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释放一览图表,1,竖标杆,2,清考点,3,探技巧,竖 标 杆,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解析B第三句想表达考场肃静无声,紧张肃穆的气氛。E“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分析不当,这只是
2、作者自谦的说法,并非承认自己体弱多病。,BE,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诗人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下笔春蚕食叶声”运用比喻手法,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这是以动写静,突出了考场的庄严,烘托了作者心情。,【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
3、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3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BD,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B“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
4、不承认自己是“唐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两个选项都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4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示例: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题干问的是“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首联中,“云海”一词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意重。从诗歌标题看,苏辙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
5、”二字道出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衣襟呢!,【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 “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 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D,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
6、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解析C“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理解不当,“短李”是亲近戏谑的称呼。D“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分析不正确,作者固然“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但不是“因此并不介意”,诗中蕴含着苦楚和愤懑。,6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示例:“戏赠”二字进入诗题,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态度。一方面,诗作呈现戏谑友人,夸耀自我的态度,通过诙谐的笔墨,表达对自己诗歌才华的自赞自矜,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自信。另一方面,诗作并非全是戏言,其中也包含着对前程暗淡失落无奈,对现实处境愤懑自嘲的情感。态度
7、为表,情感为里,表里融合:在仕途跌挫的窘况中,也只有编排诗作,流传后世的未来期待和戏赠挚友知交,无拘无碍的现实慰藉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意思对即可。,清 考 点,【注】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
8、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BD,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解析B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
9、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要注意结合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D“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不对,这里表达的情绪是愤激不平。句中的“慵疏”只是诗人的反话,他们招致“物议”的真正原因是为人迂直,坚持操守,所以为小人所不容。,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示例: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用典(或用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不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解析本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回答要素,一是运用
10、的艺术手法,二是运用这种艺术手法的作用。共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本题共2小题,11分)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未如鸥鸟伴;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居士:指未作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借使:即使。经惯:经历一段自我修养。,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起句点明离宴,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B“但使”句,上承离
11、别之情又有转折,情深意厚,与“无情”句形成对比。 C词人寄语建康水,自己归退不再怕“风波”,“风波”双关,暗指政治风波。,DE,D词人无“鸥鸟伴”,深以为憾,但能效仿“老渔蓑”生活,也是人生幸事。 E本词上片抒离别情,含蓄婉转;下片写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追求,情感深沉。 解析D诗句理解有误,诗人并无遗憾之情。E“含蓄婉转”判断不当,本词情感显露,多直接抒情。,4本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全词“似悲实旷”,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示例:起句感叹离别无奈,似抒悲情。“但使”三句一转,叹只要友情亲近会超越千里路遥,没有真情面对面也如间隔千山万水,情感洒脱。下片情感旷达,言自己而今归退田园,不
12、用担心宦海风波,有归隐闲居的志趣追求。 解析本词虽为送别诗,却无一般送别诗的哀愁悲怨,表现的情感较为丰富。诗意从“但使”句转向明快爽朗的情感,词人不仅表达了面对离别的健康乐观的情绪,也表达了自己坦然面对人生挫折,洒脱旷达的情绪。答题时能言之成理即可。,古代诗歌中需要整合并筛选的“信息”主要表现为某些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和诗句,其筛选,必须在理解作者身世、创作背景、诗歌意象、创作意图、感情脉络、作品主旨等基础之上,孤立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高考试题的。因此,仔细阅读诗句,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刻内涵,是筛选并整合诗歌重要信息的前提。,考点一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C),【注】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
