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说明文阅读 20 篇传统文化(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榫卯:中式家具的结构灵魂桥韵无痕距今大约 7000 年前,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带的先民们,慢慢学会了用锋利的石斧砍伐树木,搭建房屋,以此来躲避风霜雨雪和野兽的袭击。那时候,没有钉子、胶水,没有坚固的混凝土,在长期的实践中,先祖们摸索出了一套非常实用、可拆卸的创意,即榫卯结构,它比汉字发源更早。1973 年,考古人员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榫卯结构的木质构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榫卯结构本是中国古建筑结构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榫卯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千百年来,榫卯结构一直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中,只
2、是它们在技术层面上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建筑中榫卯侧重结构稳定,因為它在几个方向都能开卯口,兼顾结合在同一点上不同方向的受力,合拢时成为一个高强度的完美整体。北魏、五代时期,榫卯结构在建筑中得到了较好发展。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恒山的悬空寺,堪称这一时期榫卯结构的代表作,其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桅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时至今日,悬空寺仍傲然屹立。家具中的榫卯则成就了中国含蓄内敛的审美观,被誉为中国古典家具的灵魂。榫卯接合处有略微松动的余地,在结构力学里被称为柔性节点。当无数榫卯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极其复杂而微妙的平衡,主要是由于榫卯富有韧性,不易发生断裂
3、,体现了“以柔克刚”的中国文化特2色。唐宋时期,家具除了必备的使用功能之外,观赏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到了明清时期,榫卯结构的家具制作技术达到鼎盛,从最基础的面与面的结合、厚板闷榫角结合、三根直材交叉结合,衍生出多种更细致、更实用的结构(A)。在榫卯结构中,凸起的榫与凹进的卯,有点像螺丝与螺帽的关系,但相互间的匹配更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着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说的就是中式家具的结构灵魂(B)。代代相传的榫卯技艺,不仅需要师傅精心教授,还需要徒弟有学习的天赋,可以根据不同的材质、形态,计算出准确的比例、重量,从而采取不同的榫卯结构方式。年逾不惑的
4、李师傅家住西安,有一双远近闻名的巧手,他痴迷于制作榫卯家具,一年只接一套订单。李师傅接手单子后,都会仔细测量、计算。有时为了处理好一块板材,他甚至会花费一天的工夫。“每一件家具的要求不同,所以每一件家具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李师傅最引以为傲的,他一点儿也不觉得一年只打造一套家具有什么不妥。传承这项技艺,除了天赋之外,还需要有一颗能沉静下来的心。如今,能够潜心钻研的年轻人不多了,李师傅有时也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这项技艺还能不能传承下去。(选自知识窗,有删改)1选文第段中加点词“这一点”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 分)2文中第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 分)3文章第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4 分)
5、4阅读选文的第两段,你 认 为 下 面 这 句 话 放 在 A 处 合 适 , 还 是 B 处 合 适 ? 为 什 么 ? ( 3 分 )【链接材料】古典家具,榫卯结构种类繁多,有格肩榫、夹头榫、插肩榫、抱肩榫、粽角榫、楔钉榫、闷榫、通榫、勾挂榫、燕尾榫、穿带榫等。5有人认为,文章的说明中心是“榫卯是中式家具的结构灵魂” ,最后两段与此没有关系,应该删去,你认为呢?(3 分)1 3【答案】榫卯结构,它比汉字发源更早。 (评分标准:答出这句话,或意思接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找到这句话的所在段落,结合句子内容,认真阅读所在段落,提取或概括出指代的内容即可。2 【答案
6、】运用了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建筑中榫卯侧重结构稳定,复杂,合拢时成为一个高强度的完美整体。 (评分标准:说明方法每个 1 分,说明的内容 1 分,意思接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本题虽然考查画线句的作用,因为这是说明文,因此需要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涉及多种说明方法,都要指出来,然后指出说明了什么内容。3 【答案】不能,因为第段介绍“建筑中榫卯结构的特点” ,第段介绍“家具中的榫卯结构的特点”,这与第段中的“千百年来,榫卯结构一直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中,只是它们在技术层面上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此外,第段与下文的内容是紧密相连的。(
