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礼貌教育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642543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貌教育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礼貌教育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礼貌教育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礼貌教育案例分析案例:涛涛今年 8 岁,学习成绩挺好,只是有些不懂礼貌。例如,家里来客人从不主动打招呼,从不会说“谢谢”。父母有时也想批评孩子,但觉得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的不过是小事,不想“委屈”孩子,仍然对涛涛宠爱有加。一天,父亲带涛涛去参加一个比较正式的晚宴,才发现孩子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别人还没入席,涛涛先一屁股坐在正中位,旁若无人地吆喝服务员要可乐。菜一上桌就伸筷子去夹,等到上龙虾这道菜时,因为是涛涛最爱吃的,他竟然整盘端到自己面前,就像在家里一样。虽然来客们都说“没关系,没关系”,但父亲还是看到了鄙夷的目光,觉得如坐针毡,难堪得要命,觉得很丢脸。“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如果不想“委屈

2、”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让父母委屈。让孩子学会做现代文明人,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 那么礼仪教育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呢?1、家长示范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日常言行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模仿他人的言行是未成年人的普遍的行为特征。“言教不如身教”是古今中外通用的教子名言。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做人不能有双重标准。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的某种不规行为正是他的父母做过的事,做父母的再来批评孩子的这种不端行为,孩子会服气吗?性子刚烈的孩子可能会当面反击:“这是你们教的!”这时,即使父母送他几个耳光,打他一顿屁股,孩子也许会经不起皮肉之苦而暂停反击,但内心会仍然不服,甚至会从此鄙视父母的人格和怨恨父母的暴虐

3、。在中国的不少城市,人们往往会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做父母的怂恿自己的孩子抢占坐位,或者父母抢占两三个坐位让孩子落座,对孕妇、老人、残疾人的困难视若无睹;在公园里,草坪上树有“游人请勿践踏”的告示牌,但做父母的视而不见,领着自己的孩子进入草坪任意糟蹋,或偷摘鲜花供孩子玩耍。父母是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孩子年幼时,其举止行为主要是受父母的影响。我们都不愿自己的孩子举止粗鲁,那么父母首先必须自己举止文明。文明的父母才能培养孩子彬彬有理的风度气质和恰当得体的言谈举止。孩子年幼时尚不能判断人们行为文雅与粗俗,孩子最初是从家长的行为习惯中学习待人接物的,那么这时教育孩子的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以身作则

4、。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一个正确的示范胜过十次“谆谆教诲”。孩子会无意中从家长迎送客人、陪客人谈话、陪客人吃饭的举止言谈中学会怎样为客人开门,请客人入室,为客人倒茶,倾听客人说话,为客人敬酒,就学会了“在特定的场所中有合适的举止谈吐”。 2、热情鼓励表扬多于批评。孩子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不是指责训斥出来的,而是鼓励夸奖出来的。鼓励,是促使孩子自动自觉地去实施某种行为;支使,是靠权威迫使孩子实施某种行为。聪明的家长在培养孩子礼仪习惯时必采用鼓励的方法。例如:在老人的生日晚宴上父母对 10 岁的孩子作出表扬:孩子,你今晚表现很好!知道把刚上来的菜先放到爷爷奶奶跟前,爸爸妈妈很高兴!但是如果你在吃蛋

5、糕后把嘴边擦干净再吃别的东西,那就更好了。父母要为孩子的行为举止定下简易的标准,孩子如果做到了,父母应报之以微笑,或口头表扬,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好的习惯在礼仪教育方面,父母如果只会批评、指责、埋怨、挖苦孩子,往往会使孩子对礼仪由厌烦到不屑一顾,对礼仪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的人际交往缺乏自信。我们要让孩子觉得:懂得礼仪,会经常被人称赞,获得别人的好感,自己心里也美滋滋的。当孩子向家长要糖果或玩具时,家长要让孩子说“请”,否则,无论孩子怎样哭闹,都不予理睬;孩子拿到玩具时,又要要求孩子说“谢谢”,否则就把玩具重新拿回去。孩子做到了,就要给予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习惯。礼仪教育,应充满乐趣,应

6、有典型的示范、温和的提醒、及时的鼓励。 3、环境熏陶耳闻不如眼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孩子礼仪习惯的养成与孩子成长环境的影响熏陶密切相关。良好的礼仪习惯,文明的处事行为,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它是靠长期的教育和熏陶才逐渐形成的。从礼仪知识的传授到形成文明礼仪的自觉行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完成这个渐进过程需要教育的推动力和环境的感染力。礼仪教育是提高孩子对礼仪规范的理性认识,环境熏陶是给孩子提供礼仪示范。二者结合,才能把礼仪规范标准内化为孩子自己自觉行为。三代同堂的家庭对于孩子成长是有利的。因为孩子经常感触到父母“敬老”的示范。经常有客人来访的家庭对于孩子成

