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 近 濮 山 淮 水息 县 文 史 大 观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1一 部 全 面 展 示 中 华 第 一 县 的 好 书 (序一)欣闻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一书编纂完成,我怀着喜悦的心情阅读了书稿,被古老厚重的息州文化、智慧敏达的英雄人物和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所感染,对古老而年轻的中华第一县息县有了一个全景性的认识。休眠许久的情愫被打开,禁不住想谈一谈这认识和感受。明代杨宗在气嘉靖版山西通志序中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盛世修志,自古已然。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虽然不是一本专业史志著作,但是从书中文章的选编来看,她完全具有史志著作的水准。该书的结集出版,不仅是息县政
2、协文史资料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信阳市政协文史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书中对息县历史的考证、人物的挖掘、民俗的演绎和革命斗争史的抢救,都是基于一定事实基础上编纂出来的,其史料性、科学性、严肃性等诸多方面都值得肯定和褒奖。近年来,由于工作关系,我曾多次到过息县,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无暇驻足。听人说,息县是中华第一县,我还有点怀疑,息县是否名不副实?全国2000多个县都说自己历史古老,都说自己起源很早,若说息县是中华第一县,是不是有点言过其实了?但在读了宋公文和伍存强两位同志合写的文章千古中华第一县息县后,我便确信了这一点。息县3000余年来不改其名、不变其治,在我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县能做
3、到,唯有“息”字3000多年岿然不动,息县有理由被称作“中华第一县”。古老的淮河流经息县全境75公里,人们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息州文化,为息县悠久厚重的历史平添了光彩一笔。息县人才辈出,历史上先后走出了息夫人、李若星、黄家栋、顿福之、夏述唐、王遵义、周新武、黎原、赵浩生等著名人物,无不让人倍感亲切。千百年来,绵亘千里的滔滔淮河、古朴典雅的息州谯楼、烟波浩渺的故国神韵,孕育出了息县人民历尽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倒的精神,这种精神与当前全市形成热议、达成共识的“28年红旗不倒”和“千里跃进大别山”精神不谋而合,现已成为息县百万儿女薪火相传的精神财富。通览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
4、全书共分为六个板块:息壤源流、人物春秋、铁血记忆、民俗风情、史海钩沉、息州记事。各个板块相互衔接,又自成一体,且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记载了息县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著名人物、民俗风情、方言俚语、革命史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2实,堪称是一部全面了解息县,展示息县的百科全书。第一板块中提到的秦楼遗址,可以想象息县自有人类居住的历史有多么久远,屈指算来,应该和6000年前的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处于同一时代。息县作为息姓、赖姓、白姓的发源地,其后人可以到息县来寻根问祖,尤其是世界赖氏宗亲联谊总会在息县的成立和成功举办,为息县的根亲文化建设开启了一个很好的模式。第二板块重点记载了息县历史上走出的著名人
5、物。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娓娓道来,细细品读无不体会出,他们都有着一腔爱国爱民爱家的高尚情怀,都有着一股崇尚正义、追求真理、刚正不阿、报效乡里的坚定信念。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既是对青少年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素材,又是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资源。第三板块则让我们知晓了息县悠久的革命斗争历史,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革命的烽火便燃遍了息州大地。在民主革命时期,息县人民同国内外敌人的斗争,有力地支援了我国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第四板块讲到了息县的旱船、皮影戏、虎头鞋、包信大饼在豫南民风民俗占有一席之地,其方言土语更是让人忍俊不禁。第五板块史海钩沉专栏,挖掘了曾经在息县历
