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8-2019 学年四川省师大昆明附中高二 3 月考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共 60 分)1.在王位世袭制下,世袭可以有兄终弟及、长子继承、幼子继承、壮子继承、择子继承、双系继承、女儿继承等多种方式。这表明王位世袭制A. 在血缘集团内部传承权力B. 最高统治者无力控制局面C. 王子依据其实力继承王位D. 王子在王族内部地位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世袭可以有兄终弟及、长子继承、幼子继承、壮子继承、择子继承、双系继承、女儿继承等多种方式”体现出血缘关系,因此王位世袭制是在血缘集团内部传承权力,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最高统治者的地位,故 B 项排除;材
2、料“兄终弟及、长子继承、幼子继承、壮子继承、择子继承”说明 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王子的地位是平等的,且王子地位平等也不符合宗法制之下强调等级的史实,故 D 项排除。2.清朝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推官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人选。据此可知,清代监察官的选拔重视A. 治政能力B. 个人德行C. 基层经验D. 文化素养【答案】A【解析】【详解】 “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人选”说明政治能力是保举官员的标准,A正确;个人德行显然不是材料主要标准,B 错误;基层经验和文化修养不是材料中保举官员的标准,C 和 D 错误。3.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
3、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 2 -补缺等级。 ”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A. “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B.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 “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可知,材料指的是科举制,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对于扩大统治基础,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具有重大作用,B 选项符合题意。 “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体现的世袭制,与材料无关,A 选项
4、排除。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体现的是九品中正制,C 选项排除。 “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是察举制,D 选项排除。4.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A. 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B. 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C. 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D. 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答案】B【解析】【详解】唐律明显体现不平等及基于人伦的滥刑,尽管严酷但并不能有效防范谋反,故 A 排除;罗马法具有自然法精神,即体现公正、理性和正义等等,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故选B;具有公正、理性和正义等自然法精神的法律有普遍的适用性,故
5、 C 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罗马法宽松灵活,故 D 排除。故选 B。5.雅典议事会议员起初经选举产生且无薪,由第三等级以上公民担任。伯利克里时期,此公职对全体公民开放。公元前 450 年后,议事会议员由抽签产生并给付生活费。这说明雅典A. 重视公民公平参政B. 议事会职权的下降C. 政治机构人员众多D. 民主已发展到顶峰- 3 -【答案】A【解析】【详解】伯利克里时期,此公职对全体公民开放。公元前 450 年后,议事会议员由抽签产生并给付生活费。说明雅典公民可以公平、平等参政,雅典民主不断完善,故 A 正确;材料反映参加议事会的议员资格限制逐步放开,无法体现议事会职权的下降,排除 B 项。材料信
6、息无法体现政治机构人员众多,排除 C;材料反映参加议事会的议员资格限制逐步放开,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雅典民主是否已发展到顶峰,排除 D。6.潘恩认为, “宪法不是政府的行为,而是人民构建政府的行为,没有宪法的政府是没有权利的权力” ;“宪法先于政府,政府是宪法的产物” 。最能体现这一宪政思想的宪法是A. 英国权利法案B. 德国 1871 年宪法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 美国 1787 年宪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强调的是宪法与政府的关系,着重强调宪法的重要性,宪法要先于政府,美国在 1787 年宪法的前提下组建了联邦政府,符合材料思想,故 D 正确;权利法案是英国限制国王权利的宪法性质
7、的文件,政府出现在此之前,与材料不符,故 A 错误;德国 1871年宪法使德国建立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不符合“人民构建政府” ,故 B 错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未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来组建,故 C 错误。7. 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 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 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C. 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 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
8、,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马关条约中的“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 4 -税”条款,欧美列强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也享有同样的特权,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D 符合题意; A、B、C 材料均无法体现。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以及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具体考查马关条约的危害,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8.下图是我国某时期大陆主要高校迁移图,该图反映出A. 抗日救亡运动和民
9、主运动由此兴起B. 南京政府持续推行教育及人才保护C. 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因战争而中断D. 文化教育发展不均衡格局逐步改变【答案】D【解析】大陆主要高校迁移图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校纷纷内迁,客观上改变了我国西部地区教育相对落后的局面,文化教育发展不均衡格局逐步改变,故 D 正确;高校内迁主要是由于抗战的爆发,与“民主运动” “南京政府持续推行教育及人才保护”无关,排除 AB;材料无法体现“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因战争而中断” ,排除 C。【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前提是清楚大陆主要高校内迁的主要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9.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最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迅
