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爱莲说课前预习作者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年)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 “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 。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 ”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
2、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 , “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 。 “人极”即“诚” , “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只有
3、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 ,宦业“过人” ,尤有“山林之志” ,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 、 易通作了注解。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 ,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
4、、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 ,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 ,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他从小信古好义, “以名节自砥砺” 。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
5、的莲花,口诵爱莲说 。自此莲池名震遐迩。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 。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 。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写作背景2宋熙宁四年(公元 1071 年) ,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6、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 岁) ,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 ,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 1179 年) ,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7、莲而不妖” ,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 ,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