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哈三中 20182019 学年度下学期高二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有学者指出,周代的中央行政体制应是君主制,分封制只是建立在君主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体制,因此周代的国家政体,准确地说应是“君主制+分封制” ,可称为君主分封制。据此可推知,周代A. 实行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体制B. 实现了统治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C. 建立了“多元一体”的统一民族D. 协调了中央权威和地方分权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代没有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体制,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体制,故 A 错误;周代也没有
2、实现统治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B 错误;秦朝建立了“多元一体”的统一民族国家,故 C 错误;材料“分封制只是建立在君主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体制”反映了周代通过分封制协调中央权威和地方分权关系,故 D 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分封制只是建立在君主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体制”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的特点与作用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A. 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B. 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C. 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 宗
3、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答案】B【解析】【详解】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意为:由上天决定事情就会社会安定,由人决定的事情就会引起纷争;一件事情交给上天去决定,纷争才不会产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的宗法制是把先天决定的血缘关系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政治- 2 -制度,有效地维护了统治秩序的稳定,符合材料中王国维的评述,B 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A 选项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宗法制度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 选项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宗法制度与天子决策的关系,D 选项排除。3.学者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
4、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 ,它们之间相互交流,人才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A.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有利于巩固统治B. 认为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C. 强调分封制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D. 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现象得益于分封制的实行,而统一的文化认同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材料重在强调文化的作用,而不是政治制度的作用,故 A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与民族的关系,故 B 项排除。4.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 544 年) ,吴国公子季札出使
5、鲁国,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舞蹈。季札观后皆能“尽知其意” ,并一一作了恰当的评论,博得了鲁人的敬佩。据此推断合理的是A. 华夏文化影响扩大B. 经济区域差异缩小C. 民族融合现象出现D. 诸侯结盟成为常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吴国季札的周礼水平获得鲁国认可。说明春秋时期以周礼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从黄河中下游地区影响到四方,故答案为 A 项;材料无法体现南北方的经济差异及其变化趋势,B 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汉族与其他民族或者少数民族间交往与趋同现象,另外,民族融合是一种历史现象,春秋之前就已经存在,C 项排除;诸侯结盟是国力与利益的产物,与周礼传播关联不大,D 项
6、排除。- 3 -【点睛】本题属于推理类选择题。精准简约提炼材料信息吴国季礼的周礼水平获得鲁国认可,基于此推理原因周礼为代表的华夏文化影响扩大,二者构成因果逻辑关系。考生选择题备考应注意选择题设问的开放类型,例如,据此推断合理的是,其中的“推断”二字表明,正确选项是基于材料核心信息推导出来的原因或影响,注意防止选择材料核心信息本身。5.礼记王制云:“丰年不者,四年不位,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材料说明周代的统治者A. 要求百姓生活勤俭节约B. 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 大力倡导重农抑商政策D. 提倡国家要建立粮食储备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 “
7、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大意是:国家的物资储备,不够九年用就是不富足,不够六年用就会告急,不够三年用就不成为国家了。说明周代的统治者主张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故 D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性,没有涉及百姓生活勤俭节约问题,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性,没有涉及鼓励消费问题,排除 B;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 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 、 “恒产论”和“轻徭薄赋” ,墨家的“节用利民
8、”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 4 -民思想。故答案为 D 项。A 项,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B 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排除;C 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
9、明”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 。 “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7.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建立统一的度量衡体制、货币和文字,对各种农具实行规范化,使车轴长度标准化,以及监督公路和运河的建设等。这些措施的推行主要得益于A.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B. 赢政本人的雄才大略C. 垂直管理的
10、控制模式D. 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有条件和能力进行标准化建立,故 A 项正确。B 属于个人的主观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是建立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上才能实现,故排除。D 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8.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这反映了A. 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B. 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C.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D. “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体现出不同阶级对社会变革提出各自
11、的治国主张, 吕氏- 5 -春秋综合诸子百家思想,体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故 B 正确;材料反映吕氏春秋综合诸子百家思想,并非统一各学派,A 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排除C;“百家争鸣”局面结束,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D 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 ,联系所学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分析解答。9.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天子正式任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候。司马光认为这是真正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周室衰落的关键, “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 。司马光此举意在A. 对周天子的分封表示不满B. 强调坚
12、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C. 说明维护纲常伦理的必要D. 承认“三家分晋”的合法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并得到周天子承认的事件。司马光以此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端,并指出周天子的行为是有悖礼制的”可知因为三家分晋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司马光认为这件是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对君臣之礼的彻底破坏,所以他把这一事件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礼崩乐坏,并非是分封制,A 选项排除。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并非是纲常伦理,C 选项排除。司马光强调的是礼乐制度的重要性,对三家分晋持反对态度,D 选项排除。10.“废除了所有的封
