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期末复习之诗歌鉴赏课内诗歌鉴赏总共 21 题,共 63 分;蜀道难完成 14 题(4*3=12 分)1.对蜀道难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以展示蜀道之难。B.这首诗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主要表现在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像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诗人情感的气质。C.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D.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解析】选
2、D。这首诗不是新乐府的诗歌形式。2.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于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解析】选 D。作者并未谈及友人的感受3.诗中反复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句子,作者的用意是( ) A诗人一开篇就以此句极言蜀道之难,用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豪放的基调;以下反复出现,使它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那样,激荡着读者
3、的心弦。B诗人反复使用这样的句子,是为了突出蜀道之难,加大全诗的气势。 C诗人以这句诗作为发语词,以便为下面写各个景点作铺垫。 D在诗的感情转折处,诗人用此句拓展出蜀道上的奇丽景色。 解析:解答这类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感知,把握全诗。其中 B、C 两项都只从一个方面说明作用,而 D 项则在原诗中找不到依据。 答案:A 4.下列有关蜀道难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
4、壁”,运用夸张与衬托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2D这首诗诗人展开丰富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解析:D 项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错。李白诗中尽管确实有一些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一贯诗风。“实则写仕途坎坷”也无依据。 答案:D 复习山居秋暝,完成 56 题5对山居秋暝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点明时间氛围。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空山
5、”之“空”,含有宁静之意。 B第二联描画了幽清明净的自然图景。诗人是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C第三联描画了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竹林中传出一阵喧笑,溪中莲花动荡,那是渔船在沿水下行。 D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尾联反用其意,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春暖花开,春意正浓,景色可人,王孙们可随意停歇,自可留在这洁净纯朴的山中。解析:D 反其意而用,春芳虽然自然而然地消歇了,但秋光一样美丽,暗寓了作者的隐逸之情。6对山居秋暝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第二联侧重写人,
6、以人和而望政通;第三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 B诗中,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C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D“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先写“竹喧”、“莲动”,再写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解析:第二联和第三联的分析相反。复习书愤完成 78 题7、对这首诗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书愤” 的“书”作动词,书写。标题意为书写一腔悲愤。 B “早岁”
7、即“早年” ,指诗人的青壮年时期。 C这是一首七律,三、四句和五、六句对仗工整。 D “谁堪伯仲间”是说谁能写出像出师表那样的名篇呢? 解析:答案 D。这句话是说当警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矢志北伐的人啦,借用历史典故,暗讽统治者是“阿斗” 。委婉、悲愤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 联 前 句 是 对 现 在 的 慨 叹 , 后 句 是 早 岁 的 豪 情 , 构 成 了 现 实 与 理 想 的 矛 盾 。 B第二联回忆两次不寻常的战争经历,是对“气如山” 的具体描写。 C第三联诗意悲凉,一个“空自许” 的“空”字,包含多少人生的悔恨与沮丧。 D全诗由慷慨到苍凉,沉郁顿挫,声情激越
8、,愤慨之情充溢其间。 3解析:C;空字感叹自己控油“塞上长城”自许的豪气,和现在虽然年老而壮志犹存的改过清华,都成空。悲愤。复习石头城,完成第 9 题:9、 选 出 下 列 解 说 不 合 理 的 一 项 ( ) A“石头城”即 今 天 的 南 京 市 , 六 朝 时 均 建 都 于 此 , 称 之 为“金陵”,由此可推断石头城为怀古之作。 B“空城”的空给人冷落荒凉之感,“寂寞回”运 用 了 拟 人 的 方 法 , 这 里 指 “潮水”。 C 三 、 四 句 中 “女墙”指较矮的城垛,这两句描述了淮水东边的月亮曾经照过非常荒凉的古城 , 今 夜 又 照 在 久 已 残 破 的 古 城 上 ,
9、 通 过 比 较 说 明 昔 不 如 今 。 D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到带有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解析:C。说怀古伤今、昔盛今衰的伤感、复习声声慢,完成 1011 题10、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句十四字,写作者寻觅排遣愁的景色,遇到的冷冷清清的环境,结果心里更加凄惨、悲戚了。 B“乍暖还寒时候”是说早春的气候特征,忽冷忽热。也指所处的时代,社会不安宁。秋天C“独自怎生得黑”写她老来失去丈夫后的孤寂之苦,说时光真正难熬。D“怎一个愁字了得”写她无法把愁绪排遣的苦况。 11、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
10、项是( C ) A词的上半阕写词人无法排遣愁绪,借酒消愁愁更愁的苦况。 B上半阕以见“旧时相识”的雁飞过,勾起了对往日的怀念,更增添了伤心的程度。 C下半阕写黄花堆积,自己无心去采摘,细雨打着梧桐,无心去听,有如朱自清的“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同样的孤寂的心情。是无人采摘,正如此时的自己无人关怀、理解 D作者如实地写个人的遭遇和心情,她个人的惨况又有深刻的时代和社会根源,因而又蕴含着对时代的悲叹,从而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复习琵琶行1217 题12对琵琶行诗句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