7、评分标准:判断 1 分,说明的内容 1 分,对应、衔接各 1 分,意思接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说明文的顺序通常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具体解答此题时,需要按照题干,表明观点,接着逐一分析段和段的说明内容,然后辨析它们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安排的。此外,有时还需要考虑上下文的对应、衔接与过渡的作用。此题,就存在着与上一段的对应,与后面内容的衔接。4【答案】应该放在 A 处,因为材料重点介绍了榫卯结构的种类繁多,这与 A 处的“明清时期,榫卯结构的家具制作技术达到鼎盛”高度吻合。(评分标准:判断 1 分,理由 2 分,意思接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把握。解答本题,需
8、要分析材料的说明重点,然后,分别分析文中 A、B 处的说明内容,然后进行判断即可。54【答案】不能删去,因为最后两段说明了榫卯结构是灵魂的原因,此外,还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技艺难以继承的担心之情,深化了文章内涵。 (评分标准:判断 1 分,理由 2 分,意思接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概括这两段写了什么,然后分析与文章说明的中心内容有无关系,这两段放在结尾,还能体现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陶器串起的文明史2012 年,美国考古学杂志按例在岁末评出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除了危地马拉玛雅神庙太阳神面具、苏格兰发现的 3000 年前的木乃伊等西
9、方考古学家一直热衷的考古发现外,中国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最古老的陶器也赫然名列其中。江西仙人洞遗址坐落于江西万年县,地处赣东北石灰岩丘陵地区的一个山间盆地。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初期,中国的考古学家就对遗址有过大规模的发掘。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中美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就发现于此。那时就发现了早期的陶器碎片,但由于比较碎小,无法通过提取里面残留的有机物直接进行年代测定。关于这些陶器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 2012 年 6 月 28 日美国的科学杂志上,中美科学家对一个大陶碗的碎片进行了鉴定,认为这些碎片距今已有 2 万年历史。2 万年前,当这些陶
10、碗制成的时候,地球正处于末次冰期的冰盛期,是最寒冷的时期,那时还没有农业,人类应该处于狩猎或渔猎阶段。如果这个结论可靠,将成为目前世界已发现陶器的最早年代。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明,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而是在许多不同地区分别独立起源的。有迹象显示,北非的陶器在距今 1 万年前也独立发展出来,而南美的陶器则是在距今 7000 年左右发明出来的。人类从一开始也许就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器物既实用又美观,他们对于美的追求相当执著。最初出现在陶器表面的装饰,只是单一的条纹陶,而且只是素面陶。后来逐渐向绳纹陶和编织纹陶的演变。大约在 7000 年前,史前陶工逐渐掌握了在成坯后的陶
11、器表面绘以矿物颜料色彩的技术,烧制后的陶器色彩不易剥落,未施彩的陶器表面和彩色纹饰所构成的色差更为明显,彩陶由此发明。后来随着绘画技巧的提高,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彩陶纹饰的构图与内涵不断丰富,彩陶便成5了体现史前时代艺术最高水准的载体。中国史前彩陶,出现年代相当早。黄河、长江流域在 7000 年前都出土了彩陶。65004500年前,更是中国史前彩陶的绚烂时期,在仰韶文化的早中晚的不同阶段,以半坡、庙底沟为代表,显示出先民彩陶工艺的登峰造极。彩陶的代表性图案有鱼纹、人面鱼纹、直边几何纹,后来是鸟纹、花瓣纹和弧边几何图形构成的纹饰。这些纹饰也代表了当时民众的信仰世界和对世界的认知。如同树的年轮可以推
12、断精确的年代一样,陶器是一种可以反映文化承续的标志性器物。我们在一个考古学遗址经常会发现陶器碎片的堆积堆,考古工作者可以通过测年、通过制作工艺、器形特点和纹饰特点来确定它所对应的断代标准。事实上直到今天,万年前的陶器依然被我们广泛使用,中国的紫砂壶,日本的陶艺产品以及欧洲的彩陶艺术一直都是收藏家的最爱。它所承载的生活方式、艺术审美也许会延续得更为久远。(选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有删节)1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陶器串起的文明史”的内涵是什么。2 “如果这个结论可靠,将成为目前世界已发现陶器的最早年代”一句中“如果这个结论可靠”能否删去,为什么?3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有什么作用?如同树的年轮可以