10、速生成” 。下列史实最能印证此说法的是- 5 -A. 北洋军阀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群众运动B.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学生的示威游行C. 各革命阶级表达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并取得初步胜利D. 壮大起来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巨大的力量【答案】C【解析】【详解】五四运动中各革命阶级空前广泛的团结在一起,表达了彻底的反帝反封的主张,并取得初步胜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因此是现代民族主义生成的标志,C 选项符合题意。A 选项是国内矛盾激化的产物,排除。B 选项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只显示了学生的爱国先锋作用,排除。D 选项也只是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排除
11、。10.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进入 21 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 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这表明中国A. 制定了最完备的民法典B. 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C. 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D. 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 “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 “民法典的起草加快”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这一列法律法规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主要由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助推法制建设,C 正确。A 中最完备说法绝对,排除。依法治国方略开始提出是 19
12、97 年,B 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D 错误。11.“它的提出恰逢其时,尤其是为不结盟国家开展外交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它为有着不同意识形态或者不同价值观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以沟通的共同平台。 ”这里的“它”是指A.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 “求同存异”方针C. 结伴而不结盟的政策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亚洲邻国” “周边国家”和“亚非国家”可知, “它的提出”中的“它”指的是 1953 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答案为 D 项。A 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提出的,与材料中“为不结盟国家开展外交
13、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提供了一个可以沟通的共同平台”不符,排除;B 项,在 1955 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外交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进行,但与材料中的“它的提出恰逢其时”不符,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 1953 年,排除;C 项,结伴而不结盟属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的对外方针,与材料中“为不结盟国家开展外交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不符,排除。【点睛】 “不结盟”一词最早可追溯到 1954 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斯里兰卡发表的一场演说中。尼赫鲁将一年前(1953 年)中国总理周恩来为处理中印两国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基础。之后
14、在 1955 年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与会的 29 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愿意卷入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而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穷和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万隆会议是不结盟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2.苏联解体后的研究资料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宫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如此叙述历史细节A. 强调了革命时机选择很重要B. 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C. 证明了起义者缺乏周密部署D. 表明历史并不存在真相【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宫发生了一夜
15、的激烈战斗。 ”可知,前苏联官方为了适应阶级斗争的需要,宣传激烈战斗,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B 选项符合题意。苏联政府叙述历史细节与强调革命时机无关,A 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起义者缺乏周密部署,C 选项排除。历史并不存在真相说法错误,历史真相需要去伪存真,D 选项排除。13.观察下图漫画山姆大叔忙坏了 ,它反映的实质是- 7 -A. 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B. 美国忙于应付危机C. 美国尽力维护世界和平D. 多极化趋势在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漫画中提到的使山姆大叔忙坏了的事有反对恐怖主义、阿富汗战争、巴以冲突、中东问题、伊拉克战争、宗教问题等等,都属于地区冲突或者全球性问题,代表着山
16、姆大叔美国到处充当国际警察的做法,实质是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故选 A;漫画中山姆大叔除了忙于战争外,还有恐怖主义、宗教问题等,实质是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排除 B;美国到处插手世界各地区事务,实质是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并非维护世界和平,排除 C;材料反映美国到处插手别国事务,企图建立单极世界,无法体现多极化趋势,D 错误。14.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A. 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 地力自治的市镇C. 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D. 沿街开铺的晓市【答案】C【解析】【详解】草市是在乡村地
17、区设立的,与题目中的“长安城”不符,故 A 项错误;市镇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与题目长安城不符,故 B 项错误;唐朝时,政府对市的贸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故 C 项正确;沿街开铺的晓市应该出现在宋朝,故 D 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 8 -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 ,结合所学唐朝商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15.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 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 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这一变化A. 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B. 主要出于
