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微 观经 济学 习 题及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鸿业 第一章 引论 一、选择正确答案 1.经济学可定义为( )。 A.企业赚取利润的活动 B.研究人们如何依靠收入生活的问题 C.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问题 D.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 2.“资源 是稀缺”指的是( )。 A.世界上的资源最终将被消耗尽 B.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C.资源必须留给下一代 D.相对于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3.一个经 济体系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 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4.下列属 于规范分析表述的是( )。 A.鼓励私人购买汽车有利于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B
2、.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拥有汽车的人会越来越多 C.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低,大多数人还买不起汽车 D.个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多,给我国居民的出行带来交通隐患 5.下列属 于实证分析表述的是( )。 A.治理通货膨胀比减少失业更重要 B.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利 C.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不利 D.只有控制货币量才能抑制通货膨胀 答案:1.C; 2.D; 3.D; 4.B; 5.A。 二、分析讨论 1.如何 理解西方经济学是一门考察稀缺的资源合理配置的科学。 答:西方经济学认为,人类的欲望和由此引起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要是无限多样的,可是用来满足这 些无限需要的手段即用来提供这些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是稀缺的。
3、这样,就产生了如何分配使用这些有 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需要的问题,这就是“选择” ,也就是“配置”资源的问题。人类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 就是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和有效率地分配使用于各种途径以满足人类无限多样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中, 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实现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都是由市场价格 决定的。假若人类能无限量地生产出各种物品,或者人类的欲望能够完全得到满足,即在这样一个丰裕的 伊甸园里,不存在稀缺物品,所有的物品都是免费的,像沙漠中的沙和海岸边的海水,价格和市场互不相 关,那么经济学就无须存在了。正是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生产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才引起了人
4、类 的经济活动,西方经济学也就成为一门考察稀缺资源的配置的科学。 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2 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 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的科学,它采用的个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个人或家庭作为消费者如何 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分配于各 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等等。微 观经
5、济学的核心是价格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 心,以全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总供求的角度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 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它研究的是诸如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 全局性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节省和经济效率,取得社会福利最大化。区 别在于各自研究的重点和论述的方式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其 核心是市场有效性和自由放任;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失效和国家干 预。
6、微观经济学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前提,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宏观经济学则以资源优化配置为前提, 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联系在于: (1)它们是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如果形象化地把宏观经济学看作研 究森林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 (2)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行 为的分析总是要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其理论基础。 (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使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如 均衡方法、边际方法、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等。 3.如果经济学家讨论的是 “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些还是小一点好些” 的问题, 试问这是属于实证经 济学问题还是属于规范经济学问题? 答: 属于规范经济学问题, 而不属
7、实证经济学问题。 实证经济学说明和问答的问题是, 经济现象 “是什么” , 即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规范经济学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 合这种标准,它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伦理道德观点不同,对同一事物会 有不同的看法。 如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 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 可能有不同的回答。 坚持效率优先的人会认为收入差距大一点好,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效率;相反,坚持公平为重的人会认为, 收入差距小一点好,因为这样可以体现收入均等化原则。可见,这个问题属于规范经济学范畴。 第二章 需求与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一、判断
