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合肥新城高升学校 2018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 分钟; 命题人:高二历史备课组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清代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 B农业是财政经济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D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交织2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
2、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3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 ”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B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2经济4图 4 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
3、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5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6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7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
4、“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8表 1 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表 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3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9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5、10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11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 ,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12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
6、、广州等 70 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B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C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D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1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 ,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14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 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
7、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 “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4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15北宋中期, “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16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 “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8、(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17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18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
9、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1917 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 ,积极保护海外贸易。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 )A经济结构的差异 B中央集权的强弱C思想解放的程度 D海军实力的高低20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5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郑和航海
10、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21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的流入中国。这反映了( )A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B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D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22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 500 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 “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
11、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23到了 18 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 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D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2415001800 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6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
12、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2517 世纪 60 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 18 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26(12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57 年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广 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既是私人商贸组织,又要代表官
13、方管理对外贸易相关事宜,诸如代办外商出入口税、转递官方与外商之间的文书等。怡和行是其最为著名的商行之一,经济实力雄厚。对外主要经营丝织品、茶叶和瓷器。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伍国营受粤海关监督的委任,承充行商,设立怡和行。嘉庆十二年(1807 年)成为广州第二大商行,1813 年登上首席商行的位置。1830 年,怡和行仅茶叶就卖出 50800 箱,价值一百二十七万四千两。1842 年后怡和行走向衰落。 摘编自岭南大讲堂文化论坛第 210 期 材料二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 1600 年,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 公司共有 125 个持股人,资金为 72 万英镑。公司拥有英国女王
14、伊丽莎白一世的特许状,垄断好旺角以及马来群岛的贸易。东印度公司训练雇佣军,在印度进行殖民掠夺,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随着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英国议会先通过多项法案,取消贸易特许权。1858 年,宣布撤销英国东印度公司。 摘编自李侃、龚书择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怡和行和东印度公司在对外贸易方面的相同点。(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怡和行和东印度公司走向衰落的共同原因。 (6分)727.(22 分) 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 “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 ,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 2 600 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
16、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 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6 分)(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 分)(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
17、象出现的主要原因。(6 分)(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并说明其影响。(6 分)28. (16 分)阅读材料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永乐三年(公元 1405 年)到宣德八年(公元 1433 年) ,郑和共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历时近 30 年。郑和船队游历南洋群岛诸国,到达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8拉伯半岛等亚非的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越过赤道,是中国人第一次大规模的出海活动。亚非许多国家纷纷遣使来华访问、从事经贸交流。据不完全统计,永乐年间共有六十多个国家的国王或使臣 245 次访问中国随船出行的航海家根据所见所闻编撰的著作,如马欢的瀛
18、涯胜览 、费信的星槎胜览和巩珍的西洋藩国志 ,记载了沿途各国自然和人文状况。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材料二 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却以当时不到 100 万的人口,拉开了人类大航海的序幕,使相互隔绝的人类联系日益紧密,并在几十年间奇迹般崛起成为西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一度与西班牙瓜分了整个地球。到 16 世纪中叶,葡萄牙海外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国家行为的意义是非凡的。抛开殖民掠夺的性质不谈,他们拉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改善了人类的知识结构,加速了人类文明进程,使本来相互隔绝的世界各地联系起来,在东西对抗中长期处于劣势的西方从此开始对东方占据优势,并最终奴役
19、东方。 摘编自唐晋主编的大国崛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6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其影响。 (10 分)9参考答案及解析1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一妇每日纺棉三两”可知体现了自然经济中“男耕女织”的特点, “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通过货币进行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特点,故选 D 项;依所学,明清时期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A 项;“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可供数口之用”可知农业并非成为财政经济的主要来源,排除 B 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互交织,而未涉及到近代资本主义因素等主张,排除
20、 C 项。2 【答案】A 【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A 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 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 C 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 D项错误。3 【答案】B 【解析】 “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说明天文历法在农耕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实用;“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说明中医中药对人
21、口多的民族的重要性以及其实用性,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四大发明原创性问题,故 A 项错误;材料是指出“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 ,而不是说古代中国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故 C 项错误;中医中药发明不是服务于小农经济,故 D 项错误。4 【答案】D 【解析】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 A 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 B 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 C 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 D 项正确。5 【答案】B 【解析】宋
22、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 A 项错误;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的现象,故 B 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10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 D 项错误。6 【答案】C 【解析】关键信息: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
