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 2 分)1.一战时期某一战役的过程如下:“7 月 15 日,德军集中优势兵力越过马恩河,楔入法军阵地 310 公里。7 月 18 日,协约国联军转入反攻,夺取德军占领的马恩河突出部、亚眠突出地带和圣米耶尔突出部。德军遭受重大损失,退守兴登堡防线。 ”对这一战役分析争确的是A. 是一战中双方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B. 德国视此役为“碾碎法军的磨盘”C. 巨大消耗战之后双方未能分出胜负D. 美军大规模加入让协约国实力大增【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马恩河战役。在此之前,美军的大量援助及陆军支
2、援已经到达法德前线,美军大规模加入让协约国实力大增。故答案为 D 项。A 项为第一次马恩河战役,B 项为凡尔登战役,C 项为索姆河战役,均排除。2.1917 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 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 “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 。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A. 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B. 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C. 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 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答案】
3、C【解析】要注意材料中所说的是法国高度评价“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 。3.某盟约第一条: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的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2而遭受法国的侵略,意大利也负担同样的义务。对这一条约的签订分析正确的是A. 加剧欧洲局势的紧张并推动走向世界大战B. 拿破仑的扩张激发了欧洲的民族主义情绪C. 反法同盟内君主制国家具有较强的一致性D. 说明法德矛盾成为此时欧洲最主要的矛盾【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中意大利和德国缔结了针对法国的军事同盟;法国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与英、俄建立三国协约
4、;两大军事集团针锋相对并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A 项正确。题干信息中没有涉及拿破仑,强调意大利和德国缔结了针对法国的军事同盟,排除 B。题干强调意大利和德国缔结了针对法国的军事同盟,而非反法同盟内君主制国家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排除 C。D 项说法错误,20 世纪欧洲最主要的矛盾是英德矛盾,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A。4. 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 ;日本首先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A. 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 意在掩盖参战意图C. 维
5、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 力图保护东亚和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一战初期,日本参战,其主要目的是趁机占领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日本趁英国、法国忙于战争之机,加大对他们殖民地的经济渗透,扩充自己的实力。材料中日本的声明和演说只是为了其掩盖参战意图。所以本题选 B。C、D 项是日本方面为了掩盖参战意图的说法,所以排除。A 项只是对表象的描述,没有看到历史事件的实质。【考点定位】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5. 下图是美国 18211920 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下面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是( )3A. 英国与美国的历史渊源
6、B. 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C. 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D.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迁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是在 1933 年希特勒上台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之后的事情,而材料却是“18211920 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在时间上是不吻合的,综上所述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只能是 B,另外,美国历史上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向美洲移民是必然,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在欧洲战场,美国不受影响,因而很多欧洲人为躲避战火而移民到美国,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
7、界市场最终确立,为了开辟市场,向美洲移民,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德国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6. 历史上欧洲版图的变化往往与大规模战争有关。与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有关的战争是A. 拿破仑战争 B. 普法战争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拿破仑战争主要为反对反法联盟的干涉,与国家增多无关,普法战争是德意志统一的一部分,也与国家增加无关,一战后重划欧洲版图产生了一系列新兴国家,所以选C考点: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47.“12 月 1
8、8 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约十万余人。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请其在美仍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大会讨论 。津埠民众运动达到高潮。 ”上述史实发生于A. 五四运动期间B. 巴黎和会期间C. 华盛顿会议期间D. 开罗会议期间【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与日交涉原则” “取消二十一条” “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 “在美” “太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议中涉及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交涉问题, “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说明,当时
9、日本已经占领山东,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史实发生于华盛顿会议期间,故选 C。【考点定位】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名师点睛】本题华盛顿会议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8.某学者在 1919 年撰文称, “各国战后所耗元气,都要取偿于外。环顾宇内,就剩中国一块大肥肉,自然远客近邻都在那里打我们的主意。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盟当保镖,可是做梦理!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他的进步。这回国际联盟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发轫,把国家相互的观念
10、深入人心,知道国家意志并不是绝对无限,还须受外部多大节制。 ”该文旨在A. 说明列强环伺的隐患使中国外交依然被动B. 希翼中国应当认清国际时势主动有所作为C. 揭示国联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D. 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答案】B【解析】据材料“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当保镖,可是做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该学者希望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应该主动有所作为,力争国权,故 B 选项正确;5列强环伺的隐患,属于中国力争国权的背景,不是材料主旨,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说明学者也肯定了国联的积极作用,故 C 选项错误;当时国联
11、受到英法控制,对中国争取外交平等的不利性更大,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9. 下图中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此题是识图题,历史科目中地图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根据图来确定时间。抓住奥匈帝国,可知这是一战前的地图;注意波兰的疆域,可知这是二战后;注意地图中已没有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可知这是慕尼黑阴谋后,二战前的地图;注意地图中波兰的疆域和东普鲁士,可知这是一战后的地图。故选 C 项。【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以德国的疆域演变考查国际格局的演变10.丘吉尔发表演讲指出:“我们在经历着一场彻底的、