8、正误并解释原因 1.假如 卫生组织发布一份报告,称某种蘑菇会致癌,则这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 分析:错误。因为卫生组织发布该蘑菇会致癌的报告会使人们减少对此种蘑菇的需求量,因此其需求 曲线会向左下方移。 2.预计 某产品的价格会下降,则该产品的供给将会减少。 分析:正确。因为当预计某产品的价格下降时,生产者会在价格下降前尽量多地生产产品,因此该产 品的供给会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3.如果 政府对某种商品的生产者给予现金补贴,会使该商品的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3 分析:错误。如果政府对某种商品的生产者给予现金补贴,会使该商品的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这 与生产者生产成本减少或生产技术
9、改善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是一样的。 4.需求 曲线的斜率和需求的价格弹性是相同的概念。 分析:错误。二者是两个紧密联系却又不相同的概念。需求曲线在某点的斜率为 dP/ dQ,而需求的点 弹性不仅取决于斜率的倒数值 dQ/dP,还取决于 P/Q。 5.假如 某城市运输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 1.2,则为了增加运输的收入,运输价格应该降低。 分析:正确。因为运输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 1.2,说明运输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富有弹性的商品的价 格与销售收入成反方向变动。因此要增加收入必须降价。 6.降低价格一定会使供给量下降。 分析:错误。对于一般商品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降低价格会使供给量减少。但
10、当其他因 素发生变化时,降低价格不一定会使供给量减少。 二、选择正确答案 1.在得 出某种商品的个人需求曲线时,下列( ) 外均保持为常数。 A.个人收入 B.其余商品的价格 C.个人偏好 D.所考虑商品的价格 2.在得出某棉花种植农户的供给曲线时,下列( )外 均保持常数。 A.土壤的肥沃程度 B.技术水平 C.棉花的种植面积 D.棉花的价格 3.在某 一时期内彩色电视机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的原因可以是( )。 A.彩色电视机的价格上升 B.黑白电视机的价格上升 C.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的预期价格下降 D.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 4.某月 内, X 商品的 替代品的价格上升和互补品的价格上升, 分
11、别引起 X 商品的 需求变动量为 50 单位 和 80 单位, 则在它们共同作用下该月 X 商品需 求数量( )。 A.增加 30 单位 B.减少 30 单位 C.增加 130 单位 D.减少 130 单位 5.如果 一条线性的需求曲线与一条曲线型的需求曲线相切, 则在切点处两条需求曲线的需求的价格弹性 系数( )。 A.不相同 B.相同 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D.根据切点的位置而定 6.消费者预期某物品未来价格要上升,则对该物品当前需求会( )。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上述三种都可能 7.如果商品 X 和商品 Y 是替代的,则 X 的价格 下降将造成( )。 A.X 的需求曲
12、线向右移动 B.X 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Y 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D.Y 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8.一个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 )。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D.互补品的价格上升 9.生产者预期某物品未来价格要下降,则对该物品当前的供给会( )。 4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上述三种都可能 10.假如生产某种物品所需原料价格上升了,则这种商品的( )。 A.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 B.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 C.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 D.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 11.小麦歉收导致小麦价格上升,准确地说在这个过程中(
13、)。 A.小麦供给的减少引起需求量下降 B.小麦供给的减少引起需求下降 C.小麦供给量的减少引起需求量下降 D.小麦供给量的减少引起需求下降 12.均衡 价格随着( )。 A.需求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B.需求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C.需求的减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D.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13.假定某商品的需求价格为 P=100-4Q , 供给价格为 P=40+2Q , 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应为 ( )。 A.P=60,Q=10 B.P=10,Q=6 C.P=40,Q=6 D.P=20,Q=20 14.直线型需求曲线的斜率不变,因此其价格弹性也不变,这个说法( )。 A.一定正确 B.一定
14、不正确 C.可能不正确 D.无法断定正确与否 15.度量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而不是曲线本身移动的弹性是( ) A.需求的价格弹性 B.需求的收入弹性 C.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D.需求的预期价格弹性 16.假定玉米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玉米的产量等于销售量且等于需求量, 恶劣的气候条件使玉米 产量下降 20,在这种情况下, ( )。 A.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为玉米产量下降 20 B.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价格上升低于 20 C.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价格上升超过 20 D.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价格上升等于 20 17.当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 这两种
15、商品的需求量都同时增加或减少, 则这两种商品 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 )。 A.正 B.负 C.O D.1 18.若 X 和 Y 两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是-2.3,则( )。 A.X 和 Y 是替代品 B.X 和 Y 是正常商品 C.X 和 Y 是劣等品 D.X 和 Y 是互补品 19.如果某商品富有需求的价格弹性,则该商品价格上升会使该商品的( )。 A.销售收益增加 B.销售收益不变 C.销售收益下降 D.销售收益可能增加也可能下降 20.如果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则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比重将( )。 A.大大提高 B.稍有增加 C.下降 D.不变 21.假定某商品的价格从 3 美元降到 2
