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全生产四十一条禁令.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663944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四十一条禁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安全生产四十一条禁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安全生产四十一条禁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安全生产四十一条禁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安全生产四十一条禁令.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全生产四十一条禁令生产厂区十四个不准一、加强明火管理,厂区内不准吸烟。二、生产区内,不准未成年人进入。三、上班时间,不准睡觉、干私活、离岗和干与生产无关的事。四、在班前、上班时不准喝酒。五、不准使用汽油等易燃液体擦洗设备、用具和衣物。六、不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不准进入生产岗位。七、安全装置不齐全的设备不准使用。八、不是自己分管的设备、工具不准动用。九、检修设备时安全措施不落实,不准开始检修。十、停机检修后的设备,未经彻底检查,不准启用。十一、未办高处作业证,不带安全带,脚手架、跳板不牢,不准登高作业。十二、石棉瓦上不固定好跳板,不准作业。十三、未安装触电保安器的移动式电动工具,不准使用。

2、十四、未取得安全作业证的职工,不准独立作业;特殊工种职工,未经取证, 不准作业。操作工的六严格一、严格执行交接班制。二、严格进行巡回检查。三、严格控制工艺指标。四、严格执行操作法(票) 。五、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六、严格执行安全规定。动火作业六大禁令一、动火证未经批准,禁止动火。二、不与生产系统可靠隔绝,禁止动火。2三、不清洗,置换不合格,禁止动火。四、不消除周围易燃物,禁止动火。五、不按时作动火分析,禁止动火。六、没有消防措施,禁止动火。进入容器、设备的八个必须一、必须申请、办证,并得到批准。二、必须进行安全隔绝。三、必须切断动力电,并使用安全灯具。四、必须进行置换、通风。五、必须按时间要求进

3、行安全分析。六、必须佩戴规定的防护用具。七、必须有人在器外监护,并坚守岗位。八、必须有抢救后备措施。机动车辆七大禁令一、严禁无证、无令开车。二、严禁酒后开车。三、严禁超速行车和空档溜车。四、严禁带病行车。五、严禁人货混载行车。六、严禁超标装载行车。七、严禁无阻火器车辆进入禁火区。3四十一条禁令提出的背景及意义以下是摘自 2005 年出版的 现代职业安全 一书的部分片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四十一条禁令 ”提出的背景及意义。2004 年重庆“416”氯气事故之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原化工部副部长)谭竹洲专赴川渝两地,对重庆天原化工厂、长寿化工厂、三峡油漆厂、火炬化工厂、川化集团等企业的

4、安全现状进行了考察。谭竹洲说:“见到天原化工厂爆炸后的惨状,心里很不好受,这就是对安全不重视造成的后果。过去在化工企业大门口,可以非常醒目的看到安全生产 41条禁令的大牌子竖在那里,工人上下班都看得清清楚楚。现在许多企业已经不再重视安全检查,41 条禁令的牌子早已不见踪影。”2004 年 5 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重申原化工部颁布的安全生产禁令(41 条禁令)。今年 3 月,谭竹洲在化学品物流安全国际研讨会上说:“现在禁令对化工管理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帮助广大读者了解41 条禁令,最近,本刊记者采访了起草者原化工部劳动安全司的李国裕和王培和。“41 条禁令不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写的

5、,而是那些受伤致残、失去生命的一线职工写的。禁令的每一条都浸染着他们的鲜血,我们不要忘记他们。”一见面,李国裕就这么说。原来,王培和已把记者要了解41 条禁令的事告诉了他。一举两得对李国裕来说,写41 条禁令是意外收获;但按他当年的顶头上司王培和的说法,“这是老李调来以后干的头一件事,熟悉业务带出东西,一举两得。”那时,李国裕刚从湖南调到部里。此前,他在资江氮肥厂当副厂长,管生产和基建;因为家在北京,两地分居,加之其父患脑血栓,需要照顾,便于 1981 年底调化工部综合调度司机动安全处,并改行搞安全。能完成禁令的起草,不是事先就有数的。李国裕调来之后,时任机动安全处处长的王培和对他的工作经历很

6、感兴趣,就以熟悉情况为由安排他查看事故档案和各地报告事故的电话记录。而有心的李国裕在查看资料期间,对各类事故的细节很注意,不料这正投了王培和的心思。李国裕感到,过去在厂里哪知道那么多事故;但以他在化工厂工作多年的经验来看,他认为档案里记载的很多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于是,他便做起卡片,将数千起事故的关键致因抽取出来,然后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对时空不同原因相同的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并列出几十条比较突出又带规律性的事故致因。这些相似又多发的各类事故,如有严格的管理,几乎都是可以避免的。王培和知道李国裕的想法后,便产生一个新的念头:干脆起草一个全系统共同遵守的禁令。于是,李国裕就以案例当根据,以多发事

7、故的原因作防范重点,用“必须”、“禁止”、“不准”等强硬的语气来起草有关事项。李国裕说,“我按照王处长说的,把重复发生的,次数最多的,因习惯性违章造成的事故都提出来,分为四大类,比如动火、入塔进罐、机动车、工艺操作等,然后又把那些归不4到大类里但又很突出的问题,比如吸烟,它虽不是动火问题,但它是流动火种,引发的事故又比较多;还有带小孩进生产区、登高作业不拴安全带、班前班中喝酒、睡岗和干私活等问题。把这些列出来,归到一起,就形成进入工厂必须遵守的十四个不准和操作工六严格、动火作业六大禁令、入塔进罐八个必须、机动车辆七大禁令5 个大类 41条。”订制度要考虑切实可行“我虽没做过机关工作,但由于长期

