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海南省 2019年高考化学压轴卷(含解析)第卷(选择题共 36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6小题,每小题 2分,共 1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分类思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从分类的角度分析正确的是A. CO2和 NO2溶于水都显酸性,因而它们都是酸性氧化物B. Na2O和 NH3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均为电解质C. Al2O3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故为两性氧化物D. Na2O和 Na2O2与水反应均会生成强碱,故都是碱性氧化物2.一定量的 Na、Mg、Al 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之比为 1:2:4,则Na、Mg、Al 三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2、 1:1:1 B. 4:2:1 C. 2:3:4 D. 3:3:43.有关 Na2CO3和 NaHCO3的性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相同温度下,等浓度的 Na2CO3溶液和 NaHCO3溶液的碱性比较,前者更强B. 常温时水溶性:Na 2CO3NaHCO3C. 在酒精灯加热的条件下,前者不分解,后者分解D. 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加入 Na2CO3和 NaHCO3溶液中,前者产生沉淀,后者不产生沉淀4.下列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且褪色原理基本相同的是( )活性炭 氯水 二氧化硫 臭氧 过氧化钠双氧水A. B. C. D. 5.用氢氧化钠固体配置 100 mL 0.1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
3、,有以下仪器:100 mL 量筒 滤纸 烧杯 托盘天平 100 mL 容量瓶 胶头滴管 玻璃棒, 配制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有A. B. C. D. 6.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实现燃煤烟气中硫的回收:SO 2(g)2CO(g) 2CO2(g)S(l) HNaHCO3,故 B正确;酒精灯加热的条件下Na2CO3不分解,NaHCO 3分解为碳酸钠、水、二氧化碳,故 C正确;将澄清的石灰水加入NaHCO3溶液中能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碳酸钠,故 D错误。本题选 D。4. 【答案】C【解析】物质的漂白性主要有三种原理:一是该物质具有强氧化性,如氯水、臭氧、过氧化钠、过氧化氢等;二是该物质与有机色素化合生成
4、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如 SO2;三是该物质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具有很强的吸附色素的能力,如活性炭。所以选 C。5. 【答案】B【解析】配制 100mL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一般用托盘天平称量,用药匙取用药品,在烧杯中溶解(可用量筒量取水) ,冷却后转移到 100mL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当加水至液面距离刻度线- 8 -12cm 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所以需要的仪器为: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量筒(可用可不用) ,所以配制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有,故 B正确。故选 B。6. 【答案】D【解析
5、】A、S 为液体,反应前后气体系数之和不相等,随着反应进行,气体物质的量减小,压强减小,故错误;B、因为 S为液体,浓度视为常数,因此分离出 S,反应速率不变,故错误;C、此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SO 2的转化率降低,故错误;D、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不变,化学平衡常数不变,故正确。7. 【答案】AC【解析】A.使甲基橙变红色的溶液呈强酸性,酸性条件下 Mg2 、K 、SO 42 、NO 3 离子能够大量共存,A 正确;B.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呈强碱性,Cu 2 、HCO 3均不能与碱大量存在,B错误;C.AlO 2-水解显碱性,与 OH、Na 、Cl 、SO