18、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C.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 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由抑制变为鼓励,这与自然经济瓦解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 A 错误;19 世纪末清政府鼓励实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抵制列强侵略,故 B 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60、70 年代,不是 19 世纪末,故 C 错误;19 世纪末清政府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统治危机的加深迫使清政府改变经济政策,故 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19 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 19 世纪末清政府统治危
19、机的加深迫使清政府改变经济政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6.改革开放 40 年来,江苏迅速崛起为全国的一个经济大省并向经济强省迈进。下列与之相关的推动因素有农村改革的开展经济特区的设立长三角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浦东的开发开放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1978 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农村改革的开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长三- 9 -角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促进了江苏经济的发展,浦东的开发开放带动了包括江苏在内的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正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江苏没有经济特区,错误;故选 C。排除 ABD 项
20、。17.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信工具有了很大的进步。按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交通和通信工具,正确的是公共汽车无线电报电话自行车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公共汽车于 1924 年出现于上海地区,无线电报在中国创设于 1906 年,电话于 1882年传入中国,自行车于 19 世纪中后期进入中国,所以在中国出现时间最晚的应该是公共汽车,出现最早的应该是自行车,故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18.“19 世纪中期,英国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张,与较不发达的经济体建立联系可以毫无顾虑地对那些拒绝按它的意愿进行贸易的国家使用武力。 ”当
21、时英国能够这样做的主要条件是A. 近代科学的发展B. 工业革命的完成C. 1832 年议会改革完成D. “日不落帝国”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19 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倾销自己的工业产品,并用武力打开了不愿意贸易的国家,比如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故 B 正确;工业革命是可以使英国“毫无顾虑地对那些拒绝按它的意愿进行贸易的国家使用武力”的主要原因,- 10 -近代科学的发展不是主要原因,故 A 错误;1832 年议会改革完成是政治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故 C 错误;“日不落帝国”的建立是 18 世纪中期,时间不符,故 D 错误。19.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
22、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 500 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A. 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B. 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C. 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答案】B【解析】据材料“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掠夺引起价格革命,金银由美洲大量流入欧洲,导致欧洲物价上升,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而美洲日益落后,故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故 B 选项错误;哥伦布发现美洲,不是英国人,故 A 选项错误;黄金和白银流入欧洲,导致欧洲物价
23、上升,价格革命,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故 C 选项错误;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欧洲,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20. 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的生活” 。这里的“大无畏”体现了罗斯福新政面临的压力,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来看,这种压力一般不会来自:A. 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者 B. 企业主 C. 垄断资本家 D. 失业工人【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主张政府干预经济,违背了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者的主张,会遭到其反对,故 A 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推行工业复兴法,一定程度上触犯了企业主利益,会遭到其反对,故 B 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牺牲了垄断资
24、本家的部分利益,故 C 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保障了失业工人的生活,故不会遭到其反对,故 D 符合题意。21.20 世纪 20 年代,一位苏俄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这主要体现了A. 十月革命胜利的重大影响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义- 11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作用D.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成果【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20 世纪 20 年代苏俄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反映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 C 正确;十月革命胜利在 1917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 A 错误;战时共产
25、主义政排斥商品经济,故 B 错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属于斯大林时期政策,也不是利用商品经济,故 D 错误。22.如图是苏联某时期的一幅宣传画。该画意在A. 讽刺西方对苏联工业化的态度B. 展示苏联重工业建设的成就C. 抨击当时流行的修正主义思潮D. 揭示西方国家遏制苏联的阴谋【答案】A【解析】【详解】苏联从 1928 年开始进入工业化建设时期,西方国家认为苏联是幻想和乌托邦,但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现实却反驳了西方国家的这种说法,所以该漫画意在讽刺西方对苏联工业化的态度,故选 A 项;B 项说法未能体现两幅画内容的对比,故排除 B 项;漫画主旨是对西方国家进行讽刺,没有体现抨击修正主义思潮
26、,故排除 C 项;西方国家对苏联的遏制是在二战结束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 D 项。23.2016 年 6 月 24 日,英国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支持“脱欧“的票数以微弱优势多于”留欧“票数,英国不再是欧盟成员国。英国在加入欧盟 43 年以后,或将最终与欧盟“分手” 。对于这段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12 -A. 英国是欧共体的创始国B. 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此中断C. 欧洲联合未能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D. 欧盟的发展道路面临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英国从欧盟的脱离,说明英国并没有从欧盟获取更大的利益,体现出欧盟发展道路面临着新的挑战,D 正确;英国并不是欧共体创始国,A 错误;欧盟并
