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者的楷模 范长江,目的要求:要求了解范长江的生平,掌握范长江的采访作风及通讯特色,理解范长江的新闻思想。重点难点:范长江的采访作风及通讯特色,一、不同寻常的经历,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生于四川内江县赵家坝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一)弃学去前线,穷苦童年,勤奋好学的“金刚钻”。1927:与黄埔军校失之交臂,考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吴玉章),“三.三一”事件 奔赴武汉 贺龙20军学兵营 南昌起义 生病、流浪广州、汕头、福建 1928年 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 1932年初弃文凭奔北平,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3日军侵占山海关,再次放弃文凭,奔赴抗日前线热河、绥远等慰问 (土匪抢劫 /
2、被国民兵匪拖在马后跑/ 被捕) 1933 北大1936研究会,(二)艰苦深入的新闻采访,北大通讯 1935.71936夏 西北之行中国的西北角1936.8,1961年记者工作随想:采访动机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 未来抗日战争的大后方西北、西南的情况怎样,中国的西北角 :,1、 第一次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增进了人们对红军的正确了解和认识;在当时公开出版的书籍上,第一个在文章中称“红军”而不称“共匪”,并透露出红军是“北上抗日”而不是“流寇”;对红军的行动方向、革命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2、详尽地描绘了国民党统治下的西北地区政治黑暗、经济凋敝、文化落后、军阀混战及民不聊生的
3、状况。 3、详细描绘大西北地区丰富的历史、多彩的民风民俗和苍茫的壮丽景观,显示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1933年发起“中国青年西部考察团” 未能成行 我中国青年若不于此千钧一发存亡旦夕之际各尽其心力,从各方面致力于未来国防之准备,以应付未来之大战,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范君等深信,中华民族解放战争之国防计划,因新战术之进展,沿海及中原各地皆失其军事政治中心区域之价值,不足以为解放战争之根据地。而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的西部各省,始为我民族复兴之昂哥拉。,1934年 江西南昌 搜集到大批中央苏区和红军油印的小册子 世界日报成舍我 否定计划 1935.5拜访大公报胡政之得到支持,原打算先作环川旅行
4、,然后入西康。后随胡宗南部队参谋考察团从成都经松潘北上兰州 (1935.7.14-9.2) 从9月下旬到12月上中旬近3个月的时间内,他往来穿梭于兰州与陇东庆阳、平凉、天水之间,追踪红军长征的足迹,采访红军长征的情况,,1936.81936.12赴内蒙古绥远战场采访 西安、延安之行 1937.1到1937.3.14 绥远包头宁夏兰州西安 塞上行 1937.7后 抗日前线采访,塞上行:1.打破蒋介石的新闻封锁,第一次报道了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真相和陕北红色根据地情况2.报道宣传了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 描绘了中共领导人的言行风貌3.报道了百灵庙战役、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前后
5、西北地区的政治、民族动向,(三)决裂辟新天,1937.11.8,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 ,目的:第一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部分地解决当前新闻事业的困难 1938年3月,范长江与徐迈进、陈同生等在汉口发起组织了“中国青年记者学会” (简称青记,由中国青年记者协会更名而来),青记是中共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宗旨:“研究新闻学术,进行自我教育,促进中国新闻事业之发展,求取新闻事业及其从业人员之合理保障,以致力中华民族之解放与建设。”青记总会1938.4.1创办了新闻记者月刊,加强了对分会的联系和会员的教育。各地分会也创办新闻业务方面的期刊。培养团结了大批新闻人次。此外还成立过记者之家,以
6、新闻事业为出发,以服务为基点。,1938.10脱离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1938年在武汉筹建,1939年与胡愈之、孟秋江等在长沙创办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国新社: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下的新闻机构,也是党在国统区公开合法的新闻通讯社。它萌动于上海, (1938.9)筹备于武汉,成立于长沙,发展于桂林。范长江、胡愈之任社长,该社的政治主张是抗日和民主,主要业务是向大后方的报刊和海外华侨报纸发送新闻和专稿。1941年皖南事变后,总社由桂林迁往香港。12.8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国新社停止活动。抗战胜利后,曾先后在上海、香港重建,1949年前夕完成其历史使命。,1939.5