16、 美元, 需求量将从 9 单 位增加到 11 单位, 则该商品卖者的总收 益将( )。 5 A.保持不变 B.增加 C.减少 D.无法确知 22.如果价格下降 10%能使买者总支出增加 1%,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 )。 A.富有弹性 B.具有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 D.其弹性不能确定 23.两种商品中若当其中一种的价格变化时, 这两种商品的购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 则两者的交叉需求 价格弹性系数为( )。 A.负 B.正 C.0 D.1 24.对劣质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 e M 是( )。 A.e M 0 25.某商品的市场供给曲线是一过原点的直线,则其供给的价格弹性( )。 A.随价格的变
17、化而变化 B.恒为 1 C.为其斜率值 D.不可确定 26.如果政府利用配给的方法来控制价格,这意味着( )。 A.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已不能影响价格 B.政府通过移动供给曲线来抑制价格 C.政府通过移动需求曲线来抑制价格 D.政府通过移动供给和需求曲线来抑制价格 27.政府为了扶持农业, 对农产品规定了高于其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 政府为了维持支持价格, 应该采 取的相应措施是( ) A.增加对农产品的税收 B.实行农产品配给制 C.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D.对农产品生产者予以补贴 28.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水平以下可能导致( )。 A.黑市交易 B.大量积压 C.买者按低价买到了希望购买的商品数量
18、D.A 和 C 29.某户今年扩大播种面积并取得丰收,则可预期他的收入必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答案:1.D 2.D 3.C 4.B 5.B 6.B 7.D 8.A 9.A 10.B 11.A 12.D 13.A 14.B 15.A 16.C 17.B 18.D 19.C 20.C 21.C 22.A 23.A 24.C 25.B 26.C 27.C 28.A 29.D 三、计算 1.已知 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 Q d =50-5P,供给函数为 Q s =-10+5P。 (1)求均衡价格 P e 和均衡数量 Q e 。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
19、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 Q d =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 格 P e 和均衡数量 Q e 。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 Q s =-5+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 P e 和均衡数量 Q e 。 (4)利用(1)、( 2)、( 3) ,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 2)、( 3) ,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 ( 1)Q d =50-5P,Q s =-10+5P,Q d =Q s6 50-5P=-10+5P 得:P e =6,Q e =20 (2)Q d =60-5P,Q s =-10+
20、5P,Q d =Q s60-5P=-10+5P 得:P e =7,Q e =25 (3)Q d =50-5P,Q s =-5+5P,Q d =Q s 50-5P=-5+5P 得:P e =5.5,Q e =22.5 (4)联系:变量的调整时间被假设为零。在(1)、( 2)、( 3)中,所有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即 P、Q 及其、都属于同一个时期,或者,都适用于任何时期。而且,在分析由外生变量变化所引起的内 生变量的变化过程中,也假定这种变量的调整时间为零。 区别:静态分析是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如(1)中,需求函数和供给 函数中的外生变量、被赋予确定数值后,求出相应的均衡
21、价格 P e 和均衡数量 Q e 。而(2)、( 3) 中,外生变量、被确定为不同的数值,得出的内生变量 P 和 Q 的数值是不相同的,在图 2-2(2) 和图 2-2(3)中,当外生变量的变化使得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时,表示内生变量的 P 和 Q 的数值的均衡点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这种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 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被称为比较静态分析。 (5) 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 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 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同理,需求减少会使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
22、格和均衡 数量都减少。 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均衡数量增加。同理,供给减少会使 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综上所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 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2.假定表 2-1 是需求函数 Q d =500-100P 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需求表: 表 2 一 1 某商品的需求表 价格(元) 1 2 3 4 5 需求量 400 300 200 100 0 (1)求出价格 2 元和 4 元之间的需求的价格弧弹牲。 (2)根据给出的需求函数
23、,求 P=2 元时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解: ( 1)e d =-(Q/P)(P 1 +P 2 )/2/(Q 1 +Q 2 )/2 =-(100-300)/(4-2)(2+4)/2/(300+100)/2=3/2 (2)e d =-(dQ/dP)(P/Q)=-(-100)(2/300)=2/3 3.假定表 2-2 是供给函数 Q 3 =-3+2P 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供给表: 表 2-2 某商品的供给表 价格(元) 2 3 4 5 6 供给量 1 3 5 7 9 7 (1)求出价格 3 元和 5 元之间的供给的价格弧弹性。 (2)根据给出的供给函数,求 P=4 元时的供给的价格点弹性。 解: (
24、 1)e s =(Q/P)(P 1 +P 2 )/2/(Q 1 +Q 2 )/2 =(7-3)/(5-3)(3+5)/2/(3+7)/2=8/5 (2)e s =(dQ/dP)(P/Q)=2(4/5)=8/5 4.某君对某消费品的反需求函数为 P=100- Q , 分别计算价格 P=60 和 P=40 时的需求的价格弹性。 解:由 P=100-Q,得 Q =(100-P) 2 e d =-(dQ/dP)(P/Q) =-2(100-P)(-1)P/(100-P) 2 =2P/(100-P)。 当价格 P=60 时,e d =(260)/(100-60)= 3 当价格 P=40 时,e d =(2
