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翼云山下的璀璨明珠袁文达山亭区东北部的翼云山,耸立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镶嵌其间的一颗璀璨明珠石嘴子水库,格外引人注目。它,始建于1970 年,总库容 2394 万立方米。584 米长的土石坝犹如一只长臂,将波光粼粼的浩淼之水揽抱在怀中。库区绿野满山,果树遍布。阳春三月,百花吐艳,蜂蝶纷飞;夏秋之际,桃梨满坡,果实累累。如若有兴,泛舟碧波,群山倒影,水天相连,鱼虾欢腾,生趣盎然,如诗如画,令人陶醉。一石嘴子水库原是滕县修建的,当时那一带,群山林立,层峦叠嶂,每逢汛期,水翻滚而下,白白流走,使挂在山坡岭头上的土地更加贫膺。三日不雨小旱,十日不雨大旱,当地群众“滴水贵如油,天天为水愁”的日子何时
2、休!滕县县委、县政府急山区人民之所急,想山区人民之所想,为农业增产添后劲,解决山区人民用水之难,于 1970 年作出决定,在辛召乡石嘴子村一带修建水库,拦蓄十字河北支之水(控制流域面积 49.5 平方公里) ,为民兴利除害。当初的工程是边设计边施工,1970 年 11 月开工时,尚未搞出设计,南四湖流域工程局以71第 31 号文,向山东省水利厅转报了滕县石嘴子水库设计,1972 年 2 月,省水利厅以72水设字第 5 号文批准列入基建项目,主坝为浆砌石重力坝,副坝为均质土坝。开2工之前,成立了石嘴子水库施工指挥部,调集了山亭公社 5000 名民工,兵分两路,一路开赴采石场,采石备料;一路开赴大
3、坝工地,进行清基。施工队伍进入战场,安营扎寨,拉开了兴建石嘴子水库的序幕。参加水库施工的民工,按民兵建制成立了团、营、连、排组织。为使工程顺利进行,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县指挥部召开了包括由各级干部参加的战前动员大会,县指挥部总指挥作了动员报告,他从工程兴建的意义、任务、工程质量的要求到施工安全等方面作了全面部署和安排,使各级指挥首先从思想上有足够的认识,对工程有了全面了解,各路参战大军都明确了主攻方向,为修建水库奠定了思想基础。根据石料资源情况,附近两座山上石料盖顶厚出料少,只安排少量民工采石砸石子,其余均在 4 公里以外的前安西山,幸福庄后山,此为采石备料的主要场地。石场上漫山遍野,红旗招展
4、,锤錾叮当,号声阵阵,炮声隆隆,演奏出一支有声有色的采石交响曲。为了解决石料用量大、采石任务重的矛盾,指挥部组织能工巧匠开展了“父教子,兄教弟,师傅带徒弟”活动,从而迅速扩大了采石技术队伍。指挥部还组建了石场验收组,有专业人员逐块验收,然后人推车拉,源源不断地运往水库施工工地。水库大坝坝址清基是整个工程的关键部位,任务重,要求高。坝基必须是完整的新鲜岩石。主河槽以东为均质土坝,要清除杂草、树根,浅层耕作土壤在坝中心挖出截渗齿槽。而主河槽以西为浆砌石重力坝,大坝的轴线上也必须开挖出截渗齿槽,在当时的3技术条件下,可谓难度之大。为确保安全,采取定时放炮,其余时间打眼、运碴,就这样凭着人抬车拉,硬是
5、打下了清基这一仗。坝址清基完成后,先后进行回填。为了少占用库区群众的土地,土塘尽量选择在库区淹没水位以下。由于工程集中,施工人员密度大,在全部人力运输的情况下,修好运输道路,是提高工效的关键。道路要规划好、修好,尽可能地避免交叉,往返道路要分开。在坡度大的路段,还安上了拉坡器辅助拉坡。运土的民工们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如织布的梭子在 80 米长的斜坡上来回穿行。在坝顶上的民工,平土打夯,各负其责,夯声笑声,此起彼伏,整个工地热火朝天,展现出一幅战天斗地的壮丽画卷。质量检查人员严把倒土关,上坝前检查土质、杂质和水分,不合格的不准上坝。倒土后迅速整平,达到标准要求。行夯套打,夯花交压,夯实后再行检查
6、,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倒土工序。就这样一层层、一夯夯地筑成了拦水巨臂。石坝上的回填,首先在主河槽进行,施工前先将基础岩面凿毛,再将水泥浆涂抹表面,铺上座灰砌石回填。整个施工现场,和灰的、运料的、砌石的有条不紊,分工明确,忙而不乱,紧张有序。灌浆的紧跟其后,一桶桶、一筐筐水泥浆抬到坝上,灌入缝中,逐缝震捣,料石分层上线,排行错缝。坝面分片找平后,沙子石子随之进场,回填截渗槽内的防渗混凝土。先将岩石凿毛、清刷,然后浇筑,一气呵成。拌和的、震捣的、运料的,一切工序都靠人工操作。从早到晚除吃饭外,全力施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经常是日落西4山,仍挑灯夜战,表现出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英雄气概。经过广大指战员
