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农业推广学第05章_行为改变理论.ppt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8592772 上传时间:2019-07-04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推广学第05章_行为改变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农业推广学第05章_行为改变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农业推广学第05章_行为改变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农业推广学第05章_行为改变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农业推广学第05章_行为改变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章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基本要求:掌握行为改变的理论、行为改变的一般规律和农民行为改变的特点,能够利用行为改变理论指导农业推广活动。 重点: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规律,个人行为改变的动力和阻力及其模式。 难点:行为改变的模式,个人行为改变的经历时期。,课前思考 1、当前中国农民急切需要什么? 2、如何实现? 3、影响因素有哪些?,一、行为的概念及行为特点,第一节 行为产生理论,1、行为的概念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行为的主体是人; 行为是在意识支配下活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 行为与一定的客体相联系,作用于一定对象; 行为总要产生一

2、定的结果。,(1)目的性:人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去采取行动。 (2)可调节性:受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的调节。 (3)差异性: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差异。 (4)可塑性:行为受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的影响,并且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2、人的行为特点,3、影响因素:(1)环境因素(自然、社会因素);(2)世界观;(3)生理、心理因素。,需要,心理紧张,动 机,行为,目标达到 需求满足,激励状态,新的需求 (内外刺激诱因),需要: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渴求或欲望。 动机:一个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和想法。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二、行为产生的模式,三、主要理论,动机理论(又称需要层次理

3、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1943年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食物、水、空气、 睡眠、性,健康、安全、 保障,信任、友谊、 爱情,威信、认可、 地位,理想、 抱负,自我实现,需要顺序 低高,存在优势需要,低层次需要始终存在,未满足需要才有激励作用,局限性,1、把需要层次看成固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程序,是一种机械 运动。实际上低水平需要未满足时,高水平需要也可以发展。,2、一切从个人的需要解释人的行为有失偏颇,无法解释绝食,舍己救人的行为。,3、需要是先天产生还是后天形成的,个人的一切需要是否都是合理的,都是应该满足的并且能

4、满足仍是争论的问题。,虽然马斯洛的观点存在许多争论,但到目前为止,马斯洛的观点仍然是最被广泛传播的一种。美奥尔德弗(CPAlderfer)于1969年在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修正了马斯洛的论点,认为人的需要不是分为5种而是分为3种: (1)生存的需要(Existence),包括心理与安全的需要 (2)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Relatedness),包括有意义的社会人际关系。 (3)成长的需要(Growth),包括人类潜能的发展、自尊和自我实现。奥尔德弗需要论,简称为ERG需要理论。,ERG理论,2、各个层次的需要满足越少,则这种需要就越渴望。,3、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了较多满足,对高层次的需

5、要就越渴望。,4、较高层次需要一再受挫,人们会重新追求较低层次的需求。,1、奥尔德弗大量调查证明,这些需要不完全是天生的。,5、ERG理论认为,需要次序并不一定如此严格,而是可以越级的,有时还可以有一个以上的需要。,一、行为改变主要理论,第二节 行为改变理论,1、态度改变理论,(1)平衡理论,平衡理论认为,构成一体的两个认知对象,当两个对象看法一致时,认知处于平衡(或和谐)状态;不一致时,认知处于不平衡(或不和谐)状态,认知不平衡,就会引起内心不愉快或紧张,人们就要试图消除这种紧张。,例1:P和O两人是好朋友,都嗜好抽烟(X),则三者关系相协调,P心理上是和谐的。如O不喜欢抽烟,则P心里上不舒

6、服,就要劝说O不要抽烟。,例2 :P和O分别是农技员和农民,P最近推广一种优质水稻品种,O不喜欢这个品种,但看在农技员的面子上使用了这个品种,从而使POX达到了平衡。在实践中,许多情况都是农民因相信农技员而相信技术。,例3:A与B两人关系很紧张,他们看电影时正好坐位相邻(X),A-B-X不协调,两人感到都很别扭,于是A(或B)走开,以消除紧张心理,从不平衡转为平衡状态。,POX模型(1958年F.Heider海德提出),ABX模型(T.M. Newcomb纽卡姆),(2)认知失调理论,1957年费斯廷格提出的,被心理学家广泛接受,至今被认为是最好的态度改变理论。 费认为,人的每一种看法都是认知

7、元素,而两个认知元素之间具有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3种关系。认知元素之间的不协调会造成心理紧张,人们会产生一种内驱力,促使自己采取某种行动以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协调,进而产生态度的改变。,A与B、C没关系;B、C关联。A1与B1、C1相关联,A1与B1协调,与C1不协调。,消除不协调的方法:(1)改变不协调中任一认知元素,使之协调;(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缓和认知不协调。,有人抽烟成瘾,抽烟后感觉心情舒畅,不抽则心烦意乱。但又有“抽烟可能生肺癌,肺癌会危及生命”的认知,两者发生矛盾,因此戒烟动机十分强烈。再如,另一人偶然抽几支烟,虽然也知道抽烟与生癌的关系,但两者无大的矛盾,因此戒烟动机不强烈。,当

8、认知失调以后,必须改变双方中任何一种认知因素,使双方趋于协调。解除方法有:,海德的认知平衡论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一样,都重视个体认知协调对态度改变的影响。海德强调的是个体对人际关系平衡与否的认知。费斯廷格强调的是个体内部各认知元素间的失调。,一、实现戒烟,今后自己不再抽烟; 二、对于抽烟会生肺癌的说法加以否定,不认为两者间有内在的联系,认为“不抽烟的人也会生肺癌”; 三、添加新的协调的认知因素。如:改抽过滤嘴香烟,或者抽低尼古丁;肺癌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无生命危险。,发掘人的潜能 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弥补物质管理资源的不足,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