6、42 不发生反应,所以能大量存在,故 C正确;D. I 与 Ag 生成 AgI沉淀,含有 Ag 的溶液中,I 不能大量存在,D 错误;答案:AC。8. 【答案】D【解析】A.溶液和胶体都是电中性的,只有溶液中的离子和胶体中的胶粒带电,故 A错误;B.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会向某一极移动,但溶液只有是电解质时,其溶质粒子才会向两极移动,非电解质溶液的溶质粒子不带电,不会向某一极移动,故 B项错误;C.溶液中溶质粒子一直不停做无规律运动,故 C错误。D.光束通过胶体时会出现明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特有的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该现象,故 D项正确;答案为 D。9. 【答案】B【解析】A.向明矾溶液中加入过量
7、的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l3+SO42-Ba 2 +4OH- BaSO4+ AlO2-+2H2O,故 A错误; B.向 CH3COOH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H3COOHOH CH3COO H 2O,故 B正确;C.向氢氧化亚铁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Fe(OH)2 +NO3-10H 3Fe3 8H 2O+NO ,故 C错误;D.向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NH4+HCO 3-+ 2OH CO32+-NH3H2O+H2O,所以 D错误的;答案:B。10. 【答案】D【解析】A、3.6g 重水的物质的量
8、为 0.18mol,含有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1.8mol,3.6g 重水含有的电子数为 1.8N A,故 A错误;B、常温常压下,C 3H6和 C4H8的最简式为 CH2,14g的混合物含中所含 CH2为 1mol,共价键数为 2NA故 B错误;C、2mol/L 的硝酸镁溶液,没有体积无法计算硝酸根离子数,故 C错误;D、1mol Zn活泼金属从盐酸中能置换出 1mol H2,需要得到2mol电子,所以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 2NA,故正 D确;答案:D。11. 【答案】D【解析】A. 把 N2 和 O2的混合气体 通过灼热的铜网,氧气和铜网反应生成氧化铜,氮气不反应,故 A正确;B. 向 NaHC
9、O3和 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的 CO2气体 CO2+ Na2CO3+H2O= 2NaHCO3,故 B正确;C. 向 Fe2O3 和 SiO2中加入过量的 NaOH溶液会和 SiO2反应生成硅酸钠溶液,再通过过滤即可除去;故 C正确;D. 向 Na2CO3和 Na2SO4溶液中加入适量 Ba(OH)2溶液,- 9 -Na2CO3和 Na2SO4都可以与 Ba(OH)2反应,故 D错误;答案:D。12. 【答案】AC【解析】A该反应中还原剂是 Fe2+,还原产物是 Mn2+,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故 A正确;B该反应中,锰元素的化合价由+7 价变为+2 价,铁元素的化合价由+2
10、 价变为+3 价,所以氧化剂是 MnO4-,还原产物是 Mn2+,故 B错误;C根据得失电子相等配平方程式得 2KMnO4+10FeSO4+8H2SO4=K2SO4+2MnSO4+5Fe2(SO 4) 3+8H2O,根据方程式知,生成 1mol水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 =1.25mol,故 C正确;D铁离子和硫氰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络合物而没有沉淀,故 D错误;故选 AC。13. 【答案 】(1)第三周期A 族 (2)Cl O2 Mg2 (3)NH4 H 2O NH3H2OH c(NO3 )c(NH4 )c(H )c(OH ) (4) Mg3N26H 2O=3Mg(OH)22NH 3 (5)Cl
11、22OH =ClO Cl H 2O【解析】(1)R 为 Na元素,其原子序数为 11,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 IA族;(2)Z、Q、M 简单离子分别为 O2-、Mg 2+、Cl -,而微粒的电子层数越多,则半径越大,故 Cl-的半径最大;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多,则半径越小,故 Mg2+的半径最小,故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Cl O2 Mg2 ;(3) H、N、O 三种元素形成的盐类化合物为 NH4NO3,溶液呈酸性,其原因是铵根离子水解,离子方程式为:NH 4 H 2O NH3H2OH ;溶液中所含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NO3 )c(NH4 )c(H )c(OH ) ;(4