11、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基调:“惨”。第二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与友分别心绪难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样,一片茫然。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不仅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而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化说明。提示:D.“反问”应为“ 设问”。4答案:D1
12、3对琵琶行诗句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欲语迟”三字,用语精练,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描写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D.“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
13、。轻轻的拢,慢慢的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提示:A 项人物未出场露面,应是个人感受,并非直接刻画。答案:A14对琵琶行诗句及词语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声”借指美妙的音乐。“丝竹”是借代修辞格,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耳暂明”的神奇感受。B.“春江花朝秋月夜”寥寥七字,其用量极大。它浓缩了春秋两季,又融进了江花月三景。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C.从“五陵年少争缠头”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诗人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细节,从巨大的落差中形象地反映出
14、人物命运的突变。这种描写的审美价值在于以点带面凸现她沉沦的社会根源。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全诗的“诗眼”,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和自己被贬不得志的悲愤融在一起,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冷酷与黑暗。提示:B 项以偏概全,诗歌不仅浓缩春秋二季,还有朝夜两时。答案:B15对琵琶行中描写有关音乐的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女的美妙音乐和旋律的发展变化。B.从“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可理解为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乐音的急切,
15、圆润清脆。C.第二乐段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间关”句表现了乐音的婉转、流畅、动听,接着描写乐音由低沉至缓慢半终止的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提供给读者充分的思维空间,激发人的想象力,从而深化了人们对诗人所描绘的琵琶乐音的玩味和品评。D.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音乐高潮到来的信号;“铁骑突出刀枪鸣”,乐音激越雄壮,强化了热烈而紧张的场面,是音乐的高潮所在;乐曲的终止也写得5非常精彩,“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撕心裂肺戛然而止,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样,均从侧面烘托,使听众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韵味中。 提示
16、:D.并非一样,前者未从侧面烘托。答案:D16、对下列描写琵琶女形象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琶琶女的神态,还暗示出她此时幽愁暗恨的复杂心理。B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也表现了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C “自言本是京城女” ,诗人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笔调,写了琵琶女当年高贵的身份,道出歌女不甘沦落天涯的心态。D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叙其身价之高,色艺之绝,红极一时,哄动京城的辉煌。17、指出对下列描写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 )A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隐隐点染了聆听琵琶时
17、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B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写出诗人谪居荒僻之地悲凉凄清的情景,映衬出诗人的寂寞与苦闷心情。 C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运用景物描写,把不幸者的沦落之情全融进音乐之中,所以声声扣人心扉,更加“凄凄”感人,听者已不是“悄无言” ,而是“皆掩泣” ,表达了“满座”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D “别时茫茫江浸月” 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弥散着的是诗人挥洒不去的离愁别绪。答案:,不是景物描写,而是场景描写复习必修三诗歌单元宋词四首、诗词三首和诗词三首,完成 1821 题18、下列对课内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去去千里烟波
18、,暮霭沉沉楚天阔”,词人实写眼前烟波浩渺的、暮霭沉沉的辽阔江面,把词人离别后压抑、漂白无依的孤独和迷惘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B、山居秋暝写了山中秋雨过后黄昏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闲适自适的心境。诗境空明宁静而又充满勃勃生机,动与静完美结合。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这几句词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长时间的妥协投降,不思北伐,以造成了沦陷区人民麻木的严重后果的批判、不满之情。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现出李清照以“憔悴损”的“黄花”自喻,由菊花无人怜惜,联想到自己的无人同情、无人安慰、无人关怀的悲惨命运。解析:答案:A。应为虚写19、下列对课内诗歌分析不
