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需求论文篇一:农村养老论文农村养老摘要农村老年人作为我国社会一个特别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解决好他们的晚年生活,一直是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当前农村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家庭对农村养老的支持力下降、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养老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年轻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措施,以此来改善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关键词家庭养老养老保障制度人口老龄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 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状态如
2、何,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而由于受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农村老年人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关系着尊老、敬老美德能否得以继承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的问题。一、我国农村养老存在问题分析(一)家庭养老为主,农民对社会养老认识不足受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不仅具有深厚的社会心理与舆论基础,更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据有关部门调查估计,在 1000 名被调查了解的老年农民收入来源构成中,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占 79.68%,子女供给占12.4%;在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方面,日常生
3、活照料方面主要依靠家庭的占 97.6%,感情抚慰方面主要依靠家庭的占 92.8% 。可见,在农村,家庭养老仍处于主体地位。与此相对比,农民对社会养老模式缺乏了解和认可。(二)农民收入不稳定且增长缓慢导致养老资金短缺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政策,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下。而农民的收入除用于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外,还要承担子女教育和人情往来的费用。因此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没有足够的经济剩余作为养老资金。(三)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加大了农村养老难度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
4、 10%或 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随着农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且增长速度快。虽然老年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但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 65 岁之后) ,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都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然而,传统的孝道思想在现代生活理念的冲击下,逐步丧失了对子女赡养老人的约束力。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涌向城市,这一切必将使家庭养老的支持力下降,加重家庭养老负担。(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弊端首先,农村养老保险统筹级别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级统筹,这使得养老保险关系在省际甚至
5、县际转移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实际上也就是限制了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如农民工群体,长年在外使得他们不能在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现有的这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忽视了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脱离了现实情况,这也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集方式是以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实行减免农业税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与从前相比变得薄弱,集体分担的那部分养老金很难兑现。而政府那部分养老资金的投入有限,对大部分农民起不到太大的现实意义。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道德教育,继续倡导家庭养老受儒家
6、思想的影响, “孝”文化在我国仍然根深蒂固,养儿防老依然是大多数农民的首要养老模式。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却冲击着传统的尊老、养老观念,青年人孝敬、赡养老人的观念不断淡化,甚至遗弃、虐待老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政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树立青少年尊老、敬老、爱老的观念。积极展开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并对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行为以法律手段做出严惩。(二)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养老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和政府要真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并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扩大农民就业面。途径二是强化土地保障功能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主
7、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鼓励和引导农民适当增加土地种植面积。虽然目前农村土地功能有所弱化,农民来自土地的收入也有所减少,但土地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并在技术、资金上给与支持,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还要变革与更新土地的保障模式,积极摸索多种形式的土地资本化,将土地变为一种可以资本化的资源。同时,各地应尽快建立与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合理有偿的流转起来,使农民获得相应的收入。(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
8、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措施。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科学的方法确定保障线标准,使生活水平低于保障线的农村老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物质需要。其次将农村养老保险法制化。经过一段时期、在一定地区试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政府应当及时将可行有效的保险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实践中逐步补充或完善,使农村养老保险走上法制化轨道。第三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只有逐步建立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鉴于目前
9、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衔接不够紧密的情况,应该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即农村应实行与城镇一样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统一模式。当然,由于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需求、基本原则、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思想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还有许多方面难以实现城乡全面接轨。就全国而言,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应当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政策。 参考文献:1 张红云.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构建和谐农村J.林区教学,2007,(03).2 何晶晶. 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8).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推进新农
