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世纪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607465 上传时间:2019-07-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世纪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世纪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世纪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世纪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世纪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注:此名词解释是根据以前发过的一版名词解释节选出中世纪部分编成的。为方便大家复习,现进行共享。有关老师上课所提到的中西贸易、文艺复兴等问题,这里并没有涉及,请大家自行整理。)君士坦丁 罗马帝国皇帝,(306-337 年在位)在 305 年戴克里先退位后,经过一番混战后登上帝位。他废止了“四帝共治制”,使自己成为唯一的奥古斯都,从而真正实行了君主专制。他将军事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并将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到东方的拜占廷,取名君士坦丁堡。维护奴隶制,并力图把隶农降到和奴隶相似的地位。313 年他颁布了“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存在的合法性。 米兰敕令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兰

2、发布的宽容基督教的敕令。313 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合力征服罗马帝国东部,并与李锡尼在米兰达成协议,签署米兰敕令,停止迫害基督教。宣布罗马帝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要求各地归还被没收的教产。至此,初步奠定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查士丁尼 527565 年在位,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极力维护奴隶制度,加强军队和政府官僚机构,并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辉煌,532 年镇压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义,编纂罗马民法汇编,对外大肆用兵,先后灭掉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占领北非、意大利、科西嘉、西西里和伊比里亚半岛的南部。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重修君士坦丁堡并修建了圣索非亚大教堂。查士丁尼统治时代是

3、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 罗马民法大全 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律的总称。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于 528 年下令编纂,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巩固帝位、突出君权是这部法学文献的基本宗旨,宣扬皇帝意志、承认阶级差别、保护私有财产。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欧洲各国法律产生巨大影响。 希拉克略 拜占庭帝国皇帝,602 年,多瑙河边防军在百夫长福卡斯领导下发动叛乱,一举攻陷君士坦丁堡,处死皇帝。非洲总督希拉克略举兵反击,经过 8 年内战,在元老院的支持下,希拉克略最后胜利,登上王位,开创了希拉克略王朝(610711)的百年统治。在位时实行军区制改革,将

4、以前局部实行的军区制在整个帝国推行起来;建立军役和封建义务合一的军事屯田制;大批动用教产,利用教会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号召全国军民进行“圣战”,以打败异教徒和敢于入侵之敌。 保罗派 拜占庭帝国的一支反抗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的异端教派。早在 7 世纪已经产生,在 8、9 世纪广泛传播于城乡各地。活动中心在小亚细亚东部地区。其基本群众是农民,也有部分城市贫民和奴隶参加。其主张恶善二元论,主张取消教阶制,简化宗教仪式,废除偶像崇拜,恢复早期基督教的平等。保罗派是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反教会纲领的社会民主派。他们积极参加圣像破坏运动,是农民反对农奴化的一种形式。827 年被镇压,其信徒逃散世界各地,其思想种子也

5、被带到欧洲许多国家。 马其顿王朝 拜占庭历史上第二个“黄金时代”(8671056 )。期间加强了封建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拜占庭对阿拉伯人的战争处于有利地位。10 世纪初夺占了叙利亚北部地区,10 世纪后半期又恢复了克里特、塞浦路斯和罗得岛等岛屿。阿拉伯人对拜占庭的威胁大为缓和。 普洛尼亚制 拜占庭帝国的监领地制度,又称“恩准制”,与法兰克的采邑制相似。科穆宁(10811185)王朝时期确立。即政府将国家的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监领主必须为国家服役,并按监领地的大小提供相应的兵员为国家服役。监领主同时也拥有对监领地上的农民的支配权。农民必须向监领主缴纳租税,并服劳役。

6、因此,在监领地制形成的同时,自由农民也成为了依附农,拜占庭的封建化也宣告完成。后来监领主又取得领地的行政和司法权。监领地变成封闭型的封建大地产。普洛尼亚制的实施暂时加强了国家和军队的实力,但也潜伏着离心的倾向,导致分裂割据的加剧。立奥三世 拜占庭帝国皇帝。 8 世纪初,阿拉伯人对拜占庭又发动新的进攻。皇帝狄奥多西三世素手无策,但小亚军区督军立奥击败了敌人的进攻。于是立奥强迫皇帝退位,自己登上了皇帝宝座,称立奥三世(717741)。从此开始了伊苏里亚王朝的统治。717 718 年,他曾巧妙的利用 “希腊火”粉碎了阿拉伯人对首都的围攻。立奥三世竭力整顿租税的征收,改善帝国财政状况;加强和完善军区制