25、40)/(100-40)= 4/3 5.1986 年 7 月某外国城市的公共汽车票价从 32 美分提高到 40 美分,1986 年 8 月的乘客为 880 万 人次,与 1985 年同期相比减少了 12%,求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解:由题意:P 1 =32,P 2 =40,Q 2 =880,Q 1 =880/(1-12%)=1000 e d =-(Q/P)(P 1 +P 2 )/2/(Q 1 +Q 2 )/2 =-(880-1000)/(40-32)(32+40)/2/(1000+880)/2=27/47。 6.假设对新汽车需求的价格弹性 e d =1.2, 需求的收入弹性 e m =3.0 ,
26、计算: (1)其他条件不变,价格提高 3%对需求的影响。 (2)其他条件不变,收入增加 2%对需求的影响。 解 :( 1)e d =-(Q/Q)/(P/P),而P/P=3%,e d =1.2 Q/Q=-e d (P/P)=-1.23%=-3.6%。 即其他条件不变,价格提高 3%将导致需求减少 3.6%。 (2)e m =(Q/Q)/(M/M),而M/M=2%,e m =3.0 Q/Q = e m ( M/M)= 3.02% = 6.0%。 即其他条件不变,收入增加 2%将导致需求增加 6.0%。 7.设汽油的需求价格弹性为 0.15,其价格现为每加仑 1.20 美元,试问汽油价格上涨多少才能
27、使其消 费量减少 10%? 解:由题意知:e d =0.15,P=1.20,Q/Q=-10%, 由弹性公式 e d =-(Q/Q)/(P/P)可得: P=-(Q/Q)/e d P = -(-10%)/0.151.20 = 0.8(美元) 即汽油价格上涨 0.8 美元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 10%。 8.假设 A 公司和 B 公司的产品的需求曲线分别为 Q A =200-0.2P A ,Q B =400-0.25P B ,这 两家公司现 在的销售量分别为 100 和 250。 (1)求 A、B 两公司当前的价格弹性。 (2)假定 B 公司降价后,使 B 公司的销售量增加到 300,同时又导致 A 公
28、司的销售量下降到 75,问 A 公司产品的交叉价格弹性是多少? (3)假定 B 公司目标是谋求销售收入最大,你认为它降价在经济上是否合理? 8 解 :( 1)由题意知:Q A =200-0.2P A ,Q B =400-0.25P B ,而 Q A =100,Q B =250,则 P A =200/0.2-100/0.2=500,P B =400/0.25-250/0.25=600 A 公司当前的价格弹性 e dA =-(dQ A /dP A )(P A /Q A )=-(-0.2)( 500/100)= 1 B 公司当前的价格弹性 e dB =-(dQ B /dP B )(P B /Q B
29、)=-(-0.25)( 600/250)= 0.6 (2)由题意知:Q B =300,Q A =75, 则 P B =400/0.25-300/0.25=400,Q A =75-100=-25,P B =400-600=-200 A 公司产品的交叉价格弹性 e AB =(Q A /Q A )/(P B /P B ) =(-25/100)/(-200/600)=0.75 (3)由(1)可知,B 公司生产的产品在价格为 600 时的需求价格弹性为 0.6,既其需求缺乏弹性。 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同方向变动。因此,B 公司要使销售收入最大,应该提价而不是 降价。 四、分析讨论 1.
30、用图 简要地说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框架以及核心思想。 答:见图 2-1。图的左右两个方框分别表示公众和企业。公众即消费者,企业即厂商。单个消费者和单 个厂商分别以产品的需求者和产品的供给者的身份出现在产品市场上,又分别以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生产 要索的需求者的身份出现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图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表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消费者 和厂商的经济活动通过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在图的上半部,消费 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厂商对产品的供给相遇于产品市场,由此决定了每一种产品的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 量。在图的下半部,消费者对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厂商对生产要素的引致需求相遇
31、于生产要素市场,由此又 决定了每一种生产要素的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由图可看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无论是在产品市场,还是在要素市场,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的经 济活动都表现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自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产品 市场和每个生产要素市场,进而所有的市场,都实现了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在这样的完全竞争的均衡状 态中,每一种产品都以最低的成本被生产出来,每一种产品也都以最低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消费者获得 最大的满足,厂商获得最大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根据各自对生产的贡献都得到了相应的报酬。 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理论进一步证明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
32、同时均衡状态是可以存在的。 福利经济学则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进而论述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 。这样,整个资本 主义经济实现了有效率的资源配置。这就是微观经济学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 2.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都是需求数量的变动,它们的区别在于引起这两种变动的因素不同,而且 这两种变动在几何图形中的表示也不相同。 需求量的变动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商品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 形中,它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运动。而需求的变动是在商品价 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
33、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它表现为需求曲 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3.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都是供给数量的变动,它们的区别在于引起这两种变动的因素不同,而且9 这两种变动在几何图形中的表示也不相同。 供给量的变动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商品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 形中,它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运动。而供给的变动是在商品价 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它表现为供给曲 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4.均衡价格是如何实现的?它对于制定价格政策有何意义?
