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灸法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或其他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温热)或低温,或者以某些材料(对皮肤有剌激作用的药物或其他物质)直接接触皮肤表面后产生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范围1.温 通 经 络 、祛 除 寒 邪 。可 用 治 寒 邪 所 致 疾 患 ,如 风 寒湿 痹 、痛 经 、经 闭 、寒 疝 腹 痛 等 。2.益 气 升 阳 。气 虚 下 陷 之内 脏 下 垂 、阴 挺 、脱 肛 、崩 漏 日 久 等 不 愈 。3.回 阳 固 脱 、补气 固 本 ,治 阳 气 虚 脱 之 大 汗 淋 漓 、四 肢 厥 冷 、脉 微 欲 绝 。4.行 气 活 血 、
2、散 瘀 消 肿 ,能 治 疗 各 种 痛 证 和 寒 性 疖 肿 等 。5.温肾 健 脾 。如 脾 肾 阳 虚 之 久 泄 、久 痢 、遗 尿 、阳 痿 、早 泄 。6.祛风 解 表 、温 中 散 寒 。如 风 寒 外 袭 之 表 证 ,脾 胃 寒 盛 之 呕 吐 、胃 痛 、泄 泻 。灸 法 对 慢 性 病 、虚 寒 等 证 较 为 适 合 ,如 久 泄 、痰 饮 、水 肿 、痿 证 、痹 证 、腹 痛 、胃 痛 、阳 痿 、遗 尿 、疝 、虚劳 ,妇 女 崩 漏 、阴 挺 、中 风 脱 证 、外 科 阴 疽 、瘰 疬 、瘿 瘤 等 。 目的温 通 经 络 、调 和 气 血 、扶 正 祛 邪
3、 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之目的操作流程1.评估.综合患者病情体质,无禁忌2.器材准备.3.患者体位选择和穴位选择4.施灸(温针灸需先皮肤消毒后行针刺并得气)施灸方法1.艾 炷 灸 法 . 艾 炷 的 制 作 ,一 般 是 将 艾 绒 用 拇 、食 二 指 搓 成 纺 锤 状 ,再 以 拇 、食 、中 三 指 捏 紧 置 于 平 板 上轻 轻 按 压 即 成 。艾 炷 上 尖 下 圆 ,呈 圆 锥 形 ,分 为 大 、中 、小三 种 。大 艾 炷 如 蚕 豆 大 ,中 艾 炷 如 枣 核 大 ,小 艾 炷 如 麦 粒 大(见 图 艾 炷 )。 施 术 方 法 包 括 直 接 灸 和 间 接 灸
4、两 大 类 。直 接 灸 是 将 艾 炷 直 接 放 在 皮 肤 上 点 燃 施 灸 的 ,又 称 着 肤 灸 。临 床 上 可 分 为 化 脓 灸 和 非 化 脓 灸 。化 脓 灸 ,属 于 烧 灼 灸法 ,用 黄 豆 大 或 枣 核 大 的 艾 炷 直 接 放 在 穴 位 上 点 燃 施 灸 ,烧 灼 局 部 组 织 ,施 灸 部 位 往 往 被 烧 破 ,甚 至 呈 焦 黑 色 ,使其 产 生 无 菌 性 化 脓 现 象 (灸 疮 )。施 灸 前 要 注 意 病 人 体 位 的平 正 和 舒 适 ,以 及 所 灸 穴 位 的 准 确 性 。局 部 消 毒 后 ,可 涂以 大 蒜 液 或
5、凡 士 林 ,增 加 艾 炷 对 皮 肤 的 粘 附 力 。点 燃 艾 炷后 ,病 人 一 般 会 因 烧 灼 感 剧 痛 ,为 了 减 轻 疼 痛 ,可 轻 轻 拍 打局 部 ,亦 可 用 麻 醉 法 来 防 止 。灸 完 一 壮 后 ,用 纱 布 蘸 冷 开水 抹 净 所 灸 穴 位 ,再 依 前 法 灸 之 。灸 满 所 需 壮 数 后 ,在 灸穴 上 敷 贴 淡 膏 药 ,每 天 换 一 次 。数 天 后 即 现 灸 疮 ,停 灸 后约 3 4周 灸 疮 结 痂 脱 落 ,留 有 瘢 痕 。本 法 适 于 虚 寒 证 ,实热 和 虚 热 证 不 宜 用 ,头 面 颈 项 不 宜 用 ,
6、每 次 用 穴 不 宜 多 。如 用 麦 粒 大 的 艾 炷 烧 灼 穴 位 ,痛 苦 较 小 ,可 连 续 灸 3 7壮 ,灸 后 无 需 膏 药 敷 治 ,称 为 麦 粒 灸 ,适 于 气 血 两 亏 者 。非化 脓 灸 ,属 于 温 热 灸 法 ,点 燃 艾 炷 后 ,当 病 人 感 到 烫 时 ,即 用镊 子 将 艾 炷 夹 去 或 压 灭 。连 续 灸 3 7壮 ,局 部 出 现 红 晕 为止 。灸 后 不 发 灸 疮 ,无 瘢 痕 ,易 为 病 人 接 受 。间 接 灸 是 将 艾 炷 与 皮 肤 之 间 用 药 物 制 品 衬 隔 ,又称 隔 物 灸 。常 用 的 有 :隔 姜
