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8669376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 9 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2018919第 I 卷(选择题 6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小题,共计 60 分)1.孔子主张“为仁由己” “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在孔子的指导下,弟子曾参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反映出孔子A. 强调道德修养B. 主张“仁者爱人”C. 提倡“以德治民”D. 注意以身作则【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孔子提倡仁首先从自己做起, “内自省” “三省吾身”说明孔子不断反省自己,体现出孔子注重道德修养,故

2、A 项正确;“仁者爱人”是材料中孔子强调道德修养的一部分,故 B 项错误;“以德治民”属于孔子政治方面的主张,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C 项错误;以身作则是强调道德修养的一个方面,故 D 项错误。2.1988 年,世界诺贝尔奖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 2540 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此中“智慧”是指:A. “仁”和“礼”B. “仁”和“德治”C. “克已复礼”D. “有教无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 ,结合所学知识,孔子的

3、智慧中有“仁”和“以德治民”的核心思想,B 项正确;A、C 项中的“礼”和“克已复礼”是孔子思想的落- 2 -后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 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同题意不符,排除。故选 B。3.下列古迹与儒家思想的形成有关的是:A. 登封少林寺B. 曲阜杏坛C. 洛阳白马寺D. 成都武侯祠【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图片信息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杏坛是为纪念儒学的创立者孔子讲学而建,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故材料中 B 项的图示同儒家思想形成相关,符合题意;,A、C 项是同佛教相关,排除;D 项是纪念诸葛亮的,不符合题意

4、,排除。故选 B。4.汉书艺文志载:“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这一观点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 学术文化异常混乱B. 社会矛盾不断激化C. 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争芳斗艳D. 思想文化趋向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 “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可以判断是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取合诸侯,反映了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争芳斗艳,C 项正确;材料不是反映学术文化的混乱,A 项错误;材料是说不同学派

5、的知识分子争芳斗艳,不是社会矛盾激化,B 项错误;材料是说学派众多,不是思想文化趋向统一,D 项错误。故选 C。- 3 -5.老子的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A.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B. 小国寡民的思想C. 唯物主义思想D. 朴素辩证法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老子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老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老子的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D 项正确;A 项是老子的治国思想,不符合题意;B 项是老子思想中的消极部分,不是精华,排除;老子思想是唯心主义,不是唯物主义,C 项错误。故选 D。6.道德经载:“不尚贤

6、,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含义是:A. 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B.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C. 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D.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道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反映的是老子的无为治国思想,这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C 项正确;A 项是儒家思想,

7、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 项是法家思想,不符合材料,排除;材料是强调无为,不是表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D 项错误。故选 C。7.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A. 新兴地主的要求B. 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C. 手工业者的要求- 4 -D. 富裕商人的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老子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老子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精神状态和要求,B 项正确;老子是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A 项错误;C 项是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排除;老子并不代表

8、富裕商人的利益,D 排除。故选 B。8.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四处游说、讲学,他们的共同点是:A. 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B. 维护社会新秩序,倡导个性解放C. 追求社会安定,要求与民休息D. 主张实行法治,要求建立理性社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四处游说、讲学,活跃了战国时期的学术气氛,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A 项正确;B 项不符合道家学派的思想,排除;C 项不符合法家思想,排除;D 项是法家思想,不符合儒家和道家思想,排除。故选 A。9.之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

9、面,主要是因为: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变革时期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破宗族纽带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十分活跃各国君主或卿大夫谋求富国强兵之策,礼贤下士,延揽人才私学兴起,学术下移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 5 -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

10、地礼贤下士;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学术下移。据以上分析, 均正确,A 项正确;B 项缺失,排除;C 项缺失,排除;D 项缺失,排除。故选 A。10.孟子说, “不仁而得国(城市)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只要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政治就好了。这表明孟子主张A. 礼法并用B. 施行仁政C. 轻徭薄赋D. 民贵君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孟子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 “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统治者要关爱百姓,要实行仁政来

11、治理国家,B 项正确;A 项是荀子的思想,排除;C 项是 B 项的一个表现,不符合材料整体信息,排除;D 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11.下列言论体现墨家思想主张的是:A. 道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救D. 有人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墨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D 项材料整体信息是说有力气的赶快助人,有钱财的努力分人,有道的人勉力教人,这同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D 项正确;A 项是道家思想,排除;