7、夜以继日的奋战,第一期工程土坝筑到 198 米高(设计高度 213 米) ,浆砌石坝最高段高程为 194 米。这时考虑到浆砌重力坝技术性强,任务艰巨,原料场地又远,仅由一个公社施工有较大困难,于是,在 1993 年春,县委县政府决定调集店子、冯卯、水泉、桑村、辛召、徐庄等 6 个公社的民工,共同参加施工,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这样,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当年基本完成了土坝填筑工程,浆砌石坝最低的主河槽坝段高程达到 199.5 米。工程的进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天,质量检查人员在石砌坝面上发现数条裂缝,主要集中在截渗混凝土前后。据当时分析,是因工程上马仓促,对砌石坝址未进行钻探普查,施工中又没进行帷幕
8、灌浆。从清基看,坝基大部分为细晶花岗岩,节理发育,岩层异常复杂,岩层风化与半风化相互变压,有的垂直裂缝张开,大部分有充填泥沙,局部有空缝,蓄水后很可能在高压水流作用下液化流失,形成流水通道,出现渗透变形,危及工程安全。当时由于受极左思潮影响,存有重进度轻质量现象,经再三强调仍未能扭转,直到 6 月底国家水利部王司长、省水利厅张厅长到工地检查时,才停止施工。随后,省市水利厅(局)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工地调查研究,确定必须进行基础处理,才能继续施工。具体采取帷幕灌浆措施,以期减少扬压力和渗透力,增加稳定性。对个别坝段砌石不密不实的,进行坝体补强灌浆。帷幕灌浆是在截渗体前,单排三序孔水泥帷幕灌浆
9、,孔距 3 米,5机钻钻孔深入基岩 15 米。每孔分段灌浆,段长 5 米左右,灌完后检查钻孔和灌浆效果。对于坝体补强灌浆,在截渗槽后布 27 个机钻孔,深达基岩 2 米,其余采用风钻钻孔,孔深 5-8 米。为切实搞好灌浆工程,指挥部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到河北学习取经,自制了搅拌桶、灌浆管等施工设备,添购了泥浆泵、风钻,调集济宁、滕县机井队的钻机、空压机。机架耸立坝顶,钻透砌体,深入基岩;灌浆管按要求安装卡好,泥浆泵从搅拌桶内吸进水泥浆,源源不断地压入灌浆管,灌入孔内,并将未渗入岩体的水泥浆返回搅拌桶内。如此往复,浆液由稀变浓,逐级进行。每级浆液待吸入量稳定并持续 1 小时以上,方可更换,直到最浓一
10、级为止。从初始灌浆,到 1975 年 7 月 30 日结束,共钻灌浆孔 1432 个,进尺 4162.37 米,消耗水泥 1077.35 吨,投资 62 万元。1975 年冬重新开始坝体砌垒,19771978 年又开挖溢洪道,1978 年 9 月主体工程基本完成,1981 年又修建了启闭机房、栏杆、避雷针等附属设施。放水洞上未设竖井,采用悬臂式启闭机房,伸出大坝 2.5 米。浆砌重力坝上的避雷针采用全钢管焊接,土坝上避雷针采用电线杆上接钢管,石坝顶安装了钢管焊接的栏杆。由于这座水库在尚未竣工前便蓄水使用,故存在一些遗留问题,诸如在施工过程中,把折线型轴线改为直线,造成大坝坡度不一致,一些接头处
11、的衔接点没有处理好,护坡石料有的质量差,砌石扣接不严密等,这些无疑影响工程的使用与安全。1987 年,上级决定对土坝坝坡进行翻修护砌,同时解决溢洪后与外界相隔而无法进行防6洪抢险的矛盾。为了不影响工程安全渡汛,5 月底,山亭区区政府研究决定,由水泉、山亭及辛召三个乡镇组织施工。水泉、山亭两个乡镇负责迎水面 0500 以西部分,0+500 以东及坝顶由水利服务公司施工,背水坡(戗台以上)由辛召负责施工。迎水坡原计划翻修戗台以上部分,为了保证水位活动频繁的坝段的安全,施工中决定延伸到高程 197 米。坝坡在基本维持原状的情况下进行局部调整,坡面为平面和扭曲面相结合,背水坡亦如此考虑。坝顶两侧坝肩浆
