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 譬 如 水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P.8-115),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曰三分說經。序分是序說一經發起之因緣。 正宗分是明一經宗要。 流通分即將此經流通後代。主要還是用三分(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來解釋經文),一般來說,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然後再往下分科別類,將經典做有系統的提綱,讓人可以快速找到並知道本經說的是什麼!,序分 第一章 作懺緣起 唐朝悟達國師的故事袁盎十世為高僧,戒律精嚴,晁錯無機可趁;皇帝賜座,一時心生歡喜,起驕慢心,業門開,深受人面瘡之苦,痛苦難當。,悟達國師體會到因緣果報的可怕,即使十世的修行,也抵不過一次結下的冤業,凡有所做,皆要受報。遂將他所懺悔的心得,配合佛
2、法一一寫出來。(P.13),水懺告訴我們,起何種心念,造何種業,將得何種報應。也一一細數眾生的無明煩惱,並告知當以何種法水來滋潤、洗滌。(P.13),水懺就是告訴我們洗心的方法。 凡夫的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行為雖然在改,不過心業沒有改,業就無法消。(P.14),第二章 開宗明義 第一節 開啟懺悔法門 兩千多年前我們在哪裡?必定在六道中。世間為何有這麼多災難?如何在六道中解脫?如何才能遠離擾亂六道的修羅?要先從誠心發露懺悔。(P.17-18),無量義經說法品第二: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煩惱垢。(P.18),
3、什麼是洗滌內心的清水?(P19) 法就是心地的清水, 能洗滌我們的惡習。井要往下挖掘,法也要往心裡尋找, 而掘水的方法,就是佛陀所教導的懺悔之法,第二節水懺之名為什麼稱為水懺將佛法比喻為水 懺悔就是用佛法洗自己的心 法佛陀的教法 祖師大德接受了法運用教育僧眾 僧團接受佛法將感受與方法運用在人群中 (P.20),內心淨化一分,就消除一分無明;再淨化一分,又消除一層無明。(P.18) 水懺講述的是因緣果報之理。因緣會合,果報就生起。 (P.20),常聽到有人抱怨:我已經在修行了,也做了很多好事,為什麼還會遇到這樣不好的事情? 我們只是一介凡夫,心門常常大開,時時招惹煩惱進來,當惡因惡緣會合之際,自
4、然衍生諸多糾結。(P.21),往往有人會說:這個人為人不錯,為什麼會這樣歹運? 可知道,為人不錯是為來世積福,這樣歹運則是前世所造就。前世作惡先報,現在造福後享,都是照著一定的因果循環。 若能清楚因果的道理,自然能夠以平常心面對;知道因緣果報不爽,自然每個當下都會謹慎顧好自己的心、言、行。(P.21),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好像扎在身上的刺,沒有碰它,沒有感覺。 業障現前時,不純然都是不好的,當你知道痛的時候,就有機會拔出那根刺來。 業障現前時,能以智慧處理,就能夠轉化業障。 (P.22),萬一都沒有遇到境界,業因業緣會一直藏覆著,這生沒有顯現,來生還是會現前。 (P.23),因成 緣聚
5、果成 報現,業既已造,消業之道,唯有甘願;若不甘願,又會冤冤相報。 因為心中有法水,甘願還,心會更開闊,身苦、心不苦,又多増一份慧力。 (P.23),世間真的是苦,雖然處在苦中,樣要造福,而且在造福中必須不求回報。(P.24),懺悔是真正的認錯,如此才能改過,也才能滅罪。 惡若滅,善就生;愚痴滅,智慧生。(P.24),第三節 轉惡緣為善緣 想消除和某人之間的惡緣,可是自己在看到他的行為或聽到他的話語時,內心又起煩惱,這時要趕緊懺悔,才能轉惡緣為善緣。,懺悔是懺業障,懺悔的時候一定要很微細、很透徹的深入。不要以為自己已經做很多了,其實還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微細的業、煩惱尚未去除。(P.25),懺悔
6、之後,還要回向、發願,因為修行不是獨善其身,修行應該是要走入人群,兼利天下。(P.25),第四節 慈濟是慈悲道場 學佛是本分事、念佛是練功夫。 知本分是老實學佛,回歸佛性,將凡夫心轉為如佛的清淨心。 念佛是要念得佛心為己心。(P.26),序分 第三章 入懺懺是徹底改過、洗除垢穢。如果不徹底覺悟,業會越造越多。 破解煩惱的方法時時懺悔。 遇到壞人也要起敬重心, 感恩他現境讓我們消業。 (P.30) 遇到不順利的人事,要感恩你來成就我。 做到心中無怨這是消除業障最好的方法,也是誦懺的真實意義。(P.31),經典原文:一切諸佛憫念眾生,為說水懺道場總法。良以眾生垢重,何人無罪?何人無愆?凡夫愚行,無
7、明暗覆,親近惡友,煩惱亂心,立性無知,恣心自恃。不信十方諸佛,不信尊法聖僧,不孝父母,六親眷屬。盛年放逸,以自憍倨,於一切財寶、一切歌樂、一切女色,心生貪戀,意起煩惱。親近非聖,媟狎惡友,不知悛革。(P.34),懺文一開始就說:一切諸佛憫念眾生,為說水懺道場總法。這是講演懺文之前的總提綱。一切諸佛有共同心念憫念眾生。(P.34),佛:覺悟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具足才稱為佛。 自覺覺悟天地萬物真理。 覺他覺悟人人本具清淨本性。 覺行圓滿不忍眾生苦,身體力行去救度。,成佛三覺圓滿,有人說:因為發了大願,所以有魔考。這樣的見解並不正確。 大家要明白。過去沒有種業因,現在不會有業果。 因此隨緣