6、史上名噪一时的奇闻轶事,故事情节生动,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第六板块是息州记事单元,记载了近现代以来发生在息县大地上的一些重大史实,有对历史的深层次思考,也有当代息县人民意气风发对建设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总之,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一书全景观地展示了息县的悠久历史、厚重文化和风土人情,是我们了解息县,感知息县,宣传息县的一面窗口,必将对息县的政协文史工作,乃至文化发展、招商引资等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真正有价值有水准的作品一定要经得起读者和历史的检验。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一书会越来越显示出其不朽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她、品读她、赞美她走近
7、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3一 座 城 的 千 年 风 华 ( 序 二 )中共息县县委书记 余运德 息县人民政府县长 金 平 濮 公 修 仙 的 传 说 , 成 就 了 苏 东 坡 笔 下 “东 南 第 一 峰 ”美 誉 的 濮 公 山 ; 两 岸 稻 椒 遍 野 ,河 中 鲫 鲤 竞 逗 , 陈 说 着 淮 水 又 东 的 千 年 富 饶 。 传 承 一 方 文 明 , 哺 育 一 地 百 姓 , 这 就 是 生 生不 息 的 天 下 第 一 县 息 县 。息 县 自 公 元 前 1044年 周 武 王 分 封 赐 土 , 羽 达 建 息 国 至 今 , 已 历 经 3000余 年 。 公 元 前
8、680年 前 后 , 楚 灭 权 国 、 申 国 、 息 国 而 设 的 权 县 、 申 县 、 息 县 , 是 中 国 历 史 上 最 早 的 “县 ”级 单 位 。 而 今 , 湖 北 权 县 早 已 更 名 当 阳 县 , 申 县 也 已 随 风 远 逝 , 只 有 息 县 , 成 为 数 千 年 来中 国 政 治 制 度 的 标 本 。 春 秋 息 国 地 , 汉 置 新 息 县 , 元 为 息 州 , 明 改 息 县 , 3000年 以 来 ,“息 ”字 岿 然 不 变 。 息 县 , 因 此 被 誉 为 “天 下 第 一 县 ”。地处南北陆地和淮河东西水路交通要道的息县,历代商贾游
9、客多会于此,曾建有湖北、山西、江西三个商务会馆。传承远古岁月的文明,沐浴春秋时光的风霜。抚今追昔,豫风楚韵、江淮文化在这里交融,绽放出无限魅力。这是一块物华天宝的土地。千百年来,在息地广为流传着一句妇孺皆知的民谣:“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饭一半馍。”传说中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的土壤“息土”和“息壤”就源于息县。息县旧时还有“古息八景”,美不胜收。息县古文化遗存更是俯拾皆是,秦楼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见证;莲花港流淌的古老文明,如泣如诉讲述着息县在远古时期的灿烂光辉。息县古建筑灿若繁星,谯楼、文庙、牌坊、白公故城、火神阁,等等,更有恢弘而壮观的息国故城遗址,诉说着这座城池的千年沧桑。这是
10、一块俊彦迭出的土地。和春秋时期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齐名的爱国爱民的息夫人,明监察御史黄家栋,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李若星他们或坚忍不屈,或出将入相,定乾坤,掌国政,政绩卓著,彪炳史册,至今依然闪耀在历史的天空。现代更有俞平伯、钱钟书、杨绛、何其芳、顾准、吴敬琏、张卓元等壁立千仞的巨匠和泰斗在“文革”时期客居东岳“五七”干校,俞平伯的家书、顾准的息县日记、杨绛的干校六记等著作皆孕育于此、诞生于此。他们高尚的人格、严谨的治学态度无不为息县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4财富,无不为息县精神文明的传承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是一块抗争不屈的土地。东汉名将新息侯马援被封为伏波将军。他驰骋疆场、壮