19、正确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七组叠词,逐层深入地把女词人国破家亡、漂泊异乡、晚景凄凉的愁苦之情和空虚惆怅、迷惘失落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B、永遇乐通过对孙权、刘裕、刘义隆的追怀,赞美他们都有所作为,或积极进取、成就帝业,或兴师北伐、收复失地,慨叹千古英雄难再,包含了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6C、“愤”是书愤这首诗的诗眼,这个“愤”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有对金兵南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民族愤怒,又有对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妥协投降、压制打击抗战派将领的义愤和激愤,还有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词写出了“赤壁”景色雄奇壮观的特点。为
20、英雄人物的出场提供了一个环境背景,渲染了气氛,烘托了英雄人物的气概和精神。解析:答案 B。对刘义隆是讽刺、批判20、下列对课内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用“廉颇老矣”:主要是为了表现自己老当益壮的情怀和不受重用尴尬的处境以及悲愤的心情。B、虞美人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 化抽象为形象,突出了“愁”的深重、强烈和无穷无尽。C、词的上阕借“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这些意象表明自己对人生的厌倦,这是以美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托杨柳”“ 晓风”“ 残月“表达了词人离别后形单影只的愁苦心境。解析:答案:D
21、。用了融情于景。21、下列对课内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扬州慢写出了金人南侵给扬州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表达了对金人的谴责和对扬州人民的同情。B、登高诗人在写景的时候,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和高低映衬的方法,描绘了深秋江峡空旷寂寥、肃杀凄厉的景物特点。C、石头城句句写景,无一“情”字,以寂静的群山,悲凉的涛声,朦胧的月色,烘托和渲染了石头城的没落荒芜,暗示了六朝繁华一去不复返,寄寓了诗人对山川萧条、人生凄凉的伤感和对历史兴亡的思考。D、从军行描写了“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等富有边疆特色的景物,写景壮阔悲凉,有一种压抑感,表现了边塞的
22、荒凉艰苦。解析:答案 B,没有动静结合。课外巩固提升部分一、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 分)浪淘沙 夜雨梁寅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愁如百草雨中生。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彩霞红日照山庭。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注】梁寅( 1309-1390) ,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人,元末明初学者。(1)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彩霞” “红日” “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3 分)答:为“花发恐飘 零”而愁(或为“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而愁) 。表达了豁达、愉悦的心境。分。 “为何而愁”分, “心境”2 分。 (2)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
23、要分析。 (4 分)7答:通过描写雨骤天寒,渲染出一种“愁”的氛围。将“愁”喻作春雨后疯长的“百草” ,形象而贴切地突现了“愁”之浓烈。 分。 “雨骤天寒”分, “渲染氛围”分 ;“将愁喻作百草 ”分, “愁之浓烈”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7 分)天津桥春望雍陶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 辇不来金殿闭, 宫莺衔出上阳花。注:雍陶,晚唐诗人。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上阳:上阳宫,武则天曾将其修葺得豪华富丽,作为寝宫。(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作简要分析。 (4 分)答: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1 分) ;天津桥畔,翠柳如烟,缕
24、缕柳丝随风飘荡,斜拂岸边(1 分) 。描绘了一幅明媚绮丽(1 分)的津桥春日图(1 分) 。(2)这首怀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3 分)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 分) 。先描绘天津桥边明媚、绮丽的春光,后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之景(1 分) 。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的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1 分) 。或: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1 分) 。诗的一、二两句,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人胜;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1 分) ,烘托出上阳宫凄凉泠落的景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国运衰微、今非昔比的
25、伤感和哀叹(1 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 分)宿王昌龄隐居(唐)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注】王昌龄未出仕前,隐居在石门山。常建辞官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当时王昌龄外出做官,并不在此。 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1)颈联两个动词“宿” 、 “滋”用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意境简要赏析。 (4 分)“宿”字,写花影象安睡在庭院中一样(1 分) ; “滋”字,写出了苔藓在滋长蔓延(1 分) ;暗示这里少人活动,甚至久未有人,突显了隐居地的清幽静谧(1 分) ;两句写出了隐居之地寂静而不乏生机,与人事疏离而与自然亲近的情趣(1 分) 。(2) 诗歌尾联是什么意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3 分)尾联是说我也要辞别俗世,到这里与鸾鹤为侣,隐逸终生(2 分) 。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1 分) (或者,表达了对王昌龄原先归隐的追慕,深情地呼唤王昌龄和自己一起归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