9、中,人员的潜力只发挥出2030%,如果受充分的激励,他们的能力可以发挥8090%。,激励的功能,2、激励理论,行为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行为冲动,朝向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1)双因素理论,美赫兹伯格(Herzberg)提出,激发动机的因素,(2)强化理论(又称操作条件反射论),美斯金纳(B.F.Skinner)1938有机体的行为,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做的反应,受外部环境刺激所调节和控制,改变刺激就能改变行为。只有创造和改变环境条件,人的行为就可随之改变。如:孟母三迁,强化手段:,(3)期望理论,美弗鲁姆(V. H. Vroom)1964工作与激励中提出的。

10、 确定恰当的目标和提高个人对目标价值的认识,可以产生激励力量。,激励力量(M) = 期望值(E) 效价(V),二、农民行为改变规律,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特烈文(Kurt.Lewin)提出的。,1、模拟平衡学说,农民本身的文化素质(落后的生产技术、低水平的教育) 农业环境中的阻力(较低的生产投入、缺乏生产资源),农民需要(原动力) 市场需求(拉动力) 政策导向(推动力),阻力,动力,2、改变农民行为的策略Kurt. Lewin曾提出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著名公式:()B人类的行为;P个人特性;E环境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个人特性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三种策略:A:以改变农民个人特性(即素质)为主B

11、:改变环境(即社会环境或工作环境)为主C:人与环境同时改变,3、行为改变规律 (1)行为改变的层次性,1)解冻期。不接受接受的时期。就是认识到应该改变个人原有的标准、习惯、传统及旧的行为方式,接受新的行为方式。 2)变化期。旧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少,新的行为方式越来越多的时期。 先认同和模仿,逐渐学新的行为模式。 3)冻结期。新的行为方式巩固和加强的阶段。在认识上再加深,在情感上更增强,使新行为成为模式行为、习惯性行为。,(2)行为改变的阶段性,(3)群体行为的改变方式一是参与式改变,二是强迫性改变,参与性改变,强迫性改变,权力,权力,群体行为改变即重要,又费时,群体行为改变主要有三类: 1)风俗

12、习惯行为调节(风尚、礼节、习惯) 2)知识情感行为调节(科学、道德、艺术) 3)政策法律行为调节(自然规范、社会规范),1、强迫(制)性政策 2、商品或服务交换 3、技术咨询 4、影响农民素质 5、直接操纵 6、提供生产条件 7、提供推广服务 8、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4)影响农民行为的方法,一、按照农民需要进行推广,第三节 行为改变理论在推广中的应用,1、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的动力 (1)农民需要源动力。(内因)满足农民迫切需要的、能解决农民当前实际问题的技术,往往不推自广,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如,大蒜在徐州邳县(以蒜头为主)、盐城大丰(以蒜苔为主)种植面积很大,是农民

13、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每年月份叶枯病发生严重,因此,良好的防病技术,是农民最迫切需要的。,(2)市场需要拉动力。(外因)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和经营主要依据市场对农产品的供求变化,供求变化一般以市场价格变化来体现,多数情况不下再受制于政府计划。,扩大了种植面积、促进了新技术(地膜覆盖技术、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化控技术等)、新品种(紧凑型抗病品种)的推广应用,养殖业的发展,种植玉米的积极性,饲料玉米价格上扬,(3)政策导向推动力。(外因)什么时候政策对头,推广工作就有起色,政策失误,则会导致推广事业的损失。如:90年代,国家较大幅度地提高皮棉收购价格,农民种棉积极性空前高涨,对栽培管理更为精细

14、也乐于采用地膜覆盖等新技术。如:近年来,国家实行种粮补贴,农民种植水稻、小麦面积明显增加,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植棉积极性明显受挫。,2、农民需要、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导向 (1)叠加型农民需要、市场需求、政策导向三种动力方向一致,形成正向合力,有利于技术推广,效益显著。 (2)相容型三种动力方向不尽一致,但有相互接近的趋势,经过调整后可以形成一定的合力。 (3)抵消型三种动力作用力方向相反,形成内耗,作用力相互甚至为负,反而形成对新技术推广的阻力。,总之,按照农民需要推广技术,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农户是经营的主体,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宏观经济主体的政府通过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进行

15、宏观调控解决国家利益与农民利益的一致性。按照农民需要推广技术,也是行为规律决定的。,3、按农民需要进行推广,推广机构和人员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启发农民,挖掘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客观要求。 (2)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对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和不同生产水平的个体,应制定不同的推广目标。 (3)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即在众多需要中起主导作用的需要。,二、正确使用期望激励调动农民的积极性,1、正确确定推广目标,科学设置推广项目期望理论表明,恰当的目标会给人以期望,使人产生心理动力,激发热情,引导行为。在确定目标时,要尽可能符合农民的要求,符合农民的切身利益。 2、认真分析农民心理,热情诱导农民兴趣要根据不同农民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深入进行思想动员,从效益较度分析,提高农民认识。 3、提高推广人员自身素质,创造良好的推广环境,增大推广期望,课后思考 1、人的行为特征理论在农业推广中如何应用? 2、如何根据农民的需求进行农业推广? 3、参与式改变和强迫性改变有何不同,如何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