13、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据此推论,这些官员A. 拥有所辖区域的行政管理权B. 可以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C. 分管着国家和皇室的各种事务D. 是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各级官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郡县官员拥有所辖区域的行政管理权,A 选项符合题意。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B 选项排除。郡县长官负责地方的行政事- 6 -务,C 选项排除。材料反映的郡县长官,与三公九卿无关,D 选项排除。【点睛】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垂直管
14、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专制制度的象征。11.封泥是中国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秦汉时期广泛使用,形式类似于西方的火漆。2014 年 12 月,陕西出土的“右丞相印” 、 “廷尉之印” 、 “泗川太守”等 5 枚封泥,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批封泥印证了秦汉时期A. 郡国并行的制度B. 中央集权空前强化C. 官僚政治的推行D. 国家实力日益增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封泥属于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右丞相印” 、 “廷尉之印” 、 “泗川太守”等 5 枚封泥是秦朝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官印,印证
15、了秦汉时期官僚体制的推行,故 C 项正确。A 项是西汉初期的地方制度,故排除。B 项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12.三国演义开篇叙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比如青蛇降落、洛阳地震、雌鸡化雄、山岸崩裂,随后蔡邕上书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对这种政治思想评述正确的是A. 反映了儒学天人感应的思想B. 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 A 正确;西汉董仲舒已经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故 B 错误;天人感应思想与儒、佛、道三教合一无关,故
16、 C 错误;天人感应思想也没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故 D 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 7 -果”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入手,即可得出答案。13.下面是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质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部分) 。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A. 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B.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C. 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D. 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依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我国已经使用铁质农具进行农业生产,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
17、耕作方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确立;C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对南北方农业经济进行比较;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冶铁业中其他器具的生产情况,无法得出其以农具生产为主。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14.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载:“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由此可知,班固A. 推崇重农抑商政策B. 有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C. 有农商皆本的意识D. 主张商品经济取代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班固认为“食和货谓,二者,生民之本”说明比较重视农业和商业,属于农- 8 -商皆本思想,C 正
18、确;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农商皆本思想相反,A 错误;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B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商品经济取代小农经济信息,D 错误。15.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 ,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A. 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B. 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 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D. 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依据材料中东汉时期“尊儒成风” ,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 ,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反映了从东汉到魏晋时
19、期对儒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之中,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学思想开始产生了怀疑。这说明了时代的变迁影响着价值观念的选择。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门阀士族喜好对世风的转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无法起决定作用;B 选项错误,从汉朝到清朝古代中国正统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并没有随王朝兴替而变化;D 选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佛道思想对儒学地位的冲击。故正确答案为 C选项。16.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
20、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A. 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B. 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C. 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D. 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汉末“乡举里选”选官的权力在地方,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 ,是中央“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 ,它是力图把选举权由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 9 -的重要举措,故 A 项符合题意;材料看不出九品中正制的实践效果,故 BD 两项缺乏依据;C项不符合材料 主旨,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从地方选拔人才的问题。17.土地兼并往往导致社会矛盾频发,统治者虽然采取措施,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但始终不能阻止封建社
21、会土地兼并问题的出现。其根源在于A. 封建土地私有制B. 社会动荡不安C. 豪强地主势力阻挠D. 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土地兼并的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A 正确;社会动荡不安会加速土地兼并,但不是根源,故 B 错误;豪强地主势力阻挠不是土地兼并的根源,故 C 错误;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需要限制土地兼并,与材料要求不符,故 D 错误。18.下图是某教师对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做出的脉络图。其中处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仁政民本思想备受重视B. 焚书坑儒受到沉重打击C. 三教融合趋势不断强化D. 三教并立丧失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
22、详解】观察图片发现处是儒学衰落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因为佛教和道教不断传播,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趋势不断强化,造成这一时期儒学的衰落。故答案为 C 项。A 项,仁政民本思想备受重视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是在秦朝,即在处,排除;D 项,儒家思想自汉代确立为正统思想之后并没有因为魏晋隋唐时期三教并立而丧失其正统地位,排除。- 10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19.汉、魏时,州郡长官可以自行选用僚佐(协助办事的
23、官吏) ;北周、北齐以来,州郡僚佐已归吏部选授,隋更确立制度,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这说明A. 官员素质日渐提升B. 行政效率日益提高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 官僚机构渐趋膨胀【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自汉、魏至隋,地方选官权力逐渐向中央集中,地方权力缩小,中央政府逐渐掌握任命地方官吏的权力,这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 C 项正确;选官权力掌握在中央还是地方与官员素质优劣没有必然联系,故 A 项错误;选官权力掌握在中央还是地方与行政效率高低没有必然联系,故 B 项排除;选官权力掌握在中央还是地方与官僚机构膨胀没有必然联系,故 D 项错误。20.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
24、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A. 礼部执掌官员监察B. 政府关注民情民意C. 阶级矛盾彻底消失D. 中华帝国长期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 “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说明政府比较关注民情民意,C 正确。唐代的监察机构不是礼部,礼部主要负责礼仪和对外交往,A 错误。C 中彻底消失说法绝对,排除。中华帝国长期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D 错误。21.唐代在土地管理方面出现了立契、申牒或过割制度,规定土地买来必须通过官府,进行书面申报和登记,才算有效,否则要受到处罚。唐朝政府此举的目的是A. 杜绝土地兼并B.