13、推断精确的年代一样,陶器是一种可以反映文化承续的标志性器物。4分析文章第段的说明顺序。5你看完本文之后,萌发了为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最古老的陶器创写对联做广告的冲动,请把你的创作写下来。61 【答案】最早陶器的发现,那时人类没有什么文明,陶器是文明的先驱;陶器是所有部落先民的产品,部落之间又是独自为阵;陶器的发展,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发展;远古的陶器,它为人类带来的生活方式、艺术审美更为久远。【解析】本题属于整体阅读和分析语句的含义,解答时先从“陶器”与“文明史”的关系来思考,再以此来筛选出“2 万年前,当这些陶碗制成的时候,地球正处于末次冰期的冰盛期,是最寒冷的时期,那时还没有农业,人类应该处
14、于狩猎或渔猎阶段” “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而是在许多不同地区分别独立起源的” “人类从一开始也许就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器物既实用又美观,他们对于美的追求相当执著” “ 万年前的陶器依然被我们广泛使用,中国的紫砂壶,日本的陶艺产品以及欧洲的彩陶艺术一直都是收藏家的最爱。它所承载的生活方式、艺术审美也许会延续得更为久远”等语句来思考即可。2 【答案】不能删去。 “如果这个结论可靠”表明是一种假设,它说明了“中国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器,将成为目前世界已发现最早年代的陶器”是建立在“这个结论可靠”的基础上。没有这一基础,那么这个结论也是不成立的。从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
15、确性。 【解析】本题属于分析词语或语句的表达效果,解答时,先表态,再解释意思,接着带入语句(语境)中分析,最后得出从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本题抓住“如果” ,与后面语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后面的说明是建立“如果”的基础上,来思考即可。3 【答案】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将陶器比作树,生动形象的说明了“陶器是反映文化承续的标志性器物”这一特征。【解析】本题属于分析语句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解答时抓住“如同” ,便知打比方;再结合抓 “可以推断” “ 标志性” ,便得知答案。4 【答案】按照陶器制作由简到繁的时间顺序。7【解析】题属于分析说明顺序。解答时弄清每一话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是什么,然后将同对象
16、、同特征进行合并,再理清不同对象以及同对象不同特征之间的关系。本题抓住“单一的条纹陶”“绳纹陶和编织纹陶” “彩陶 ”这三个不同对象即可得出答案。5【答案】示例:最古陶器传承中华文明,江西瓷器彰显人类智慧【解析】本题属于考查对联。解答时先弄清对联的特点,上下两句“字数同” “结构同” “意思近或对”等,再联系本文“最古老的陶器” “陶器串起的文明史” “生活方式、艺术审美”等词句来思考即可。(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袜子礼节李丹 早在夏商周时,就有了袜子的记载。不过,古时所说的“袜子”是不是就是现在的袜子?却无实物印证,古代袜子究竟何种样式?不得而知。 古时穿在脚上的袜子,一般则写成“韈”
17、。如释名释衣服称:“韈,末也。在脚末也。”从字面上看,人们最初所穿的袜子,应当是皮革做成的,所以字形从韦(熟皮)、从革而不从衣。那么,袜子是从什么时候起改用纺织品做成,现已无从稽考,但最晚不出汉代。因为在汉人的著作中已明确提到“罗襪”一词,如张衡的南都赋:“罗襪蹑蹀而容与”。这个时期的祙子实物,在湖南、湖北等地的古墓葬中也有出土,质料不仅有罗,而且有绢、麻及织锦等,都是丝纺织品。可见最晚不迟于汉代,那时的袜子质料,已完成由皮革向布帛的过渡。 汉代以前有履无袜,人们均赤足着履。古代风习,登堂入室须先脱履于外,人们都是跣足。跣足者,光脚也。淮南子中,就有古时子妇侍奉亲老时,“跣足上堂,跪而斟羹”的
18、记载。可见当时袜子还没出现,戓者还没普及使用。8 唐代妇女穿着锦袜,屡见诗文记载,制作锦袜的材料也更加精美。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唐墓中曾有出土。其中有一双锦袜,以华丽的花鸟纹锦制成,整块料子在鲜艳的红地上用八种不同颜色的彩线构成图案,组织紧密,配色协调,花鸟形态活泼生动,无论从组织技术或花纹设计上看,都具有很高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该墓年代,据同墓幺土文书得知,恰恰在唐大历十三年(公元 778 年),与杨贵妃卒年(公元 756 年)仅相隔十三年时间。 古人除了罗袜、绫袜及锦袜外,又穿夹袜。尤其在隆冬之时,人们所穿的袜子,往往用数层布帛纳成。最多者厚达十余层,名谓“千重袜”。宋人陶穀清异录称:“唐制