10、村建设的决定。 “老有所养”的提出,凸显了党和政府对农村老年人这一越来越庞大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别关注。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巨大冲击,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养儿防老” ,这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然而今天赡养父母却成了儿女们极大的负担,一些人尽可能地回避这一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广大农村,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当前之农村,老年人除了分得一亩左右的承包田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如果儿女们再背弃他们,他们将非常艰难地渡过自己的后半辈子。可以说,农村养老问题能否很好的解决,不仅仅关系到农村老人的晚年幸福,更关系到社会家庭和谐乃至关系到社
11、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又好又快的推进。现状:(泛指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以传统“孝”文化作为重要保证,在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背景下,老年人是一家之主,生活保障不成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推行,大家庭格局基本被打破,三口之家,四口之家已经成农村家庭的普遍形式。既使是一个儿子也要与父母分家另立炉灶,这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可能被传为笑谈,而今却人人习以为常。对农村老人来讲,那一亩左右的承包田,的的确确成了他们的命根子。笔者依据对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所了解到的情况,把当前农村养老形式笼统地划分为一下几个类型:幸福型。以传统的方式存在,但必须有一个先决的客观
12、条件。即:老人有退休金或固定收入(老教师,老工人,医生,小企业主等) 。这一类型约占 7%股份型。就是由多个儿女共同分摊老人生活费或医疗费。这种形式基本上是老人有老屋可居,且生活能够自理。如果是一个孩子,大多是独资供养,也不愿一个锅里吃饭,个中道理不言而喻。这一类型属大众化约占 80%之多墙头型。就像河南戏曲墙头记的剧情一样,分上下半场。(上半场)是老人失去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儿女们生怕自己多尽一点责任义务。 (下半场)老人有退休金或固定收入,基于公平原则,轮流在几个儿子家吃住,当然心照不宣,生活费是要按规定缴纳的。这一类型比较少每个村子也就一两例。留守型。 (与股份型兼而有之)老人有儿有女
13、,但子女长期外出打工或季节性外出,留下庄稼活或孙子女等由老人照顾。这种家庭的老人大多有一定劳动能力,尽管吃穿不缺,能够自立生活,但是精神生活永远得不到满足,同时还要照顾下一代。这种类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输出力度的加大已成逐年增加的趋势。生活标准(不包括幸福型)温饱:99% 以上基本得以保障。也就是说,弃老,虐老现象虽然很少但确实存在。居住:以狭小老屋为主,条件简陋。大部分农村人都生活在偏僻区域,相对来发达地区或城市郊区比较富裕,老年人无论是何种养老方式,都能住上土木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房屋,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人来说,一般是居住以老房为主,家庭关系和睦的老年人还能和子女同住在条件好房
14、屋里,关系不好的为了避免矛盾,就居住在离子女不远的简易房或果园菜园里等。一个真实的事例:老家一位大娘 40 多岁守寡,含辛茹苦把 5 个子女养大成人,近几年体弱多病却依旧住在因通路坼迁留下的一间老房里,三个儿子新房空着也没有一个愿意把老母亲接进自己的家中居住。去年,身为砖窑小老板的二儿子一家三口接连受伤,因病住院,恰好一名号称“小诸葛”的算卦先生到村里摆摊,有能人出点子求算卦先生帮忙, “小诸葛”以“老屋不易” “破财消灾”等为由,不仅从二儿子那里蒙得不菲收入,还让老大娘得以入住堂屋正房。一时间在十里八村传为美谈。花销:据不完全统计,农村老年人人均纯收入在 1000 元一下,远远低于各地农民人
15、均收入水平。除去土地收入外,有其他经济收入的老年人仅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 20%左右。大多数老年人一年难得花几次百元大票。娱乐:精神生活基本以串门聊天为主,儿女孝顺的可以看看淘汰了的小电视。据调查,农村老年人多数将聊天,串门,走亲戚作为主要的休闲娱乐交流方式。每每成群结伴在村口,街头,大树旁聊着从收音机电视机听看到新闻趣事以及家长里短,并幽默地戏称为“街头等死队”可我的心情却因为这灰色的幽默更加沉重。就医:大多数农村老人,小病扛,大病熬,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拒绝就医现象比较普遍。近年国家推广农村医疗保险,而实际上,一些老人根本不愿意参加。我曾与几位老年人聊天,他们的想法是:感冒发烧就吃点小药,一
16、旦得了大病尤其是绝症,住院少不了成千上万的花费既是报销 60%那剩下的 40%也是不小的数目,儿女们打工挣钱也不容易,自己就不给他们增加负担了。朋友告诉我一个真实事例:他们那儿有一位老泥瓦匠,村里家家户户的房子基本都是经他手盖起来的,老汉生性耿直,三个女儿已出嫁他乡,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是一个标准的留守老人。到乡卫生院检查,被诊断为癌症,为了不给儿子留下欠账,回家后卧床七日,水米不进自绝人世。 。 。 。 。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从2009 年
17、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现就试点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基本原则新农保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四是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
18、地管理。二、任务目标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 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 10%的县( 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 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三、参保范围年满 16 周岁( 不含在校学生) 、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四、基金筹集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一)个人缴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 100 元
19、、200 元、300 元、400 元、500 元 5 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二)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三)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 50%的补助。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 30 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
20、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 人民政府确定。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五、建立个人账户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六、养老金待遇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 55 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
21、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 。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七、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年满 60 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 60 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距领取年龄不足 15 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 15 年;距领
22、取年龄超过15 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 15 年。要引导中青年农民积极参保、长期缴费,长缴多得。具体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规定。八、待遇调整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九、基金管理建立健全新农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试点阶段,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扩大和推开,逐步提高管理层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直接实行省级管理。十、基金监督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农保基金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新农保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
