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8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级历史第 2 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在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 月 2,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也成为春龙节,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他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A. 宗教习俗。B. 农业生产C. 祭祀祖先D. 纪念庆典【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人们祭拜龙王的目的是希望它能行云布雨,广撒甘露,这是进行农业生产的需要。所以本题选 B。A、C、D 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对
2、农业的重视。2.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A. 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B.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 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D. 铁农具的广泛应用【答案】A【解析】【详解】从“汉武帝”以后,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 ,结合所学可知, “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官营手工业在资源、工艺等方面的优势起了重要作用,所以 A 项正确。2冶铁业在汉代属于官营手工业,B 项不符合史实;鼓风工具出现在战国时期,C 项错误;冶铁业的发展推动了铁农具的推广,这是结果不是原因,D 项错误。【点睛】汉武帝时,国家把有利可图的手
3、工业部门,如冶铁、煮盐、铸铜、铸钱等收归国家经营,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也是重农抑商的重要体现。3.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A. 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 地方自治的市镇。C. 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D. 沿街开铺的街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识记层次,比较简单,把握住唐代商业发展状况,即可直接判断能得出正确答案。根据“长安城” ,即排除 AB 两项;D 项“沿街开铺的街市” ,不符合唐代时期商业发展史实。当时对市场的管理,还是实行比较严格的政策,B 项符合史实和题干要
4、求。本题正确答案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对市场的严格管理4.15 世纪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绝唱,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A. 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B. 以经济目的为主C. 是海禁政策的具体体现D. 以政治目的为主【答案】D【解析】【详解】从“朝贡贸易” 可知 D 项正确;“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不能体现“朝”3和“贡”的关系,A 项错误;“朝贡贸易”不以经济目的,巨大的损耗使得“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绝唱” ,B 项错误;海禁政策的具体体现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甚至禁止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C 项错误。【点睛】朝贡贸易“厚往薄来” ,
5、以政治目的为主;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具有官方垄断对外贸易的特点。5.汉景帝时期,曾经明确指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这表明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A. 重农抑商B. 工商皆本C. 农商皆本D. 重商抑农【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 “黄金珠玉”代指商业, “务劝农桑”是指重视农业。6.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A. 大批洋货涌入中国B.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C. 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取代D. 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后,洋纱涌入
6、中国市场,使得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涌入,“织”与“耕”分离,这样,封建农业逐步和手工业分离。欧美各国在倾销商品时,还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使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选 D。47.鸦片战争后,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农家的“织”与“耕”分离。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 自然经济的解体B. 列强的经济侵略C. 洋纱和洋布的涌入D. 商品经济 的 发展【答案】B【解析】列强的经济侵略促使中国传统经济小农经济解体,B 正确;A 属于现象;C 属于 B 项内容;D 不符合材料主旨。8. “直到 1500 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
7、栏,一个终点。到 1500 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 ”请问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迦马 D. 麦哲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 能力,分析材料根据所学,1492 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哥伦布以为这里就是印度。他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意思是印度居民,其实那只是今天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哥伦布又进行了三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到达了美洲大陆沿岸的很多地方。哥伦布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
8、亚洲,但他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本题应选 B 项。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过程9.“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这些争端直接促成 16521674 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 ”这里的“他们”是指5A. 葡萄牙与法国B. 英国与荷兰C. 英国与西班牙D. 英国与法国【答案】B【解析】【详解】从冲突点“遍布全球”,到“1652-1674 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结合史实可知, 17 世纪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商业霸权,进行了三次战争的是英国和荷兰,所以正确答案是 B项。葡萄牙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和法国进行过商战,A 项不符
9、合史实,1588 年英国和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C 项不符合题意;英法争夺殖民霸主是在 18 世纪,D 项不符合题目要求。10.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历史逐渐融合成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实现这一“统一”的主要方式是A. 西方的殖民扩张B. 东方的借鉴学习C. 正常的文化交流D. 人才的频繁流动【答案】A【解析】【详解】从“哥伦布”时代起,全球” ,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与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连在一起的,A 项正确。 “东方的借鉴学习”是被迫的, “文化交流”是客观作用,这些和“人才的频繁流动”一样,都是
10、“统一”的“结果” ,所以 BCD 三项错误。11.世界上第一列火车和第一架飞机在当时使用的动力分别是A. 柴油机和汽油机B. 内燃机和电动机C. 蒸汽机和电动机6D. 蒸汽机和内燃机【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正确的答案是 D 项;1814 年世界上第一列火车问世的时候,还没有内燃机,A、B 项错误;20 世纪初第一架飞机问世,没有用电动机而是用风力做的动力,C 项错误。12.19 世纪下半叶,为了不断扩大产品销路,资本家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厂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他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材料反映的是A
11、. 环球航行的探索B. 世界市场的形成C. 殖民扩张的开始D. 资本输出的进行【答案】B【解析】【详解】从“19 世纪下半叶,为了不断扩大产品销路,资本家奔走于全球各地”可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项;因为涉及“工厂所加工” 、 “产品消费”等信息,所以 A 项不符合题意;“19 世纪下半叶”以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殖民扩张加剧而不是“开始” ,C 项错误;本题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不是资本输出的形式,D 项错误。【点睛】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有开工厂,采矿山,修铁路,办银行等。13.1851 年 5 月 1 日,万国博览会在伦敦开幕,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怀着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信前往水晶宫为万国博览会