23、产达 300 万钱” 、 “田宅逾制” ,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 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 项排除;B 项无从反映;题干的是政治手段,D 项排除。7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推知,北朝时,南茶已在北方出现,而不是唐代才开始北运,故 A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仅是喝茶习俗在北方的影响,不能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故 B 项错误;由“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可以看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上升,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北方城市中有很多南
24、方的饮食习俗,无法体现经济水平的高低,更无法作出南北方的比较,故 D 项错误。8 【答案】B 【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 A 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 B 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 C 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 D 项错误。9 【答案】C 【解析】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
25、,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 B 项错误;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 C 项正确;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 D 项错误。10 【答案】B 【解析】明朝“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反映的应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削弱而不是加强,故 A 项错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致于“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也说明经济
26、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故 B 项正确;“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使用玉制器皿并非局限于市民,且材料并没有涉及伦理观念,故 C 项错11误;“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当时使用玉制器皿的现象非常普遍,并非仅限于低级官员,故 D 项错误。11 【答案】A 【解析】意思是讲,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即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 ,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了
27、,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佃户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重农政策,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佃户地位的变化,未体现社会矛盾,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体是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而不是强化,故 D项错误。12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无法得出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这一结论,故 A 项错误;唐代城市兴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B 项错误;商帮在清朝出现,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 70 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
28、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可以看出这些城市以东部地区居多,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 D 项正确。13 【答案】B 【解析】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 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 B 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故 C 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1
29、4 【答案】D 【解析】重农抑商是古代统治者的一贯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商人社会地位相关信息,事实上不可能超过其他社会阶层,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不足以判断商业税和农业税的比重,故 C 项错误;在重农抑商政策下适当对商品经济予以鼓励,保证商业在一定程度上正常发展,满足社会需要,故 D 项正确。15 【答案】A 【解析】结合题意“富民十六户主之” “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 A 项正确;结合题意可知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12现商业纠纷,故 B 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 C 项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
30、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 D 项错误。16 【答案】A 【解析】由题干中“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的信息可以得出,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故 A 项正确;资本市场即金融市场,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故 B 项错误;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应该是鸦片战争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冲击清政府统治,故 D 项错误。17 【答案】D 【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 , “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 ,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
31、。故 D 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18 【答案】B 【解析】材料仅显示了农业从业人员减少,但并不能看出农业衰退,故 A 项错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最终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贫富分配不均,故 C 项错误;无业游民增加为谋食者,是工商业发展的现象而不是原因,故 D 项错误。19 【答案】A 【解析】中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故 A 项正确;清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英国中央集权强化,故 B 项错误;清实行八股取士、思想僵化,英国正在开展启蒙运动,但思想解放程度不同不是根本原因,故 C 项错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海军实力较弱,英国积极进行对外
32、扩张,海军实力强大,但海军实力的高低不是根本原因,故 D 项错误。20 【答案】D 【解析】郑和航海的 15 世纪前期,西方受教会长期统治影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处于落后状态,资本主义萌芽在当时处于初始状态,还没有发展起来,中国就综合国力来说是强于西方的,故 A 项错误;明朝时中国社会没有实现转型,而且材料重点不是论述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说到“被动” ,并没有表达完全停滞的意思,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故 C 项错误;材料指出自郑和航海之后中国日益保守,而同时代的西方日益进取,这种保守和进取的差别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其最终带来的是中国与西方后
33、续发展方向的大相径庭,故 D 项正确。21 【答案】C 【解析】依所学,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故 A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故 B 项错误;据材料“美洲的巨额13白银不断的流入中国” ,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手工业发达,手工产品竞争力强,满足西、葡的市场需求,故 C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成为西、葡的白银流入国,而不是强调西葡两国的贸易伙伴地位,故 D 项错误。22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加强了“两个世界文明汇合” ,也给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加剧了美洲殖民地和欧洲的差距,因而“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
34、距离更加遥远了” ,故 A 项正确;“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欧洲,故 B 项错误;黄金和白银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而不是阻碍,故C 项错误;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是西班牙王室支持的哥伦布船队,该议会讨论的应该是西班牙人登录美洲的意义,故 D 项错误。23 【答案】C 【解析】材料讲述了 18 世纪亚欧人饮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仅是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的表现,而不是实质,故 A 项错误;市场经济的最终完成是在 19 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与此题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由于经济和物质的交流,使亚欧的社会生活发生改变,这是材料反映的根本内容,故 C 项正确;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是在 20 世纪
35、 90 年代,与此题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2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大量屠杀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这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 A 项错误;据材料中“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特别是混血人的出现,反映的是欧洲长期不断征服美洲的结果,故 B 项正确;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只是美洲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故 C 项错误;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原因,故 D 项错误。25 【答案】D 【解析】茶叶的普及属于社会经济和文化
36、现象,体现不出等级观念淡化这一结论,故 A 项错误;中英两国文化差异较大,对东方生活方式向往不会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认识,不是对材料中茶叶逐渐普及现象的合理解释,故 B 项错误;随着18 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日益拉大,故 C 项错误;由于英国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加大了对东方的贸易,使茶叶大量流入英国,导致茶叶价格下降,成为普通民众也可消费的产品,故出现材料变化,故 D 项正确。26 【答案】(1)相同点:资金雄厚,垄断贸易,利润丰厚,由鼎盛走向衰落。(任意三点得6 分) 14(2)共同原因:失去了垄断贸易特权的政策保护;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不适应工业革命后市场需求的
37、变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盛行。(任意三点得 6 分)【解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中国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知识,以及近代早期的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知识,相同点可以从政府的态度、经营方式、实力的大小、存在和发展的时间及最后的结局来概述,即可得出资金雄厚,垄断贸易,利润丰厚,由鼎盛走向衰落。 (2) 二者衰落的时间大致都是在 19 世纪中期,放在工业革命发展的背景下,结合第一问中对外贸易相同点的分析来回答即可。27. 【答案】 (1)方式:利用宗族(宗法制)管理;特点:注重血缘关系。原因:小农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2)政策:重农抑商。目的:巩固王朝统治。(3)现象: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主要原因:广州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4)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求取功名。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8. 【答案】 (1)目的:朝贡贸易;宣扬国威;认识海洋;寻找建文帝(答出两点得 3分) 意义:扩大中外经贸交流;开阔了国人眼界;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树立了和平交流的典范(答出两点得 3 分) 。 (2)原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商业危机;寻金热;传播天主教。 (4 分)影响:对欧洲:地理大发现,社会大变革;对世界:统一整体,市场雏形出现;对亚非拉:灾难破坏,传播先进思想和生活生产方式。 (6 分)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