7、。从 726 年起宣布反对圣像崇拜,掀起一个全社会破坏圣像运动。 普罗科匹厄斯 查士丁尼时代杰出的历史学家(约 500565)。留有三部著作:战争、建筑、秘史,他是垂训史观的真正体现者。他在古典文化方面造诣颇深,其作品风格和表现形式都模仿古典史家的作品。但其作品与前人一样,多失之于轻信,荒疏于考证。他相信一切事件的进程都是命运决定的。归根结底,他是一个宿命论者。 圣像破坏运动 89 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7 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

8、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利奥三世于 726 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 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 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 843 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东正教 又自称“正教”,意思是正宗教会,是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部教会。正教否认罗马教皇有高出其他主教的地位和权力,主张除主教以外的其他教士均可婚娶,在教义上与天主教略有分歧。515 世纪时,东正教直接受拜占

9、建帝国控制,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因为宗教仪上都用希腊语,故东正教也称希腊正教。十六世纪末,东正教在莫斯科设立大主教后,又逐渐形成使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受沙皇政府控制。至十八世纪,东欧有些国家的东正教教徒宣告在行政上对君士坦丁堡独立。东正教流行范围主要是东欧,即东欧的希腊语和斯拉夫语地区。 八、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 穆罕默德 (约 573632 年)伊斯兰教创始人。出生于麦加城古莱西部落哈希姆族的一个没落商人贵族家庭。610 年开始在麦加传教,622 年开始“徒志”迁往雅特里布城(麦地纳),并组建起穆斯林公社。624 年他成功组织了伯得尔战役,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和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

10、。627 年,他以掘壕坚守之策,挫败了麦加万人大军对麦地那城的围攻。630 年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倭马亚贵族归顺投降。通过多方努力,最终使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历程。 古兰经 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和社会政策都反映其中。共 114 章,6236 节,记载了穆罕默德在 23 年的传教过程中所颁布的经文。其中内容包括: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同阿拉伯半岛的多神教和犹太教进行斗争的记述;以信仰一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信条;针对阿拉伯社会情况所提出的宗教制度和社会主张;为了传教需要而引用的一些流行于阿拉伯社会的故事和传说。因此,它不仅是

11、宗教经典,而且是政治文献,是阿拉伯国家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既是伊斯兰教精神的神圣源泉,也是阿拉伯社会是政治、经济、司法、军事体制的理论基石。 穆斯林公社 穆斯林公社是阿拉伯语“乌马”的意译,公元 622 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的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原初形态。622 年 9 月,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因遭受倭马亚家族苏非扬一派的反对,率领一批亲信出走麦地那。这批迁来的穆斯林称为“迁土” ,麦地那原地的穆斯林称为“辅土”。穆罕默德将他们组织起来,建立一个称为“乌马”的穆斯林公社,制定“麦地那宪章”,打破各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公社成员以兄弟姐妹相称。穆斯林公社既是宗教组织,又是军事和行政组

12、织,穆罕默德以安拉使者的身份集宗教、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为公社最高首脑。穆斯林公社奠定了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体制的基础。 哈里发国家 哈里发政权体制的阿拉伯封建神权国家。632 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死后,其继任者称“哈里发” ,意为安拉使者的继承人。哈里发作为安拉使者的继承者,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权威,他集宗教、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是封建神权的专制君主。这种哈里发政权体制,史称哈里发国家。1055 年,塞尔柱突厥人控制了阿拉伯帝国实权,哈里发的军政大权为素丹取代,只保留宗教首领的地位,此后哈里发政权体制基本消失。 什叶派 与逊尼派并列为伊斯兰教两大教派之一。穆罕默德死后,该派认为只有出

13、身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者即伊玛目(永无错误的“超人”),并认为末代伊玛目隐遁,将来以救世主身份再现。经典除古兰经外另有“圣训 ”,崇拜圣徒和圣墓,允许临时婚姻,重视阿术拉节。曾在一些国家掌握政权,如也门的栽德王朝、埃及的法蒂玛王朝。1502 年被伊朗定为国教,延续至今。由于对伊玛目认识的不同,分裂为栽德派、七伊玛目派和十二伊玛目派等支派。 逊尼派 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在宗教上,该派除了尊奉古兰经外,还按六部“圣训集” 建立自己的学说。在政治上,它承认最初四代哈里发皆为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者。在倭马亚王朝时,逊尼派拥护当权派的统治,代表了叙利亚的阿拉伯贵

