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先秦时期).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658160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先秦时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先秦时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先秦时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先秦时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先秦时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先秦时期)三监周武王灭商之后,以商旧都封纣王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庸,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由武王弟霍叔监之,管叔 、蔡叔、霍叔总称三监。一说武王以邶封武庚,以庸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 西六师、殷八师西周在宗周镐京有六师,主要戍守西土,兵员来自周人,故称西六师 。后来周公在平叛过程中,认为有必要扩建国家直属武装力量,于是,对三监的武装力量进行收编,又建立了一支八师的军事编制,兵员由周人、殷人组成,八师的戍守区在殷地,故称殷八师 。后又因其长期驻守成周,故又称成周八师 。 大宗小宗西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严格

2、的等级关系,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是为了处理嫡长子和他的庶弟之间的关系而立长子为嫡子,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因此,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享有主祭的权利。被分封的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为小宗,但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权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庶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士,士的长子为士,庶子为平民。 畿服制畿 ,是指王都周围的地方。西周宗周的王畿以镐京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各四百里;东周王畿以洛邑为中心,西与宗周王畿相接,北不过淇县,东在商丘以东,南界在江汉地区。王畿以内有封国、采邑,有畿内采邑的多为王朝的公卿大夫,他们也称诸侯。畿内封国、采邑对维护周王的统治、保障王室的财政收入

3、极为重要。而王畿以外的诸侯,少数为王的亲戚和功臣,多数为殷商旧国或先王先臣之后。畿外诸侯国是王朝管辖区域内的行政组织,其主要职责是拱卫王室,防止外敌入侵。畿内畿外诸侯都要服事于周王,史称畿服 。九鼎九鼎是古代象徵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史记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相传成汤迁九鼎于商邑;周武王灭商后,又把它迁到了洛邑;东周时,秦、楚觊觎周王权,曾先后兴师到周都询问九鼎大小。 嫡庶之制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在于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 立嫡以长 ,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其余的诸子为庶子。嫡长子继承权位和财产,庶子分别被分封为诸侯、卿、大夫、士。嫡庶之制把西周社会的统治者既区别又联

4、系地组合起来,形成严密的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 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周礼周礼相传由周公制定,其实是周公对夏商以来的礼乐进行增删、修改。周礼是等级社会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制度的总称。包括种种规则、典礼仪式和表示身分的舆服旌

5、旗、宫室器用的规定等等。所谓周礼,是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 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统称五礼。吉礼是对先祖与各种神只进行祈求福祥的礼节。凶礼是指哀邦国之忧的丧葬礼节,还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宾礼是诸侯对王的朝见、诸侯间的聘问和会盟等之礼节。军礼是战争、田猎、筑城等动员大量人力的活动的礼节,即大师之礼、大田之礼等。嘉礼是为了亲善万民的礼节,包括婚礼、冠礼、飨燕礼、庆贺礼、宾谢礼等。所有礼制,是法律的补充,强调贵贱等级的区分和贵族社会的正常运作。 五刑根据尚书吕刑所记,周代的刑罚有五种,即墨(脸上刺字涂青,罚为奴隶的标记) ;劓(割鼻子) ;(断足,即刖刑) ;宫(男子割势,即阉割生殖

6、器和女子幽闭) ;大辟(斩首)。这五种刑罚的律条,墨刑和劓刑各一千条,刖刑五百条,宫刑二百条,大辟二百条,共有三千条。其法网严密,远远超过了前代。 井田制西周王朝的广大国有土地,实行井田制的管理方式。 周礼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孟子滕文公上说: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井田便是在规整的一块方田之外附有墉垣,并有畎、沟、洫、浍等更周密的灌溉系统。诸侯和百官从周王那儿直接得到的土地及依附于土地的生产者,只能世袭,无权买卖,故井田制有两层用意,既是诸侯和百官作为俸禄的等级单位,也是课验勤惰直接耕种者的计算单位。西周后期出现了土地转让或买

7、卖,井田制瓦解。 利簋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为周武王时的有司利所作。1976 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现藏于临潼县博物馆。此簋是现在所知最早的一件西周铜器。其为深腹,圈足下附有方座,双兽头耳垂珥,以云雷纹为地,饰以兽面纹、夔纹、蝉纹。腹内有铭文 4 行,共 32 字,大意为:武王伐商,甲子曰凌晨岁星正当其位,宜于征伐;战胜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曰,武王在 地的军队驻地赏有司利以铜,利用铜来铸造宝器。利簋记载的史实证实了尚书牧誓、 逸周书世俘等文献的记载。 分封诸侯周武王灭商和周公东征后,面对殷朝留下的土地、财产、人口、官吏、军队及其故属国,周采取了封建诸侯的政策,以达到屏藩周室的政治目的。周初的分封对象