25、 保证财政收入- 11 -C. 调整赋役制度D. 推广租佃经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规定土地买卖契约必须经由政府审核才有效,反映了政府加强对土地流通的程序的管理以保证财赋收入,故 B 项正确。A 项,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使土地兼并无法杜绝,排除。C 项,材料与赋役制度无关,排除。D 项,材料未反映租佃经营形式,排除。22.唐代独异志 (卷下)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 ”这反映出当时A. 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B. 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C. 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D. 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种
26、桔千树,赚钱收其利” ,说明当时已经出现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ABC 项。23.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这反映唐诗A. 是研究唐朝政治的主要史料B. 适应了市民阶层生活的需要C. 促进了文化逐渐向平民转移D. 是中华文化辉煌的重要象征【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唐诗不仅是文学作品,对于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说明唐诗蕴含着中华文化重要内容,故 D 正确;唐诗属于文学作品不是研究历史主要史料,故 A 错误;
27、唐诗属于贵族文学,不是文学平民化标志,故 B 和 C 错误。24.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 12 -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B. 皇权至上的后果C. “家国一体”观念的影响D. 君主专制被颠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和宦官专权的本质都是皇权膨胀的结果,皇权缺乏制约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黑暗的主要原因,B 选项符合题意。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A 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皇权的变化,与家国一体观念无关,C 选项排除。君主专制被
28、颠覆是在辛亥革命之后,D 选项排除。25.北宋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这一做法A. 有利于中央决策的制度化B. 意在避免唐末五代藩镇之弊C. 促成了宋代大一统的局面D. 推动宋代科举制发展到顶峰【答案】B【解析】【详解】北宋在选官方面注重“重文轻武” ,避免了唐末五代时期地方节度使大多为武将,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的弊端。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决策机构的变化,排除 A 项;宋朝时期没有出现大一统局面,排除 C 项;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的发展状况,排除 D
29、项。【点睛】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权力,使中央集权得到强化。这对政治稳定,结束分裂局面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这一政策也造成宋代的国力积贫积弱,使财政拮据、地方权限过小、军队战斗力削弱、外患深重等消极后果。26.宋仁宗曾说,天下之事若都由君主决定,有错误都很难更正。不如众人商议,亦宰相执行,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台谏可以指出,改正起来也容易。据此可推知A. 君主专制下也有理性精神- 13 -B. 宰相掌握国家的最高行政权C. 宋代政治上实行集体决策D. 古代政治制度开始出现转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如众人商议,亦宰相执行,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台谏可以指
30、出,改正起来也容易。 ”可知体现的是专制政治体制之下的一种理性精神,强调的是君臣共治天下,A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宰相掌握国家的最高行政权,B 选项排除。宋仁宗虽然主张集体商议,但是宋朝政治仍然属于君主专制,C 选项排除。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是君主专制政体,D 选项排除。27.在宋代,官僚士大夫与富人联姻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文人进士及第还未做官,就选择富有者为妻;更有甚者,真宗年间有朝廷命官居然为娶一有钱妇人而发生争执。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 经济发展引起价值观念变化B. 文人的道德水平滑坡C. 冗官局面导致官员待遇下降D. 官员的自身素质低下【答案】A【解析】【详解】宋代是商品经济十分繁
31、荣的时期,官僚士大夫与富人联姻的现象大量存在,反映人们思想观念、婚姻观念、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变化,故 A 正确;材料反映出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并非道德水平滑坡,排除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官员待遇下降,也不能说明官员的自身素质低下,排除 CD。28.有人在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 。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此材料意在说明末明理学A.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B. 实现世俗化、生活化C. 主张“格物致知”D. 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14 -【答案】B【解析】【详