14、族的利益。其后又反映了各个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当权集团的利益和愿望,得到历代哈里发及其政府的支持,发展较快。世界上的穆斯林多为逊尼派。 倭马亚王朝 661 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夺取了哈里发的权位,开始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661750 年),定都大马士革。此后哈里发不再由选举产生,而由倭马亚家族世袭。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籍称为“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初年,主要致力于镇压反对派,巩固统治。而后在“圣战”的口号下继续大规模的扩张。到 8 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疆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750 年被国内人民起义所灭。 阿拔斯王朝 阿拉伯帝国王朝。750 年伊拉克大贵族阿拔斯夺取国内起义军的胜利果

15、实建立了阿拔斯王朝(750 1258 年),762 年迁都巴格达。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籍称“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时期,帝国中心东移。最初的百余年内,由于对外停止征服,社会比较安定,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政治也日益稳定,文化繁荣昌盛,是阿拉伯帝国的黄金时代。1258 年,蒙古军攻陷巴格达,杀了哈里发,阿拉伯帝国最后灭亡。 伊克塔 阿拉伯语“Iqta” 的音译,意为“分割”。系指阿拉伯帝国赐予行政和军事官员作为俸禄收入来源的土地。泛指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封建土地制度。伊克塔制始于四大哈里发时期,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前期日益盛行。伊克塔制与同时代的西欧的采邑制不同,虽然也以服役为条件,但不是

16、封建等级的世袭领地。伊克塔由哈里发或苏丹直接封授,伊克塔封建主有权向所领农民征收赋税,但无土地所有权,并须向国家缴纳什叶税。伊克塔封建主一般不住在封地,而是委托代理人管理土地。伊克塔的规模大小不等,哈里发家族和行省总督拥有很多伊克塔。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伊克塔逐渐变为世袭,转为私有。伊克塔制亦流行于中亚、印度等地的伊斯兰国家。 徙志 公元 613 年,穆罕默德开始公开传教。麦加的部落贵族把他视一种威胁,因此多方迫害伊斯兰教徒。公元 622 年,穆罕默德及其门徒被迫出走到麦加以北 200 公里的麦地那,并考虑在那里建立神权国家。 伊斯兰教将这一历史事件称为“徙志”,这是穆罕默德一生中的转折点。他

17、在麦加只有少数的信徒,但在麦地那,伊斯兰教的力量得到迅速发展。穆罕默德依靠这支力量,与麦加贵族进行斗争。630 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麦加贵族被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权威。 五功 是伊斯兰教的宗教义务内容之一,包括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念功,即背诵“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拜功,每天朝麦加方向拜 5 次(破晓,中午,下午,日落,晚上);斋功,每年回历 9 月斋戒一个月,斋戒期间只能每天日落的时候进食;课功,每个穆斯林每年缴纳财产的 2.5为捐税;朝功,每个穆斯林一生中至少要到麦加朝拜一次。 帝制不可避免,但憎恨阴险暴虐的专制君主,厌恶元老们的奴颜婢膝。 九

18、、欧洲基督教文明 墨洛温王朝 法兰克王国的王朝。481 年,萨利克部落首领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因其出身于墨洛温家族,故称墨洛温王朝(481751 )。建国后,克洛维率领部众,不断扩张。克洛维死后,法兰克即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751 年被加洛林王朝取代。 萨利克法典 5 世纪时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墨洛温王朝的创始人克洛维统治后期(约 507511) 颁布的。它在克洛维的后继人统治时期曾两度被重新颁布,而在加洛林王朝统治时期又经反复修改和系统化。萨利克法典主要是一部刑法典和程序法典,列举了各种违法犯罪应科处的赔偿金。但它也包括一些民法的法令,其中有一章宣布女儿不得继承土地。16 世纪时,这一章