8、有同姓宗室子弟,又有异姓功臣宿将,还褒封神农、尧、舜、禹及商汤的后代。史传周初分封,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有土地,而且还有人口,即所谓授民授疆土 。封君要对周王室尽纳贡、守边等义务。 周公东征武王在克商后二年病逝。当时天下闻武王崩而叛 ,周公为了应付危难,一方面立武王的幼子诵为周成王;另一方面,自己又亲自摄政,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管叔、蔡叔也乘机散布流言,引起了成王对周公的怀疑。最后成王开启金滕之箱,看见策文,周公才获得信任。于是管、蔡勾结武庚起兵反周。 是时武庚利用战机,联络庸、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 赢)诸族共图

9、复国,声势远比新起而内部分裂的周强大。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 ,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三监叛乱。 逸周书作雒篇说,武庚北奔,管叔自杀,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俘淮夷之族九邑。 孟子滕文公篇则说,其灭国五十。地居河汾之东的唐也起事策应武庚的叛乱,后为周公诛灭。这次战事是继武王灭殷之后,周公为彻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绩,周王朝的统治由此奠定下来。 国人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国人在高压政策下, 道路以目 。召公虎规谏厉王,但监谤更甚,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 841 年,举行,攻入王宫,厉王仓皇逃奔彘,公元前 828 年

10、,厉王死于彘。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厉王专制,利令智昏,派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国人忍无可忍,起而,厉王出奔。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一说由共国国君共伯和执政。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这一年即共和元年是公元前 841 年,这是中国史籍记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弭兵春秋中晚期由霸主国晋、楚主持的止息战争的盟会。公元前 595-前 594 年,楚庄王率师围宋国都九月,使宋国易子而食,拆骸以爨 。十多年后,宋国右师华元利用其与晋国中军师栾书和楚令尹子重皆为好友的有利条件,在晋、楚间进行撮合。前 579 年,晋上军师士

11、燮与楚公子罢遂在宋国都西门外订立盟约。盟约规定晋、楚不以兵戎相见,同心怜恤诸侯,互通聘使。但晋、楚均无止息战争的诚意,盟约缔结四年后,两国发生鄢陵之战,弭兵盟约失效。胡服骑射公元前 307 年,赵武灵王(前 325-前 299)吸取了北方少数民族骑马作战的优点,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发展骑兵,开拓北地。胡服骑射虽然引起贵族的不满,却使赵国的军事力量强大起来。赵惠文王(前 298-前 266)继位后整顿内政,于是民富而府库实 。当时楚、齐相继衰弱,赵国因此成为唯一能与秦国争雄的强国。 合纵连横 所谓合纵连横,合纵意指合众弱以攻一强 ,针对的是抗秦,连横意指事一强以攻众弱,即屈服于秦国。但最初

12、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南北相连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相连为横,也即合纵既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连横既可以连秦,也可以连齐。只是到秦赵长平之战后,才形成为:合纵是六国并力抵抗强秦,苏秦主之;连横是六国分别屈服于秦国,张仪主之。 远交近攻 公元前 266 年,秦昭王驱逐了擅权的魏冉,改用范睢为相,积极推行范睢的远交而近攻策略,先把斗争的重点放在近旁的三晋,对地处较远的齐楚暂置不顾,认为如此才能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这样既破坏了东方诸侯国的合纵 ,又能巩固所攻取的土地。 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即指各家的代表人物,亦指他们的代表作;百家即指各学派。 汉书艺文

13、志 作者根据刘歆的七略一书,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在诸子略中,又把先秦至汉初各学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同时,还著录各家著作,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儒家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 ,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 ,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同时,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 ,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 ,并认为周

14、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 、 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法家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

15、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 、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 ,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 召陵之盟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与齐抗衡。公元前 656 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等八国军队攻溃楚的盟国蔡国,陈兵楚境,以楚不向王室朝贡相质询。楚为避齐