32、解】从思想到原则到规则再到民众生活“常识”的过程,体现了宋明理学的世俗化和生活化趋向。故 B 项正确;本题与“存天理,灭人欲”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并不在于强调认识事物的方法,故 C 项错误;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在强调民众遵循“三纲五常”而是在说宋明理学遵循了怎样的发展路径,故 D 项错误。29.唐中叶以来,三教鼎力的局面逐渐走向融合。到北宋时期,寺院也开始倡导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 ,有的寺院则称“报国寺” 。这说明A.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B. 佛教融合儒学伦理观念C. 佛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D. 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儒学得到复
33、兴并且逐渐形成理学,占据思想界主导地位。佛道二教便吸取儒学核心思想进行阐释,使得三大学派在思想内容上有了相似之处。材料反映的就是佛教吸收儒家忠君、爱国思想,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佛教和儒学的融合,A 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佛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C 选项排除。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30.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北宋诗人宋庠面对落花显得十分坦然:“先落后开应定分,一般迟日一般风。 ”这种情怀,完全洗却了以往“落花”诗中所寓的伤感情绪而自出新意。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儒者实现了积极干预政治的理想B. 儒者通过诗词以期提高政治素养C.
34、 理学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D. 理学研究方式影响着诗词的创作【答案】D【解析】【详解】由“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可知宋庠的诗作,表现出典型的“即物观理”式的人生思考,这与理学家“格物致知”探寻天理的方式- 15 -一致,将理学的思维方式引入其诗歌创作领域,故 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诗词体现出的鲜明的理学倾向,A、B、C 三项中“以期提高政治素养” “实现了积极干预政治” “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材料均未体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31 题 25 分,32 题 15 分,33 题 15 分,共 40 分。说明:32 题与 33 题为选做题
35、,学生可在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如果两题都做,则以选择第一题为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节选)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数区隋、唐前期 府、州(郡) 县唐后期五代 道(方镇) 府、州 县宋 路 府、州 县材料二 贞观元年,按山川形便分全国为十道,形式上虽然是地理区划,其中暗含盘察区的意味。开元二十二年在分十道为十五道的同时,在“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 ,并让采访使兼各道要州的刺史,定下正式的监察区体制。但地方行政的基本权力仍在州和县。宋初设转运使,以之经度和转输地方财赋, “节次以天下土地形势,伴之分路而治” 。在转运使之后,负责监察、司法之职的提点
36、刑狱使,负责治安边防的安抚使,负责储备粮食平抑物价的提举常平使等官员也相应设置。这些官员的街门通称诸监司,竹政管辖地域都称为路,但各监司的路并不尽一致。例如西北地区以转运使而言先仅设一路(后分为两路) ,而以提点邢狱使而言则分为两路,若以安抚使而言又分成六路。此外,即使有两司的路一致,治所有时也不在一地。州的长官由中央委派朝官担任,多用文人,并且经常调换。与知州同领州事的通判,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的官员,甚至举发知州不法。州县不但可直接向朝廷奏事,亦可监察监司。摘编周振鹤地方行政制度史- 1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在地方管理上的策略及其主要影响。(2)根据材料,概括唐前
37、期与北宋初期在地方管理上的共同点。【答案】 (1)策略:实行路、州、县三级制;路一级组织事权分散,区划交叉,中心分离;重用文官:上下监督,相互牵制。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2)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相似:调整地方层级:分化事权;重视并加强监督。地方区划以山川形便为原则。【解析】【详解】 (1)策略:根据行政区划简表可知,宋代实行三级管理机制;概括材料“宋初设转运使,以之经度和转输地方财赋, “节次以天下土地形势,伴之分路而治” 。在转运使之后,负责监察、司法之职的提点刑狱使,负责治安边防的安抚使,负责储备粮食平抑物价的提举常平使等官员也相应设置。这些官员的街门通称诸监司,
38、竹政管辖地域都称为路,但各监司的路并不尽一致”可知,路一级事权分散,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概括材料“州的长官由中央委派朝官担任,多用文人,并且经常调换。与知州同领州事的通判,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的官员,甚至举发知州不法。州县不但可直接向朝廷奏事,亦可监察监司”可知,重用文官,相互监督,相互牵制。影响:根据宋初在地方的管理策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事权分散导致官员增加,机构臃肿;重用文官担任知州导致地方军事力量薄弱,相互牵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2)共同点:根据唐、宋两代行政区划简表可知,通过调整行政区划加强中央集权;概括材料“贞观元年,按山川形便分全国为十道,形式上虽然