12、剪彩,女王当时反复使用了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女王的自信和骄傲主要来自A. “光荣革命”的成功B. “日不落”帝国建立C. 君主立宪制完善7D. 工业革命 的 巨大成就【答案】D【解析】【详解】从“1851 年”结合史实,可知作为“万国博览会”的东道主, “女王的自信和骄傲”主要来自英国“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 ,当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正确答案为 D 项;“光荣革命”的成功后,英国的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18世纪中期,打败了法国的英国,确立了“日不落”帝国的地位,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完善使英王成为了虚君,这都不是英王骄傲的资本,所以 A
13、BC 三个选项是错误的。【点睛】19 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 的 英国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其大国崛起进程中,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留下了不少智慧和经验。14.如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考察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洋务运动可以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A. 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与民用工业B. 建立起一支近代化的海军C. 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D. 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 “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 ,分析“洋务运动”是 “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其依据主要是创办了近代工业,引进了技术和机器,培养了近代人才,所以符合题意的是 A 项。“建
14、立近代化的海军” , “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使中国有了近代海军和教育,但比起使用机器生产,引进先进生产力,这两者都不是最突出的表现,所以 BC 项错误;“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需要冲破“中体西用”的局限,不是洋务运动的范畴,D 项错误。【点睛】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评价洋务运动,是正确打开中国近代历史的方式。15.在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被视为“国策” ,洋务运动标志着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8商政策,开始发展工业。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A.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B. 创办新式学堂C. 创办近代民用企业D. 创办近代海军【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史实可知, “洋务派
15、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培养新式人才,为中国长远发展和根本改造提供人才和思想的条件,所以正确答案是 B 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是自强新政的首要措施,但与长远发展不符,A 项错误;“创办近代民用企业”可以诱导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改变旧的经济政策,但不是最成功的做法,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求富”的活动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消沉下去,C 项错误;“创办近代海军”的成果也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所省无几,D 项错误。16.1896 年至 1899 年张謇以新科状元的身份,在通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促使他与“学而优则仕”传统道路告别的社会背景是A. 中国政府大力扶植私人办厂 B. 中国民族危
16、机日益严重C. “办厂自救”成为时代最强音 D. 列强经济侵略有所放松【答案】B【解析】1895 年甲午战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促使张謇产生“实业救国”的想法,在“1896 年至1899 年”开始创办近代企业,故答案为 B 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A 项说法错误,排除;这一时期的时代最强音应当是维新变法,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经济侵略,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7.鸦片战争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现象说明了A. 实现民族独立时发展近代化的前提9B.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7、先天不足C.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D. 思想解放是近代化的先决条件【答案】A【解析】【详解】 “鸦片战争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指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实业不能救国” ,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只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才能实现富国梦,所以正确答案是 A 项。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先天不足”是指缺少原始积累,在欧风美雨中产生,直接发展起近代经济,但实业救国是在 19 世纪末开始的,B 项不符合题意;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C 项与史实不符;只有国家独立了,才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保障和前提,有了“实业救国”的思潮,在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国并没有在
18、旧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富强,D 项错误。18.“一五”期间, “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 ,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A. 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B. 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C. 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 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答案】A【解析】近代我国沿海工业发展较好,工业基础好, “一五”计划“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 “ 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 ”,有利于发展内地工业,对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故 A 正确;B 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
19、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 C;材料无法体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排除D。19.刘少奇在 1956 年的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10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次会议应该是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 中共八大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 中共十四大【答案】B【解析】据材料“1956 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
20、间的矛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共八大的会议内容,故 B项正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 1949 年召开,故 A 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 1978 年,故 C 项错误。中共十四大在 1992 年,故 D 项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八大20.与被誉为“东方之珠” 的 香港海面相连,陆路相接,有着独特的对外开放区优势。 “近水楼台先得月” ,正是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率先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它是A. 深圳B. 珠海C. 汕头D. 湛江【答案】A【解析】“与被誉为“东方之珠”的香港海面相连,陆路相接