19、被错误地引来作为妇女不能继承王位这一现行法律推定的权威依据。 查理马特改革 法兰克王国的一次改革。715 年,查理继承父职出任宫相后,各地贵族蠢蠢欲动,王国内部再呈分裂之势,外族势力也乘虚而入,战火四燃。为挽救时局,加强中央权威,查理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以强力征用贵族和教会的土地,以服骑兵役为条件的采邑分封代替以往无条件的土地封赐,组建起以中小贵族和上层自由民为主的强大骑兵武装,史称查理马特改革。通过这一改革,削弱了地方贵族的势力,加强了法兰克王国的军事实力。而且采邑是连带土地上的劳动者一起分封的,这就使劳动者更加固着在土地之上,加强了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促进了法兰克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加洛林

20、王朝 法兰克王国的王朝。751 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矮子丕平在贵族、尤其是教皇的支持下,废黜墨洛温国王,自己登上了王位,建立加洛林王朝。754 年,教皇又为其加冕。为了报答教皇,他征服了伦巴第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部分地区赠与教皇,从而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查理曼统治时期(768814),加洛林王朝的势力达到鼎盛。在此期间,法兰克封建化完成。814 年,查理曼死后,加洛林帝国即告分裂。843 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签定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 丕平献土 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矮子丕平献纳给教皇的土地。751 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矮子丕平在贵族、尤其是教皇的支持下,废黜墨洛温国王,自己登上了王位,建立加洛林王朝

21、。754 年,教皇又为其加冕。为了报答教皇,他征服了伦巴第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部分地区赠与教皇,从而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这一事件史称“丕平献土” 。 凡尔登条约 分割法兰克人的加洛林帝国的条约。这一条约是加洛林帝国瓦解的第一阶段,预示近代西欧国家的形成。840 年路易死后,爆发了公开的战争。路易的第三子日耳曼人路易联合查理攻击长兄皇帝罗退尔一世。罗退尔在丰特努瓦败北求和。843 年 8 月,在凡尔登达成协议,罗退尔仍保持帝号,获得中法兰西亚,即包括今比利时、尼德兰、德国西部、法国东部、瑞士和意大利大部的一个狭长地带。日耳曼人路易获得东法兰西亚,即莱茵河以东的地区。查理获得西法兰西亚,即今法国的

22、剩余部分。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日后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 3 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查理帝国 法兰克王国查理曼统治时期。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代君主查理在位时期,率领封建主四处征伐,建立起一个与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相当的帝国。800 年圣诞节,罗马教皇立奥三世在罗马的圣彼得堡教堂为查理加冕,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从此西方史书称查理为查理曼(查理大帝之意),把法兰克王国称为“查理帝国”或加洛林帝国。814 年,查理曼死后,帝国即告分裂。 特恩权 查里曼死后,恩地、委身更加普遍,王权衰落,国王不得不承认既定事实,颁布特恩权,规定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行政、司法等大权,国王的官员不得随意进入封建主的庄园。这样,

23、封建主的庄园成为独立的王国,采邑主成了封建主,自由农民丧失人身自由成为佃农,法兰克国家封建制度最终形成。 采邑制 查理马特时期改革土地制度,分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采邑;领地不能世袭 ,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以后大封建主纷纷效仿国王,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促进了自由农民农奴化,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封建庄园制 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

24、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 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封君封臣 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内容。11 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为缔结这种关系

25、有了教以前更为规范的仪式,即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一为“效忠”、二为“帮助” 、三为“劝告”。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主要是“保护” 和“维持” 封臣,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封君封臣关系与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相联系,一经缔结无论封臣还是封君都不能随意解除。封君封臣任何一方若不履行其义务,就可能导致封君封臣关系的破裂,酿成武装冲突。在西欧封建社会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封臣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办法。但封君在向封臣赐地并赋予其一定的义务的同时,也将土地上的统治权一并下放给了封臣,它使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浑然一体,构成西欧社会的领主权。封君封臣所奉行的

26、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养后代的制度,构成了“骑士制度”的主要内容。 君士坦丁恩赐 8 世纪天主教会伪造的文件。内称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身患麻风病,由教皇希尔维斯特一世行神迹治愈,并劝化他皈依基督教。君士坦丁大帝出于感激,于 324 年将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整个帝国西部的宗教和行政统治权授予希尔维斯特及其以后历代教皇,准其地位凌驾于其他大牧首之上。以此为根据,教皇与拜占庭皇帝和拜占庭大牧首进行了有力的斗争,导致西部天主教会的独立和教皇权的强大。15 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瓦拉证实这一文件系伪造。 什一税 一种宗教捐税。(1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向居民征收的一种宗教捐税。6 世纪时,基督教会利用圣经所载农牧