11、志满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豪情令人敬佩。解放战争时期的隐剑将军、朝鲜战场上素有“常胜将军”之称的黎原将军都是息县儿女的优秀代表。这里还留下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斗争足迹。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人,从息县横渡淮河,完成了千里挺进大别山的伟大壮举,开始了解放战争大反攻。2005年,刘邓大军渡淮处被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线路景点之一。英雄如斯,息县百姓也不落后,从五四运动到北伐,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无不身体力行地支援着革命前线的发展,军民鱼水情在这里多次有了生动而又真实的演绎。这是一块民族生命力的旺盛之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继承与延续。这
12、里有朴实无华、赞颂纯朴民风的民歌,更有诙谐有趣的方言俚语。这里有名扬天下的贡米香稻丸,有荣获原产地标记的名优中药息半夏,更有以诚信经营的百年老店无疾堂。这里有喜庆赞舞板凳龙,有陈湖百姓自创的“嗨子戏”,更有几近濒绝的道家祭舞九连环,更不用论亦幻亦真的皮影戏、坐唱公案的大鼓书,单就夸张诙谐的舞旱船,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这里的风味小吃闻名豫南各地,包信饼酥脆飘香,朱家鸡块香满天下。农历三月三时,一场宗教社祭般的濮公山庙会,让你在身心愉悦的同时,还能享受心灵洗涤的清静无边。3000余年岁月几经变化却从不曾改变息县的称谓,3000余年风雨吹打亦不能动摇息州儿女的坚强意志,3000余年文明传承几经兵燹都
13、不能使这方水土裹足不前,3000余年淮水汤汤反而尽显了这座城的千年风华。作为一个90多万人口大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围绕“建设和谐文明美丽富饶新息县”的宏伟目标,万众一心,积极作为,锐意改革,解难题、谋发展、促和谐,努力打造农业强县、工业大县、生态宜居县和文明道德示范县,使这座古老的 “天下第一县”美丽换新颜,朝晖永不息。目 录第一章 息壤源流 1息县建置沿革 .1息县概况 .2千古中华第一县 .4赖姓寻根在息县 .7白姓一支起源于息县 .8息姓起源于息县 10八景图咏 12古息风韵 14息国故城遗址 18秦楼遗址 20白公故城 20莲花港流淌的文明 21考
14、古发掘“河南第一舟” 23濮山佳话 25州衙谯楼 27火神庙 28漫谈息文化 28最忆是故乡 30第二章 人物春秋 .31桃花夫人 息妫 31刚正不阿 李若星 35杏林国手 夏云集 36弃官挂印 顿福之 37才堪佐世 赵蝉 38中州宿儒 邵志怡 38开明绅士 周柱臣 40义勇飚发 夏述唐 41铁血英雄 王遵义 43慷慨就义 周达吾 44假道伐虢 谷正芳 44敢为民先 周孟策 45第一书记 何万镒 46虎穴英豪 隐剑 47教育先锋 金力静 48热血儿郎 余士珍 49激扬文字 周新武 49投笔从戎 黎原 51德艺双馨 叶枫 53军营绿叶 孟瑾 55边境守将 张铭 55首任县长 廖进平 56美籍华人
15、 赵浩生 57恪尽职守 黄程飞 62巾帼英雄 姚慧敏 63金色盾牌 梁保初 63全国劳模 李年海 64第 三 章 铁 血 记 忆 65“五四”在息县 65青年协社息县分社秘密成立 66炮楼会议 66新使命,新征程 67息州觉醒 67周荒坡暴动 69国民党息县党支部成立 71斧头、镰刀闹革命 72中共息县县委成立 74中共息县特区委建立 75周家楼会议 76地下交通生命线 78旅外同学会 79民先队的组建 80抗敌后援会 81中原解放军解放息县 83榨油工人的罢工斗争 84爱国民主政府成立 85付腰庄剿匪 87军民鱼水情 89和平解放息县 90支前拥军,踊跃争先 92胡氏兄弟重挫金长安 93被历
16、史遗忘的女红军 94张轸起义 97最好的护送 99跟随陈明仁将军起义 .102惊险的一夜 .104第 四 章 民 俗 风 情 .105纯朴民歌颂民风 .105方言土语话息州 .109谚语,息人智慧结晶 .113特产大米香稻丸 .117名优中药息半夏 .118诚信至上无疾堂 .119陈湖自创嗨子戏 .120喜庆赞舞板凳龙 .121道场祭舞九连环 .122风味小吃油酥馍 .123朱家鸡块香天下 .124亦幻亦真皮影戏 .125坐唱公案大鼓书 .127夸张诙谐舞旱船 .128酥脆飘香包信饼 .129福佑平安虎头鞋 .131宗教社祭濮公山庙会 .132第 五 章 史 海 钩 沉 .133湮没在历史长河