27、没有因为英国脱欧而一体化进程中断,B 错误;欧洲联合促进了欧洲经济快速发展,C 错误。【点睛】1951 年德法等六国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2 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 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1967 年将三个组织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24.顾炎武重视廉耻,强调伦理道德,并要求外化到行动上,按照儒家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行事,不能有所僭越,更不能无所不为。据此可知顾炎武A. 固守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B. 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沦丧而辩护C. 主张经世致用的治学方法D. 对于商品经济的冲击进行反思【答案】D【解析】【详解】顾炎武主张按照儒家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行事,不能有所僭越,更
28、不能无所不为,由此可知顾炎武是对当时商品经济冲击进行的反思,故 D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顾炎武固守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反对程朱理学的空谈和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故 A 错误;材料表明顾炎武主张人们应该按照儒家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行事,无法体现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沦丧而辩护,排除 B;经世致用即学问应有益于国事,不符合题意,排除C。25.西周时期,士处于统治阶级的最下层。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普普通通的布衣之士可以做视王侯,成为当时社会上一个令人注目的群体。这一变化A. 动摇了诸侯统治B. 体现了社会转型C. 根源于各国争霸- 13 -D. 形成了重儒传统【答案】B【解析】【详解】西
29、周时期,士处于统治阶级的最下层,春秋战国时期,士成为当时社会上一个令人注目的群体,说明传统的分封等级制受到破坏,奴隶制走向衰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故 B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动摇了诸侯统治,排除 A;材料变化的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 错误;材料现象与儒家思想关系不大,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普普通通的布衣之士可以做视王侯,成为当时社会上一个令人注目的群体” ,联系所学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史实分析解答。26.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条件的是A. 造纸术B. 指南针C. 火药D. 印刷术【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
30、知识可知,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条件,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故 C 项正确;造纸术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了一场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故 A 项错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新大陆提供了重要条件,故 B 项错误;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故 D 项错误。27.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发起思想革命,打出的旗号是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C. “德先生”与“赛先生”D.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答案】C【解析】【详
31、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 A 项错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激发了维新思想,故 B 项错误;“德先生”与“赛先生”即民主和- 14 -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号,故 C 项正确;“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是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故 D 项错误。28.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A. 三权分立B. 三民主义C. 脱亚入欧D. 实业救国【答案】B【解析】【详解】A 是权力分配,不符合所学,排除;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其指导的思想是民族、民权和民生,即三民主义,故选 B;C 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口号,排除;D 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我国民族资产阶级
32、发展民族工业以挽救民族危亡的口号,排除 D。29.古希腊学者强调人的价值,崇尚知识与智慧,他们的思想中蕴涵着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其中,普罗塔戈拉的观点是A. 人是万物的尺度B. 天赋人权C. 美德即知识D. 生而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人的地位,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故 A 正确;启蒙运动主张天赋人权,排除 B;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C 错误;生而平等体现平等思想,启蒙运动强调平等,不符合普罗塔戈拉的观点,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普罗塔戈拉的观点” ,联系所学普罗塔戈拉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30.苏格拉底认为, “对于自然的
33、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A. “知识即美德”B. 拯救人类心灵- 15 -C. “认识你自己D. 追求生命价值【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返求于己,研究自我”可以看出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 ,故 C项正确。ABD 三项也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但与题意不符。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561978 年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相当于美国的 2.7 倍,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
34、大的债权国,与美国、西欧形成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材料二 二战后,欧洲国家逐步走向联合,于 1967 年组建欧洲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于 1993 年成立欧盟,成为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共同体。材料三 日本经济崛起后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没有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引起亚洲等邻国不满。(1)材料一描述了什么现象?日本战后崛起的原因有哪些?(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是什么?欧盟成立后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历史问题”指什么?你认为当今中日关系应如何处理?【答案】 (1)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原因:实行民主化改革,重视教育、科技;开拓国内外市场;美国的扶持与援助。(2)重振西
