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企业理念运作学习中心注释周湘泉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三个直属学习中心(南海、北京、太原)试点工作已近一年,初步实验了远程教学、支持服务、技术规范、教学管理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但仍未有实质性、创新性突破。尤其在实施学习中心试点用企业理念运作,按公司法改造学习中心的现有体制机制时,遇到多种因素的困难。通过试点,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的新型教育组织形式,在现阶段确实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必须注意试点实施过程中最细节的问题。对学习中心的改制试点工作,就如同科学实验室一样,要有程序,可控制的重复验证,使之真正具有普遍性和推广价值。2、学习中心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在于三条:一是领导班子的团结,二
2、是改革创新意识较强,三是要有运用新理论指导试点的人才。3、建立现代远程教育产业制度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难度大,没有现成的模式,必须积累经验,创造条件,逐步推进。因此,对试点工作要加强领导,协同组织,周密筹划,精心指导。既改革创新,又要严格规范,积极稳妥,绝不能搞形式主义,靠政府教育部门审批,一哄而上,赶进度,图虚名,走过场。4、建立高等教育产业制度的变革,不是学校一般工作的改进,不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般改善,其本质意义是要进行学校办学制度、教学服务管理制度的创新。进行制度创新就是为新体制打下基础的工程,目前要建立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产业制度,是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教育制度,是和社会主义
3、经济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制度,要创造而不能够成套引进和照搬国外远程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远程教育产业的改革,同样需要政府搭台,学校唱戏,也要参照我国企业深化改革的四句话(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科学管理)的要求进行远程教育办学制度的创新。所以,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远程教育产业制度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才能够确定出资人和债权人分别对学校(学习中心)享有什么权利,承担什么义务,才能使学校(学习中心)真正落实法人财产权,才能做到权责明确;只有把国家和学校(学习中心)间的这种财产关系提示清楚,把政府的出资人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分开,才能够最终解决政校分开的问题;只有实行了产权明
4、晰,才能使学校(学习中心)中的组织机构可以体现出资人的意愿,也才能够使出资人参与学校(学习中心)重大决策和学校(学习中心)独立依法行使法人财产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科学管理;只有在这几个方面紧紧把握住制度创新的要求,才能把现代远程教育产业塑造成为适应市场需要的法人实体和教育市场竞争的主体。5、在现代远程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有的学者提出对成人高校进行“改造、重组” ,要求远程教育按市场公司化股份制运作时,一些教育界人士和热衷于社会观察却具有保守和缺乏见识倾向的人于是断言:中国教育也开始搞“私有化” 。这种传统的计划经济“官办学校”的权势思想目前仍在顽强地表现,甚至把官办视为“正规学校” ,而
5、把民办视为“非正规学校” ,学校一提搞股份制,就认为是搞私有化,想把国家学校搞垮等等,以“左”的面目出现反对教育领域中的核心改革问题。6、许多资深专家通过研究表明:私有化绝对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恰恰相反,我国采取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正是与时俱进,有效地从整体上搞活高等教育,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化的进程。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国有教育经济是由政府公办的学校组成的。实际上,国有教育经济的载体是国有资本,凡是有国有资本的地方,都体现为国有经济的活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财产组织形式是多样化的,国家完全可以和别的投资者共同投资来设立学校。在这种财产共有的学校中,国有教育资本并没
6、有改变其所有权性质。私有化是针对公有制为主体而言。单纯从一个学校来看,原来的公有制学校,全部是国家投资,产权属于国家,如果把部分产权转入非国有的、甚至是非集体的、个人或外商,就被有些人认为这个学校是私有了。使原来的公办学校变成了非国有学校,称为民办学校。7、私有化一说首先是由我国企业改革的股份引起的,我们先借鉴分析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他们最主要的形式是在增量资产上搞股份制,原来的国有资产并没有发生转让,而是作为国家投资。通过吸收其他社会公众或外资作为新的资本注入,使原来的企业股份本扩大了,属于国家所有的那部分没有转让给别人。在增加资本的基础上企业实现了技改,进行了必要的基本建设,设备更表,扩大了规模,技术上了挡次,提高了效益。这样做实际上国有所有的资本、所有权并没有转让给别人。它利用了一种财产组织形式,吸收了其他投资者向企业投资,把企业搞活,也就是盘活了原来国家的那一部分国有资本,并不是将国家资本转让给别人了。8、中央电大和 TCL 电大在线技术有限公司的股份合作共建远程教育平台和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就是一个校企合作的成功范例,在“心系天下求学人”的理念中推进了电大远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一实践表明:用企业理念重组电大,用公司法运作“学习中心”是 21 世纪发展的必然趋势。(2002 年 9 月 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