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文字的演變文字演變表朝代 文字商代晚期 甲骨文西周 金文戰國 六國古文秦國大篆(籀文)古文字秦代 小篆今文字 漢代唐隸書 楷書草書行書文字演變一、甲骨文名稱由來 因刻畫書寫於龜甲獸骨上,故稱甲骨文。別稱 因其所記內容多為當時占卜凶吉的記錄,且出土於殷都遺址,故又稱卜辭、貞卜文字、殷契、殷虛書契。盛行時代 殷商記載內容 ()上起盤庚遷殷、下迄紂亡兩百多年間商王室、貴族的活動。()多記載商代王者占卜、祭祀、征伐、田獵。發現時地 約於光緒二十五年發現於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其地適為殷商故墟。地位 現今所能見到的最早期的中國文字,亦是發現得最晚。字體特色 筆畫纖細,字形優美,已具六書意義。研究書
2、籍 清劉鶚鐵雲藏龜為第一本有關甲骨文的書籍。二、金文名稱由來 商周時代,鑄刻於青銅器上,古人稱銅為金,故稱。別稱 青銅器中,樂器以鐘為最多,禮器以鼎為最多,故又稱鐘鼎文。金文是刻鑄而成,古人稱此工藝為銘 ,故又稱銘文。盛行時代 商代至周代發展 ()商代青銅器大都没有銘文,若有字數亦少,幾個字至幾十字,記製造者或受祭者的名字,亦有記征伐和受賞者。()西周初期銅器銘文較短,後期逐漸增長。西周末宣王時的毛公鼎 有四百九十七個字,是現在所見青銅器銘文字數最多者。內容多記、 、 、等。()東周春秋:各國諸侯勢力逐漸強盛,形成各地的地域文化,文字也有不同的風格,中後期以後,各國文字有多樣的變化。如吳、楚的
3、文字,具有濃厚美術化的風格。()東周戰國:文字分化更厲害,形成文字異形的現象。字體特色 ()商代金文近甲骨文,字體紷細,文意古奧。()西周金文風格莊重,渾厚飽滿,文章亦較明順可讀。()東周金文孳乳繁複,字體漸定。三、古 文名稱 () 一指凡小篆以前的文字均可稱古文 。()一指說文解字中所見之古文 (許慎說文解字所收正字為小篆,另列兩種異體字,一為古文 ,一為籀文 )發現資料 西漢末年,魯恭王壞孔子宅,由壞壁中發現以古文書寫之古文尚書 、春秋 、 禮記 、 論語 、 孝經 ,均為秦時所埋的舊籍,其文字人多不能識,稱之為古文 。 別稱 用漆書簡,頭粗尾細,狀似蝌斗,又稱蝌斗文。盛行時代 王國維以為
4、乃周、秦間東土文字,齊、魯地區所用。四、籀文名稱由來 傳說周宣王時史官太史籀根據當時古文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第一句為太史籀書 ,故稱。別稱 大篆盛行時代 王國維以為乃周、秦間關中及相近地區所通用之文字史料 () 史籀十五篇為一部教育學童的字書,四字一句,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唐代初年於陝西省出土了十塊石鼓,上刻四言古詩,人稱石鼓文,字體與說文解字所收籀文相近,約為秦襄公至獻公時代的作品。字體特色 ()由西周金文演變而來,大體保持西周金文的寫法,但筆法已較金文方正。()與小篆相比,字體筆畫繁複,並多重疊,不易書寫。地位 史籀十五篇開創了秦漢以來字書體例的先河。五、小篆別稱 秦篆盛行時代