12、B 项是儒家思想,排除;C 项是法家思想,排除。故选 D。- 6 -12.有学者说,韩非子的思想“只适用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并只能暂时地起作用,稍有不慎,常常会留下难以自愈的后遗症” 。在该学者看来,韩非子的思想A. 与现实政治矛盾B. 违背了历史潮流C. 具有特殊的时代性D. 维护贵族阶层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韩非子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主要是适应了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的特殊年时代,如果稍有不慎,常常会留下难以自愈的后遗症,对后世产生负面影响,表明法家思想具有特殊的时代性,C 项正确;材料是说法家思

13、想具有特殊的时代性,不是与现实政治矛盾,A 项错误;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的,B 项错误;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D 项错误。故选 C。13.汉书刑法志载,秦始皇“专任刑罚” “天下愁怨而叛之” ,西汉初, “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 。这一记载旨在表明A. 黄老之学适应汉初需要B. 当以儒家思想治国C. 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D. 法家残暴不可推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汉初的黄老之学,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

14、” ,可知这是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其适应了汉初的统治需要,A 项正确;材料是黄老之学,不是儒家思想治国,B 项错误;材料不是表明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法家的相关信息,D 项错误。故选 A。14.关于董仲舒的评述,正确的是:A. 他的新儒学是以“大一统”为基础B. 既主张“兼爱” ,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 7 -C. 其新儒学从汉宣帝后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D. 主张“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D

15、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公羊春秋为基础,A 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巩固君主专制,有仁政的思想,但不是“兼爱” ,B 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从汉武帝后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C 项错误。故选 D。15.汉武帝赏识董仲舒的根本原因是A. 汉武帝“举贤良”的用人政策 B. 董仲舒倍受各级官员推荐C. 董仲舒对汉武帝忠心耿耿 D. 董仲舒的思想适应时代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 D 项正确;ABC 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排除。【点睛】解题时要抓住“根本原因”这一限制条件。16.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

16、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 春秋B. 论语C. 孟子D. 易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 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 ,A 项正确;论语 、孟子与易经都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 BCD。所以选 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17.下图是三教图 (局部) 。图中,左为孔子,中为释迦牟尼,右为老子,对图中反映的- 8 -历史现象评述正确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影响儒学的统治地位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三教之间在彼此

17、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唐宋时期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三教合一,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图示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影响儒学的统治地位;到了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形成了理学。据以上分析,均正确,A 项正确;B 项缺失正确选项,排除;C 项缺失正确选项,排除;D 项缺失正确选项,排除。故选 A。18.下列哪一人物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A.

18、 程颢B. 程颐C. 陆九渊D. 王守仁【答案】D【解析】- 9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心学,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提出了 “致良知”, 强调“知行合一”等思想,D 项正确;A、B 是理学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是心学代表,但是不是“致良知”思想提出者,排除。故选 D。19.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 “心外无物” B. “天地为万物之本”C.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答案】A【解析】“形者,有生之本”承认物质是本原,是唯物主义观点, “心外无物”

19、认为精神是本原,物质要依赖于精神,是唯心主义观点,与题干观点是对立的,A 正确;“天地为万物之本”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都强调物质是本原的,是第一位的,均属于唯物主义,BCD 不正确;故本题答案选 A。【考点定位】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名师点睛】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从本质上说,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是科学的,但唯物主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形态。对其科学性要作具体的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由于对物质的解释不够科学,因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

20、观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应大力提倡。20.焚书答耿中丞说道:“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此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 将孔子奉为偶像B. 否认孔孟学说C. 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D. 维护传统的礼教【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李贽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材料反映的是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为标准,打破了孔子的权威,实质是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C 项正确;材料是反对对孔子的崇拜,A 项错误;材料是- 10 -反对孔子的权威,但不是否认孔孟学说,B 项错误;材料是反对封建礼教,D 项

21、错误。故选C。21.黄宗羲提出“自三代以后,乱天下者无如夷狄矣” ,而“夷狄”所以能够“乱天下” ,又在于秦以后“废封建之罪” 。据此判断,黄宗羲意在A. 说明统一国家建立的不易B. 批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 揭示政治腐败的历史根源D. 肯定秦朝封建政权的意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黄宗羲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黄宗羲认为“夷狄”所以能够“乱天下” ,又在于秦以后“废封建之罪” ,这主要是秦废分封,推行郡县,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结果,反映了他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批判,B 项正确;材料没有统一国家建立的不易的相关信息,

