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课下能力提升(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8674729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课下能力提升(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课下能力提升(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课下能力提升(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课下能力提升(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课下能力提升一(时间:30 分钟 满分:5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 32分)1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 一国不可理(治理)也” ;孔子主张“君君臣臣” ;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 。这反映了当时 ( )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解析:选 C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题干材料反映出诸子希望依靠君主重建社会秩序,故 C项正确。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 )A诸侯

2、B卿C士 D商人解析:选 C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百家争鸣” ,说明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故 C项正确。3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以民为本C主权在民 D克己复礼解析:选 B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意思是统治者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检查自己有无体察民情,反省自己为政之得失,故 B项正确。4一个小孩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这个小孩。与材料伦理观主张一致的是 ( )A孔子 B孟子C荀子

3、D韩非子解析:选 B “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属于恻隐之心。孔子的观点是仁,故 A项错误;恻隐之心是孟子的思想,故 B项正确;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故 C项错误;韩非子则主张严刑峻法,故 D项错误。5春秋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认为:“恶是自然,而善却是人为的,只有用礼2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才能把人导入善。 ”材料中的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荀子 B墨子C孟子 D韩非子解析:选 A 根据提干信息“恶是自然” “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 ,可知材料中的理论是荀子的“性恶论” ,故 A项正确。6 “神农无制令而民从”这句话出自淮南子 ,该书系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

4、作,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的政治变革。从治国思想看,与这句话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 ( )A法家 B儒家C道家 D墨家解析:选 C 法家强调的是严刑峻法,实行专制统治,与题意不符,故 A项错误;儒家倡导仁治,与题意不符,故 B项错误;材料中“神农无制令而民从”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故 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题意不符,故 D项错误。7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学派分别是(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解析:选 A “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可

5、得出是儒家, “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可得出是道家,故 A项正确。8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的理想社会被有的学者评论为“蜂蚁社会” , “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 ”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解析:选 D 材料“蜂蚁社会”的现象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故该学派为法家。D 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8 分)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材料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6、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3论语材料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材料四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1)材料一反映了商代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4 分)(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

7、法。他们的思想又有何一致性?(4分)(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4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尊神” “先鬼而后礼”等信息说明商代尊崇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材料中“敬鬼神而远之”等信息说明否定鬼神作用而专注人事。第二小问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分析。第(2)问,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主要强调“仁”和“礼” ,结合两者的内涵分析两者的关系。第(3)问,根据对材料三、四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人性恶” ,其一致性体现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儒家思想及中华文化的影响角度概括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贡献。答案:(1)变化:由商代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专注人事。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宗法分封制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现实。(2)核心概念:仁和礼。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3)不同看法: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一致性: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4)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