12、全面的失败,而法国所遭受的打击可能比我们更甚德国独裁者并未直接从桌子上抢走自己的食物,而是满意于被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我们不要再对此视而不见了” 。其演讲针对的事件是A.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B. 慕尼黑协定签订C. 德国法西斯全面进攻法国D. 美国出台中立法案【答案】B【解析】由“德国独裁者并未直接从桌子上抢走自己的食物,而是满意于被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6可知这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前,先干涉西班牙内战成功,之后武装吞并了奥地利,又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通过慕尼黑阴谋而占领,丘吉尔认识到了这一点,说出了上述言论,故选 B;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时,德国还没有开始对外侵略,故
13、排除 A;由“法国所遭受的打击可能比我们更甚”可以看出,法国还没有遭到德国侵略,故排除 C;美国出台中立法案是在 1935 年 8 月,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故排除。点睛: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中面临的重要历史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年代)和一定的空间(地点或者区域) ,学习历史,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观念,则无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无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标志历史发展的重要年代(包括朝代)以及空间(或者地图)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而这恰恰是目前模块学习中同学们不容易掌握的薄弱之处,这一题提醒大家,要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因素。11.一个中国记者
14、看二战评述某一历史事件: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 ,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但是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该历史事件是A. 德国吞并奥地利B. 慕尼黑协定的达成C.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D.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绥靖政策的影响,1938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签署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慕尼黑协定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故 B 选项正确;德国吞并奥地利在慕尼黑协定之前,故 A 选项错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也不符合材料“大国为了自保出卖小国主权” ,故 C选项
15、错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虽然客观上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但不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12.大数据分析为历史认识提供了新的方法。下图所示为德国在 18201870 年、18701913、19131950、19501973 年四个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结合所学分析判断,反映 19131950 年经济增长情况的是7A. B. C. D. 【答案】C【解析】据材料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31950 年德国经历了一战和二战,是德国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应该最低,故正确,故 C 选项正确;应该属于1820 一 1870 年,当时德国尚未完成国家
16、统一,但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故 A 选项排除;应该属于 18701913,当时德国完成了国家统一,并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最高,故 B 选项排除;应该属于 19501973,当时德国在二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故 D 选项排除。故选 C。点睛:本题以数据柱状图的形式考查德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原因,对学生的整体知识观的要求较高,解题关键在于正确区分各个时间阶段,梳理德国经济发展的知识线索,方能正确判断。13.下图所示为二战时期苏军攻克柏林海报。图中远处是柏林标志性建筑凯旋门(勃兰登堡门) 。历史不会忘记这场神圣的反法西斯战争,其中苏联军民为战胜法西斯作出了重要的贡
17、献。下列项中对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表述准确的是莫斯科战役使德军闪电战破产8斯大林格勒战役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霸王行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光复巴黎,强渡莱茵河,会师易北河A. B. C. D. 【答案】A【解析】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是德军闪电战破产,斯大林格勒战役根本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故 A 符合题意,所以选 A;参加霸王行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是英美军队,光复巴黎,强渡莱茵河,会师易北河的也是英美军队,故排除含有的选项。14.下图所示,1939-1942 年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疯狂地侵略扩张,下列按侵入时序所作的排列,准确的选项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图示中是英
18、国,是法国,波兰,是俄国,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德国法西斯最后侵略的是俄国,应该在最后,排除 B 项: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从 1940 年 5 月 10 日开始进攻法国及低地国家,9结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战,最后在 6 月份法国头先,而随后开始侵略英国,但是到 1940 年秋天英国粉碎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意图,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军突入苏联,德军坦克师和步兵师,如潮水般向前奔涌,据此分析可知正确的先后顺序为:。故选 C。 。考点: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德国的侵略15.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
19、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B.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C. 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D.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B 选项错在十月革命不是直接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C 选项错在后两项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D 选项后面两项不是包含关系,没有直接联系;A 选项每一环节都是上一环节的内容,因此本题选择 A 选项。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名师点睛】对于这种类型的历史问题
20、,我们在回答的时候要首先明确材料要求的是什么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有并列关系、包含关系、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和选择关系。而在选项中往往会出现这几种关系的互相干扰,所以我们要先理清各个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有的时候历史事件之间可能没有关系,因此不必过于拘泥于确定具体的关系,只要看是否满足材料要求的关系即可。以下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 0、1、1、3 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16. 在苏德战争关键时刻的一场战役中,斯大林发表讲话:”今天是我们在严重条件下来庆祝十月革命 24 周年。.我们暂时失去了一些区域,敌人已经进犯到门前。 “随后战场形势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