27、产品十分之一“属于上帝”的说法,向居民征收什一税。9 世纪查理大帝规定,缴纳什一税是法兰克王国每个居民的义务。10 世纪中叶,西欧各国普遍实行什一税。什一税分为大什一税(粮食)、小什一税(蔬菜)和血什一税(牲畜)三种,税额往往超过十分之一,是民众的一项沉重的负担。1789 年法国大革命后,陆续废除。(2 )中世纪伊斯兰国家对穆斯林规定缴纳的农业税、商业税和对非穆斯林的入境税,也称什一税。税率一般为百分之五到十。 克吕尼运动 10 世纪末11 世纪天主教会内部的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因以法国克吕尼修道院为中心,故名。10 至 11 世纪,罗马教廷势力衰微,教会私有化,教士堕落腐化。克吕尼修道院倡导改

28、革,主张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教士须过集体生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止教产私有化;禁止买卖圣职;要求独立,反对世俗统治者任命主教和修道院的叙任权等。该运动得到西欧各国修道院的响应并接受克吕尼修道院的领导。克吕尼运动得到罗马教廷的积极支持,教皇格利高利七世并亲自指导运动。该运动加强了教会,尤其是教皇的势力,从而引起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主教叙任权之争。 卡诺沙事件 中世纪德皇亨利四世向教皇请罪事件。1075 年,教皇格利高利七世宣称教权高于一切,世俗君主不得干预教皇选举和主教任职,打破了一百多年来皇帝批准教皇选举、任命主教的惯例。德皇亨利四世对此极为恼怒,双方斗争激烈。教皇宣布破门律,

29、开除亨利教籍,解除其臣民的效忠誓约,并煽动部分德国诸侯另立国王。亨利四世迫于形势,暂时屈服,前往意大利卡诺沙向教皇请罪,亨利四世在卡诺沙身披悔罪衣,赤足冒雪哀求三天,最终取得了教皇的谅解,恢复了教籍和统治权。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卡诺沙事件。 阿维农之囚 13081377 年,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 。14 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1303 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1308 年,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农

30、,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1377 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并和罗马教廷对立。从此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 天主教会大分裂 中世纪天主教会分裂事件(13781417 )。“阿维农之囚”后,教廷迁回罗马。由于亲法派和亲意派之间的矛盾,出现了两教皇并立的局面。西欧各国君主从各自政治利益出发,分别承认不同的教皇。法国、苏格兰、西班牙和南意大利拥奉阿维农教廷;英国、德国、意大利北部则支持罗马教廷。一般教徒莫衷一是,基督教世界一片混乱。1409 年后,甚至出现三个教皇鼎立。直到 1417 年选出教皇马丁五世后,才结束了长达 40 年的“ 天主教会大分裂”。但天主教会的世

31、俗权威大大下降了。 拉丁帝国 1204 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在其侵占的拜占庭帝国的土地上建立的封建国家。希腊人称西欧人为拉丁人,故名。拉丁帝国都君士坦丁堡,版图包括拜占庭帝国领土的大部分地区。其帝国的统治极不牢固,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和反对异民族的统治的斗争接连不断,帝国内部矛盾重重。1261 年,被拜占庭残余势力建立的尼西亚帝国推翻,拜占庭帝国恢复独立。但复国后的拜占庭帝国今非昔比,国势已大为削弱。 英诺森三世 (11981216)罗马教皇。在其任教皇时,教皇权势达到顶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教会管理制度。1215 年,他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确定基督教圣礼为洗礼、坚信礼、

32、婚礼、弥撒、忏悔、圣职授任礼和临终涂油礼七项,要求每个教徒每年至少向神甫忏悔一次,做弥撒一次。西欧基督徒的宗教生活大大规范化。1199 年,他曾向各地教会征税,教皇在全西欧范围内的征税权从此开始,教皇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他还曾迫使英王约翰纳贡称臣,干预德国皇位继承,组织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沃姆斯宗教协定 中世纪教权与王权斗争的产物。卡诺沙事件之后,皇帝与教皇争夺教会授职权的斗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1122 年,双方达成妥协,签定了沃姆斯宗教协定。把主教、修道院长的宗教权力平分为二,由教会和国王分别授予。根据协定,德国皇帝同意教会自由选举主教和其他高级神职人员,教皇同意在德国的选举应在皇帝或其代