13、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蛩,蟋蟀。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待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AE,D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E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
14、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解析A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E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答A给3分,答E给2分。,古代诗歌筛选并整合信息的应试,要注意以下三点: 1审明题干要求,明确筛选要点。要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明确筛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明确是客观判断性的还是主观表述性的。 2判明信息性质,识别干扰因素。新题型中的客观题往往设置多项干扰,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识别干扰信息。 3把握命题规律,正确规避陷阱。在高考多项选择性试题中,同类信息的选择往往不重复设置干扰,把握这些规律,可以帮助识别并排除干扰信息。,【注】825年(唐宝历元年),
15、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映的画面。 B“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已生凉意。 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CD,D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E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情感,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解析A解释了题目,并解说了诗句内
16、容,正确。B解说诗句内容,正确。C分析了景情关系,并对所运用的手法进行鉴赏,其中“动静结合”错误,应当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D“在格调上颇为相似”,说法错误,因为本诗悲凉甚至悲苦,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两者极为不同。E从整体上鉴赏和评价全诗,正确。答D给3分,答C给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尊前”,表示对友人的尊重,词人准备向朋友提出告别,但出语很轻,想告诉朋友别后归来的期限。 B第二句着一“欲”字,照应首句“拟”字,心态毕现,欲语未语,而对方已是春容惨咽,可见相知之深,相别之苦。 C“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与前人所写的“古歌旧
17、曲君莫听,听取新翻杨柳枝”的诗句,既异曲同工又推陈出新。,AE,D末二句虚写,设想把满城的牡丹看尽,才会少一些离别的伤感而容易与归去的春风一起,向朋友道别。 E全词写离愁,以实开笔,以虚作结,做到首尾关合,以乐观之虚设冲淡苦别之现实,这正是别于婉约的豪放风格。 解析A“尊前”即“樽前”。E本词是一首婉约词,只是在末两句中以乐观的虚设强作宽慰之语来写离别之情。5分,答A给2分,答E给3分。,古代诗歌的内容要点主要指作品的意象、意境、感情和主旨。诗句有诗句的内容要点,诗联有诗联的内容要点,诗章有诗章的内容要点,诗篇有诗篇的内容要点。古代诗歌的中心意思主要指诗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它是从整篇作
18、品抽象出来的。 一、内容类型 不同类型的古代诗歌,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内容。常见古代诗歌的类型及内容见下表:,考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二)设问方式 本考点的设问方式主要有三种: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他设问方式,也大多是这三种方式的变种。,例 10,【注】赵孟頫,宋宗室,历宋末之变,宋末官真州司户参军;入元,被元世祖重用。本诗作于暮年。岳鄂王,南宋抗金英雄岳飞。 这首哀痛伤婉的悼歌,不仅对西湖山水不胜悲,更寄寓了国破家亡之悲,试分析“悲”的具体内容。 _ _,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
19、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C。首联写岳飞墓前荒凉之景,暗寓作者伤痛之情。颔联南宋君臣偏安东南一隅,以致最终酿成亡国惨剧,中原父老忍受煎熬,遥望南师,形成鲜明的对比。颈联哀叹有望承担中兴重任的英雄岳飞悲惨死去,使天下南北中分以至南宋最终被蒙古人灭亡。尾联蕴含着诗人无尽的家国之思、亡国之恨。读懂了诗意,分条作答也就有了依据。 答案示例:一悲岳王墓的荒凉,二悲朝廷的苟安投降,三悲百姓盼王师无望,四悲英雄受冤屈死,五悲国家偏安不得而灭亡。,归纳古代诗歌的内容要点,概括古代诗歌的中心意思要做到“六看”: 1看时代背景。著名诗人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诗歌往往有特定的内容,如陶渊明的归隐之乐、李白的怀才不遇、杜甫
20、的忧国忧民等,这些都对理解与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着重要的帮助。 2看题前注释。有的注释交代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有的解释了诗歌中的难懂之词,它们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至关重要。,3看诗歌类别。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的“览古”说明这是一首怀古诗。根据这些诗的类别,我们可以运用归类法帮助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4看艺术形象。如见到菊花形象就想到了隐逸高洁脱俗等。 5看诗眼词句。诗眼是窥见诗歌内容的窗口。如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个“愁”字成就了整首词
21、的感情基调。 6看抒情方式。按照承载诗歌情感的载体来看,诗歌抒发情感的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借事抒情四种。通过对这些抒情方式的分析,可以找到概括思想内容的门径。,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内容?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答:示例:恋春之情。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对春的不舍之情。生活的闲适。“官闲”之余,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对友谊的眷恋。客人反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浓浓友谊的眷恋。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官闲”,闲适之情;“残红”,恋春之情;“城门近”“日正长”,对浓浓友谊
22、的眷恋之情。,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示例:后四句写山居本身:“门”前着一“闲”字,“柳”前着一“深”字,“映”前着一“幽”字,“辉”前着一“清”字,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洒在衣襟上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甘于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畅适之情。 解析本题两问,第一问需要对后四句营造的意境进行概括,第二问需要从意境中归纳出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告诉读者的人生感悟。包括对事物、人物、社会现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古代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较直白,有的较含蓄,特