39、是地理区划,其中暗含盘察区的意味” 宋初设转运使, “节次以天下土地形势,伴之分路而治”可知,以山川形势作为地方区划的原则;概括材料“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 “与知州同领州事的通判,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的官员,甚至举发知州不法”可知,皆对地方进行监察。3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神宗熙宁元年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 ”(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宋史材料二 庆历七年初,王安石调任鄞县知县,当年即出巡视水利修建情况,在任时期,- 17 -“起堤堰,决陂塘,为水
40、陆之利” ;又曾“贷容与民,以激奔竟之风,俾新陈相易,邑民使之” 。嘉祐三年,王安石归朝任度支判官,针对当时弊端,向宋仁家上言事书 ,极陈当世之务,全面阐述改革的思想,未被宋仁宗采纳。熙宁二年,宋神宗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揭开了变法序幕。神宗还特命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 ,即制定户部、度支、盐铁三司条例的专门机构,由王安石和陈升之主持。在这个机构中,神宗听从王安石的推荐,进一步起用了一批新人,协助王安石拟定和贯彻新法。摘编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1)王安石是怎样看待北宋前期财政状况的?为实践“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2)根据材料,概括新法得以推行的条件。【答案】
41、(1)他认为北宋国用不足是因为缺乏善于理财者。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等。(2)王安石为变法积累实际经验,具有变革精神。宋神宗大力支持变法,设立专门机构,起用人才。【解析】【详解】 (1)观点:概括材料“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可知,他认为北宋国用不足是因为缺乏善于理财者。措施:概括材料“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又曾“贷容与民,以激奔竟之风,俾新陈相易,邑民使之”可知,农田水利法、市易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和均输法。(2)条件:根据材料二可得出王安石调任鄞县知县任上的经验积累;概括“材料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可知,
42、推行机构的设置;概括材料“神宗听从王安石的推荐,进一步起用了一批新人,协助王安石拟定和贯彻新法”可知,皇帝支持和起用新人。3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贞观初年,唐军大败东突厥,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衬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统治原有的部众。吐谷深多次侵扰兰州、凉州等地,阻碍唐与西城的交通。贞观九年,太宗派大军在库山击溃吐谷浑精锐,解除了吐谷深对河西走廊的威胁。平定吐谷浑之后,太宗继续经营西域,用兵高昌。贞观十四年,以高昌为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此后,又相继平定焉耆、龟兹,设置龟兹、焉耆、于闻(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克什)四镇,有效地控制了广大的西部边疆。- 18
43、 -贞观十五年,太宗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不仅带去了大量的金银、绸帛、珍宝,还带去了内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精美的手工业品,内地的菜种、蚕种以及各种药物和典籍,以及大批工匠和乐队。摘编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太宗上述举措的意义。【答案】 (1)降族内迁,保留传统,任用部族首领管理部众;武力反击少数民族侵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和亲;经济文化交流。(2)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扩大疆域,加强对边疆的有效控制,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解析】【详解】 (1)方式:概括材料“唐军大败东
44、突厥,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衬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统治原有的部众”可知,降众内迁,保留传统;概括材料“贞观九年,太宗派大军在库山击溃吐谷浑精锐,解除了吐谷深对河西走廊的威胁。平定吐谷浑之后,太宗继续经营西域,用兵高昌”可知,实施军事打击;概括材料“贞观十四年,以高昌为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此后,又相继平定焉耆、龟兹,设置龟兹、焉耆、于闻(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克什)四镇”可知,设置行政管理机构;概括材料“贞观十五年,太宗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可知是和亲政策;概括材料“文成公主入吐蕃,不仅带去了大量的金银、绸帛、珍宝,还带去了内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精美的手工业品,内地的菜种、蚕种以及各种药物和典籍,以及大批工匠和乐队”可知是经济文化交流。(2)意义:结合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来分析其意义,如降众内迁有利于加强对他们的统治;保留传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军事打击有利于维护西城交通畅通;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和控制;和亲政府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