33、表莅临下举行,遇有分歧由皇帝出面裁决。神职人员人选确定后,首先由皇帝授予权标,作为地上世俗权力的标志,接着,由教皇授予指环和牧仗,象征领地上的宗教权力。皇帝的神职授予权大为削弱。德国的主教叙任权之争至此告一段落。 教父哲学 西欧基督教哲学思想。4 5 世纪期间,以奥古斯丁、安布罗斯和杰罗姆 3 位杰出的神学家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形成,它改变了原始基督教在教义方面的混乱状况。在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认识上帝的原则下,教父哲学用新的柏拉图主义哲学来论证基督教教义,从而把神学和哲学结合起来,使之更加理论化、系统化;以“三位一体 ”的神学观念来为教权至上论提供理论依据。11 世纪后,被经院哲学取代。 经院哲学

34、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哲学思想的总称,因产生于教会学院(经院),故名。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经院哲学以圣经、教父著作和古代哲学为依据来论证神学,用形式逻辑和烦琐推理方法演绎出空洞的结论。将基督教神学的理论化、思辩化推向新的高度,建构起一个庞大而繁复的哲学化神学唯心论体系。被誉为“神学之王”的托马斯 阿奎那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著有神学大全,是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经院哲学轻视经验,反对实践,但有利于思辨思维的发展。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反映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14 世纪以后,经院哲学趋于衰落。 托马斯阿奎那 (12271274 年)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 神学之王

35、”,他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为了论证上帝的伟大。其所著神学大全被尊为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作为欧洲中世纪大学中的神学教材,长达数世纪之久。他提出了“宇宙秩序论”,对教会权威和封建社会等级秩序作了充分的神学论证。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思想直到今天仍在西方有着重要影响。 阿尔比派 中世纪西欧宗教异端教派。主要活动在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他们以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城为中心开展活动,盛行于 1213 世纪。教义采用摩尼教的某些思想材料,主张善恶二元;反对天主教会的仪式和组织,不承认教会的权力,谴责教会聚敛财富。其中又分为两个教派:一为华尔多派;一为纯洁派。华尔多派反对教会的奢侈生活,反对教会拥有财产,提倡简朴生活

36、,主张平均贫富;纯洁派认为封建秩序和教会都是罪恶的化身,教皇是魔鬼的代理人,主张教徒以自身的纯洁来同教会划清界限。阿尔比派思想在人民中传播迅速,引起了教会的极大恐慌,教皇于 1208 年亲自组织十字军到法国南部镇压。 使徒兄弟派 中世纪西欧宗教异端教派。教皇在镇压了阿尔比派后,人民的反封建斗争仍继续发展,在意大利又出现了异端教派使徒兄弟派。使徒兄弟派同样反对教会腐化。他们主张信徒财产共有,地位平等,吸引了大批贫苦农民和市民参加。该派遭到异端法庭的嫉恨,其创始人和领导者塞加烈于 1300 年被烧死。他的继承者在意大利北部地区的皮埃蒙特发动农民起义,坚持斗争四年之多,最后被十字军镇压。 教皇赦令

37、教会文件。1073 年,克吕尼派的高级教士希尔德布兰当选为教皇,是为格利哥里七世。他于 1075 年颁布了教皇赦令,这是教皇建立世界统治的纲领性文件。 七国时代 7 世纪初叶 9 世纪中叶,不列颠岛上七国并立的时代。从 5 世纪中叶起,欧洲大陆上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和裘特人跨北海侵入不列颠岛。在征服当地克尔特人的过程中,许多小国逐渐合并为 7 个王国。南部有西塞克斯、南塞克斯和东塞克斯 ;东北部和中部有麦西亚、诺森伯里亚和东盎格里亚;东南部有肯特。相互争雄,战乱不已。埃格伯特建立起统一的英格兰王国。七国时代结束 诺曼征服 以诺曼底公爵威廉为首的法国封建主对英国的征服。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丹麦一