12、) H、N、Cl 形成的化合物为 NH4Cl,为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 ;Q3Y2为 Mg3N2,在水溶液中发生双水解生成氢氧化镁和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3N26H 2O=3Mg(OH)22NH 3;(5)M的单质即为氯气,与 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为 NaOH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l 22OH =ClO Cl H 2O。14. 【答案】(1)2SO 2O 2 2SO3 SO 2+ OH-= HSO3-(2)KSCN 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Fe + 2Fe 3+ = 3Fe2+ 3Fe+4H2O(g) Fe3O4+4H2【解析】 (1)若单质
13、A为黄色固体,B 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 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二元强酸,则 A是 S,W 是 O2、B 是 SO2、C 是 SO3,SO 3和 H2O反应生成 H2SO4。BC 的反应为二氧化硫氧化为三氧化硫,反应的方程式为:2SO 2O 2 2SO3。向 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的 SO2气体,生成亚硫酸氢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 2+OH- 10 -=HSO3-。(2)若 A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B 的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能生成红褐色胶体,则 A是Cl2,W 是 Fe,B 是 FeCl3、C 是 FeCl2。B 为 FeCl3,检验 Fe3+的常用试剂是 KSCN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若
14、用 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若用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的沉淀。W 是 Fe、B 是 FeCl3,Fe 与 FeCl3反应生成 FeCl2,离子方程式为:Fe+2Fe 3+=3Fe2+。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3Fe+4H 2O(g) Fe3O4+4H2。15. 【答案】1)2Cu +O 2 2CuO (2)升高温度 (3)Cu 2+ + Zn Cu + Zn 2+(4)除去过量的锌 (5)Cu+ H 2O2 + 2H+ Cu + 2H 2O 1 :2【解析】(1)废料中 Cu和 CuS在“焙烧”过程中与 O2反应,CuS 将转化为 CuO和 SO2,所以另外一
15、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u+O2 2CuO。(2)“焙烧”后的固体用硫酸酸化,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可知,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有:升高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硫酸的浓度;将“焙烧”后的固体粉碎。(任选一条回答即可)(3)Zn比 Cu活泼,能够将溶液中的 Cu2+置换,其离子方程式为 Cu2+Zn=Cu+Zn2+。(4)在“置换”步骤中加入了过量的锌,得到的固体铜中含有锌,为了不影响产品的纯度必须除去锌,所以“淘洗”的作用就是除去过量的锌。(5)从目标产物看, “反应”步骤应该是将单质铜转化为 Cu(NO3)2的过程,铜元素被氧化,而“整个过程无红棕色气体产生”说明氧化剂不是 HNO3,可
16、推知该过程作为氧化剂的物质应是H2O2,所以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H 2O2+2H+ Cu+2H 2O。若该步骤只使用 20% HNO3且出现大量红棕色气体,可推知该过程起氧化剂作用的是 HNO3,还原产物是红棕色的 NO2气体,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u+4HNO3=Cu(NO3)2+2NO2+2H 2O,因 4molHNO3中只有 2molHNO3起氧化剂作用,所以还原剂(Cu)与氧化剂(HNO 3)物质的量之比为 1:2。16. 【答案】(1)C 2H2(g)+5/2 O2(g)= CO2(g)+ H2O(l) H=(2H 2-H 1+H 3) (2)60%;0.8;BC 升高温度、