34、 答:均衡价格的形成也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它是由供求双方在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可以从两种 情况来考虑: (1)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即供大于需的商品过剩的市场状况,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 低价格来得到他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 下降, 一直下降到均衡价格的水平。 (2) 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 即需大于供的商品短缺的市场状况, 一方面,迫使需求者提高价格来得到他所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使供给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这 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价格的水平。由此可见,当实际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 上总存在着变化的力量,
35、最终达到市场的均衡或市场出清。 如果社会上每一件商品和劳务都能实现供求均衡,按需要配置稀缺经济资源这一基本的社会经济问题 就会自动地解决,而无须计划和政府干预。但现实中却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因此在制定价格政策时要尽 可能贴近均衡价格,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5.什么 是供求定理?结合现实经济生活的实例予以说明。 答:若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化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若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化引起均 衡价格反方向变化,引起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这种影响,称为供求定 理。 例如,彩电供给过剩,价格下降,需求增多,企业会减少彩电的生产,导致供给减少,价格上升,一 直上升
36、到均衡价格的水平。相反,彩电供给不足,价格上涨,企业看到有利可图,会增加供给,而价格上 涨导致需求减少,价格会下降,一直下降到均衡价格的水平。 6.如果考虑到提高生产者的收入, 那么对农产品和高档次电视机、 录像机一类高级消费品应采取提价还 是降价的办法?为什么? 答:对农产品应该采取提价的办法;对电视机、录像机一类高级消费品应采取降价的办法。表 21 反 映了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的关系。 表 21 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的关系 1E d E d =1 0E d 1 涨价 收益减少 收益不变 收益增加 降价 收益增加 收益不变 收益减少 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对需求富于弹性
37、的商品来说,其销售收入与价格成反方 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而对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来说,其销售收入与 价格成正方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农产品属于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 品,所以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应该采取提价的办法;而高档次电视机、录像机一类高级消费品属于富有弹 性的商品,为了提高生产者的收入应该采取降价的办法。 10 7.“谷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末” ( 苏轼语) 。请你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这种现象。 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句俗语,指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 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是缺乏弹性的商品,农产品均衡价
38、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均衡数量的下降幅度,致使农 民收入减少。 与此类似,在歉收年份,由于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农产品的均衡价格的上升幅度大于农产品 均衡数量的减少幅度,致使农民的总收入增加。 第三章 效用论 一、判断正误并解释 1 所谓商品的效用,就是指商品的功能。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商品的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 足程度。 2 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件商品的效用的大小可以进行比较。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同一个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效用大小可以比较。但由于效用是主观价值判断, 所以同一商品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其效用的大小是不可比的。 3 效用的大小,即使
39、是对同一件商品来说,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同一商品给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感受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4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种消费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其最后一单位消费品的效 用递 减。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必须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连续性增加。 5 根据基数效用论的观点, 假设货币收入不变, 则消费者获得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使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不变。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这是按照基数效用论推导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 6 在一个座标 系里,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每条无差异曲线互不相交且平行。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两条无差异曲线互不相交,但未必平行。
40、因无差异曲线不一定是直线。 7 无差异曲线 可以凸向原点,也可能凹向原点。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这主要取决于两种产品之间的关系。 8 当两种产品 的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递减时,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这可以借助于边际替代率的公式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进行分析。 9 预算线的移 动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只有在收入变动,商品价格不变,预算线发生平移时,预算线的移动才表示消 费者的收入发生了变化。 10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的消费均衡点。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当某种产品价格变化时,会引起预算线的转动,形成许多均衡点,把均衡点连