19、,立冬进千重袜,其法用罗帛十余层,锦夹络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说起袜子,不能不说到穿袜的礼节。左传中记载一个故事,说的是卫侯当政的时候,请一班同僚喝酒,有一个叫诸师声子的人也邀入席。诸师进来的时候,卫侯打量了一下他的双脚,当他看到对方穿着一双袜子,不禁怒发冲冠,指着诸师大骂。原来在当时有个规矩,凡登堂入室,都必须把鞋子脱下,放在门口,然后才能进屋。诸师居然在大庭广众面前“鞿而登席”,当然要激起卫侯的勃然大怒了。因为这样一来,君臣之间的差别就显示不出了。尽管诸师极力声辩:这是因为自己脚上生有烂疮,脱袜之后,恐怕别人作呕,但仍不为卫侯所谅解。幸亏诸师逃得较快,不然连双脚都会被砍去。可见古人对脱
20、袜登席这一礼节的重视。这种风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仍很盛行。隋书礼仪志记:“(梁天监)十一年,尚书参议:按礼,跣韈,事由燕坐,履不宜陈尊者之侧。今则极敬之所,莫不皆跣。”。这种风习究竟终于何时,史书中没有明确交代。就有关资料分析,应当在唐玄宗之前。新唐书李白传中有一段记载,说的是大诗人李白,蔑视朝贵,在玄宗面前饮酒,醉后“使高力士脱靴”。这说明当时侍臣礼见天子,不仅可以穿袜,而且可以着靴。可见在这个时期,已不存在脱袜示敬的礼俗。(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选文主要介绍了袜子的_ _和 _。(3 分)2选文多处引用史书记载,请你选一处简析其作用。(3 分)3.选文第段加点的词“这个时期”指的_。(2
21、分)94.今字“袜”字的古体字写法是:“韈”。请你结合选文内容,从古今两个字的结构探究袜子材质的不同。(2 分)5下列语句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3 分)A.据史书记载,袜子的质料由皮革完成向布帛的过渡,最晚不迟于汉代。B.对袜子的记载,最早见于夏商周时期,但古时所说的袜子与现在的袜子,是不是一回事,已无实物印证。C.登堂入室须先脱履于外,人们都是跣足。脱袜示敬的习俗开始于汉代。D.到了唐玄宗之前,脱鞋示敬之一习俗已经不复存在。1.历史、材质和礼俗。【解析】从第段可看出袜子的历史,第段介绍的是礼俗,第介绍了材质的变化。2. 如第段引用隋书礼仪志记载的内容,准确地说明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22、脱袜示敬风俗很盛行,同时增强说明的趣味和文章的文化内涵。【解析】此文多出引用史书古文,其作用除了准确说明所介绍事物的特点外,还有增强说明的趣味和文章的文化内涵的作用。选一处,围绕这几方面作答即可。3. 汉代。【解析】考查指示代词所指内容,“这”一般指代的内容在前面所叙述的内容里。4.从“ 韈”字面上看,人们最初所穿的袜子,应当是皮革做成的,所以字形从韦(熟皮)、从革而不从衣。从“袜”字面上看,材质已经从皮革过渡到了丝纺织品。【解析】从造字的结构推测其材质,结合课文内容和造字的相关知识可以解答。5.C【解析】材料中没有明确的指出始于汉代。10(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书房与中式生活美学韩晗
23、书房,是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之一。书房不但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读书抚琴的处所,还助力他们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早在汉代,文学家张衡就曾称赞自己的书房可“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曾是无数名士的桃花源,而宁波范氏家族的“天一阁”则以规模宏大与海量藏书著称,乾隆的书房“三希堂”收藏了中国最顶级的书画珍品不同的书房,代表了不同的中式生活美学。名士们的书房必有另番情趣。最知名的当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 。这间因千古名篇陋室铭而流芳百世的书房,见证了刘禹锡等名士们的生活美学。这种因各种“陋室”而孕育出的名士
24、之美,从魏晋的“竹林七贤”到刘禹锡,再到八大山人、郑板桥,一直延续至今。与简朴的“陋室”不同,书斋一定要繁复讲究。明清之际有两部书,就是讲书斋的陈列、布置,一部是文震亨的长物志 ,另一部是高濂的遵生八笺 。在长物志中,文震亨认为,书桌应当“设于室中左偏东向,不可迫近窗槛,以逼风月” ,而高濂更是要求书斋里要准备“卧榻”,目的在于读书劳累了可以“偃卧趺坐” ,宛如今日许多人在书房里放置的沙发。当然,这还不算。文房四宝自不必说,当时文人还要求书斋必备植物,得有一只大水缸养鱼,还必须要弹琴奏乐,甚至常备金樽檀板,演唱当时最为流行的昆腔。有条件的,还需陈列一些金石碑、名家字画等古玩艺术品,经常邀请朋友
25、来鉴赏分享。并且,书斋里的家具一定是紫檀或是黄花梨木料,瓷器必定是哥窑,一切都有讲究。无论是陋室还是书斋,它们最大的差异,是在生活美学上的审美情趣不同,要说藏书,其实都不能算规模宏大,多半收藏一些经史子集的常备书或是少量私刻、坊刻的善本。因为印刷技术有限,古代中国大部分私人书房都不可能有巨量藏书。11但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真正对得起“汗牛充栋”这个词的书房。那就是兴起于明清时期江南的藏书楼。它们以动辄几十万卷的藏书量再加上与之相辅相成的园林、水法及木质建筑的藏书楼,共同反映了中式生活美学中的另外一端:极致之美。前述三种书房,皆为民间书房,宫廷书房与民间书房大不相同。这类被后世统称为“上书房”的