23、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新农保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加强社会监督。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试点地区新农保经办机构和村民委员会每年在行政村范围内对村内参保人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十一、经办管理服务开展新农保试点的地区,要认真记录农村居民参保缴费和领取待遇情况,建立参保档案,长期妥善保存;建立全国统一的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纳入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金保工程”)建设,并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卡,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
24、询本人参保信息。试点地区要按照精简效能原则,整合现有农村社会服务资源,加强新农保经办能力建设,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新农保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新农保基金中开支。十二、相关制度衔接原来已开展以个人缴费为主、完全个人账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以下称老农保)的地区,要在妥善处理老农保基金债权问题的基础上,做好与新农保制度衔接。在新农保试点地区,凡已参加了老农保、年满 60 周岁且已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参保人,可直接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对已参加老农保、未满 60 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按新农保的缴费标
25、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制定。要妥善做好新农保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具体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成立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相关政策并督促检查政策的落实情况,总结评估试点工作,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将其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管理考
26、核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农保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新农保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等工作。试点地区也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试点工作。十四、制定具体办法和试点实施方案省( 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试点具体办法,并报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备案;要在充分调研、多方论证、周密测算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试点实施方案,按要求选择试点地区,报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定。试点县(市、区、旗) 的试点实施方案由各省 (区、市) 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27、。十五、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谐、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惠民政策。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加强对试点工作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各项政策的宣传,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适龄农民积极参保。各地要注意研究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和总结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和经验,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好事办好。重要情况要
28、及时向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国务院二九年九月一日参考资料: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农村的养老问题一直关系着我国农村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养老问题更是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暑假我去位于武进洛阳镇马安村的奶奶家玩,初步了解了所在村的一些养老情况。本文通过分析了马安村养老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一些思考。一、马安村现有的养老方式农村的养老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
29、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马安村的情况也是如此,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家庭养老。主要是指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由家庭成员特别是赡养人提供,包括家庭成员给予老年人以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这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目前,这是马安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80%的该村老人都是由其子女照顾。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种养老方式出现了下降。(二)集体养老。集体养老就是由该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主要是该存的集体经济实力薄弱,
30、对本村的老人养老的投入仍需加强。(三)养老保险。面对该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近几年来,该村养老保险已经初具规模,而且越来越多的老人篇二: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论文摘 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为老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安度晚年,不仅是一个传统道德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时间的推移,截止 2011 年,我国老龄人口已经超过 1 亿,这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为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走访调查法,对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明晰了该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强化居家养老、
31、完善社区养老、实现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建设,以期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事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关键词:农村家庭养老保险现状问题社会目 录1 引言 . 12 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础分析 . 12.1 家庭养老的客观条件分析 . 12.2 家庭养老的主观条件分析 . 23 现代社会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的挑战 . 33.1 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功能弱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3.2 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 . 错误!未定义书签。3.3 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 . 44 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分析 . 44.1 家庭养老 . 44