41、结起来形成消费者的价格消费曲线, 即转换坐标后的需求曲线。 因此, 需求曲线是均衡点连结而成的。 11 11价格效应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且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总是反向变化。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同向变化的。 12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的关系是:吉芬物品一定是低档品,但低档品不一定是吉芬物品。 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吉芬物品是低档品中的一种产品。 13不确定性是指消费者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无法预知结果。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指无法准确确定结果。 14 当用财富 量、效用分 别表示坐标 的横、纵轴 ,且效用是 财富量的函 数,则对风 险回避者来 说,
42、 其效用 函数是凸向横轴的。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是凹向横轴的。 二、选择 1 当总效用增加时,边际效用应该: ( ) A为正值,但不断减少; B.为正值,且不断增加; C.为负值,且不断减少; D以上都不对 当某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达到饱合点时,则边际效用 为: ( ) 正值 负值 零 不确定 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表现为相应的消费者的均衡点: ( ) 运动到另一条无差异曲线; 沿着原有的无差异曲线运动; 新均衡点代表的效用减少; 新均衡点代表的效用增加。 正常物品价格上升导致需求量减少的原因在于: ( ) 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 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
43、使需求量增加; 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 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增加。 5 当吉芬物品的价格上升时,应该有: ( ) A 替代效应为负值,收入效应为正值,且前者的作用小于后者; B 替代效应为正值,收入效应为负值,且前者的作用小于后者; C 替代效应为负值,收入效应为正值,且前者的作用大于后者; D 无法判断。 6 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 ) A消费者收入; B所购商品的价格; 消费者偏好; 商品效用水平的大小。 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斜率的绝对值代表了( ) 消费者为了提高效用而获得另一些商品时愿意放弃的某一种商品的数量; 消费者花在各种商品上的货币总值;
44、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 12 在确保消费者效用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比率。 无差异曲线为斜率不变的直线时,表示相组合的两种商品是( ) 可以替代的; 完全替代的; 互补的; 互不相关的。 若某条无差异曲线是水平直线, 这表明该消费者对 ( ) 的消费已达到饱和 (设由横轴度量, 由 纵 轴度量) 。 商品; 商品; 商品和商品; 无法判断。 10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 效用水平不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相同; 效用水平相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不同; 效用水平不同,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也不相同; 效用水平相同,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也相同。 11无差异曲线
45、任一点上商品和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它们的( ) 效用之比; 数量之比; 边际效用之比; 成本之比 12预算线的位置和斜率取决于( ) 消费者的收入; 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和商品的价格; C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 D消费者的偏好。 13商品 X 和 Y 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收入都按同一比例同方向变化,预算线( ) A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B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C不变动; D向左下方或右上方平行移动。 14商品 X 和 Y 的价格按相同的比率上升,而收入不变,预算线( ) A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B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不变动 向左下方或右上方平行移动。 15 假定其它条件不变, 如果某种商品 (非吉芬物品
46、) 的价格下降, 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 消费者则会 ( ) 这种商品的购买。 增加; 减少; 不改变; 增加或减少 16.已知消费者的收入是 100 元,商品 X 的价格是 10 元,商品 Y 的价格 是 3 元。假定他打算购买 7 单位 X 和 10 单位 Y ,这时商品 X 和 Y 的边际效用分别是 50 和 18。如要获得最大效用,他应该( ) A停止购买; B增购,减少的购买量; 减少的购买量,增购; 同时增购和。 17假定 X 、Y 的价格 P x 、P y已定,当 MRS xyP x/P y时,消费者为达到最大满足,他将( )。 增加,减少; 减少,增购; 同进增购、; 同时减少、
47、。 18若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 dX/dY= 1/2,这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的 X 时,他愿意放弃( ) 单位 X 而获 得一单位 Y 。 13 A1/2; B 2; C 1; D 1.5。 19 某些人在 收入比较低 时购买黑白 电视机,而 在收入提高 时,则去购 买彩色电视 机,黑白电 视机 对这些 人来说是( ) A生活必需品; B劣质商品; 奢侈品; 吉芬物品。 20某消费者需求曲线上的各点( ) A表示该消费者的效用最大点; B不表示效用最大点; 有可能表示效用最大点; 无法判断。 21.假设某人只购买两种商品 X 和 Y , X 的价格为 10 , Y 的价格为 20。 若他 买了 7 个单 位 X 和 3 个单位 Y , 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值分别为 30 和 20 个单位,则( ) A 他获得了最大效用; B 他应当增加 X 的购买,减少 Y 的购买; C 他应当增加 Y 的购买,减少 X 的购买; D 他要想获得最大效用,需要借钱。 22下列哪一项不是序数效用论对偏好的假设?( ) A 边际效用递减; B 完备性; C 传递性; D 不饱和性。 23下列哪一项不是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具有的特点?( ) A 其斜率递减; B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