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玉林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12-2015)为全面推动玉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以科技创新带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促进玉林发展方式变与产业结构升级,在广西、大珠三角区域乃至全国新一轮产业调整与升级过程中抢占先机,依据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201155 号)、 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 发展“十二五”规划、 玉林市科学和技术发展“ 十二五” 规划(2011-2015 年),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 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 广西北部湾 经济区发展规划、 广西西江经济带发
2、展总体规划(20102030 年)等 文 件 ,制 定 本 规 划 。一 、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1.地区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逐步进入创新驱动阶段。2000 年以来,玉林市经济总体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 500 亿元和 1000 亿元,年均增速达16%。2011 年,地区生产总值为 1032.47 亿元,人均 GPD 达到1.8 万元,较 2000 年分别增加了 4.2 倍和 4 倍。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占比由 2000 年的 39%降至 2011 年的 21%,第二产业2占比由 2000 年 31%提升至 2011 年的 46%,第三产业占比提升
3、了 3-5 个百分点,整体结构得到显著改善。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玉林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 GDP 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步伐,提升经济增长效率和创新要素贡献水平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2.工业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行业,在广西及周边地区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十一五 ”以来,玉林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加速,培育多个具有较大规模的优势产业。作为广西老工业基地之一, “十一五” 时期工业领 域开展了一系列技改项目,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 20%,形成了机械制造、陶瓷、建材、食品、制药、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个特色行业。
4、在内燃机、工程机械、日用陶瓷、中医药等领域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拥有以玉柴、开元、正菱、三环、玉药为代表的一批行业知名企业,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拥有很强的市场影响力。其中,玉柴集团是我国动力机械领域的骨干企业,建设了全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2010 年销售收入突破 300 亿元,连续十年居国内同行首位。3.专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入园企业数量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目前,玉林已形成了以经开区、玉柴工业园为代表的“十大 产业园区” ,园区建 设水平不断提升,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截止到 2011 年底,全市累计入园企业达 1028 家,机械、汽车及零部件、陶瓷、食品健康、电子信息
5、等领域企业加速向园区集中,初步呈现出产业集聚发展态势。产业3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其中,玉林经济开发区吸引了燕京、旺旺、好邦等一批企业,打造以制药、食品为主导方向的健康产业;玉柴工业园集聚了包括玉柴动力、华原机械、玉柴铸造中心、国家柴油机零部件检测中心等多家企业和机构,建设国家级内燃机及动力机械产业集群;陆川工业集中区、北流陶瓷工业园、龙潭产业园等园区特色产业项目也在快速集聚,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良好。4.地区民营经济和商贸设施发达,金融环境不断改善,为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010 年,全市非公经济体超过 13 万家,非公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 83%,税收占全市税收的 53%,是地区经
6、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目前,全市中小企业近2 万家,个体私营企业 10 万多家(户),在机械加工、食品医药、服装皮革、建材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民间经济活跃,并积累了大量资本。作为华南大型商品集散地之一和桂东南物流中心,全市有 255 个各类交易市场,拥有全国三大药材市场之一的玉林中药材交易市场,每年举行的“中国 玉林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会”更是为本地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是华南及全国知名的商贸和物流基地。金融服务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都在积极进入,本地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快速增加,至2010 年获得区金融办开业批复 8 家,企业融资渠道日趋多元化,创新创业资本环境更加宽松。5.特色
7、农林矿产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基础和潜力。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玉林市农林资源4丰富,种养殖业发达,在广西及西南地区占据重要地位,市场覆盖大珠三角及东南亚区域。经济作物领域,荔枝、甘蔗、桂圆、柚子、龙眼产量巨大,是全国有名的“荔枝之乡” ,“桂圆之乡”、 “沙田柚之乡”,品牌 资源 优势不断显现。养殖领域,拥有春茂、双胞胎、凉亭等众多行业知名企业,产品大量出口珠三角及海外市场,并辐射带动一批本地饲料、兽药生产企业快速发展。2010 年,玉林市猪、禽产量分别达到 41.5 万吨和 29.3 万吨,占广西总量的17.2%和 23.5%,占两广地区总量的 8.0%和 10.5