38、带的诺曼人的一支,10 世纪时定居法国北部,形成诺曼底公国。 1066年初,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诺曼底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英国王位,遭拒绝。威廉在教皇支持下,以武力进攻英国。10 月 14 日,哈斯丁一役,威廉大败英军,进驻伦敦。12 月 25 日,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 ,建立诺曼王朝(1066 1135),史称诺曼征服。诺曼征服是英国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使英国政治、经济、阶级结构、民族关系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步入了中世纪西欧的最前列,并对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由大宪章 英国限制王权的封建文

39、件。1215 年 6 月,英王约翰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共 63 条。主旨是限制王权,保障教会和领主的特权以及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 。主要内容有: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保障领主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不再征收额外继承税或其他贡金、代役税;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不任意逮捕、监禁自由民;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原有的自由和风俗习惯;统一国内度量衡,保障商贾自由。同时,规定由领主推举 25 人负责监督宪章的实施。大宪章是规定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保障广大农奴的利益,不久即被英王约翰撕毁。到 17 世纪,资

40、产阶级对大宪章内容作了新的解释,作为要求公民权利、商业自由和法治的法律依据。 牛津条例 英国限制王权的决议。1258 年,英国大贵族在牛津开会,通过了进一步限制王权的决议,即牛津条例,当时在位的英王亨利三世被迫接受了条例。规定:由 15 个大贵族组成委员会,实际掌握国家政权。同时,由实际执掌国家政权的贵族和另外选出的 12 名贵族组成国会,每年开会三次,讨论重大国事。由此进一步限制了王权,初步提出了组成国会管理国家的思想。 末日审判书 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 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1086

41、 年由国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把全国划分为 78 个区,每个区包括若干郡。按郡、百户区、村的系统了解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地产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各类农民人数,以及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面积,该地产的价值等。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称末日审判书(意指它所记录的情况不容否认,犹如末日审判一样) 英法百年战争 英法两国于 13371453 年间断续进行的百余年战争。 12 世纪中,英国金雀花王朝在法国占有广阔领地,12 13 世纪,法国国王逐渐夺回部分被英王占领的土地。14 世纪初,英国仍占据法国南部阿基坦地区,成为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双方还争

42、夺富庶的佛兰德地区。佛兰德毛纺业主要依赖英国的原料,英国则从羊毛贸易中获取巨利。1328 年,法国占领佛兰德,英王爱德华三世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兰德因失去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百年战争中战场上的法军反法政策。战争的导火线主要是王位继承问题。1328 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触发战争。 瓦特泰勒起义 英国历史上的一次农民起义。起义发生于英法百年的第二阶段,因起义领袖为瓦特泰勒,故名。起义的导火线是政府一再增加人头税。1381 年 5 月,埃斯克斯和肯特郡的农民首先发难,拒绝人头税并处死税吏,揭

43、开了瓦特泰勒起义的序幕。起义很快席卷了英国 40 个郡中的 25 个,而埃斯克斯和肯特郡的农民10 万之众在瓦特 泰勒的领导下分两路进军伦敦。起义军在伦敦城内贫民的支持下,迅速占领伦敦全城,他们捣毁大臣官邸,杀死大主教和和财政大臣,冲进监狱,释放囚犯,并迫使伦敦塔中的查理二世出来谈判。在首次谈判中,农民提出了废除农奴制,每亩地的货币租限定为 4 便士,确保全国贸易自由,赦免起义者等要求。英王假意应允,并颁布赦令作为保证。部分起义农民信以为真,便返回家乡。大部分农民不满意,他们在瓦特泰勒的领导下,要求与国王继续谈判。起义农民不仅坚持上次谈判中提出的条件,还要求没收教会地产分给农民,取消领主权,把

44、领主霸占的土地还给农民,废除劳工法等。这些要求反映了广大贫苦农民的心声。正在谈判时,瓦特泰勒被伦敦市长刺杀,国王则用谎言欺骗农民尽快返乡。农民离开伦敦后,国王派骑士到各地进行镇压,起义最后归于失败。瓦特 泰勒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推动了农民争取自由的进程,加速了农奴制的瓦解,进入 15 世纪后,农奴制在英国已基本消亡。 红白玫瑰战争 英国因 1453 年的英法战争失败加之国内赋税徭役的不断加重,以及旧贵族(诸侯)的互相倾轧和对人民的掠夺,使得新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对兰加斯特王朝的政策不满,约克公爵理查于 1455 年宣布摄政,但兰加斯特族依靠西北部大封建贵族的支持,废除摄政,双方的长期混战从此开始

