歌德的亲密交往

6、,使席勒摆脱了康德的唯心主义。1798年,席勒和歌德合作写了大量的警句诗馈赠。次年又大写叙事谣曲。席勒的著名叙事诗潜水者、手套、波吕克拉特的指环、去铁匠铺的路上、伊比库斯的鹤等都是这时所写。在其创作中,除戏剧外,这些作品占有主要地位。5、历史剧华伦斯坦,标志着席勒的创作开始转向现实主义。正如他自己所说:“从前,比如在波沙和卡洛斯等人物身上,我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如今在华伦斯坦身上,我试着用赤裸裸的真实来弥补贫乏的理想。”,华伦斯坦(1799),华伦斯坦是一个性格复杂的悲剧形象,是那个战乱频繁时代的产物。他有政治远见,也有政治野心;他相信武力,更笃信星象;他有魄力,但又游移不定;

7、他拥戴皇帝,更想取而代之;他想使民族得到统一,但却缺乏固定的祖国观念。通过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席勒深刻地反映了得意志人民统一国家的愿望,以及实现这一愿望的巨大障碍。该剧人物性格刻画真切,并有莎士比亚式的群众活动场面。,6、奥尔良的姑娘,取材于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女英雄贞德的故事。剧作写约翰娜受神启示,献身法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然而,神圣的使命和女人的本性之间的冲突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为上帝的事业而战,她必须保持身的纯洁与心的崇高,必须弃绝个人的一切欲望是需求;作一个女人,她竟爱上了敌人。于是,她身上所具有的不可战胜的力量随着神秘性的破灭而消失了。7、威廉退尔,是席勒最后一部戏剧作品,它展现了瑞士人

8、民协力抵抗外辱,秘密地组织联盟,高呼“不自由,毋宁死”、“祸福相共,生死与同”的誓言,奋起反抗奥地利压迫的民族解放斗争。,退尔是传说中的神箭手,是一个有双重性格的人物。他见义勇为,但亦主张少惹是非;他不满奥地利总督的残暴不仁,但亦竭力屈辱忍让,甚至被迫去射放置在自己孩子头上的苹果;他虽不拒绝自己对祖国承担的义务,但却独来独往,自行其事,更关心妻儿家小;他渴望一个自由的国家,但却不愿直接参加到起义者的行列。但最后走上反抗道路,杀死了总督。他的行动成了信号,瑞士起义者赶走奥地利军队,获得自由。席勒通过这部剧作反映了他所说的“自助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威廉退尔的性格变化刻画得细致而真实。对瑞士自然风

9、光的描绘和抒情性场面的穿插,加强了作品的爱国主义感情。作品发表在拿破仑入侵德国之时,反映了德国人民正在高涨的爱国情绪,鼓舞了人民的解放斗争。,二、阴谋与爱情,(一)思想意义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三)艺术上的独到之处,二、阴谋与爱情( 1782),这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席勒青年时代的创作。 露伊丝 斐迪南 宰相瓦尔特 米勒 宰相秘书伍尔牧公爵公爵情妇弥尔佛特夫人 市民 封建统治集团 平民 贵族等级制度 牺牲品 政治权势斗争,它取材于德国现实,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 剧中通过一对男女青年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德国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政治的黑暗和统治阶级价值观。道德观的腐败,表达了市

10、民阶级对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渴望,以及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愤怒抗争。 纯真的爱情 卑劣的政治阴谋。 在一般的爱情故事中引入尖锐的社会冲突,这就大大增强了作品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1、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统治阶级,公开揭露了上层社会的腐朽。 2、爱情悲剧建立在阶级矛盾之上,爱情悲剧也就变成了社会悲剧。 3、露伊丝、米勒的形象反映了当时德国市民阶级的阶级自觉性和软弱性 斐迪南是具有狂飙突进运动精神的青年,在他身上反映了强烈的时代精神。 5、作者用慷慨激昂的词句在舞台上公开宣传革命性的叛逆思想。,(二)人物形象分析,1、宰相瓦尔特是封建朝廷权势斗争中玩弄权术的老手。他曾用阴