21、” “率先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表明它是深圳,所以 A 选项是正确的; B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1.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1992 年“改革”层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对应的“开放”层面是11A. 4 个经济特区B. 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C.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D. 重点开发上海浦东新区【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与 1992 年“改革”相对应的“开放”层面,是从 1990 年开始,重点开发上海浦东新区,所以正确答案是 D 项;1980 年开放的 4 个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 年开放的 14 个沿海城市和 1985 年开放的三个
22、经济开放区,对应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ABC 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22.近代外来服饰的传入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服饰有A. 中山装和旗袍B. 列宁装和连衣裙C. 长袍和马褂D. 中山装和连衣裙【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吸收欧美服饰优点” ,形成的“民族服饰”是中山装和旗袍,A 项正确;列宁装和连衣裙带有明显的外来特色,没有中国服饰的特色,B 项和 D 项都不符合题目要求;长袍和马褂是近代中国男子的通常服饰,没有欧美特点,C 项错误。23.广东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革命世界,新式派头。女子解放,自由选婿。 ”这种现象出现于A. 鸦片战争之后
23、B.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C. 辛亥革命之后12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答案】C【解析】【详解】 “革命”风行、向往“新式”生活,追求“女子解放”和“婚姻自由”等在“广东”生活中出现并流行,是辛亥革命时期最先同时具有的时尚,正确选项是 C 项。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文化生活开始影响中国,但“革命”和“自由、平等”思想都是在 20 世纪初开始倡导的,A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意识觉醒,更多是维新和“救国” ,不是革命和自由,B 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歌谣所讲已经不是新潮了,D 项错误。24.1868 年 11 月 24 日上海新报报道, “兹
24、见上海有车几辆,乃一人坐于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 ”材料中的交通工具是A. 黄包车B. 自行车C. 汽车D. 电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工具的革新。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一人坐于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描述的是自行车” ,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黄包车的两个轮子是并列的,而不是一轮在前一轮在后,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汽车是四个轮子而不是两个轮子,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电车不是靠人力引轮而走,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自行
25、车25.电影事业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下列由中国人自行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A. 渔光曲13B. 定军山C. 风云儿女D. 红高粱【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 “中国人自行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 1905 年拍摄的定军山 ,B 项符合题意;渔光曲是第一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它和风云儿女均拍摄于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BC 项不符合题意;红高粱是改革开放以后拍的影片,不能对应题目要求。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张之洞,清末重臣。1889 年,调任湖广总督。他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为 1
26、130 万两白银,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材料二 张謇,清末光绪年间状元。他出身农家,苦读成才。1894 年中状元时已 41岁。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于 1895 年集资 50 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 1 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 ,以后,有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并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通海垦牧公司。请回答:(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窘境,张之洞等一些开明官员提出了怎样的救国主张?(2)
27、在“求富”的旗号下,张之洞在湖北创办了哪些近代企业?(3)张謇倡导怎样的救国主张?他的救国主张在当时能不能真正实现?为什么?【答案】(1)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2)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14(3)实业救国。不能。因为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的发展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不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实业救国的主张就无法实现【解析】(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窘境,地主阶级主持了洋务运动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2)指出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企业即可(3)张謇是民族企业,提出的是实业救国的主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不能实现,这是由于社会性质决定的。27
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一五” )计划规定的对重工业的投资比例比当年苏联还大,制造生产资料的投资高出苏联“一五”计划执行结果的 2.9%。规定新改建 15 个限额以上和 23 个限额以下的钢铁企业、107 个限额以上电力工业项目、194 个限额以上煤矿建设项目以及 80 多个主要机器制造工业项目等。靳德行材料二 1953 年 12 月 26 日,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7 号炼铁楼举行开工生产典礼到 1956 年,中国第 1 座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第 1 座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 1 座制造机床的沈阳第一机床厂投产。胡绳主编中国
29、共产党的 70 年材料三 1978 年和 2006 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国家财政收入(亿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1978 3645 1132 57.5 67.72006 218071 39500 35.8 43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15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五”计划采取的方针,采取这一方针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出“一五”计划所取得的成果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一特点?(3)根据材料三,分析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答案】 (1)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历史原
30、因:重工业基础差。现实原因: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外部原因:借鉴苏联经验(2)特点:基本上分布于东部东北地区。地理原因:东北资源丰富;交通畅通;离苏联近。历史原因: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好。(3)经济迅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解析】【详解】 (1)方针:从材料一中(“一五” )计划规定的“对重工业的投资比例比当年苏联还大” ,可知一五计划把重工业放在了首位。现实原因:需要结合所学史实,从 1950 年代中期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任务和基础等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由必要性到可能性一一分析。(2)特点:从材料二中的“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第 1 座生产载重汽车的汽车制造厂在“长春” ,中国第 1 座飞机制造厂和第 1 座制造机床在沈阳等信息可知“地理分布上”的特点。 历史原因:需要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和历史等方面分析。(3)变化: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的增长,可知经济和国力的提升,从城乡居民中食品消费所占的比例减少,人民解决温饱之余,有了更多的消费和追求,可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