23、别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作,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易把握,应该从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以及字里行间去细细揣摩。分析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对于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有很大帮助。,考点三 分析概括作者在诗中的观点态度(C),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就是把作者在诗歌中流露的观点和态度指出来。这一点极容易同“作者的思想感情”混在一起。其实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在一些诗中,思想感情包含着作者的人生态度,有些诗思想感情就是观点态度;但是思想感情更多的是指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感,如:写景诗中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边塞诗中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羁旅行役诗表现出来的行路的艰难、漂泊的辛苦等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则是作者对宇
24、宙、人生的看法。包括作者的人生态度,对社会政治、形势的态度,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等。,例 10,【注】这首诗为杜甫47岁、官居门下省左拾遗时所作。诗人在任上对肃宗多有劝谏,但主张少被采纳。霤:防止雨水滴落在人身上,在屋檐下用来接雨水的竹筒。通籍,指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借指做官。退食:退朝而就食于家。或公余休息。双南金:指南方出产的铜,后亦借指贵重之物。此处指皇帝封赏自己的职位。 结合诗歌的颈联与尾联,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 _ 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颈联中“腐儒衰晚”紧承上联的“青春深”,言及自己迂腐,接近暮年,含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25、衮职曾无一字补”与“愧比双南金”,明写自己做左拾遗的官职,却无一个字去为皇帝补缺的不安与惭愧之情,实则暗含怀才不遇的感慨。“退食迟回”“许身”表现了诗人退朝之后,仍尽于职守不愿回家,表现了奉献于朝廷的赤心。 答案示例:有实现理想而时不我与的紧迫感。怀才不遇,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怀有将自己奉献于朝廷的赤诚忠心。,1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的切入点,见下表:,2.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答题过程 (1)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处境等了解作者对诗歌所写事物的见解。 (2)用简洁的语言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概括出来。 (3)到诗歌里找依据,结合具体的诗句和注解提供的材料分析。同时,要注意把作者所处的时
26、代社会环境、风气等影响观点的因素答进去。,【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秋,当时,受粮食和吐蕃进扰等因素影响,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天中:指洛阳。翠华:指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迁都的观点态度。 答:示例:对于迁都一事,诗人是持否定态度的。诗歌中,诗人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这一态度:颈联两句通过对比点明对巩固国家政权来说,最根本的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们安居乐业;尾联进一步说明了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长令宇宙新”。 解析本题包括两个回答要素,一是诗人的观点态度,二是联系作品对于诗人观点态度的分析。,本词通篇透着无奈之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归纳分析
27、。 答:示例:离别匆忙,想留而不得的无奈。一曲阳关还没唱完就上路了,车轮声越来越远,很快消失,再无痕迹。人生无常,世事变幻难料的无奈。芳草有荣有枯,离别的车辙依旧随处可见,皆是人生无奈。难以言说的无奈。人世间种种生离死别,有的不可说,有的说也无用,徒增感慨与悲伤。 解析本题可从“一曲阳光”与相关物象切入,进而归纳其内容要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任务有三: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精确性,揭示语言所包含的具体意义。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与效果。分析作品语言的主体风格及其艺术特色。 高考对于鉴赏诗歌语言的考查方向主要有:品味“炼字”词语,理解“诗眼”和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28、考点四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D),一、品味“炼字”词语 古代诗歌的品味“炼字”词语,主要表现在对词语含义及表达作用的鉴赏。见下表:,本考点的设问方式主要有三种:诗中的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即直接鉴赏关键词。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即找出关键词并联系作品简要赏析。字在诗中作用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二、理解“诗眼” 高考对于古代诗歌理解“诗眼”的考查,主要表现在对诗句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理解的考查。 古代诗歌的关键句也叫主旨句。所谓主旨句就是诗歌中能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写作目的的句子。在表情达意上,它一般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其位置常在诗词
29、的后半部分。,理解关键诗句的含意,分析关键诗句的表达效果或蕴涵的情感,可从该诗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和该诗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加以考虑。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是全诗的线索、感情基调或主旨,抓住这些字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因此近年来很受命题人的青睐。 本考点的设问方式主要有四种: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有人认为,词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三、鉴赏语言风格 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到之处,每一个诗人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诗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
