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阶段质量检测(二)生物群落的演替(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8675187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阶段质量检测(二)生物群落的演替(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阶段质量检测(二)生物群落的演替(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阶段质量检测(二)生物群落的演替(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阶段质量检测(二)生物群落的演替(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阶段质量检测(二)生物群落的演替(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阶段质量检测(二) 生物群落的演替一、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24分)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相同B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一个种群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组成D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而波动解析:选 D 不同种群的年龄结构一般不相同;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迁入率和迁出率也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大小,因而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的密度大小;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因而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

2、部成年个体不能构成一个种群;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由于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种群密度常发生波动。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 2040 年,美国需 4080 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取决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选 B 预测人口增减的动态,应取决于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中年轻的个体占优势,预示种群的大小和密度将有很大的发展,因为进入生殖年龄的个体越来越多。3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的年龄

3、结构是增长型,在 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B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 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C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 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D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 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解析:选 C 甲图中,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老年个体数量较少,这种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在 t1时期,种群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应属于增长型。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 )2A1990 年紫茎泽兰(一种毒草)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B对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 K/2值C一个呈“S”型增长的

4、种群,数量在 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D一个物种引入到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解析:选 BD 紫茎泽兰侵入后,能泛滥成灾,说明环境条件适宜,所以开始一段时间其种群近似于“J”型增长。 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所以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超过此量。当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其环境可能对种群的增长十分有利,也可能有多种限制因素,在后一种情况下,不可能呈“J”型增长。5.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 种群与 b种群为捕食关系,a 种群依赖于 b种群Ba 种群与 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 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

5、约Db 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 a种群的制约解析:选 C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物种进入该生态系统后,开始都表现出了增长的现象;一 段时间后,a 种群的数量变化表现为“S”型增长,其原因是受自身密度的制约,b种群数量增长到一 定数量后,逐渐减少,最后全部死亡。所以两个种群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但竞争程度是由弱到 强再到弱。6下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 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多选)(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的存活率B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

6、小解析:选 BD 曲线不能提供食物短缺能降低蝌蚪存活率的信息;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应该呈正相关,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7下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 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 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3A100 年中生物的多样性不断降低B1875 年比 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C1950 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种类明显减少D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据优势解析:选 B 在使用化肥的 100年中,生物的种类逐渐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8分析以下实例,正确的是( )白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 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

7、举显示出臀部白斑以告诉同类 小丑鱼喜欢在有毒的海葵触手间活动,以求保护 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选项 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A B C D 解析:选 B 白蚁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依靠其消化道中的鞭毛虫将纤维素分解成单糖供白蚁生存,两种生物共生;小丑鱼和海葵之间也是共生;榕树的气生根将其他树木缠死,是竞争;白尾鹿遇危险将尾巴高举露出臀部白斑以警示同伴,是种内互助。9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

8、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解析:选 A 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10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也有差异4解析:选 A 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

9、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反映了群落水平方向上的差别。11某生物小组做了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块菜地中蚯蚓的种群密度B用性外激素诱杀雄虫后,昆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下降C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同一地点,则二者一定是竞争关系解析:选 C 由于蚯蚓的活动能力弱,所以应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用性外激素诱杀雄虫后,破坏了其性别比例,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而不影响死亡率。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生活在同一地点的两种生物不一定是竞争关系,

10、也可能是捕食关系。12为保护生态环境,我国西部干旱荒漠地区大片耕作区将退耕,随着时间的推移,退耕地上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群落演替。有关该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结构复杂化B最终一定演替出森林C演替初期种间关系以竞争为主D该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解析:选 B 一个群落演替最终能演替到什么阶段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当地的自然环境是重要的因素。二、非选择题(除注明外,每空 1分,共 26分)13(7 分)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 株/m 2)和 3种杂草(均为 1株/m 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

11、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与鸭舌草之间构成_关系。(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型增长。5(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它与鸭舌草之间是捕食关系。(3)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中密

12、度处理小区的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 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 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但由于实际环境条件(如捕食者福寿螺、竞争者水稻等)的限制,其种群数量应该呈“S”型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还处于群落未成熟阶段,将会经历类似弃耕农田的次生演替过程;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无论引入的福寿螺密度如何,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都是最大的,所以时间足够长的话,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答案:(1)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14(8 分)请

13、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3 分)(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3 分)(3)据调查,近 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 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 “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1

14、)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次生演替开始就具备了形成森林所需要的土壤条件,而初生演替形成该土壤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人类的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该地区的演替速度变快。由于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该地区最终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故该地区群落的演替方向并未改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 未发生改变615(11 分)下列是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

15、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三种不同的条件下,观察酵母菌种群的生长情况时,得出下表中的数据(在有氧情况下培养测得的酵母菌数)(10 6个/mL)。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培养时间(d)组别 1 2 3 4 5 6 7 8A 0.8 5.2 5.6 4.8 2.0 0.8 0.4 0.08B 0.8 1.2 2.0 2.8 3.2 3.6 3.2 3.0C 0.8 0.4 0.1 0 0 0 0 0实验研究的三种条件如下:条件一:无菌水 10 mL,加入干酵母液 0.1 mL,环境温度 28 。条件二:培养液 10 mL,加入干酵母液 0.1 mL,环境温度 28

16、。条件三:培养液 10 mL,加入干酵母液 0.1 mL,环境温度 5 。(1)三种条件对应的组别编号依次是_。(2)请写出主要呼吸作用的反应式_。(2 分)(3)上述三种条件的设置,可分别用来探究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如条件一与条件二组合可以探究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而条件二与条件三组合则可以用来探究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其中的条件二的设置在该实验中属于_。(4)本实验过程中,每隔 24 h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_。每次取样前都应振荡试管,目的是使_,减少实验中计数误差。如果显微镜视野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2分)。答案:(1)C、A、B(2)C6H12O66H 2O6O 2 6CO212H 2O能量 酶 (3)培养液、温度(及时间) 培养液 温度 对照实验(4)抽样检测法(显微计数法) 试管中酵母菌分布均匀 加定量无菌水(或定量培养液)稀释(“定量”可不要求)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