17、中的古息国 .133记息县文庙 .136黄家栋牌坊 .139义学初兴 .141息县红十字会博爱恤兵 .1421931 年五次洪水过息县 .144千里水运线,风采放排人 .145大爱无边救济院 .147最早的汽车站 .148息夫人身世考 .149一代权臣魂归息州 .152立达中学 .155新息中学 .156自强中学 .157濮光农林职业中学 .157反修小学 .158齐卫璜著文书愤 .160别廷芳驰息除孽甥 .160第 六 章 息 州 记 事 .161“五七”干校旧址记 .162人情乡里记 .164干校“围城”记 .168息县日记 .172经络记 .174知青记 .175寻女记 .180遗孤记
18、.183建馆记 .186丰碑记 .188品牌记 .191编后记 .193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 0第一章 息壤源流自 公 元 前 1044年 羽 达 建 息 国 至 今 , 公 元 前 682年 楚 灭 息 国 置 为 县 , 3000余 年 来 , 息县 不 易 其 名 , 不 改 其 治 , 堪 称 “千 古 中 华 第 一 县 ”。息县建置沿革 尚 书 禹 贡 载 : “荆 、 河 惟 豫 州 。 ”息 属 豫 州 之 域 。 商 末 , 周 文 王 向 南 发 展 , 汝 旁之 国 先 被 其 化 , 息 便 属 汝 旁 之 国 。 周 武 王 十 三 年 ( 公 元 前 1044年
19、 ) , 大 封 姬 姓 侯 爵 , 文 王 三十 七 子 羽 达 封 为 息 侯 , 息 侯 国 由 此 始 。 周 庄 王 十 五 年 ( 公 元 前 682年 ) , 楚 灭 息 国 建 为 县 。秦 , 息 县 属 陈 郡 。 汉 置 新 息 县 , 属 汝 南 郡 。 东 汉 为 新 息 侯 国 , 又 分 地 置 褒 信 县 , 后 为 褒 信 侯国 。 魏 属 豫 州 汝 南 郡 , 郡 治 新 息 。 晋 褒 信 县 属 汝 阴 郡 , 新 息 县 属 汝 南 郡 。 刘 宋 分 为 南 、 北 新息 县 。 北 魏 太 和 十 九 年 ( 495年 ) , 置 东 豫 州 于
20、 新 息 , 领 汝 南 、 东 新 蔡 、 新 蔡 、 弋 阳 、 长 陵 、阳 安 六 郡 。 南 、 北 新 息 属 汝 南 郡 , 苞 信 县 先 属 东 新 蔡 郡 , 后 属 新 蔡 郡 及 长 陵 郡 , 长 陵 县 先 属新 蔡 郡 , 后 属 长 陵 郡 。梁大通元年(527年),改为西豫州。太清元年(547年),改为淮州。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复置东豫州,北齐沿袭未变。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为息州。隋因之。大业初废息州,新息、褒信二县属汝南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息州,领新息、淮川、长陵三县,褒信属舒州(今新蔡)。贞观元年(627年),废州,省淮川入真阳,
21、长陵入褒信,以新息县隶属蔡州汝南郡,五代沿袭未变。北宋,新息县和褒信县仍属蔡州。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与金议和,以淮为界,二县遂属金。金泰和八年(1208年),复置息州,领新息、新蔡、真阳、褒信四县和王务镇。元中统三年(1262年)二月,废息州,十二月复置。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隶属河南省汝宁府。明洪武四年(1371年),息州属中都临濠府。不久改州为县,属颍州。洪武七年(1374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 1年)属汝宁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属光州。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全县编户为13里。嘉靖五年(1526年)为15里,嘉靖四十年(1561年)增至28里。清朝初年沿明制,息
22、县属南汝光道分辖。雍正二年(1724年),息县属光州(直隶州),设28里,领47保。民国初,全县划中区、东区、南区、西区、北区5个区28里。民国19年(1930年),全县设城关、张陶、临河、包信、长陵、赵集、乌龙集7个区,领24镇,171乡。民国24年(1935年),全县7个区,辖57联保,367保,4196甲。民国25年(1936年),原7个区合并为3个区,区公所改称区公署,辖52个联保。民国28年(1939年),将原3个区改为4个区,即一区路口、二区包信、三区乌龙集、四区长陵。民国30年(1941年),撤区,设20乡、镇,辖391保,4584甲。新中国成立后,息县始隶属河南省潢川行政区专员
23、公署。l952年10月,信阳、潢川两专署合并为河南省人民政府信阳区专署,息县又归属信阳,为信阳区专员公署下辖的17县之一。l955年10月,信阳区专员公署改称信阳专员公署,息县仍属。l99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信阳专员公署改为地级信阳市,息县仍为其属县。(息县史志研究室)息县概况息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南接大别山丘陵带,北缘黄淮海平原,东迎颍凤曙光,西送宛申余辉,淮河绕于南,闾河围于北,犹如二龙戏珠,盘绕息北平原。全县总面积1835平方千米,可耕地面积148万亩,辖6镇14个乡,1个管理区,总人口108.74万人。 息县风景秀丽。曾被苏东坡誉为“东南第一峰”的濮公山隔淮与县城相望,站在峰顶,可南