45、。兰族和约族的族徽分别是红、白玫瑰,所以此封建混战称红白玫瑰战争。内战结果导至:旧的封建诸侯自相残杀殆尽,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作用日益增长,都铎王朝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支持下日益巩固。 金雀花王朝 (11541485 年),1154 年,法国安茹伯爵以亨利一世的外孙的身份承袭了英国王位,是为亨利二世,开始了金雀花王朝的统治。亨利二世在位时进行了司法和兵役改革,强化了王权。亨利二世死后,英国强化王权的趋势中断。爱德华一世统治时期,英国国会制度正式确立。13371453 年,同法国进行了“百年战争”。百年战争结束后,国内陷入了“红白玫瑰战争”,最后都铎家族的亨利取胜,夺得了英国王位,开始了都铎

46、王朝的统治。 扎克雷起义 法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发生在英法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起义的原因是兵祸和黑死病的流行,大量人口死亡,农民陷入了绝望境地;战争加重了人民负担;封建领主的盘剥引起人民的不满。1358 年 5 月,法国北部博韦地区的农民首先举行起义。之所以被称为“扎克雷起义”,是因为法国封建主一直蔑视农民为“扎可雷”,意为“ 乡下佬”。起义很快席卷了法国北部及巴黎附近地区。在农民吉约姆卡尔的领导下,起义者提出“消灭一切贵族” 的战斗口号。后国王恶人查理通过欺骗手段俘虏了起义领袖,失去领袖和指挥的起义军被贵族军队击败。 黄金诏书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于 1356 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规定:

47、皇帝由当时权势最大的 7 个选帝侯,在法兰克福城选举产生。选举会议由美因茨大主教召集并主持;帝位加冕礼在亚琛举行;德意志国王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需要罗马教皇的承认。还规定选帝侯在其领地内政治独立 ,拥有征税、铸币、盐、铁矿开采等国家主权,以及独立的、不准臣民上诉的最高司法裁判权,拥有监督帝国的职权。金玺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福音同盟 德国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领土上迫害新教徒、镇压胡司派观点的人。在德皇支持下,耶稣会士从奥地利前往捷克。在莱茵河流域和德国的西北部,天主教的活动加强了。德皇企图用武力压服新教诸侯。德国南部和西部的新

48、教诸侯为了对抗天主教的反动,在 1608 年组成了以普法尔茨选侯腓特烈为首的政治同盟“福音同盟” (新教同盟)。 圣女贞德 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女英雄。1428 年英国围攻奥尔良。奥尔良是卢瓦河上的要冲,是通往南方的门户,保卫奥尔良是关法国命运的决战。法国农村姑娘贞德于 1429 年晋见国王,获准率领军队解救奥尔良。5 月间,经过艰苦奋战,大败英军,奥尔良之围解除,贞德威名远扬,荣获“奥尔良姑娘”的尊号。1430 年,在康边附近的战役中贞德为勃艮第党人所俘,并以 4 万法郎的价格卖给英国人。1413 年 5 月 24 日,贞德在卢昂被宗教法庭判以女巫的罪名并处以火刑,骨灰被仍进塞纳河。 三级会

49、议 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有僧侣、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它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在会议期间,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回答时才举行联席会议。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模范议会 英国封建贵族的代议机构。在英国“大会议”之后产生。1265 年 1 月,德 孟福尔依靠贵族、 教士和市民的支持,战胜国王之后,以摄政的名义 ,根据 自由大宪章 的规定,在威斯敏斯特宫召集大会议, 它创立了英国议会的雏形,是英国议会的开端。1295 年,英王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争经费又召集议会。 仿照大会议的代表成分,出席议会的除大贵族、教士外,每郡有 2 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有 2 名市民代表,约有 400 余名议员出席。此后议会仿此例经常召开,这次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由于贵族议员和市民、骑士议员在根本利益、要求上各不相同,每当这种议会召开时,各郡骑士代表和市民代表经常单独在一起。但是,中世纪时期的大会议、模范议会及 1343 年由两院组成的议会都只是封建性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