26、书房,除了藏书、读书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收藏重要的文物、字画,另一个就是谈论国事。乾隆帝有个书房,叫“三希堂” ,源于“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这句话,位于故宫养心殿西暖阁里,是为乾隆皇帝的上书房之一。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古代字画珍品如王珣的伯远帖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及数千册珍贵的宋版书皆为三希堂所藏。这使得三希堂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皇家博物馆与图书馆。乾隆帝还将其作为谈论国事的场所,因此三希堂与其母体紫禁城、颐和园等皇家建筑一道,成为中式生活美学的一个重要典范:崇高之美。(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有删节)1选文主要说明了“陋室” “书斋” “藏书楼” “上书房”四种书
27、房,结合全文说说这三种书房的异同。2选文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最知名的当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 。这间因千古名篇陋室铭而流芳百世的书房,见证了刘禹锡等名士们的生活美学。3 “无论是陋室还是书斋,它们最大的差异,是在生活美学上的审美情趣不同”一句中的“最大”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选文第段,说明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5阅读本文,以及链接材料,思考书房功能由古至今,有什么变化?【链接材料】书房,又称家庭工作室,是作为阅读、书写以及业余学习、研究、工作的空间。特别是从事文教、科技、艺术工作者必备的活动空间。书房,是人们结束一天工作之后再次回到12办公环境的一个场所。因此,它既
28、是办公室的延伸,又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书房的双重性使其在家庭环境中处于一种独特的地位。百度百科1 【答案】陋室与书斋,共同点是藏书不多,不同点是,陋室讲究精神上追求,书斋要求物质上的要求;藏书楼与上书房相同点是藏书较多。不同点是上书房还有谈论国事的场所的功能。【解析】本题考查整体阅读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先要整体阅读,弄清“陋室” “书斋” “藏书楼” “上书房”各自语段,再根据重点语句“与简朴的“陋室”不同,书斋一定要繁复讲究” “它们最大的差异,是在生活美学上的审美情趣不同” “ 藏书,其实都不能算规模宏大” “ 几十万卷的藏书量” “ 一是收藏重要的文物、字画,另一个就是谈论国事”进行分
29、析即可得出答案。2 【答案】举例子,列举刘禹锡陋室的例子,具体说明了“名士们的书房必有另番情趣”这一特征。【解析】本题属于分析语句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解答时抓住“最知名的当是” ,便知举例子,“见证了刘禹锡等名士们的生活美学” ,突出了陋室的名士精神上的追求,与“必有另番情趣”意思相同。3 【答案】不能删去, “最大”表示程度限制,它说明了“陋室与书斋最大的差异,是在生活美学上的审美情趣不同” ,还有其他方面的差异,删去不能说明这一点,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解析】本题属于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时先表态,再分析词语的意思,接着把词语带到句中来分析,最后用“从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0、”来回答。本题中“最大”是从程度上限制的,然后联系语句“最大的差异,是在生活美学上的审美情趣不同”来回答即可。4 【答案】不能,与第段中的“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曾是无数名士的桃花源,而宁波范氏家族的“天一阁”则以规模宏大与海量藏书著称,乾隆的书房“三希堂”收藏了中国最顶级的书画珍品”一一对应;第段说明的是陋室,第段说明的是书斋,第段说明的是藏书楼,按照由简陋到富有,由粗俗到精致,由个人到国家的顺序。【解析】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顺序。解答时弄清每一部分写作的内容,然后理清内容之间的关系。13本题抓住第段中的“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曾是无数名士的桃花源,而宁波范氏家族的“天一阁”则以规模宏大与海
31、量藏书著称,乾隆的书房“三希堂”收藏了中国最顶级的书画珍品”与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部分之间内部之间的关系来思考即可。5 【答案】古代书房,作为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读书抚琴的处所,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场所,现在书房主要作为学习、研究、工作的空间。【解析】本题考查整体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时抓住链接材料中“阅读、书写以及业余学习、研究、工作的空间” “再次回到办公环境的一个场所” ,与文中“书房,是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之一。书房不但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读书抚琴的处所,还助力他们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来比较即可得出答案。(五)阅读下面文章,回