32、.2 集体养老 . 54.3 自我养老 . 错误!未定义书签。4.4 养老保险 . 54.5 储蓄养老 . 55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基础 . 65.1 货币经济的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5.2 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5.3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7 解决我国农村养老的方式选择及立法的价值取向 . 77.1 家庭养老的成本较低 . 87.2 我国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不高 . 87.3 家庭服务业不甚发达 8参考文献 . 91 引言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
33、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 “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
34、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养老这个被我们回避了半个世纪的课题,在人权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回避理由。2 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础分析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这种以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将成为我设计今天的农村养老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2.1 家庭养老的客观条件分析2.1.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前提条件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中国农村一直处于
35、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一种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低下的生产力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一块块土地上而无其它谋生手段,封闭的交往形式又使农民只能依靠自身积累经验而无其它获取知识的途径。于是,对土地和耕作知识的拥有就成了社会继承与世代交替的重要内容。土地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退出生产领域后,并不放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子女要想获得土地必须以赡养父母为代价。同时,子承父业是传统农民家庭的突出特点,后代不仅由父母抚养成人,而且还从父祖那里学会谋生的技能,继承一定的产业和土地,这种生活上经济上的高度依赖使得他们自觉服从父辈祖辈的制约,不敢有丝毫违抗。父辈们靠土地生产生育,培育后代;子辈们靠土地
36、维持生活,赡养老人,土地构成百姓们家庭养老的重要经济来源。为了确保农民拥有土地,历代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土地分配政策,如井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等。除了土地制度之外,政府还通过法律条文,严禁子孙与父母分家分财。 唐律 户婚律规定, “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明律规定, “凡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 ”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2.1.2 非货币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 “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家庭赡养功能就慢慢脱离家庭而社会化。 ”米特罗在欧洲家庭史中进一步描述道:“农民经济是
37、一种无货币经济,以致于赡养老人只在家内是可行的,提供实物在超出一定距离时就会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需要用现金支付并用此钱购买食物,而在前工业时代,在农业地区中,这两个都是不存在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极其落后,工业化程度很低,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在这种非货币的农业社会中,农民生产自己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要不停地生产以获得生活资料的供给,否则便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因年老而丧失生产能力的时候,此刻要想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于家庭其他成员的生产。很显然,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家庭存在的必要
38、性,也决定了家庭养老的必然性。2.2 家庭养老的主观条件分析2.2.1 传统的孝道思想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在任何年代里,老人的赡养不仅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而且还受到建立在这种生产力基础上的赡养观念的制约。历史上,我国的老年赡养是以孝为核心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孝道思想在中国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儒家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 ”所以儒家立教以孝为起点, “孝字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有老人扶子之义。 ”因此,孝的道德观最初是调解长者与小辈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孝被抬到了极高的地位,成为一切道德观念和道德行
39、为的起点,并做为封建伦理纲常的基础。封建统治者就是用孝束缚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孝的原则为:“父之所尊,子不敢不承,父之所异,子不敢不同” 。封建统治者重孝的目的是为了效忠,显然以孝治天下,本身就包含了伦理和政治双重意义。在封建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广大农民总是认认真真地行孝,孝顺父母的意识逐渐成为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2.2.2 享受天伦之乐的本能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精神动力人是社会的动物,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上的需要。老人害怕孤独,乐于和儿孙生活在一起,于是在长辈与晚辈之间形成一种强烈的群体感情,这就构成了家庭结构变化的向心力,形成一种牢固的封建家庭关系,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具
40、有强大的保护职能,共同保护家庭成员和财产安全。每个家庭成员都脱离不了家庭生活,更脱离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而且家庭还有一定的稳定性,每个人都重家庭,轻个人,为了家庭的生存、利益和光荣,个人便可以忽略,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和谐,个人必须各安其分,在人伦规范所界定的范围内,将自己的社会角色演好,而个人的真实意见和感受则慎藏于角色、行为之后。于是又形成近代农民家庭的篇三:有关新农村建设论文新农村建设论文新农村建设论文 (一)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
41、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
42、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
43、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 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早在上世纪*年
44、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 “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 ,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
45、的。上世纪*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
46、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以上,财政收入达 *.*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
47、,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年中减少了*亿亩,人均下降到*.*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 ,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扩大到*.*;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
48、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
49、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 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