8、呆在企业,对企业实际很了解,这倒也成了我个人的一笔财富;所以,对将要往下发又要求企业执行的文件特别慎重,最怕发下去以后让人说你是在办公室抠脑门抠出来的。”李国裕说,禁令完稿以后,他想了很多,这东西是从资料上概括出来的,虽然资料上重伤以上的案例都很清楚,事故发生的来龙去脉也一目了然。但都毕竟是过去的事,符不符合现在企业的实际,是否能起作用,实在是拿不准。后来为什么又受到企业的欢迎,而且执行效果还显著呢?因为在正式颁发以前,他们在部领导的支持下,把起草好的条款拿到离部机关较近的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征求意见,把禁令草案交给地方局,请他们召集本地化工企业的安全科(处)长开会讨论。这些到会的科(处)长都

9、有经验,在会上就进行了修改。大家认为这些经常发生的事,在制度上都有明确规定,就是由于不遵守、不执行才出事;有些是由于安全意识问题;有的是没这方面的知识,或是忽略,工作马虎;各种情况都有。当然,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说,化工部应该管大事,管这些小事干啥?连抽烟带小孩儿也管?李国裕认为,管安全管的就是小事儿,就是具体的事儿;没出问题时是小事,可出了问题就是大事;几乎所有的事故,都是由不起眼的小事引起的。他说“实际上,小孩在厂里被熏倒、烫死的事故有的是。”令李国裕高兴的是,经过反复的讨论、征求意见、修改补充,最后形成了部里的(82)化生字第 842 号文件。这就是41条禁令的诞生过程。搞安全要懂生产学化

10、工的李国裕,一毕业就从北京分配去了南京。在永利宁厂(南化),他当过工人,在压缩、铜洗、合成塔、循环机等岗位当过操作工,还搞过分析,当过轮班班长、值班主任和车间主任。1969 年调湖南筹建资江氮肥厂,1978 年当副厂长。“为什么让老李干这个事呢?”王培和说:“搞安全要有针对性,老李有在工厂管生产的经验,所以老李是最合适的人选。”针对具体案例,要把原因理清,分成各种类型,不是容易的事,没在一线干过很难做好。比如动火,有人从一开始就违反规定,不办动火证就动火,出了事又只说是由于没作动火分析。乍一听,似乎有道理,其实,稍懂点业务的就知道,没作动火分析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不办证,去办证自

11、然要分析,分析合格才能动火。所以,只有懂业务,有实践经验,才会从根本上去找原因,才不会被表面的东西挡住视线。机动安全处 1978 年成立以来,王培和一直在追求一种理想的人员结构,既要有对化工企业比较熟悉,有亲身体验的人;又要有当过操作工,还当过车间主任和厂领导的人。由于职数有限,最好能发现集这些条件于一身的人。李国裕的调来,求贤若渴的王培和暗自高兴,于是就锁定李国裕,巧妙地给其安排了一项一举两得的工作。因为当时,部里对综合调度司有一个明确要求,负责化工安全方面的综合性制度建设,王培和身为机动安全处处长,这自5然就成了他必须考虑的事;所以,王培和对李国裕说“资料都在那,我就是用不着介绍了,介绍也

12、有局限。你自己去看,一来你通过材料熟悉情况,二来结合你对企业实际情况的了解,搞一个切实的东西。”实施效果和长远影响禁令起草所参考的事故档案都是“六五”以前的,以“五五”为主。李国裕从“五五”时期的资料里发现,那时包括石油、化工和医药等行业在内,一年因工死亡人数高达 700 多人,全系统千人死亡率为 019。1982 年禁令颁布实施后,“六五”期间千人死亡率就下降为 01058,“七五”是 007,“八五”是 0069。正式文件发下去以后不久,一次在哈尔滨开全国安全检查的会,一位领导讲,最近化工部针对安全下发的文件,受到厂里的重视,都在厂大门口立起大牌子,将“进入厂区十四个不准”写出来,很管用。

13、应该怎样评价41 条禁令呢?王培和说:“41 条禁令不是化工部安全管理制度的全部内容,而是这些制度中经常得不到遵守,引发事故最多的部分,同时也是管理最薄弱的环节。这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抓住这些就抓在了刀刃上。在实施中取得的成绩,也离不开各项制度的落实和各个方面的支持,不是41 条禁令单一作用的结果。”23 年来,41 条禁令在化工系统广为人知。1994 年化工部在重新颁布41 条禁令前曾作过一次修改和完善。当时曾考虑修改名称,但部领导十分慎重,在征求了各省厅意见之后,决定不改。因为它已经深入人心,改了反倒不知是怎么回事了。所以时任部长的顾秀莲在签发化工部第 10 号令时,用的还是第一次颁布时的

14、名称。对内容修改的看法,李国裕和王培和也有共识。他们认为改得好,不仅充实了内容,还更加严格了。例如原“生产区内不准带进小孩”一条改为“生产厂区不准末成年人进入”。这就明确地告诉大家,化工生产区域,不仅小孩不能进入,未成年工也不能进入。因为化工厂一般都存在有毒有害介质,未成年人易受伤害。加之现在的化工厂,尤其是大厂,看似一片草坪,没有装置,但可能有废气什么的,未成年人进去很危险;如果是小孩,还可能发生乱动装置的事,动开关、动阀门闹出人命的事以前都有过。例如某石化厂进去一群小孩,误将一个排污阀当作自来水阀打开,放出大量易燃物料,小孩不知所措,结果引起一场大火。又如某化工厂一女工把小孩带入生产区内,由于硫化碱管道断裂,物料喷出,小孩不知向何处躲而被烫死,这个女工为抢救小孩也被烫死。还有即使小孩被大人看住什么也没动,也是很危险的。首先大人的心思用在小孩身上,势必影响工作;其次是一旦发生事故或毒气泄漏,小孩处境最危险。去年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重申的41 条禁令,就是 1994 年修改的版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