11、谋手段害死前任,又通过公爵的情妇来控制国君。为此不惜牺牲自己儿子的幸福,且利用了伦理、暴力和诡计。强烈的权势欲,以及阴险、暴虐的性格,是这一人物的主要特征。他是腐朽的封建宫廷的产物。 2、伍尔牧是个鬼鬼祟祟的“文妖”和阴谋家。他出身平民而投靠统治者,依靠小聪明取悦上司,以图谋私利。剧作成功描写出他与宰相之间既是狼狈为奸又勾心斗角的复杂关系。,3、站在宰相和伍尔牧背后的,还有公国的最高统治者公爵。这个人物没出场,剧中侧面描写了这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其中一场戏写到他出卖七千个臣民给外国当炮灰,换来一盒珠宝送给情妇,直截了当地揭露符腾堡公爵卡尔欧根等封建统治者的罪行。 4、音乐师米勒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

12、18世纪德国市民阶级的自觉性和软弱性。他的社会地位虽然卑微,但他耿直,自尊,从不向权贵谄媚。面对统治者的迫害他也敢当面对抗,甚至向宰相下“逐客令”。但米勒的反抗性是有限的,其基本性格是安分守己,只求平安无事,保住家庭安宁,并不想突破现存的社会秩序。,5、女主人公露伊丝是一个美丽、纯洁、善良的姑娘。她对斐迪南的爱情完全出自于真挚的爱情。她向往打破等级界限、“人就是人”的未来,认为到那时平民的美德与纯洁才显出其高贵。露伊丝有一种独立自尊的精神。她决不能忍受权贵的侮辱,但又缺乏积极主动的反叛精神。当她感到阶级界限难以冲破、不幸的命运难以逃脱的时候,她宁肯做一个维护封建伦理关系的“女英雄”,而不采取反

13、抗行动。在她内心发生的义务与爱情的矛盾,实际上就是忍受与反抗的矛盾。伍尔牧的诡计击中了她的致命伤。她无力识别,无力抗争,被迫同意写假信、守誓言,造成了悲剧性的后果。正如她自己所说:“对阴险的地狱屈服了。”,6、斐迪南,就社会地位来讲,属统治阶级;就其思想和行动来讲,却是贵族阶级的叛臣逆子。他并不看重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相反,因为认识到贵族门第的徽号下掩藏着数不尽的罪恶,公然拒绝继承父亲那份“造孽的家当”。他看到了平民的高尚和纯洁,因此热爱“天神似的完善”的露伊丝。这种爱情是真诚的、平等的,鼓舞他以勇敢的行动跨越等级的鸿沟,抵制父权的威严,他说:“父权是一个强大的字眼,但是真正大到尽头的只有爱。”

14、在争取爱情的斗争中,他表现得比露伊丝更坦然,更坚定。,但斐迪南长期养尊处优,体会不到一个平民女子的苦衷和露伊丝与她父亲之间那种相依为命的关系,因而一当自认为崇高的感情受到打击时,就轻易地被敌人煽起了妒忌心,向敌人忏悔,毒死了情人。斐迪南的形象反映了在资产阶级新思想冲击下,封建关系已开始崩溃,叛逆者从旧营垒中分化出来。但斐迪南的主观、偏激、妒忌也说明这个决心与旧传统决裂的贵族青年,仍不能完全消除旧阶级的烙印。,1、全部故事围绕阴谋与爱情展开,无论是政治阴谋还是爱情阴谋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政治,矛盾尖锐而集中。 (爱情 等级制度 政治权利 政治阴谋 爱情悲剧) 2、在塑造人物上,写出了人物的复杂性。 露伊丝:对斐迪南的爱 理想的 牺牲对父亲的爱 现实的 保全,阴谋与爱情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