32、答问题。文身,血肉之躯上的“活化石”在海南岛少数民族市县的黎村黎寨里,依然可以看到文身的黎族老年女性,她们坐在百年的老榕树下织着黎锦,或坐在庭院里晒着温和的太阳。她们脸部、手上和腿上永不脱落的青色花纹,在时光里成了血肉之躯上的“活化石” 。最早记载黎族文身习俗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在论到“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时,引称海南岛上黎族文身,说“剪发文身,错臂 左衽 ”,是“瓯越之民 ”。然而,由于历史久远,且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更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记录,对于黎族文身的习俗及起因说法不一。有说文身产生于原始宗教,如果妇女在世不文身,死后祖先鬼不相认,变成无家可归的野鬼;有说防止
33、被掳掠;有说表示对爱情的忠贞不二;也有说因为美丽。但不管怎么说,在润方言、美孚方言、哈方言、杞方言和赛方言老年妇女面颊、颈部、胸部、手上、腿上和背部圆形和曲线形的花纹里,我们看到了黎族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艺术结晶,看到了一幅幅用血肉彩绘出的斑斓图画。14据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群英乡一位叫黄秋民的黎族老年女性介绍,文身对黎族来说,是神圣的,是流传下来的礼俗、仪式和禁忌。当年她文身时是 14 岁,文身还要选吉日,杀鸡摆酒供上祭品,向祖先鬼报告自己的名字,以求保佑平安,还用树叶在文身的地方扫一遍赶走“凶魂” ,把树叶挂在门上,外人不许进来观看。脸上纹样,她的祖母首先在要文的部位绘
34、好花纹图案,然后一手拿着藤刺,一只手握着竹片在她的脸上沿着图案打刺,藤刺刺破皮肤后,擦去血水,接着用准备好的苦子木炭和油在创口处涂上染料。文好身后,要煮龙眼树叶水来洗身,还要摆酒席来供奉祖先鬼。在她的回忆里,能感受到藤刺刺进肌肤的疼痛以及神圣的洗礼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当问及她脸上双线点纹图形的意义时,黄秋民老人说,她当时也不清楚,但听她的祖母说大致是“福魂”图案。据了解,画在上唇的纹,称为“吉利”图案,下唇的称为“多福”图案;画在手腕上的双线纹称为“保平安”图案,臂上铜钱纹称为“财富”图案,腿上槟榔树纹称为“护身”图案这些不同纹素构成的图案,包含内心的祈求、对幸福的盼望、对灾难的回避等内容,同
35、时也表现了黎族的审美观。文身,是黎族重要的文化仪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融,黎族妇女特有的文身已经很少见了。但我们依然可以从文身的历史里,看到黎族的凝聚力、号召力和生命力。(选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有删节)【注释】错臂:古代男子在双臂刻刺花纹。左衽: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或是汉族死者所着的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右衽。衽,指衣襟。瓯越之民:活动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古民族的人民。1.结合全文,说说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2结合全文思考:文身为什么被称之为“血肉之躯上的活化石 ”。3 “据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群英乡一位叫黄秋民的黎族老年女性介绍”这一句,能否删去,为什么?4第段中画线句
36、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15(史记中)说“剪发文身,错臂左衽” ,是“瓯越之民” 。5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融,黎族妇女特有的文身已经很少见了,结合全文,以及自己的认识,你认为黎族文身消失的原因有哪些?1. 【答案】黎族文身。【解析】本题考查整体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先要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文身的历史,起因,过程,意义,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这样容易得出答案“黎族文身” 。2【答案】历史久远,有记载最早的是史记 ;通过文身记载了黎族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艺术行为;文身本身就是斑斓图画,表现了黎族的审美观:透露出黎族的凝聚力、号召力和生命力。【解析】本题考查整体
37、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紧紧抓住“活化石”来思考。化石可以从历史久远的角度思考,可以从“记载”的功能来思考,再联系文章中相关语句“最早记载黎族文身习俗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看到了黎族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艺术结晶,看到了一幅幅用血肉彩绘出的斑斓图画” “ 看到黎族的凝聚力、号召力和生命力”来回答即可。3【答案】不能, “据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群英乡一位叫黄秋民的黎族老年女性介绍”是表示有依据的,它说明了“文身对黎族来说,是神圣的,是流传下来的礼俗、仪式和禁忌”这一特征,是黄秋民老人的亲身经历,是有依据,极具说服力,从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析】本题属于分析词语或语句
