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之议论文阅读理解.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655102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之议论文阅读理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之议论文阅读理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之议论文阅读理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之议论文阅读理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之议论文阅读理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之议论文阅读理解 1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之议论文阅读理解班级 姓名 座号 (一)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 ,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 ”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 。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

2、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一个政府也应该立好规矩,维护规矩。 “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路, “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

3、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制定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有前瞻性、现实性。 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金榜题名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

4、法纪“雷池” ,绝无“暗室亏心之忧” ,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1.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 。 (3 分)A.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B.一个人应该讲规矩。C.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都应该讲规矩。 D. 我们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之议论文阅读理解 22.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A.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句话可以用来

5、论证守规矩的重要性。B.荀子劝学 中的“木受绳则直”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规矩所起到的用。 C.“东施效蟹”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不守规矩的危害性。D.“商鞅立木”的事例可以运用到第自然段中,论证立规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第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自然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4 分)(二)人生三病 张培锋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胜心

6、、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 “蔽之” “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

7、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

8、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 。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之议论文阅读理解 3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较之古人,以

9、上“三病” ,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着” ,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选文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智,魅力无穷。B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就是精神贫穷的表现。C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

10、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D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段引出论题,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5.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 、 “畏心”和“痴心” 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3 分)A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别人问他家乡有没有菱角,他得意地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是。B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周全得体,深得时人敬佩。C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求仙,以期长生不老。D 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

11、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6.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 。 (4 分)(三)匠心之道“守破离” 刘根生一部战争与和平 ,草婴翻译了 6 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 。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 ,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 , “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

12、业谓之“守” ,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 ,开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之议论文阅读理解 4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 。草婴和贺友直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生动的诠释。善于“守破离” ,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守,A 。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 10 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 。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

13、 ,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 ,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破,B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 。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 ,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没有“破” , “守”则成墨守成规, “离”则无从谈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离,C 。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 。因其“离经叛道” ,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

14、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 “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 “不日新者必日退” 。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有峰” 。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 ,激励“异想天开” ,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 ”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 人民日报 ) 7.请把下列三句话放入文中 AB C 处。 (填序号) (2 分)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A B C 8.本

15、文论证思路清晰,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2 分)用草婴和贺友直的事例引出论述的话题 强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9.阅读-段,想一想下面这个论据放入哪一段比较合适,为什么?(2 分)昔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不舍不弃,不离不散。风霜雨雪没有停止他前进的步伐,电掣雷鸣没有摧毁他坚定的信念,饥俄贫寒没有熄灭他胸中的炽热,国君冷眼没有磨灭他克己复礼的意志。(四)全民阅读时代,读书越多越好? 邓江波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之议论文阅读理解 5(1)作为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阅读的面貌正在被极大地重塑。如果只用两个字来概括新时代阅读的特点,无疑是“快”和“多” 。(2)阅读的“

16、快”根植于信息技术的革新。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阅读要逐字逐行完成,并且强调记忆和思维。然而,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打破了这种阅读逻辑。一方面,数字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而是延伸到电脑、手机甚至是智能家电和汽车等数字化场景。阅读的对象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而是视频、音乐等各种多媒体元素。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视角来看,阅读资源不仅在数量上猛增,内容格调上也越来越“流行” 。沉湎于唾手可得的享受,阅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可视化和娱乐化。 (3)对于阅读,现代人不仅求“快” ,而且贪“多” 。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

17、的已经不再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造就灵魂的工具”这种温文尔雅的哲言,而是“一年读 180 本书,他还能让读过的每本书产生价值” “一年读不到 100 本书说明阅读还改变不了你”之类急不可耐的训诫。细看这些心得,会发现作者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而所谓的阅读技巧很可能只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 。这种“阅读”显然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 。 (4)说到“文化资本”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年轻人一面沉迷于数字世界,一面却又要强行与纸质书籍发生互动。比如,在午后的阳台上摆一杯咖啡一本书,拍照发到

18、朋友圈;再如,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心血来潮网购一摞新书,半年都没翻开过几次,等等。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与其说这是阅读,不如这说是一种“阅读表演” 。 (5)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成因。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现代都市中的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快速更迭的科技和产业形态,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居高不下的教育培训成本,陷入阻滞的社会流动层层叠加的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 ,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尽管那才是阅读的理想状态。 10.写出本文题目的好处。 (3 分)11.简析第三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

19、用(3 分)12.概括第三四段中有些人“获取文化资本”的两种做法。(3 分)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之议论文阅读理解 613.你 怎 样 看 待 “全 民 阅 读 时 代 , 读 书 并 非 越 多 越 好 ”这 一 说 法 , 阐 述 你 的 理 由 。 ( 80-100 字 , 6分 ) (五)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 衡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

20、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 。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

21、,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文章之“炊” ,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

22、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

23、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 。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之议论文阅读理解 7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 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14文章是从哪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 (4 分)15简要分析文章第 4 自然段的论

24、证过程。 (4 分)16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 3 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 分)17从 作 者 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2 分) (六)恰与够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 ,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了?很难有个量化。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郭沫若写剧本

25、,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 ,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中/华-资*源%库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辞严大方得体,后面来一句“什么玩意儿” ,坏了。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一次我劝一个孤僻偏执的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我能理解” ,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文章“过了”或“不够” ,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毕竟少, “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对物质攫取的态度, “够”更难掌握。

26、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 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之议论文阅读理解 8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 “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甚众” ,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王翦果然无

27、恙,得以寿终正寝。 什么时候是够?有词叫“恰好” “恰巧” “恰恰” ,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的“够” 。恰是“合心” ,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知足的心来自于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 (选自思维与智慧 ,有删改)16下面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 分)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17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段的作用。 ( 4 分)18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4 分)1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3 分)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B全文结构可以这样划分:/C第 1 段的作用是引出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D第 3 段“ 说话也是如此”中“如此”是指:对“够”的把握是困难的,很难有个量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