7、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4在香港创办华商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进入苏北解放区,先后担任新四军苏皖鲁边区新闻学校校长(新四军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新华社华中分社、华中总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等职。 建国后历任新华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协副主席等职。,1970.10.23在河南确山的一个井里发现了范长江同志的遗体。,二、范长江的通讯特色,(一)选题的重大性,强烈的时代感。 中国的西北角两个采访动机 塞上行注意的三个问题:第一是国内民族问题;第二是究国家统一的途径问题;第三是社会各阶级利益之调解
8、问题。,记者此次国内长途旅行,目的在从各个方面表现现实的中国。现实的中国整个的在变化的过程中,而且正沉沦于破落与痛苦的阶段,自然我所得的印象,不会是富丽与安舒,即使有一些安乐的现象,它的背后实存在着无限的苦痛与辛酸。旅行通讯1935.5.3,(二)重视思想的“探索性”,浓烈而深厚的感情。 从政治的角度反映现实,既有对具体事件进行深度报道的现实参与意识,又有使具体事物与国家和世界形势紧密联系起来的宏观意识。,绥远战:本来日方之对绥远,是作为侵略的机动地带而对待,和察北与冀东之作为满洲外轮廓者不同其性质。绥远之经营,则为侵略中国西北的津梁,而且对西北之图谋,亦为策划对付中苏未来战局之张本。百灵庙光
9、荣的战争,根本粉碎了这一企图,不但对方进入苏北之路已不通,而且绥远成了我们将来战争最北的有力支撑点。西北近影,爱国爱人民的强烈情感 (农民疾苦,经济凋敝) 冻了的黄河,厚厚的冰块封盖着河面,招人厌恶的沙土更如苍蝇式的铺满着厚冰。冰层下面虽然有急流的河水,而人们对于黄河冬景总是死寂的感觉。正和沉滞的中国一样,骨子里的进展不能说没有,然而不在冰开冻解之后,外间人总不容易认识中华民族的力量。,此种吮吸前方战士与战地人民酸辛血液之商业行为,应为道义与民族良心所不容。刘志丹的参谋长的脚镣:这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支持国家现局的人们,基于事实上利益的关联,对于企图破坏现局的人们,绝对不能允其存留。如果有人
10、一定要在行动上反对现在局面,则由于实际政治的需要,铁镣就会照顾到有些人的脚上。,(三)游记散文式技巧的综合运用 弹性的结构形式结构的多样化 游记视角带来更大的新闻事实: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诗词、谚语、地方掌故、地理知识等,如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 描写、叙述、抒情、议论、对比、引用、点评、用典、象征等各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四)人物描写生动形象 陕北之行(肤施人物) 他有双一精神而朴质的眼睛,黑而粗的须发,现在虽然已经剃得很光,他的皮肤中所藏浓黑的发根,还清晰的表露在外面。穿的灰布棉衣,士兵式的小皮带,脚缠绑腿,口音夹杂着长江流域各省的土音。周恩来 (五)丰富的信息含量,最后到的毛泽东先生,许多人
11、想象他不知是如何的怪杰,谁知他是书生一表,儒雅温和,走路像诸葛亮山人的派头,而谈吐之持重与音调,又类村中学究,面目上没有特别毛的地方,只是头发稍微长一点。毛泽东,三、范长江的新闻思想,(一)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新闻道德)这个职业关系社会太大,不是一个普通吃饭的事情。 “一个记者,要有抱负。这抱负就是穷毕生精力研究一两个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从群众中提出来的。”,(二)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到第一线去采访新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记者工作随想要深入采访,用自己见到的事实写作“炮响主义”新闻作者,(三)记者要交际面广,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 “记者一定要善于交
12、朋友。交朋友要讲求方式方法,要作大量的工作,要生活在他们中间,很熟,有感情,彼此有交流,互相给予方便,互相服务。不单是要朋友帮你的忙,你也可以给对方提供消息、情况,互通有无。”,(四)记者要深入学习各方面知识,成为“杂”家 (五)记者要有很高的党性,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面向群众/依靠群众/深入群众,(六)言论自由 论人民的报纸:系统论述言论自由,参考文献: 新华出版社编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欣赏,新华出版社,2003年。 夏林根近代中国名记者,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范长江通讯与论文,新华出版社,1981年。 范长江塞上行,新华出版社,1980年。 高运飞 曾智范长江的新闻思想与抗战时
13、期党的实践工作纪念范长江诞辰100周年,传承,2009.4 尹韵公论范长江“研究红军北上以后国的动向”的目的之不能成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3 安国英色彩斑斓的时代画读范长江“西北通讯”,采写编,2002.2 王鹏范长江为大公报写通讯,炎黄春秋,2007.12 蓝鸿文范长江通讯在海外影响的新发在巴黎救国时报上所见,国际新闻界,2005.2足履华西写信史 乐程中国的西北角看范长江旅行通讯的特色,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 汪幼海范长江通讯的地域特色,新闻大学,1995.2 范长江范长江新闻文集,中国新闻出版社, 1989年9月 蓝鸿文、徐向明或方蒙写的范长江传记,课后思考:,范长江的人生经历及其新闻实践给你哪些启示?,下节课预习,阅读穆青的传记及代表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思考穆青人物通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