38、的表达效果,解答时,先表态,再解释意思,接着带入语句(语境)中分析,最后得出从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本题抓住“据介绍” ,突出后面的说明是由依据的,是一个老人的亲身经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416【解析】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黎族文身,历史久远,印证了它是血肉之躯上的“活化石” 。【答案】本题属于分析语句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解答时抓住“剪发文身,错臂左衽” “ 瓯越之民” ,便知引用, 再结合“最早记载黎族文身习俗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便得知答案。5【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融,黎族文身的习俗及起因,尤其哪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成分正被人们抛弃;文身本身就是一种疼痛;文身,过去一
39、种美,现在随着观点的更新,文身,尤其女孩子文在脸上,反而影响自身的美。【解析】本题属于整体阅读,筛选信息和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解答时抓住文章中的重点的语句“文身产生于原始宗教,如果妇女在世不文身,死后祖先鬼不相认,变成无家可归的野鬼” “ 能感受到藤刺刺进肌肤的疼痛” “ 脸上双线点纹图形的意义”等语句,以及自己对美的认识来回答即可。(六)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可赏可用的画扇黄小峰古时民间称五月为“恶月”,此时天气迅速变热,日照强烈,多发各种瘟疫疾病。节庆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转“恶”为安。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为整个五月的阴阳转换所准备的端午扇。从宋代开始,相互赠送团扇就成为端午节的重要礼仪。端
40、午扇有时也被称作“避瘟扇”。画扇上的图像,为的是降火消灾,万物生长,地祈丰产,人祈健康。 端午扇上最常见的绘画题材是农历五月盛开的花卉植物,其中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蜀葵、石榴花、萱花、栀子花。在宋代,家家户户都要在端午前后在家里的花瓶中插上这些花草,有这些花草环绕,才表示端午的光芒照进千家万户。插在瓶里和画进画里,具有相同的功用。户外赏真花、室内插瓶花、手中看画花,端午的花草把不同的视觉空间连成一体。在南宋皇室于端午节赏赐给宫廷内眷、宰执、亲王的画扇中,最特别的是“御书葵榴画扇”17。在现存的南宋团扇画中,有多件“蜀葵图”,如上海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有一件画法精细的蜀葵图。北京故宫博
41、物院所藏夏卉骈芳图团扇,以粉红的蜀葵为中心,左边陪衬黄色的萱花,右边陪衬白色的栀子花。能够成为端午画扇的主角,蜀葵、石榴花、萱草、栀子花等花草自然有别的花草无法替代之处它们要么色彩鲜艳,要么香气扑鼻,而且大多还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以蜀葵为例,其颜色鲜艳而丰富,常被称作“五色蜀葵”,而“五色”象征阴阳调和,正是端午的主题。而且,古人早就认识到,蜀葵还是治疗妇科病症的良药。因此,随身携带以端午时令花卉入画的画扇,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把辟邪去病的花草携带在身上,是一个护身符。对于幼儿的保护是端午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端午画扇的重要题材。画家常把婴孩与小动物画在一起,放置在有蜀葵、萱花等端午花卉的背景之中。波
42、士顿美术馆藏旧题周文矩端午戏婴图就是一柄有趣的宋代端午画扇。画面满是蜀葵、萱花、菖蒲。一个男孩正与两只幼猫一同嬉戏。他还在打着小鼓鼓,正是宋代端午节重要的儿童玩具,鼓声是驱散邪气的方式。辟邪是所有端午习俗中最核心的内容。医药是去除邪气、保证健康最重要的途径,因此,端午也成为采药的季节。甚至于,人们相信,只有在五月五日午时所采的药草或制作的药品才最能具有治病辟邪的药力。端午的绘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恰是用视觉效力而达到避邪的目的。美国私人收藏、传为宋人所作的一柄团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幅画如今被称作观画图,描绘的恰是一幕以医药为核心的场景。画面采取了画中画的方式。一个卖药的道士支起草药摊,还装饰着
43、吕洞宾和神农的小雕像。他正向围观的人展示一幅药王孙思邈的骑虎画像。他旁边站着另一位世俗医生,头戴装饰有眼睛图案标识的帽子,手里拿着一张画着简易图案的灵符。有趣的是,道医的药摊上不仅有真正的草药,还有几个不同类型的头骨,既有犬齿明显、类似虎头骨的大型猫科动物,也有类似猴头骨的灵长类动物。实际上,动物头骨就是一种有效的辟邪药材。如今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恰恰折射出人们对健康幸福的追求与渴望。(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选文从 和 两个方面介绍了画扇的作用。(2 分)2.根据选文内容,用/将段划分成三个部分。(2 分)18 3.选文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端午画扇的重要题材,有什么作用?(3