7、灸 。将 生 姜 切 成 约 2分 厚 的片 ,用 针 在 其 中 间 穿 几 个 孔 ,置 于 穴 位 上 ,把 艾 炷 放 在 姜片 上 点 燃 施 灸 。适 于 风 寒 咳 嗽 、虚 寒 腹 痛 、呕 吐 、泄 泻 、风寒 湿 痹 等 。隔 蒜 灸 。用 独 头 大 蒜 切 成 1分 厚 的 片 ,中 间 以针 刺 成 数 孔 ,置 于 穴 位 上 ,把 艾 炷 放 在 蒜 片 上 点 燃 。 每 穴每 次 可 灸 5 7壮 , 隔 2 3日 一 次 。适 于 痈 疽 未 溃 、 瘰 疬 、 肺 痨 等 。如 用 大 蒜 捣 成 泥 糊 状 ,均 匀 铺 于 脊 柱 (大 椎 至 腰 俞
8、 )上 ,约 2分 厚 、2寸 宽 ,周 围 用 棉 皮 纸 封 固 ,然 后 用 艾 炷 置 其上 ,点 燃 施 灸 ,则 称 为 铺 灸 法 ,可 用 治 虚 劳 顽 痹 。隔 盐 灸 。将 干 燥 食 盐 块 研 细 末 ,撒 满 脐 窝 ,在 盐 上 面 置 放 生 姜 片 和 艾炷 施 灸 。适 于 寒 证 吐 泻 、腹 痛 、癃 闭 、 四 肢 厥 冷 等 , 有 回阳 救 逆 作 用 。此 外 ,还 有 隔 附 子 、隔 胡 椒 等 间 接 灸 法 。2.艾 条 灸 法 .条灸的操作方法,一般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大类。 悬起灸。将艾卷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而不使艾卷点
9、燃端直接接触皮肤。包括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是将点燃艾卷相对固定在距穴位1.53厘米左右的高度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35分钟,至皮肤稍红晕为度。回旋灸又称熨热灸。将点燃的艾卷接近灸的部位平衡往复回旋熏灸(距皮肤约3厘米),一般可灸2030分钟。雀啄灸是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一般约灸5分钟。 实按灸。即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太乙针灸是用纯净细软的艾绒150克,平铺在40平方厘米大的桑白皮纸,取24克预先制备的药粉掺入艾绒内,紧卷成爆竹状,点燃一端,用布数层(一般为7层)包裹之后,然后立即紧按于穴位或患处,进行灸
10、熨。灸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710次即可。雷火针灸的制法 、作用和操作方法等大致与太乙针灸相同,其不同之处是配方。3.温 针 灸 法 .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先取长度在 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 cm 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
11、柄上,燃烧时间为30min 。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4.温 灸 器 灸 法 .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5.灯 火 灸 法 .取 34寸 长 的 灯 心 草 ,一 端 蘸 上 少 许 植物 油 ,点 燃 ,对 准 穴 位 快 速 动 作 ,猛 一 接 触 ,发 生 火 爆 声 时即 迅 速 移 开 。如 无 音 响 ,当 重 复 进 行 。灸 角 孙
12、穴 ,可 治 痄 腮 ;灸 少 商 、合 谷 、风 池 ,治 喉 痹 ;灸 足 三 里 、内 关 、中 脘 、中 枢 、天 枢 ,可 治 呕 吐 、泄 泻 。 注意事项 1.确 保 空 气 流 通 2.令 病 人 采 取 适 当 体 位 ,使 该部 位 易 于 暴 露 ,又 能 舒 适 持 久 3.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温针灸时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灸 后 要 擦 净 皮 肤 上 的 艾 灰 ,并 检 查 有 无 火 星 洒 落 ,以 免 烧毁 衣 物 4.要 注 意 灸 火 温 度 和 时 间 及 耐 受 情 况 ,不 可 过 量 5.施灸 部 位 较 多 时 ,宜 按 照 先 上 后 下 、先 左 后 右 的 顺 序 进 行 。有 时 则 可 先 灸 主 穴 ,后 灸 配 穴 6.如 用 烧 灼 灸 法 ,则 应 在 局部 消 毒 后 进 行 灸 法 治 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