17、增加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 (3) ;一氧化二氮【解析】 (1)已知热化学方程式:2C(s)+H 2(g) = C2H2(g)H 1;C(s)+O 2(g) = CO2(g)H2;H 2(g) + O2(g) = H2O(l) H 3,根据盖斯定律 2-+为 C2H2(g)+5/2 O2(g)= CO2(g)+ H2O(l) H=(2H 2-H 1+H 3)。C 2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2H2(g)+5/2 O2(g)= CO2(g)+ H2O(l) H=(2H 2-H 1+H 3)。(2)由表格数据可知 15min时达到平衡,利用三段式2SO2 (g) +O2(g) 2 SO3(g
18、)初始量(mol) 2 1 0变化量(mol) 2x x 2x平衡量(mol)2-2x 1- x 2x根据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20.0/16.0=3/(3-x).解得 x=0.6mol, 平衡时,SO 2的转化率 =0.6 /2=60%;T时,反应 2SO2 (g) +O2(g) 2 SO3(g)的平衡常数 Kp=P2(SO3 )/p2 (SO2)p(O2)=( 16.01.2/2.4)2/(16.0 0.8/2.4)2 ( 16.0 0.4/2.4)=0.8kPa1 。答- 11 -因为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所以当焓变不在变化时,说明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 A错误;因为 2SO2 (
19、g) +O2(g) 2 SO3(g)是两边化学计量数不等且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所以随反应进行,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当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在变化说明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 B正确;SO2属于反应物,随反应进行,SO 2 质量分数逐渐减小,当 SO2 质量分数不在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 C正确;因为 2SO2 (g) +O2(g) 2 SO3(g)是气体分子数减小 的 反应,随着反应进行,压强逐渐减小,当压强不在改变是,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 D错误;答案:BC。40min 时,刚性容器中气体的压强增大。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PV=nRT可知,升高温度可以增大体系的
20、压强,而且升高温度可以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体系的压强也增大。当然,直接增加气体的物质的量也能增大体系的压强。故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升高温度,也可能是增加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3)二氧化碳的分子式为 CO2,属于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 。模拟尾气中有 NO 0.025 mol,由图可知,其中参与反应 的 NO的物质的最为 0. 025 mol (8%+16%)= 0. 006 mol ,模拟尾气中有 O20.5 mol ,排出气体中有 O2 为 0.45 mol, 故实际参加反应的 O2为 0. 05 mol 。排出的气体中有 0. 0525 mol CO2,根据氧元素守恒,可知 N2
21、O的物质的量为 0.05 mol 2+0. 006 mol-0. 0525 mol 2=0.001 mol,根据氮元素守恒,可知 n(N2 )=(0.006 mol-0.001 mol 2)/2 =0.002mol,因此, NO转化为一氧化二氮的转化率较低,所以 X为 N2, Y为 N2O。17. 【答案】 (1)B C (2)想提高葡萄糖酸的转化率;便于后面的分离; 氯化钙难以与葡萄糖酸直接反应得到葡萄糖酸钙 (3) 葡萄糖酸钙冷却后会结晶析出,如不趁热过滤会损失产品 (4)可降低葡萄糖酸钙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有利于葡萄糖酸钙的析出 (5)D【解析】 (1)溴水氧化葡萄糖在 55下反应,应该用
22、水浴加热比较均匀易控制,温度计插到水浴中即可,且要滴加溴水,B 中的分压漏斗可以调节气压使溴水顺利滴下,故选择 B;葡萄糖氧化最好生成葡萄糖酸,如果用碱性试剂氧化会生成葡萄糖酸盐还要多一步酸化,故排除 A、D 项,酸性高锰酸钾可能把葡萄糖氧化成二氧化碳,故不选 B项,葡萄糖氧化酶可以具有针对性的将葡萄糖氧化为葡萄糖酸,且反应条件比较温和,故选择 C项;(2)第步充分反应后 CaCO3固体需有剩余,过量的碳酸钙能提高葡萄糖酸的转化率,且碳酸钙不易溶于水,所以碳酸钙易除去;氯化钙易溶于水,盐酸酸性大于葡萄糖酸,所以氯化钙和葡萄糖酸不反应,则本实验中不宜用 CaCl2替代 CaCO3;(3)第步需趁