21、方。这次战役是( )A. 莫斯科战役B. 库尔克斯战役C. 斯大林格勒战役D. 列宁格勒战役10【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庆祝十月革命 24 周年”指的是 1941 年,因为十月革命是在 1917 年, “24 周年”当然就是指 1941 年,而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莫斯科战役是在 1941 年,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A,另外,库尔克斯战役是在 1943 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在 1942 年至 1943 年,列宁格勒战役是在 1941 年至 1944 年,持续时间是非常长的。【考点定位】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
22、大战苏德战争17. 下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 75 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A. 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B. 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C. 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D.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美国特种部队的徽章上面有国民革命军的“青天白日”和“缅甸之星”的标志,再根据徽章上面的时间 1942 年,可以判断出这是二战期间中美合作击败侵缅日军的历史事件。所以本题选 C。A 项表述错误,题中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并不是国共内战时期。B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 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材料不仅体现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23、,更体现了中美合作的史实。【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中美合作抗日。1118. 1940 年 12 月底,罗斯福在一次广播讲话中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回避危险或对危险害怕, ”“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 。随后不久,美国A. 通过了新的中立法 B. 通过了租借法C. 与英国共同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D. 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答案】B【解析】二战前和二战期间,美国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些变化:1935 年美国通过中立法 ;1939 年修改中立法 ,为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 “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 ;1941 年初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 ;1941
24、 年 8 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 ;1942 年 1 月,中、苏、美、英等 26 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 。19.1940 年 12 月 23 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旂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连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 ,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 ”此图赠与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A. 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B. 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C. 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D. 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40 年 12 月,中国抗战正
25、处于艰难的相持阶段,蒋介石亲题“信义和平” ,是希望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A项正确。珍珠港事件发生于 1941 年 12 月 7 日,之后美国对日宣战, BC 两项错误;26 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C 项错误;1943 年,开罗会12议召开,D 项错误。考点: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0. 1943 年,中、美、英三国举行开罗会议,发布开罗宣言 。宣言要求日本归还中国的领土。代表中国与会的是A. 国民政府 B. 中华苏堆埃政府C. 北洋政府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答案】A【解析】
26、试题分析:开罗宣言是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中华民国国防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 1943 年 12 月 1 日所发表的对日作战宣言。开罗会议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的会议,选 A。 北洋政府 (1912 年1928 年)是指中华民国建国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央政府与政治时期,C 排除;中华苏堆埃政府 1931 年 11 月 7 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 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了中华苏堆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首都为江西省瑞金。1937 年 9 月 6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后一个政府机关“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改为“中华民国 陕甘宁边区政府” ,
2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至此自动终结,B 排除。考点:“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开罗宣言 。21. 下边漫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读出的是( )A. “霸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B. 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C. 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争结束13D.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运用本题的时间限制:1943 年。1943 年 7 月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1943 年 5 月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争结束;1943 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国;1944 年 6 月“霸
28、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因此 A 项不能读出阶级政权,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指明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考点: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战场的开辟22.1990 年 11 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 678 号决议, “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 1991 年 1 月 15 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 ,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 。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B. 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29、C. 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D. 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90 年 11 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故投了弃权票,故 A 正确。中国政府并不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故 B 排除。弃权票不等于反对票,故没有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故 C 排除。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与材料无关,故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表现23.美苏是两种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国家,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体现为A. 对抗合