22、A 项排除;材料是批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是揭示政治腐败的历史根源,C 项错误;材料是批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是肯定秦朝封建政权的意义,D 项错误。故选 B。22.顾炎武认为,君与臣都是为民而立的,他们取得俸禄都是因为有管理之责,行代耕之义,因此,君与臣“一也” 。由此可知,顾炎武A.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B. 提出主权在民的政治主张C. 突破了“君贵民轻”的传统观念D. 提出民贵君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君与臣都是为民而立的,他们取得俸禄都是因为有管理之责” 、“君与臣一也 ”,说明顾炎武突破

23、了君尊臣卑、君贵民贱的传统观念,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君臣平等的思想,C 项正确;材料未表明其猛烈抨击君主专制,A 项错误;主权在民思想是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B 项不符合史实;D 项是孟子提出的,排除。故选 C。23.唐文宗太和年间,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已经每岁“以板印历日” ,在市场出售,以致不等- 11 -朝廷颁布下新历, “其印历已满天下” 。据此可知,唐代A. 天文历法取得重大突破B. 雕版印刷业已经相当发达C. 政府鼓励民间技术创新D. 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

24、“以板印历日” 、 “其印历已满天下” ,由此可知当时唐朝出现的雕版印刷业应用于社会,且已经相当发达,B 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天文历法取得重大突破,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府鼓励民间技术创新,C 项排除;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领域是在南宋以后,D 项错误。故选 B。24.南宋时,我国出现了将指南针安装在刻有度数和方位的圆盘上的罗盘针,使海船上的舟师无论昼夜均能借此辨认方向,以确保海船安全正确地航行。罗盘针的出现A. 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的局面B. 提高人类航海的能力C. 开启了我国方向测定领域的探索D. 确立中国科技领先的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25、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使海船上的舟师无论昼夜均能借此辨认方向,以确保海船安全正确地航行” ,可知罗盘针应用于航海,提高人类航海的能力,B 项正确;A 项同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是说罗盘针用于航海,不是开启了我国方向测定领域的探索,C 项错误;中国科技领先的地位是在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成就出现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不是以罗盘针的出现为标志,D 项错误。故选 B。25.汉文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具有生命力的象形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A. 甲骨文B. 金文- 12 -C. 籀文D. 刻画符号【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文字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

26、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的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A 项符合题意;B 项是刻在金属器具上的文字,在甲骨文之后,不符合题意;籀文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C 项不符合题意;D 项是中国最早文字的起源,不是成熟的文字,排除。故选 A。26.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A. 王羲之B. 颜真卿C. 柳公权D. 怀素【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草书笔划简洁、勾连不断,符合表格中字体的特点,日文中的平假名主要仿自中国草书。怀素是草书的代表人物,D 正确。王羲之擅长行书,颜

27、真卿擅长楷书,柳公权也擅长楷书,排除 ABC。点睛:本题考查中国书法。本题较为简单,学生需掌握各种书法字体的特点及代表人物,结合材料即可得出答案。27.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是宋代以后绘画艺术突出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B. 统治者提倡C. 民间文化的发展D. 画家的性格【答案】A- 13 -【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宋代以后由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风俗画成为了宋代以后绘画艺术突出特点,A 项正确;B 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 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 项

28、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 A。28.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现的时代是A. 战国时期B. 秦汉时期C. 魏晋时期D. 隋唐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魏晋时期出现了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文人画,C 项正确;战国时期没有文人画,A 项错误;秦汉时期没有文人画,B 项错误;隋唐时期不是文人画的出现时期,是发展时期,D 项错误。故选 C。29.同属于豪放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反映的内容却大不相同,这主要是由于两人A. 经济条件不同B. 政治倾向不同C. 性格不同D.