30、。 高考对于鉴赏古代诗歌语言风格的考查,主要表现在对于诗歌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鉴赏能力的考查。了解诗歌的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古代诗歌的风格主要有以下11种:,本考点的设问方式主要有三种: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D。从标题看,本词写的是百花凋谢之后西湖上的美好景象。词的前六句写的是室外西湖上的美好景色,“垂下帘栊”一句交代描写由室外转向室内,但“双燕归来”一句说双燕在“细雨”之中,这不免令人生疑,但这恰恰是作者语言运用绝妙的
31、地方。这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着意写燕子的活动,反衬出室内的清寂气氛,体现出一种静观自适的情调。理解了这一层含义,也就自然得到这两句的妙处了。 答案示例:“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将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相结合,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营造出轻灵、欢快的意境,表达出诗人静观自适的情调。,“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示例:构思巧妙。由“春去”引出“人去”,渲染了友人间离别的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手法精妙。“背人”使用比拟手法,借春天的离去形象表达诗人的感伤。“浅紫”“深红”使用借代的手法,以“次第空”
32、写出繁花的凋零,营造了暮春时节感伤的氛围。用词精妙。“空”字使用精妙,形象写出春天离去的空寂之感。 解析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 答:示例:“那信”表示怎能相信有一天竟会在田园终老,然而事与愿违,当年“那信”之事已成事实。更能凸显出诗人年轻时的意气与北伐必胜的信心,也反衬出今日的失望之情。既表达了昔日的豪情,也表现出诗人的悲愤与对理想的执着。 解析本题需要联系诗人身世,结合诗中意象,赏析“那信”二字的妙处。,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描绘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理解形象的个性特征和社
33、会意义。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考点五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D),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物”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往往有一定的固定性,捕捉诗歌形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了解一些经典的意象,对鉴赏古典
34、诗歌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常见的诗歌形象有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指诗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诗人自我)形象。 1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如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2诗人自我形象 诗人自我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诗人”,是诗人在诗中的“代言人”。它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见下表:,二、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诗歌的景物
35、形象是情中之景,它包括意象和意境。 1意象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它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2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是诗中几个意象共同构成的鲜明的画面。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有着一定的联系,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三、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主要是指咏物诗中
36、描绘的物象。这些物象是被诗人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诗人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往往采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手法。,例 10,【注】封大夫即封常清,诗中“亚相”“吾君”都是对他的尊称。中军:此处代指主帅。 这首诗中的封大夫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D。“黄花酒”“登高”写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饮酒的洒脱气质;“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中的“霜威”“杀气”写出了封常清治军雷厉风行,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威名远扬的特点;“横笛”“娇歌”写出了将士们纵情欢歌的
37、场景,体现了封大夫与士兵同乐,并深受士兵爱戴的特点。 答案示例:能征善战、声威远震。他有“霜威”,有“杀气”。治军有方、深受爱戴。这一点,可从将士们的纵情醉舞、感荷“吾君”中看出。情趣高雅,境界洒脱。他登高饮酒、聆赏笛歌,显示了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一、鉴赏人物形象 1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知人”就是要清楚诗人经历,尤其是现实处境,是四处漂泊、人在旅途,还是屡受贬谪、怀才不遇;是友人分别寂寞惆怅,还是长期戍边、怀想故乡等等。这些经历、处境决定了诗歌的情感。“论世”则是要明白当时的时代特征、社会现实,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山河沦陷时多立志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8、,如东晋、南宋;国家衰微多慨叹悲吟,如唐末、宋末。把握时代就能走进一代诗歌。,(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是通过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简要赏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 衷 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首词的大意是: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
39、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唯有自己在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敌军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任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谁能料到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 第一步,知人论世。了解陆游写此词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处境。南宋时山河沦陷,诗人以身许国,以恢复河山为一生理想,锐意建功立业。写此词时诗人倍受排挤赋闲在家,且年事已高,想到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之志却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第二步,抓住词句的相关描写揣摩诗人抒发的情感。通过心理描写“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洲”,神态描写“泪空流