7、长是有利的。因为孩子经常感触到父母礼貌待客的示范。家长如果到朋友、亲戚家做客,不妨带上孩子,让孩子亲历一下别人是如何接待自己的。有些父母常常把孩子置于只适宜于成人的环境当中,成人在一起打麻将、喝酒、乱侃胡聊,脏话连篇,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不仅学不到文明的举止,反而会受其负面影响。而事后发现孩子举止言谈不文明、不礼貌时,又来责怪孩子,或对孩子大发雷霆,这都是应该注意的。 4、参与实践由“ 知” 上升到 “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主能力和交际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凡是自主能力强的孩子,其社交能力也比较强。孩子的这些处事本领、交际能力、礼仪习惯,需要经历一个由“知” 到 “行”

8、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让孩子从小就参加接待客人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礼貌待客的好习惯。在参与接待客人的过程中,孩子会亲身体会到自己和客人的地位不同,自然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会在言谈举止方面比平时更加用心。这实际上是给孩子提供了一次礼貌待客的实习机会,如果得到客人的称赞,孩子会油然而生一种满足感。孩子最初是不会接待客人的,这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在客人尚未到来之前,应让孩子知道来的是什么客人,他与父母、与自己是什么关系,该如何称呼,使孩子在心理上作好接待客人的准备。父母可以让孩子与自己一起做接待客人的准备工作。如打扫房间,采购糖果烟酒,共同创造一个欢迎客人的气氛。客人来了以后,父母可以

9、让孩子与家长共同招待客人,或让孩子帮助父母招待其中的一位小客人。请客人入座,给客人倒茶,还可以让孩子主动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给小客人玩。孩子要大大方方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当大人谈话时孩子不要随便插嘴。当客人走后,父母要给孩子的表现做出评价,多表扬,多鼓励,适当指出其不足之处。经过几次这样的实习,孩子的“接待经验” 就会逐渐丰富, “接待能力”就会逐渐提高。5、利用机会家庭生日聚会,让孩子学会做主人。过生日是人一生中的大事之一。每一个家庭的每一年中都要有过生日的活动:为爷爷奶奶过生日,为爸爸妈妈过生日,孩子过生日等。过生日的活动中有许多礼仪,所以过生日活动也是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好机会。我认为,选择

10、这一活动形式时,可以选择家庭中任何人的生日,但第一次可以选择孩子自己的生日,这样可能会引起孩子的特别的关注和兴趣。父母可以在这一天让孩子全面负责接待、迎送客人的工作,使他在实践中培养起礼仪习惯。父母要帮助孩子策划这一天活动安排,教给孩子在这一活动中的礼仪知识。下面的内容是这一活动的礼仪常识,可供孩子参考:(1)在大门口欢迎客人,把客人领进室内,并介绍他们与所有人认识。每次去迎接新的客人,小客人都要因“失陪”而请求已到客人的原谅。不管大人还是小孩,他都要去迎接。要主动提出为客人拿外衣,要等客人把礼物送给自己时自己才可以去拿。接过礼物时要说“谢谢”,并把它和别的礼物放在一起,等过后一起打开。(2)

11、每打开一份客人的礼物都要说“谢谢”,并表示喜欢。但不要说某某礼物你最喜欢。不要评论礼物价格的贵贱。(3)生日宴会上如果有长辈,要让长辈先入座,并坐上座。(4)生日活动如果有游戏活动,一定要考虑到让每个客人都能参与,如果客人中有残疾者,尤其要注意不要使残疾者尴尬难堪。(5)如果有些客人必须提前离开,主人要把他送到门口,并再次表示感谢。6、寻找机会参加朋友聚会,让孩子学会做客人。出席别人家的聚会,到别人家做客,也是让孩子接受礼仪实践的很好机会,所以,父母可以有选择地带领孩子参加一些亲戚朋友邀请的各种聚会,以便他们把礼仪知识付诸实践。以下内容是作为客人的一些礼仪常识,可供孩子们参考。(1)在接到邀请(口头邀请或请柬)后,要给对方回复,并告诉主人乐意参加之意。(2)到达聚会地点时,要向对方及家人打招呼。(3)当主人介绍你与某人相认识时,你要向其人问好,并尽可能记住人家的名字。(4)宴会开始,要等待菜上齐了,主人宣布宴会开始时再动筷子。(5)吃饭时,不要把盘子里的菜翻来翻去,挑挑拣拣,不要把自己的小碗堆得满满的,不要有“ 抢食 ”的样子。(6)吃饭时既不要一声不吭,也不要大声喧哗,要吃中有谈,谈中有吃。吃饭时嘴巴发出的声音不要太大,要保持“吃相” 的文明。(7)聚会结束时,要向主人及其家人道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