5、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所採用的文字。產生背景 秦併六國,李斯奏請統一文字。說文解字敘: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 。皆取史籀大篆 ,或頗省改,所謂小篆是也。 丞相李斯等人把當時秦國通行的文字蒐集起來,加以整理,對繁複的籀文字形加以簡省改造,定出一種新的標法字體。字體特色 保留大篆圓勻的形態,簡化繁複的筆畫,形體更畫一。地位 ()漢字發展史上第一次規範化。()許慎說文解字收小篆九千三百五十三字,為今日所能見的全部小篆文字。小篆上接籀文,下開隸書,字形仍存六書原意,故後世研究文字學,均以說文解字為基礎。六、隸書名稱、發展(
6、)古隸:又稱秦隸 ,在秦始皇以前很久便出現了,之後秦獄吏程邈 整理之。當時只應用於普通公文,乃只求簡便不務美觀的非正式字體。()今隸:又稱漢隸 ,隸書發展至漢代方成正式字體,詔書、律令、碑銘大多採用隸書,士大夫漸漸把它寫得美觀,字體逐漸變為有方折有挑法。 字體特色 ()小篆轉變至隸書叫隸變 。()字體變圓為方,筆畫易曲為直,大幅省減,符號性增強。 ()蠶頭、燕尾、近於寬扁的長方形。地位 ()隸書完全改變古文字的面貌,較徹底地擺脫了圖畫性而成純粹的符號,為近兩千年來的方塊漢字尊定了基礎。 ()漢字字形結構從此不合六書的原則。七、楷書別稱 正書、真書發展 ()從隸書演變而來,萌芽於漢、魏之際,至魏
7、、晉使用楷書之人只限於有限的幾個文人學士,未成為主要字體。()南北朝,楷書取代漢隸,成了主要字體。()唐代:稱楷書為今隸 ,稱隸書為漢隸 、 古隸 。字體特色 ()去掉隸書的尾部挑法、體形正方或長方。地位 ()唐為唐代所作標準楷書,後世以此為範本。()五代以後,雕板印刷出現,雕板文字通常用楷書來刊刻,楷書成為中國文字的正體。()因由隸書變來,不合六書,研究文字學並不由楷書入手。八、草書名稱 ()廣義:任何字體的潦草法均可稱為草書。()專門字體的草書至漢代方形成。發展 ()漢代:稱章草。為書寫迅速,將隸書字簡省改變,橫畫挑法減少,有的筆畫被連成一筆,但字與字並不相連。()魏晉:稱今草。據傳由東漢
8、張芝所造,人稱草聖。由章草演變而來,減掉了章草的隸書味,筆畫更簡省,書寫更方便;每一字的筆畫相連更多、字與字之間亦有遊絲相連。王羲之對今草的形成有關鍵性影響。()唐代:稱狂草。體勢一筆而成,血脈不斷,書寫疾速而奇詭難識,只具有書法藝術上的欣賞價值。被稱為顛張狂素的張旭、懷素的狂草,頗負盛名。九、行書名稱由來 筆畫連綴,活潑運行,故名。發展 ()東漢:由出土的漢簡和漢磚可知東漢中期即有行書。世傳東漢末劉德昇創作行書,實則只是歸納行書的章法,是行書的集大成者。()西晉:行書大行於世。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後世共推為千古之冠。()唐:今流傳有唐人摹本數種,刻石拓本多種。以摹本為最佳,故宮博物院有影印本行世。字體特色 ()由楷書變化而來,融入草書的筆法,故介於草書與楷書之間,不似楷書之工整,亦不似草書之奔放。昔人比喻:楷書像人的端坐,草書像人的跑步,行書像人的行走。()行書比楷書隨便些,可以寫快;又不像草書潦草得令人看不懂故最受人喜愛。如寫得端正些,可稱行楷 ,如寫得放縱些,可稱行草 。地位 為最後產行的一種字體。文字學定義 異稱 分類 研究對象 代表著作文字學(狹義)字形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聲韻學 字音 宋陳彭年廣韻研究漢字之形、音、義小學(古者兒童入小學,先學文字,故名)訓詁學 字義 漢無名氏爾雅文字的三要素為字形、字音、字義,故廣義的文字學涵蓋此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