24、望楚天,北眺中原。“濮山拱翠”、“古息含烟”、“兴国寻幽”、“竖斧春耕”、“寨河晚渡”、“葛陂夜雨”、“广丰浸碧”、“淮汝交流”八大景观,把息县绘就成一幅瑰丽画卷。息县历史悠久。六七千年前,先人就在息县这片土地劳动生活。历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位于县城以北8千米的孙庙乡周围孜村的“秦楼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有残陶片、碗、石斧等文物;息县是古息国、赖国所在地,距今已3000多年。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大封姬姓侯爵,封文王三十七子为息侯。同年,周封赖国。县城西隅5千米的城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 2郊乡南张庄有面积达35.5万平方米“息国故城遗址”,历经数千年的城墙遗基依稀可辨,并
25、出土有青铜剑、戈及战国车马等文物。赖国故城遗址位于包信镇傅庄村,出土有陶鼎、鬲足和石斧等文物。除上述文化遗存外,息县还有各个时期的遗址,现有朱鹤寺遗址、太子庙遗址、周家古墓、九女堆、天官墓、古谯楼、大成至圣文先王孔子碑、东岳庙碑、息夫人辨证碑等古代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碑碣共100余处。息县物产丰富。息县盛产小麦、水稻,历代民间素有“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米饭一半馍”的美誉,是国家“九五”商品粮基地县、河南省粮食生产百强县。20052011年,息县连续7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息县油菜、花生、芝麻产量高,质量好,是河南省油料生产20强县之一。息县还是“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
26、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科技进步县”。息县名优特产众多。其中,香稻丸乃历代贡米,素有“一块香稻香满坡,一把香米香满锅”之美誉。息半夏以个大、色好、粉足、体重、疗效高等特点,驰名海内外,是国家重点出口中药材之一。红麻以拉力强、纤维长、色泽白、质地柔软、吸潮性好著称,种植面积大,产量名列全国县级榜首。息生猪色鲜味美,肉质嫩,瘦肉率高,在港、澳市场久享盛誉。息石灰长期占据豫、鄂、皖三省市场。此外,彭店的西瓜,白店的白菜、大蒜,关店的葡萄等都是豫南特产。息县工业发展迅速。息县拥有总面积25平方公里的工业集聚区。江苏雨润誉昆肉类加工、汇源果汁、合昌纺织、峰刚粮食制品等企业竞相争辉,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
27、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息 县 交 通 便 利 。 息 县 地 处 南 北 陆 地 和 淮 河 东 西 水 路 交 通 要 道 , 历 代 商 贾 游 客 多 会 于 此 ,曾 建 有 湖 北 、 山 西 、 江 西 三 个 商 务 会 馆 。 106国 道 、 213省 道 穿 境 而 过 , 大 广 高 速 公 路 南 北穿 境 50公 里 。 宁 西 铁 路 横 穿 东 西 境 内 , 南 靠 信 叶 高 速 30公 里 , 西 临 京 珠 高 速 40公 里 。 全 县村 村 通 油 路 , 基 础 设 施 完 备 。 (息县史志研
28、究室)千古中华第一县息县是华夏大地首次实行“县制”的地方中 国 的 阶 级 社 会 , 从 夏 朝 至 明 清 , 绵 延 了 数 千 年 之 久 , 但 从 国 家 的 政 治 体 制 来 看 , 先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 3后 仅 存 在 过 两 种 形 式 : 一 是 “封 邦 建 国 ”的 “封 建 ”制 ( 即 分 封 制 ) , 二 是 以 郡 县 制 为基 础 的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 显 然 , 后 者 对 维 系 和 巩 固 国 家 统 一 , 发 展 社 会 经 济 和 文 化 更为 有 利 。 因 此 , 以 郡 县 制 代 替 分 封 制 作 为 地