23、热过滤,因为葡萄糖酸钙易溶于热水,可溶于水,所以要趁热过滤,葡萄糖酸钙冷却后会结晶析出,如不趁热过滤会损失产品;(4)葡萄糖酸钙在乙醇中微溶,加入乙醇可降低葡萄糖酸钙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有利于葡萄糖酸钙的析出为了使其析出,与溶液分离; (5)析出的葡萄糖酸钙固体上可能残留有溴化钙,为了除去溴化钙,且尽量的减少葡萄糖酸钙的损失,应该采用乙醇-水体系,故选 D。18-I 【答案】CD【解析】A 项,迷迭香酸中含 C、H、O 三种元素,迷迭香酸不属于烃,A 项错误;B 项,迷迭香酸中含有的官能团为酚羟基、羧基、酯基、碳碳双键,共四种,B 项错误;C 项,1 个迷迭- 12 -香酸分子中含 4个酚羟基和
24、 1个碳碳双键,1mol 迷迭香酸最多与 6molBr2发生取代反应、与1molBr2发生加成反应,1mol 迷迭香酸最多能与 7molBr2发生反应,C 项正确;D 项,1 个迷迭香酸分子中含 4个酚羟基、1 个羧基和 1个酯基,1mol 迷迭香酸最多能与 6molNaOH发生反应,D 项正确;答案选 CD。18-【答案】 (1)醛基 (1)(3) (4)AC (5) BC【解析】 (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E为苯甲醛,其含有官能团的名称是醛基。(2)B 为乙酸,D 为苯甲醇,两者发生酯化反应,BDF 的化学方程式为。(3)根据信息“RCHOCH 3COOR RCHCHCOOR ”可知 X的结
25、构简式。(4)A、X 含有酯基,因此可以发生水解反应,故 A正确;B、X 含有苯环可以和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故 B错误;C、X 含有碳碳双键能使 Br 2/CCl 4溶液褪色,故 C正确;D、X 无醛基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故 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 AC。(5)由同分异构体概念,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物质互称为同分异构体,题给的四种物质中 B、C 与 F属于同分异构体。19-I【答案】CD【解析】A根据图象知,氮气和 CO都含有两个 键和一个 键,N 2分子与 CO分子中都含有三键,故 A正确;B氮气中 键由每个 N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形成,而 CO分子中其中一个 键由 O原子提供 1对电子形
26、成属于配位键,故 B正确;CN 2分子与 CO分子中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也相同,二者互为等电子体,故 C错误;DN 2分子在空气中不燃烧,CO 分子在空气中燃烧,所以两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 D错误,故选 CD19-【答案】 (1) 2 (2) NSC 5: 4 SCN-中有孤对电子,Cu 2+有空轨道,二者能形成配离子 (3)sp 杂化 (4)As 4O6 正四面体形 (5)4 dNA(r13+r23) 10-30/63【解析】 (1)磷为 15号元素,基态磷原子的电子排布图为 ,有 3个未成对电子,砷原子也有 3个未成对电子,与砷同周期且含有的未成对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有矾和钴两种。(
27、2)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 13 -性逐渐减弱;N、C 为同周期元素,电负性 NC,因为 H2CO3为弱酸,H 2SO4为强酸,所以非金属性 SC,电负性 SC;N 的核外电子排布为半充满状态,所以电负性 NS,所以(SCN) 2分子中各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SC;(SCN) 2的结构式为 N C-S-S-C N, 键和 键键的个数比为 5: 4。SCN -中有孤对电子,Cu 2+有空轨道,二者能形成配离子。(3)CO 2是 N2O的等电子体,根据等电子原理可知,N 2O的中心原子与二氧化碳的中心原子一样,价层电子对数为 2且不含
28、孤电子对,为 sp杂化。(4)根据图 1结构可知,砒霜分子内含有 6个氧原子,4 个砷原子,其化学式为As4O6;Na 3AsO4的阴离子为 AsO43-,AsO 43-中含有的孤电子对数是 0,中心原子有 4条共价鍵,所以其空同枸型为正四面体形。(5)根据图知,B 原子连接 4个 P原子。该晶胞中 B原子个数为 4,P 原子个数为 8 1/8+61/2=4,晶胞中所有原子体积为 4/3 (r13+r23) 4 10-30cm3,密度 d=(42/NA )/V,则晶胞体积 V=168/dNA cm3,晶胞中原子的体枳占晶胞体积的百分率=所有原子的体积/晶胞的体积=4/3 (r13+r23) 4 10-30cm3/ 168/dNAcm3 = dNA(r13+r23) 2 10-3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