30、作对抗B. 对抗对抗战略伙伴C. 合作对抗战略合作D. 对抗合作深度合作14【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十月革命后,苏俄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引起美国的仇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国都面临法西斯侵略,美苏走向战时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共同的敌人被打败了,美苏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又导致两国走向对峙。故排除 BCD,选 A。24.1970 年,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 ,提出了以“伙伴关系” “实力” “谈判”为“三个支柱”的“新和平战略” 。这说明美国A. 放弃了与苏联争霸B
31、. 对外战略由亚洲转向全球C. 力图维护世界和平D. 争取对外关系的主动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70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通过对话和谈判稳住苏联;承认西欧、日本同美国的平等地位,即“伙伴关系” ,来获得盟国的支持,牵制苏联,达到战略收缩的目的;同时利用中苏矛盾,制约苏联,使美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主动权,因此 D 项正确,C 项错误;A 项说法错误,错在“放弃” ;美国对战略的重点是欧洲,故 B项错误。25.1969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 ”尼克松发表这番言
32、论的背景是A.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 中、美两国共同受到苏联的威胁C. 美国对华孤立封锁政策已经破产D. 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答案】B【解析】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的演说提到了“开放的世界” ,暗含着美国想要扩大对外交往的范围,15“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是想说开放的范围包含了曾经处于“孤立”且与其他国家处于激烈矛盾状态之中的国家,结合所学可知,1969 年美国和中国都与苏联激烈对抗之中,尼克松想要中美合作对付苏联,故其背景应该是 B;AC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中国当时处于“文革”时期,故 D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ACD。点睛:学生充分把握
33、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这一题就涉及到了与 1969 年前后相关的时间和事件,考生必须准确记忆才可以准确作答。二、材料解析题26.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 20 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
34、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 1929 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 “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2)根
35、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答案】 (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16【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欧州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 “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等信息归纳得出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洛迦诺
36、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2)根据材料信息“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并联系教材所学法德关系以及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29 年”指向的欧洲和世界形势来分析说明。【考点定位】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维护和平的尝试【名师点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如第(1)问“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材料仅仅提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37、,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 ,其他需要回答的内容均须联系教材所学,从当时的欧洲形势来回答。第(2)问“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材料信息同样有限,必须联系所学,从法德关系、当时的欧洲和世界形势来分析说明。27.【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在欧洲方面,德意志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 (1939 年 9 月)材料二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
38、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 (1941 年 12 月)(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17【答案】 (1)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 。(2)帝国主义战争: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39、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解析】第(1)问, “不同认识” ,依据材料一信息“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得出帝国主义战争;依据材料二信息“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得出: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第(2)问, “背景” ,依据材料一的时间信息“1939 年 9 月”和材料二的信息“这一太平洋战争” “1941 年 12 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40、第一种认识的背景有:英法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战争最初局限于资本主义国家;第二种认识的背景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等。点睛:本题以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等能力。本题一改以往选做题中 7-8,5-9 分的分值分配,体现了高考命题大胆的变化。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根据信息调动所学知识。28.【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43 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
41、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
42、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1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答案】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开罗宣言的意义、台湾问
43、题、中国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等角度进行概括,如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2)根据材料“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 “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一方面试图在战后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另一方面也试图利用中国,扶持一个亲美的中国政府,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利益。【考点定位】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开罗会议开罗宣言的内容、意义和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以开罗会议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开罗宣言以及中美关系、大国外交的认识和理解。本题对中美关系的考查也契合了当前中美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对抗的外交关系热点。中美关系发展历史悠久,美国作为侵略中国的列强之一与中国发生联系;在抗日战争中又与中国并肩反对法西斯主义;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分歧中美之间关系陷入冰点;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美之间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国际关系、大国外交往往涉及复杂而众多的因素和背景,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注意对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