29、 方 政 府 机 构 , 符 合 历 史 潮 流 。然而,由夏、商、周的“封建”制,向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这中间经历了一个过渡期,那便是我们所熟知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也就是说,郡县制发端于春秋时期,至战国末才普及完备。郡、县诞生的顺序,是县先郡后,县高郡低。至战国时期,才逐渐形成郡大县小、以郡统县的局面。据左传所载,华夏大地首次实行“县制”的地方,是在春秋前期楚国的申、息二地。左传哀公十七年在追述“县制”诞生的历史时,有如下一段记载:“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据已有资料考证,这是实行“县制”的最早记载
30、。同时这段文字也道出了两件史实:一是楚灭申、息以为县,是在春秋前期的楚文王时期;二是被楚军俘虏的原申国人彭仲爽,受任为楚在申、息二地的最高军政长官,开天辟地把“县制”创设在申、息二地。据 左 传 ( 鲁 ) 庄 公 六 年 至 十 四 年 的 有 关 记 载 , 楚 灭 申 在 楚 文 王 三 年 至 八 年 间 ( 公元 前 687年 至 公 元 前 682年 间 ) , 灭 息 在 楚 文 王 六 年 至 八 年 间 ( 公 元 前 684年 冬 至 公 元 前 682年 间 ) 。 很 显 然 , 楚 灭 申 、 息 为 县 , 是 在 公 元 前 682年 或 此 前 的 一 个 较
31、短 的 时 段 。 但 申 、 息建 县 孰 先 孰 后 , 抑 或 同 年 并 立 , 目 前 尚 无 定 论 , 所 以 我 们 把 它 们 统 列 为 华 夏 大 地 首 次 “建县 ”的 地 方 。申、息建县是中华政治体制的一次伟大变革,凸显了“县制”的特点和优越性。楚 在 申 、 息 建 县 后 , 灭 国 为 县 成 了 它 的 既 定 战 略 。 至 春 秋 末 期 , 楚 县 已 增 至 20有 余 , 国土 面 积 也 由 最 初 的 “土 不 过 同 ”( 方 百 里 为 同 ) , 发 展 到 方 数 千 里 。考证有关史料,以申、息等楚县为代表的“县制”主要有以下特点:
32、其 一 , 县 的 行 政 首 长 ( 楚 称 “县 尹 ”或 “县 公 ”) 由 楚 王 直 接 任 免 。纵观左传等有关史籍,春秋时期受任申县县尹(县公)的先后有彭宇、斗班、斗克、叔侯、屈巫(即巫臣)、公子申等。受任息县县尹(县公)的先后有屈御寇、公子朱、公子成等。县尹由楚王任免,基本不世袭,胜任则留,否则免。这种任免制,使县尹(县公)在相当程度上不得不听命于中央,它极大地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实现王权的集中统一。其 二 , 县 邑 代 表 国 家 向 县 民 征 收 军 赋 , 用 以 组 建 直 隶 于 楚 王 的 地 方 兵 团 。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 4有 一 则 史
33、实 可 以 清 楚 地 说 明 这 一 点 。 据 左 传 成 公 七 年 , 楚 围 宋 之 役 告 罄 , 班 师回 国 之 际 , “( 左 尹 ) 子 重 请 取 于 申 、 吕 ( 按 : 该 时 申 、 吕 皆 已 灭 国 为 县 ) 以 为 赏 田 。( 庄 ) 王 许 之 。 申 公 巫 臣 曰 : 不 可 。 此 申 、 吕 所 以 邑 ( 按 : 此 指 建 为 县 邑 ) 也 , 是 以 为赋 。 以 御 北 方 。 若 取 之 , 是 无 申 、 吕 也 , 晋 、 郑 必 至 于 汉 。 王 乃 止 ”。 “是 以 为 赋 ”,即 以 申 、 吕 两 县 作 为 国
34、家 军 赋 所 出 之 地 。 巫 臣 认 为 , 国 家 之 所 以 在 申 、 吕 两 地 建 县 , 主 要就 是 着 眼 于 征 收 军 赋 的 考 虑 。 有 了 军 赋 收 入 , 才 可 征 发 县 内 居 民 组 建 地 方 兵 团 以 抵 御 北 方敌 国 入 侵 。 否 则 , 晋 、 郑 等 国 的 军 队 就 可 以 直 达 楚 国 的 心 脏 地 区 了 。 庄 王 深 谙 巫 臣 之 言 ,便 否 决 了 子 重 化 公 为 私 的 非 分 要 求 。其 三 , 地 方 兵 团 ( 县 师 ) 可 由 楚 王 直 接 调 遣 , 参 加 楚 国 对 外 争 霸 战
35、争 。楚在建县之前,其军队分“王卒”与“私卒”两大部分,各由王室领地上的王族子弟和卿大夫封邑上的族人组成。建县以后,由于县内土地和人民归属楚王所有,由国家直接控制,所以由各县税赋所武装起来的县邑军队(县师),就逐渐构成了楚国军力的主导成分,如“申、息之师”、“繁阳之师”等。有些大县,如陈、蔡、不羹等,“赋皆千乘”,其军力不亚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这些县师,常常由楚王直接调遣,参加对外争霸战争。其中,尤以“申、息之师”出战最多,如楚成王三十七年(公元前635年),秦、晋攻伐鄀城,成王派申公斗克、息公屈御寇率“申、息之师”戍守商密(鄀之都城)。由申、息二县发端的楚县不断发展壮大,从多方面凸显了“县制”