16、锋,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齐也看到楚国强大,无隙可乘,即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订立盟约,史称召陵之盟 。这是齐桓公尊王的又一次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葵丘之会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召集鲁、宋、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相约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周天子派宰孔参加,并赐给齐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时的祭肉。这标志着齐桓公已成为周王承认的合法霸主,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泓水之战公元前 638 年,宋襄公联合卫、许等国进攻亲附楚国的郑国,楚救郑伐宋。十一月,两军战于泓水,宋襄公以仁义之师自命,不肯攻击尚未完全渡河的楚军,结果弱小的宋军被楚军击溃,宋襄公也身受重伤。第二年,

17、襄公即死去,其霸业之梦亦随之告终。 城濮之战公元前 632 年,晋文公为救遭楚攻打的宋国,出兵讨伐楚的盟国曹、卫。由于晋取得了齐、秦的支持,楚王意欲退兵,但楚将子玉执意与晋决战,遂北御晋兵。晋文公退避三舍 ,在城濮与楚对峙。晋军利用楚军骄敌,歼灭楚军两翼,子玉率中军逃走,晋军大胜。城濮之战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不久,文公会诸侯于践土,周襄王正式册封文公为侯伯。 向戌弭兵到春秋中期,争霸大国势均力敌,都难取胜,战争的深重灾难也使各国强烈要求息兵。公元前 597 年,由宋大夫华元发起,晋、楚会于宋西门之外,订立互不相侵之约,但不久即告破裂。公元前 546 年,宋国大夫向戌再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

18、行了有十四国参加的弭兵会议,会议确定晋、楚共为霸主,各小国同时向两国纳贡。此次弭兵以后,中原战争减少,各国获得了一定的休养生息时间。 三家分晋韩、赵、魏灭智氏后,又三分晋公室领地,并于公元前 420 年暗杀了形同虚设的晋幽公。由此韩、赵、魏分别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公元前 403 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这时晋侯已沦为附庸,公元前 376 年韩、赵、魏最终废了晋静公,复又三分其残余领地。晋灭。 田氏代齐公元前 391 年,田成子的曾孙田和废掉齐康公。公元前 386 年,放逐齐康公于海滨,自立为国君。同年,周天子(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公元前 379 年,齐

19、康公死,姜氏齐国的历史就此结束。田氏完全取代了姜氏的政权,不过仍然保留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围魏救赵公元前 354 年,魏惠王率宋、卫伐赵,并于次年攻破了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孙膑认为魏国的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于是使用了围魏驹辉的战术,引兵攻打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然后在魏军回军救大梁的途中,趁其疲惫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进行截击,大败魏军。 马陵之战公元前 342 年,魏攻韩,齐威王又派田忌、孙膑率军救韩。魏惠王派将军庞涓、太子申以十万大军迎战。孙膑利用魏军骄傲轻敌,采用了退军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逐曰减少营地军灶数目,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

20、。魏军中计,只以精锐部队轻装兼程追赶,于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进入齐军包围圈。 齐军万弩齐发 ,魏军大溃,太子申被擒,庞涓自杀。此战齐歼魏军十万,魏从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公元前 262 年,秦、赵为了争夺韩的上党郡,发生了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之战。赵将廉颇采用坚壁清野、以逸代劳、消耗秦军的战术,双方僵持了三年。后来赵王听信秦的反间计,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公元前 260 年,赵括改守为攻,全线出击。秦将白起兵分二路,一方面佯败引诱赵军深入,一方面切断赵军退路,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赵括战死,四十余万降军被全部活埋。 商鞅变法商鞅即卫国公孙鞅,姓公孙氏,名鞅,也称卫鞅。少好

21、刑名之学,曾作过魏相公叔痤家臣。后来公叔痤去世,公元前 359 年,卫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续修穆公之业,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先以帝道说之,孝公时时瞌睡;次以王道说之,然而犹未中旨;最后以霸道说之,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强国主张,孝公大悦,任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公元前 356 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一)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二)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到了公元前 350 年,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进一步从经济和政治上进行改革,内容包括

22、:(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 开阡陌封疆 ,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五)开始按户按人口徵收军赋;(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两次变法,使得秦国大治。 李悝战国初期法家的始祖,曾被魏文侯任用为相,主持变法。经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 ,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在丰收之年国家要以平价购买余粮,在灾荒之年国家则以平价售出粮食,强调要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之年。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于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法,现已失传。其言论见于汉书食货志 、 晋书 刑法志等,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 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