29、所处社会环境不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宋词,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轼是北宋的词人,此时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相对稳定;但是辛弃疾是南宋词人,由于社会变迁,国运式微,辛弃疾得此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种不同主要是两人的所处社会环境不同造成的,D 项正确;A 项包含于 D 项中,排除;B 项不是主要因素,排除;C 项不是主要因素,排除。故选 D。30.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 14 -国A. 固守农耕自然

30、经济生产方式B. 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C. 国家分裂、国力衰弱D. 经济停滞倒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缺乏变革社会的经济基础,故 A 正确。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不是主要原因,故 B 排除。当时中国国家统一、国力较强,故 C 排除。当时中国经济继续发展,故 D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影响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材

31、料一 孔子与董仲舒的伦理思想是对他们生活时代所提出的挑战的回应。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以及血缘关系的淡化,贵族间攻伐、僭越之事屡有发生,出现了孔子所谓“礼崩乐坏”的天下大乱的局面。董仲舒生活在西汉鼎盛的汉武时期,虽然那些“自为法令、拟于天子”的势力迭遭打击,但尚未彻底铲除而继续威胁着皇权的巩固。另一方面,小农也面临着被兼并而破产的境地。某些封建官僚贵族“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 ,使劳动人民“日削月胺、寝以大穷” 。马国华孔子与董仲舒伦理思想比较研究材料二 “为仁由己。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材料三 臣谨案

32、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5 -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孔子与董仲舒的“生活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并以此说明两位思想家作出“回应”的各自的目的。(2)据材料二,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3)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目的。【答案】 (1)挑战:春秋时代: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或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汉武时期:皇权受到威胁;小农破产目的:孔子:恢复礼乐制度董种舒:维护皇权和小农经济(2

33、)通过自身努力待人要宽容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3)思想主张:“天人感应”目的:用上天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解析】【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孔子与董仲舒,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挑战一问,根据材料一“周王室衰微以及血缘关系的淡化,贵族间攻伐、僭越之事屡有发生,出现了孔子所谓礼崩乐坏的天下大乱的局面” 、 “但尚未彻底铲除而继续威胁着皇权的巩固” 、 “小农也面临着被兼并而破产的境地”的信息,可以概括出挑战。目的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恢复礼乐制度;董种舒是维护皇权和小农经济。(2)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

34、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为仁由己” 、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克己复礼为仁”等信息,可以从自身努力、待人宽容、外部以礼规范回答。(3)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主张一问,根据材料三“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可得出“天人感应” ;目的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是用上天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 16 -(1)概括材料中

35、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大务” ;“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 ,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

36、元素。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2)强调“大一统” ;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多元性(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解析】试题分析:(1)材

37、料一内容非常简单,三句话三个观点。第一句“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表明观点是主张实行仁政。第二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表明老子的无为观点。第三句“明法者 强,慢法者弱。 ”表明的是法家的法治思想。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背景就要联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方面。也就是百家争鸣的产生背景。(2)材料二内容主要是董仲舒的言论。结合教材,我们发现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新儒学。强调统一与和平。阐述董仲舒的思想的影响主要从成就上和对后世的影响上。更加侧重于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也要谈一谈。(3)材料三中的“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 ,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

38、,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表明唐代时期的文化- 17 -特点是吸收了本国其他民族的文化及外国文化的特点,因此具有多元性。而产生的原因,我们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考虑。(4)本题主要考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历史现象进行正确的评述能力。对于思想发展史的一个认识需要根据历史现象多角度,多层次的去分析。不能单单根据一个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和论断,必须要通过对比等方式找到共同点,总结出答案。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

39、问题。(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 ,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认为:“心即理” , “知行合一” , “致良知为圣人教

40、人第一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务行。(4)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答案】 (1)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主张民贵君轻。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

41、为主,主张礼法并施。(2)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 18 -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3)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二者没有本质差别。二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理” ,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4)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新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的萌芽【解析】【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

42、答具体问题的能力。孟子和荀子都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但又有不同。孟子继续发扬孔子的“仁”,进而发展成为“仁政” ,提出“民本”思想继而有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而荀子虽然也是儒家代表但又提出新的观点而自成一派,荀子提出“性本恶”与孟子的“性本善”大相径庭,他还运用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观点提出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不应违背自然规律,反对天命鬼神说,代表当时新兴地主阶级。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2)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概括出:儒家思想的二重性的特点,即

43、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 、 “大一统”的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3)本题主要考查朱熹和王守仁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的信息,可以概括出差异;就本质上来看,二者本质上没有差别,都属于理学的范畴,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二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理” ,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4)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 ”,可以得出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依据“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 ,可以得出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依据“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 ,可以得出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新的历史条件”是指资本主义的萌芽。- 19 - 2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