35、欧雄风,提高国际地位;欧盟成员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国际舞台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指侵略战争;以友好、合作、交流为主,但也应以史为鉴,警惕日本帝国主义复活(法西斯势力抬头) 。【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19561978 年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相当于美国的 2. 7 倍”可知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原有工业基础、民主化改革、重视教育、开拓国内外市场、美国的援助等密切相关。(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是应对美苏威胁,重振西欧雄风,提高国际- 16 -地位。欧盟成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成员国内部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36、。(3)根据材料“没有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引起亚洲等邻国不满”可知历史问题指的是侵略战争。结合相关知识可知,当今中日之间的交往需要以史为鉴,以友好、合作、交流为主。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铁路发展大事记中国近代1876 年,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由英国人修筑的铁路吴淞铁路,清政府以“妨碍我风水”为由,仅一年就把它拆除。1909 年,中国第一条自办铁路京张铁路运营。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铁路里程达到 2.18 万公里。建国 30年1949 年,共抢修恢复了 8278 公里铁路。1953 年, “一五计划”开始,铁路事业进入有计划大规模建设时期。1979 年。铁道部把工作重
37、点转移到铁路现代化建设上来。1980 年底,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发展新时期从 1997-2007 年,中国铁路经历六次大提速。省会城市之间、以及大的中心城市之间出行进一步便利。2005 年,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4 年,3 万吨重载列车运行试验取得成功,推动铁路技术创新发展。2016 年底,高速铁路达 2.5 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全国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 54.9%和 64.8%.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据中国铁路发展史整理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
38、史实依据)【答案】评分说明: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论题,阐述。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7 -示例论题:国家政策直接影响铁路交通业的发展。阐述:清统治者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守旧观念,致使晚清时期中国铁路起步晚且发展缓慢。铁路修建主要是帝国主义、外国资本承办,大量铁路权益被帝国主义侵占。造成了中国自办铁路严重不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1953 年开始,国家有计划大规模的进行铁路建设,主要干线修复并连接成一个整体。改革开放以来,制订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铁路建设突飞猛进。铁路网骨架的形成,六次大提速,高铁与动车世界领先。参考论题:科学技术促进了铁路交通业的发展。参考论题:铁路交通
39、的变迁反映出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进步。【解析】本题据材料“中国近代、建国 30 年、发展新时期中国铁路发展大事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例如:国家政策直接影响铁路交通业的发展。再从清统治者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守旧观念、1953 年国家有计划大规模的进行铁路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等方面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33.材料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主动要求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但美国拒绝承认苏维埃政权。 1921 年后,美苏之间的经贸往来连续不断,1931 年苏联就购买了约 50 的美国出口机器设备。30 年代初,正当美国同严重的经济萧条作斗争的时候,
40、远东战争策源地出现了。入主白宫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认为,当世界笼罩在战争迷雾中的时候,不承认苏联是非常不明智的, “那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与此同时,美国 800 名大学院校教师联名致信罗斯福,呼吁立即承认苏联,美国报界 1139 家报纸中有 718 家表示赞成承认苏联。1933 年 10 月,罗斯福致信苏联,建议两国迅速举行建交谈判。11 月 7 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率领代表团抵达华盛顿,11 月 16 日,两国达成协议正式建交。之后不久,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等国纷纷与苏建交。次年 9 月,苏联加入国联并任常任理事国。摘编自沈莉华试析美苏建交的历史背景及原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
41、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政府积极推动美苏建交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苏建交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答案】 (1)原因:应对经济危机、扩大对苏贸易的需要;日本、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危及美国的利益与安全;美国民间的舆论推动;罗斯福总统顺应时势,积极调整对苏政策(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也是重要原因) 。(2)影响:推动其它国家与苏联建交,改善了苏联的外交形势,扩大了苏联的国际影响;有利于遏制法西斯侵略势力,增强了国际和平力量,为后来反法西斯统一阵线的形成提供了- 18 -必要前提;美苏建交为国际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借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斯福政府积极推动美苏建交的原因
42、、美苏建交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罗斯福政府积极推动美苏建交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30 年代初,正当美国同严重的经济萧条作斗争的时候,远东战争策源地出现了” “与此同时,美国 800 名大学院校教师联名致信罗斯福,呼吁立即承认苏联,美国报界 1139 家报纸中有 718 家表示赞成承认苏联” “1933 年 10 月,罗斯福致信苏联,建议两国迅速举行建交谈判”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美苏建交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之后不久,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等国纷纷与苏建交”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当时的国际形势,从对后来反法西斯统一阵线的形成、为国际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合作提供借鉴等方面来回答。-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