36、的优越性。楚国之所以能成为春秋时期强国霸主之一,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县制”这一新的地方政制所能产生的强大力量。当 然 , “县 制 ”这 种 新 生 事 物 , 在 春 秋 之 楚 国 , 毕 竟 尚 处 于 萌 芽 阶 段 , 同 后 世 业 已 成熟 的 郡 县 制 相 比 , 还 有 着 不 少 稚 嫩 之 处 。 这 也 是 正 常 现 象 , 我 们 只 能 说 它 不 够 完 美 , 而 不可 斥 之 以 贬 词 。 特 别 是 像 申 、 息 这 样 具 有 发 端 意 义 的 首 批 楚 县 , 昭 示 着 一 个 旧 时 代 的 崩 溃和 一 个 新 时 代 的 降 临 。 无
37、 论 怎 样 估 量 它 们 的 历 史 贡 献 和 作 用 , 都 不 为 过 。息县是历代相沿不易其名的中华最古之县据 前 已 知 , 申 、 息 二 县 是 中 国 最 古 之 县 。 但 二 者 所 不 同 的 是 , 申 县 自 战 国 中 期 以 后 便更 改 县 名 了 , 始 称 “宛 县 ”, 后 名 “南 阳 ”, 故 申 城 在 南 阳 县 北 30里 , 后 拓 展 至 今 信 阳 浉河 区 、 平 桥 区 一 带 。 也 有 人 说 , 楚 武 王 攻 灭 权 国 后 设 立 的 “权 县 ”为 春 秋 第 一 县 , 经 考 证 ,权 县 并 不 曾 出 现 “县
38、制 ”的 任 何 迹 象 , 此 说 显 然 缺 乏 立 论 。 而 息 县 从 建 县 至 今 , 近 3000余 年 来 则 一 直 未 易 其 “息 ”称 。 汉 代 改 称 “息 县 ”为 “新 息 ”, 隶 汝 南 郡 。 县 之 “息 ”名未 变 但 却 加 了 一 个 “新 ”字 。 这 该 作 何 理 解 ? 孟 康 在 诠 释 汉 书 地 理 志 “汝 南郡 新 息 ”时 作 了 说 明 : “新 息 , 故 息 国 其 后 东 迁 , 故 加 新 云 。 ”原 来 西 周 所 分 封 的 姬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 5姓 息 侯 国 先 后 有 过 两 个 都 城 , 旧
39、城 即 “故 息 城 ”( 后 世 又 称 “故 息 里 ”) 相 对 偏 西 南 , 新城 即 “新 息 故 城 ”( 后 世 又 称 “新 息 里 ”) 相 对 偏 东 北 , 两 城 仅 相 距 约 6公 里 。 汉 时 因 县治 建 在 “其 后 东 迁 ”的 息 之 新 都 , 所 以 才 改 县 名 为 “新 息 ”。 可 见 , 加 “新 ”并 无 其 他 新意 , 只 是 区 分 息 城 的 新 旧 罢 了 。 因 息 之 新 旧 两 城 相 距 甚 近 , 故 “新 息 ”之 地 望 , 应 与 往 日“息 县 ”大 致 相 当 。 大 清 一 统 志 记 “新 息 ”曰 :
40、 “汉 置 新 息 , 属 汝 南 郡 , 后 汉 、 晋 因 之 。 ”这 就 是 说 , 东 汉至 两 晋 数 百 年 间 , “新 息 ”为 县 的 事 实 未 变 。 从 史 料 记 载 中 也 可 看 清 这 一 点 。 后 汉 书 晋 书 的 传 、 志 中 , 不 断 有 “新 息 ”的 县 名 出 现 。 如 吴 祜 传 : “( 祜 ) 少 子 恺 , 新 息 令 。 ” 党 锢传 : “贾 彪 字 伟 节 , 补 新 息 长 。 ” 贾 复 传 : “新 息 , 县 名 , 属 汝 南 郡 。 ” 晋 书 列 传 第十 八 : “吴 将 薛 莹 、 鲁 淑 众 号 十 万
41、, 淑 向 弋 阳 , 莹 向 新 息 。 ” 晋 书 地 理 志 , 豫 州 有 “新 息 ”, 为 豫 州 汝 南 郡 下 辖 的 属 县 之 一 。 大 量 记 载 表 明 : 这 一 历 史 阶 段“新 息 ”的 存 在 是 毋 庸 置 疑 的 。需 要 说 明 的 是 , 东 汉 初 年 , 光 武 帝 为 奖 励 军 功 , 曾 封 马 援 为“新 息 侯 ”, 使 新 息 一 度 成 为“新 息 侯 国 ”。 不 过 , 此 “侯 国 ”与 西 周 至 春 秋 前 期 的 “息 侯 国 ”已 大 不 相 同 。 两 汉 的 政 治 体 制是 “郡 国 并 行 制 ”, 州 、 郡
42、 、 县 为 三 级 地 方 政 府 机 构 。 自 汉 武 帝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后 ,“侯 国 ”已 完全 变 为 直 属 于 州 郡 的 地 方 政 区 单 位 , 由 中 央 派 侯 国 “相 ”( 相 当 于 县 之 令 、 长 ) 直 接 管 理 。 从 政体 上 看 , 它 已 与 州 、 郡 属 县 无 甚 差 别 了 。 “新 息 侯 ”实 际 上 就 是 “新 息 ”县 地 “衣 食 租 税 ”的 大地 主 。由 此 不 难 推 断 , 息 县 是 中 华 最 古 老 的 县 。 依 息 县 建 制 沿 革 的 历 史 , 可 知 道 , “息 县 ”自 建 县 以