8、消舊業,莫更造新殃,面對業緣,要歡喜接受,業才能消除。(P.42),罪過兩字, 罪是有意去犯的錯, 過是無意所犯的錯。(P.42),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佛性,只是無明層層遮蔽,掩蓋了那念最寶貴的清淨本性。(P.45) 若能守好人倫道德,守好自己的本分,就比較容易找回本性。 (P.47),我們應該分秒不空過,利用今世人生,好好親近佛法,如此才能從人事磨練中得到智慧。(P.49),佛法僧,謂之三寶。佛是大醫王,法是良藥,僧是看病慈母。(P.50) 學佛的正信,除了要信敬三寶,也要敬畏因果;要敬畏因果,就要知道因緣果報。(P.52),經典原文:或復殺害一切眾生,或飲酒昏迷,無智慧心,恆與眾生造逆破戒。
9、過去諸罪,現在眾惡,今日至誠悉皆懺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是故今日,至心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諸大菩薩、辟支、羅漢、梵王帝釋、天龍八部、一切聖眾,願垂證鑑。(P.62),應該知道懺悔,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懺悔即清淨,過去累積下來的錯誤,愈早懺悔,能愈早消除覆蓋的無明。(P.67),皈依諸佛,是指內心所皈依的方向,諸佛以外,還有諸大菩薩、辟支、羅漢菩薩:自利利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辟支佛:出生在無佛時代,能觀境自我覺悟三理四相,也稱獨覺。 羅漢:潔身自愛,按部就班逐漸證悟,畏懼因果,遠離人群,獨善其身。 梵王、帝釋:大梵天、忉利天的天主。 天龍八部、一切聖眾:都是擁護、發揚聖教。懇請諸聖
10、眾為我們鑑證,懺悔改過之心。 (P.6869),經典原文:禮敬佛已,次復懺悔。夫欲禮懺,必須先敬三寶。所以然者,三寶既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若能歸向者,則滅無量罪,長無量福,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今日所以懺悔者,正為無始以來在凡夫地,莫問貴賤,罪相無量,或因三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諸染著。如是乃至十惡,增長八萬四千諸塵勞門。(P.70),凡夫與佛的分別只是煩惱的一體兩面,煩惱使我們往錯誤的方向走,製造很多罪惡;煩惱也使聖人覺悟,背塵合覺,趣入佛境。若能看清這一點,則煩惱即菩提,悟者即是佛,迷者即凡夫。(P.73),所謂懺悔,並不一定要到寺院拜水懺、誦梁皇寶懺
11、才是懺悔,真正的懺悔是人對人的懺悔。 有了錯誤要勇於認錯,唯有發露懺悔,罪障才能消除。(P.74),人生本來無常,眾生卻不知不覺,也就是因為不知,所以造成很多無明煩惱。(P.82),凡夫自無始以來,所累積的罪業很多,因此要趕緊懺悔,懺悔即清淨,懺悔是最好的法門。(P.83),無論是身的三惡業,或是口的四惡業,無不都是從心起,也就是意業的造作。 (P.86) 而意業的煩惱來源,不外貪、瞋、癡三項。 (P.87) 三毒中最可怕的應該是癡,因為癡,才造成了瞋與貪。(P.88),八萬四千煩惱何其多,應該如何預防?答案是從心開始。 煩惱的根源全在自己心中,只要本身的智慧開啟、本性覺醒,就能排除不必要的是
12、非。 道場在自己內心,日常生活中無不是自己修行的助緣。(P.92-93),經典原文:然其罪相雖復無量,大而為語不出有三:一者煩惱,二者是業,三者果報。此三種法,能障聖道及以人天勝妙好事,是故經中目為三障。所以諸佛菩薩教作方便,懺悔除滅。此三障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皆悉清淨。是故今日運此增上勝心,懺悔三障。(P.94),罪的形相無量無邊,歸納起來,不出三大類一者煩惱、二者是業、三者果報。(P.95),一者煩惱:起於貪、瞋、癡三種心念,小則擾亂每個人面對人事、環境、家庭、社會,大則造成國家之間爭戰或對立。 二者是業:內心想法構成行動,指揮身體造作,業如一畝田,有好壞種子,存在業識中
13、稱藏識。 三者果報:種子在土壤裏,只要有緣太陽、水分充足,開花結果成為果報。(P.95),如何面對果報現前?甘願還,打八折;不甘願還,就要加利息。(P.98),來生若要再保有人身,要遵守五戒,犯戒是惡法守戒是善法,若要生天道要守十善。(P.99),惡法障人天道: 惡法是煩惱、業、果報,造惡業無法生天道,失人身、墮地獄。 善法障出世道:* 為何行善無法出離六道?(P.101)* 為何修行者不求生天道,應求不失人身?* 分別心是修學佛法最大的障礙,如何不起分別心?(P.102) 不動法障菩提道:修行不是修到對世間苦難不動心,是不受煩惱污染,內心有定力,保有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否則障菩提道。(P.103),諸佛菩薩應眾生根機,開啟很多方便法,無非是要讓我們看到內心的垢穢,並起懺悔的心,懺悔即能清淨三障。 此三障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悉皆清淨。(P.106),大家有緣共聚修行、禮佛、聽講懺文,因緣殊勝,要發願行勝行心。 何謂勝行心?等心、勝心、深心。(P.109) 等心亦即眾生平等心。 勝心是不懈怠。 深心則是要深入。(P.109-110),一切都在一念心,要保持勝妙的好心,就要常常起懺悔心。 改過就是懺悔,懺悔即清淨,懂得懺悔,三障煩惱就能消滅。(P.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