44、分)4.下面是三幅端午画扇,请根据画扇的内容写出每幅图所对应选文段落。(3 分)图一 图二 图三5.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A.端午节,相互赠送团扇开始于我国宋代。B.蜀葵作为端午画扇的重要题材是因为它既是端午时令花卉,颜色鲜艳而丰富,又可入药。C.周文矩端午戏婴图是一柄有趣的宋代端午画扇,体现对幼儿的保护这一端午的重要内容。D.动物头骨入端午画扇,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辟邪药材,同时也折射出人们对健康幸福的追求与渴望。1.(2 分)可赏、可用。(可以观赏,可以驱邪)【解析】选文标题就点出了画扇的作用,选出即可;也可以从全文说明的内容中总结。2.(2 分) / / (
45、对一处得 1 分)【解析】此题是对说明文结构的考查。第段分别从画扇的三种重要题材进行说明。抓关键句子即可。3.(3 分)选文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将画扇的重要题材及其作用介绍得全面且层次分明,让读者一目了然。【解析】此题考查分类别说明方法的作用,“全面且层次分明,让读者一目了然。”是其主要作用。解答时注意结合说明内容。 4.(3 分)图一对应第段;图二对应段;图三对应段。【解析】图三描绘的是一幕以医药为核心的场景,选文内容介绍的是这方面的内容;图一是一幅浴婴图,选文第段介绍的是这一内容;图二是一幅蜀葵图,选文段介绍这方面内容。195.(3 分)A【解析】(应为:在宋代成为端午节的重要礼仪)(
46、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毛 笔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人都是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 史记 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 ,制成毛笔。蒙恬因此被尊为毛笔的始祖。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 6000 年历史。1953 年,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笔,是我国最早的毛笔实物。该笔用兔毛制成,用优质的精竹作笔杆,将笔毛围在杆的一端,再用蚕丝缠绕,外涂一层土漆,这支笔被命名为“楚笔” 。后来
47、河南信阳也出土了楚笔。湖北云梦、甘肃天水出土了秦笔。秦笔的杆大多采用中空的竹杆,上端削尖,下端较粗,镂空成毛腔,笔头纳入腔里,后世毛笔大体如此。 汉魏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对毛笔的制作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朝时,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笔”笔料优良,制作精致,受到众多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推崇。宋元之际,天下大乱,宣州笔工为避战乱,四处流亡,另谋生计。湖州逐渐取代了宣州,成为制笔中心,宣笔遂被湖笔所取代。我国第一部关于毛笔的理论总结性著作是明代屠隆编著的考槃余事 ,书中详细叙述了我国毛笔的发展历史、制笔工艺以及历代制笔名家。在书中,屠隆提出一款好的毛笔必须具有“四德” ,即“尖、齐、圆、健” 。 “尖”指
48、笔锋,尖如锥状;“齐”指笔锋打开后,齐如刀切,无参差;“圆”指笔头浑圆挺直,无凹凸;“健”指写画时富有弹性,落笔时健劲有力。 “四德”俱备才是好笔。它也暗含文人学士应具有“仁、义、礼、智”四德。毛笔之奇妙正在于人们在书写中浸淫20了七情六欲,饱蘸了喜怒哀乐,将生命关怀和社稷理想都融注其中,小小的一支毛笔承载的是文化基因和生命热情。笔能抒情,字能观人,但要做字如其人绝非易事,凡大家都是经过刻苦的锤炼,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最后才能烂熟于胸,流溢于毫端。草圣张芝幼时即勤练书法,家门前的一池清水因他每天反复洗笔而变黑,后人称之“墨池” 。后来张芝的字“其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联,滴行不断一笔飞白草” ,被后人不断称颂和临摹。苏东坡有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毛笔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历史情怀和审美情趣,定会伴随一代代中国人传承下去。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有删改)1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介绍了毛笔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3 分)答: 2选文第段引用草圣张芝练字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3 分)答: 3西汉扬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