40、”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忧愤。 第三步,根据诗歌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定身份、定特征。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2做题步骤 (1)戴帽。在开头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通常是特征身份。 (2)分析。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的特征”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到一些艺术手
41、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3)概括。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作者蕴涵的情感。,二、鉴赏景物形象 1鉴赏方法 鉴赏景物形象要注意以下三点: (1)联系情感。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或情感。这两者是一致的。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2)把握景物类型。景物类型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环境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等。仔细区别这些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把
42、握景物形象。 (3)鉴赏画面。鉴赏景物形象首先要看画面形、色、动、静等特征,即概括意境描摹的图景。欣赏古代诗歌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的色彩,三是画面的动态,四是画面的静态。,2意境的表达程式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3设问方式 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设题方式主要有三种:这首诗(或诗中某几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的某联(或某几句)描绘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如:,阅
43、读下面这首诗,简要赏析这首诗中描绘的画面。 天津桥春望 雍 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这首诗的大意是: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回答本题,需要
44、分两步走:抓住前两句的主要意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图景画面。用一句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征:明媚、绮丽。,4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组织描绘性语言展现诗中的图景。 第二步,概括特点。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感情。结合诗中的相关描写,结合作者的现实处境进行分析。 第四步,具体作答。作答力求具体,要答出产生情感的原因。,三、鉴赏事物形象 1鉴赏方法 鉴赏事物形象要抓物象的特点,分析其丰富、独特的内涵;要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尤其要注意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答题表述
45、时要使用拟人的手法。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简要回答“早梅”的形象特点。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这首诗的大意是: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回答本题,需要分两步走:找到诗中对“早梅”描写的诗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内涵,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征。答案:耐寒独立、冰清玉洁、坚韧刚强、超凡脱俗。 2做题步骤 鉴赏诗歌中事物形象的步骤是:抓住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准确理解形象的深刻内涵。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征。概括形象的特征要从物人一体
46、的角度来把握,表述时要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联系作品,分析形象特点。,词作下片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答:示例:第一问:刻画了狂放不羁、慷慨激昂的狂士形象。第二问: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酒酣耳热说文章”“推倒胡床”等神态、动作描写,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旁观拍手笑疏狂”一句通过写旁观者的表现,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夸张、衬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用“惊倒邻墙”“推倒胡床”等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纵情任性,借旁观者“拍手笑疏狂”来衬托人物的狂放不羁。 解析第一问2分,意思对即可。第二问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47、,可酌情给分。,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示例: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本题共三个回答要点,意思对即可。,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手法。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以及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考点六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D),“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任务是:分析作品在构思、谋篇、选择材料、安排情节、刻画人物、描摹手段等方面的特色,分析作品运用的表现手法,鉴赏作者运用表达技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要点有三:一是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二是鉴赏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三是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一、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见下表:,二、鉴赏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 修辞方法是表达技巧最基本的内容。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反问、叠字等。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