12、砌粗料石宽 0.3 米,高出坝顶 0.25 米,中间部分衬砌 0.4 米厚水泥沙浆砌块石,0.1 米混凝土封顶,高程为 213.40 米。由于工地狭窄,迎水坡和背水坡错开施工,先做迎水坡工程。水泉、山亭二乡镇将坝西粗料石备料任务分配到管区,落实到户。工程技术人员组成验收小组,严格把关,合格的石料放行进场,不合格的放在场外,加工成合格料才能进场,这样,凡是粗料石都达到了较高的标准。为了翻修后不再发生沉陷,确保坡面平整,故低于沙垫层以下的地方一律回填沙子或小碎石,找平后再上沙子石子垫层,最后才是砌石护坡。施工中采用纵横双向挂线,分层上线,相互错压,缝宽 1.5厘米左右,不垫不塞,底部用石子垫稳。送
13、料的,机拉人送,从四面八方涌向工地;砌石师傅带着小抓钩、锤錾、铁撬等工具,选石抬料,精心操作;工程技术人员,严密组织施工,随时检查护坡面的整体平整性、砌石的稳固程度及砌缝标准要求,严格分层上线,确保工程质量。8 月中旬终于完成了迎水坡工程。同时开始了背水坡的翻修施工,经过近 1 个月的紧张施工,背水坡工程亦相继告捷。7紧接着坝顶工程施工,金秋十月初,整个坝坡翻修工程胜利竣工。至此,大坝达到了较高标准。1988 年,经过专家勘察论证,在确保水库安全的前提下,决定在溢洪道上修建迷宫堰,使兴利水位恢复到 208 米。水库蓄水量增加 610 万立方米。迷宫堰工程是一项新型的水利科技推广项目,这种堰的前
14、沿比传统直线堰增长几倍甚至十几倍,在溢洪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过水能力较直线堰大得多,尤其在低水头时,更为突出。这是一种薄壁结构的建筑物,工程简单,工程量少,造价低,为直线堰的 3040。对于泄水前沿有限的水库溢洪道,采用迷宫堰作为泄水的手段,可以不用闸的控制,而在溢流水头较小的情况下,具有很大的泄水能力,不仅提高兴利水位,还能满足防洪水位的要求。石嘴子水库溢洪道的地形和地质条件都比较适宜,利用已开挖的明槽建迷宫堰,易于施工,节省投资,收益更大。经省市水利科技人员反复论证,决定采用迷宫堰方案进行设计。这一新的科学成果,仅为传统建闸投资的 32,花钱少收益大,何乐而不为!工程从 1991 年 3 月
15、中旬动工,同年 6 月底完成主体工程,堰宽 56 米,堰高 4 米,分 7 个宫,设计泄量 550 立方米每秒,1992年春完成工作桥,不仅较好地发挥了水库的综合效益,而且极大地方便了库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四石嘴子水库发电站位于放水洞出口处,1978 年 6 月动工兴建,8同年 12 月完成土建工程,1979 年先后安装 AL300,WJ-50 型水轮发电机两台,1979 年 8 月竣工并网发电。因机组是省水利厅库存物资,并非根据电站的需求而选择的。机组设计水头高,最低要求 10 米,而实际水头在 11 米左右,这就使机组长期在低水头情况下运行,最大发电流量 1.14 立方米每秒,与农业灌溉要
16、求大流量相矛盾。机组安装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因此达不到小水电安装要求,故造成轴承发热而无法修复。如果更换成低水头大流量的水轮机,还需投资 40 万元改建厂房,由于财力不足,更换设备有困难,故决定利用原机组进行改造。在陕西省水利厅的协助下,与西北电力职工大学取得联系,他们派来两位教授实地考察,经过对电站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论证,确定进行叶轮修割、增加尾水管长度两项技术改造。机组改造于 1991 年 12 月开始,西北电力职工大学派来了 5 名专业技术人员,水库派员混合组成电站水轮机改造队伍。机组因年久失修,故全部进行拆装整修。将发动机底座打磨调整,使之与水轮机大轴的同心度相符合;将水轮机叶轮
17、加以修整,增加开度,加大过水流量。检修中发现尾水管淹没不够,造成发电机振荡不稳定,故又将尾水管加长了 0.7 米,以提高尾水管的真空度,从而清除了机组的不稳定现象。还有原机组采用自励恒压励磁器,其电压调节范围窄,并网运行时常出现倒吃系统无功电的情况,甚至无法稳定运行,严重影响了机组的安全和效益,机组又改换安装了 ZLT 系列的励磁调节器。经过上述技术改造之后,当库水位达到 205 米以上9时,机组完全达到设计功率,而且运行稳定。正常年份计划发电量33 万千瓦时。石嘴子水库先天不足,管理体制又几经变更,经过 20 余年的兴建配套,逐步得以完善,发挥综合效益。其间共完成大坝、溢洪道、放水洞、水电站、防汛路和库区交通路等 6 项大工程,工程量 55.7万立方米,工日 195 万个,投资 546.7 万元,使这颗镶嵌在鲁南山区的明珠,更加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