43、来 , 其 由 县 升 州 时 有 一 个 特 点 : 它 仍 然 作 为 一 个 县 而 存 在 , 并 非 有 了 息 州 而 新 息无 存 。 关 于 息 县 的 地 域 , 也 有 一 个 特 点 : 其 县 治 始 终 不 离 新 息 故 址 ! 这 决 定 了 息 县 地 望 的相 对 凝 固 性 , 变 化 也 只 是 围 绕 着 新 息 故 址 ( 即 息 国 新 都 址 ) 有 伸 有 缩 。 关 于 其 地 域 范 围 ,唯 清 朝 时 有 一 大 致 交 待 , 即 所 谓 的 “东 西 75里 , 南 北 85里 ”。 (宋公文 伍存强)赖姓寻根在息县赖国,公元前104
44、4年至公元前538年,立国506年,传位14代,后为楚所灭,迁于鄢,国人怀念故土,以国为姓,这是赖氏起源,而遗留在当地的臣民为避楚之害,改姓傅和罗。在左传卷十昭公中详细地记载了楚灭赖的情形:“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 6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亡国后的赖国子孙以国为氏,就是赖氏。关于赖姓改为傅和罗,现 考 察 包 信 镇 的 村 庄 分 布 , 可 知 此 论 有 据 可 依 。 围 绕 赖 国 古 城 和 叔 颍 陵 墓 ,姓 傅 的 村 庄 星 罗 棋 布 , 大 傅 庄
45、、 小 傅 庄 、 大 傅 围 孜 、 小 傅 围 孜 、 傅 小 庄 和 傅 前 楼 、 傅 腰 庄 、傅 后 楼 , 万 人 一 姓 , 无 有 旁 姓 。 周 边 乡 镇 罗 、 傅 两 姓 更 多 。 自 古 以 来 , 两 姓 从 不 通 婚 。 为了 怀 念 先 祖 , 他 们 还 年 年 祭 祀 。关 于 赖 国 的 地 理 位 置 , 南 宋 郑 樵 通 志 氏 族 略 明 确 介 绍 : “赖 氏 , 子 爵 , 今 蔡州 褒 信 有 赖 亭 , 即 其 地 也 , 鲁 昭 公 四 年 为 楚 所 灭 , 子 孙 以 国 为 氏 。 ”清 代 人 张 澍 姓 氏寻 源 引 西
46、 晋 史 学 家 司 马 彪 的 话 说:“汝南褒信且有赖亭,故赖国,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这里所说的“褒信”,东汉置县,属汝南郡,南朝宋改名苞信县,隋大业初复褒信县,唐天佑中改名苞孚县,北宋复名褒信县,属蔡州,即今息县所属之包信镇,位于息县城东北35公里处。由此可见,赖姓祖根在今息县包信镇。 息县包信镇现存的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很多。在闾河大桥南1公里处,傅庄村境内的古城是古赖子国都城遗址。在古城东北800米处的闾河南岸边,有蛤蜊山遗址。在古城遗址西方800米处,有赖国九烈女墓。在包信镇西傅后楼庄前200米处是赖姓始祖、赖子国开国君王叔颍陵墓。在叔颍陵墓以南有8座古冢,当地百姓说是“八王陵”
47、,位于广丰岭与闾河交汇处的闾河北岸,现存有龙王庙和迎水寺。在镇区和平大道西侧,有香云庵和娘娘庙。除上述古迹外,还有汪湖遗址、上天梯、古塔、火鸽、三官台、校场等遗址。研究中还发现,与赖国历史有关的文物也很多。现存立于息州谯楼上的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修东岳庙大殿拜殿后楼碑记开头这样写着:“包信镇,古春秋赖子国也。汉为褒信县,建武五年又自息析置褒信侯国,刘宋改曰苞信,隋复旧至元,废入息县。”包信镇街村村民张保华在赖国都城西边约800米处的农田里,收集到16种形状不同的青铜箭头,还收集到50多枚鬼脸币和楚国金币以及1块钱币(面世之前当做钱币用的青铜铸块),还有人工砂磨的玉环和青铜御带钩。当
48、地村民还在赖国九烈女投水处的汪湖挖到20多面早期青铜镜和周代陶器。上述这些文物和文化遗址的年代都和史书、文献记载相吻合。进 入 上 世 纪 90年 代 , 以 姓 氏 文 化 、 炎 黄 文 化 为 核 心 的 寻 根 文 化 在 中 原 大 地 悄 然 兴 起 ,息 县 县 委 、 县 政 府 精 心 组 织 了 大 量 的 专 家 学 者 进 行 研 究 考 证 。 经 过 专 家 学 者 多 方 考 察 认 证 ,在 众 多 的 史 实 面 前 , 息 县 毫 无 争 议 地 成 为 赖 、 罗 、 傅 的 姓 氏 发 源 地 。 赖 国 故 城 遗 址 于 2006年 6月 经 河 南 省 人 民 政 府 核 定 为 省 级 第 四 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 豫 政 2006 31号 ) 。(李 卓) 走近濮山淮水息县文史大观 7白姓一支起源于息县白 姓 起 源 于 楚 国 白 邑 , 即 今 河 南 信 阳 市 息 县 东 北 的 白 土 店 。 通志氏族略记载:“白氏,芈姓,楚白公胜之后也。楚有白邑,其地在蔡州褒信(今息县白土店乡,位于包信西南)。”路史国名记云:“蔡之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