8、%。矿产领域,以高岭土、稀土为代表的矿产资源储量可观,形成了特色新材料产业布局的资源优势。其中,高岭土储量位居广西第一,探明储量1365.6 万吨,占广西的 16%;分布于北流、陆川等地的稀土远景储量约 10 万吨,占广西总量的 10%左右。在拥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的同时,玉林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存在“玉柴一家独大 ”、细分 领域偏少、企业研发投入经费不足、研发资源和创新型人才欠缺等问题。与周边发达地市相比,起步较晚,基础条件相对薄弱。除动力机械之外,其他领域企业的产品技术层级普遍不高,产值规模偏小,多处于产业链的应用或中低端环节,具备地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尚未大量涌现。(二)面临形势全
9、球范围内,经济和产业格局持续调整,在新一轮地区分工和产业链整合中机遇与挑战并存。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和贸易格局进入新的调整周期。近两年,欧美经济增长乏5力,消费市场疲软,进口放缓,对我国外贸行业产生了很大冲击。对玉林而言,日用陶瓷、皮革纺织等行业出口受到影响,本地中小企业需加快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转变,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制造业领域的新一轮竞争格局开始显现,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 口号,制造业高端 环节控制成为各国竞争焦点,加快产业高端要素和销售渠道控制成为关键。东南亚、印度及南美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市场潜力受到关注,对制造业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各国及地区对制造业企业和产
10、品市场的争夺趋于激烈。“十二五” 时 期,发展方式 转变和产业结 构调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题,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寻找新的发展领域和发展模式是玉林下一步产业升级转型的突破口之一。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但始终面临资源、环境、人口等巨大压力,要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在此背景之下,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成为各地产业升级的重点及动力引擎之一。对玉林市而言,传统工业企业面临技术升级、节能环保、成本上升等方面压力,如机械、中医药、农产品加工等领域都需加快技术改造和升级,建材、陶瓷、冶炼等领域面临节能环保巨大压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利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玉林市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
11、。从各地发展来看,国内正在经历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玉林市迎来承接国内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当前,在资源要素和内需市场驱动之下,我国制造业由“东南沿海 ”向“ 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加快,民企、央企、港澳台、外资等投资主体都在积极谋划内6地布局。以富士康、三星为代表的港澳台和外资企业逐步将制造环节向四川、河南、陕西、广西等内陆省份转移,降低生产成本。广东、江浙等地民营企业也都在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玉林市拥有北部湾“4+2”经济圈和广西“西江 经济带 ”的地理区位条件, 临近广东,具有率先承接沿海尤其是广东产业转移的优势。同时,伴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持续
12、深入, 为玉林利用东南亚市场和特色资源发展壮大本地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巨大机遇。总体来看,当前玉林市进入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二、发展思路、原则、战略和目标(一)发展思路坚持“新兴产业规 模化、 传统产业高新化” 的发展思路,立足广西、面向东盟,以高新区建设为契机,依托本地的资源基础,走差异化发展路线,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及产业链条,通过本地龙头企业扶持、产学研合作、外部重大项目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入外部创新资源,搭建和完善以“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创新服务” 为重点的区域创 新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创新资源与本地产业基
13、础和优势资源对接及融合,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两大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 以玉东新区产业园为核心、 “启迪(玉林市)科技园” 为引擎、一区多园 ”的专业化产业发展7空间,打造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兴增长极,以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和带动全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变。(二)发展原则1.高端跨越,聚焦重点。利用玉林本地特色资源、区位、市场、政策等优势,积极对接外部创新资源,瞄准新兴领域、产业发展高端环节,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重大项目,在新兴领域培育一批有创新性的领军企业和示范企业,推动现有产业向高端化、垂直化、信息化方向发展。2
14、.创新引领,全面提升。着眼于产业结构升级,搭建和完善区域创新创业体系,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引进新兴创新型企业,引导本地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整合利用内外部创新资源,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鼓励先进技术和产品在工业、城市建设与管理、农业等各领域的应用,支撑和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挖掘本地动植物资源及独有(或特有)物种、稀土等矿产资源的潜力,发挥中药、陶瓷、机械、食品等已有产业优势,推动本地资源(企业)与外部技术、项目、市场、资本对接,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方向发展,并在细分行业领域形成竞争优势。 4.融合发展,服务支撑。以高技术制造业为核心
15、,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及制造业内部细分行业的融合发展。引入现代技术和商业模式,通过产业链延伸和资源整合的方式,带动地方优势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研发设计、金融服务、8流通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提供支撑。探索异业合作、横向交叉等发展模式,强化产业间关联效应,通过原料利用、新产品开发、联合创新等形式,培育新兴业态、产业或部门。 (三)发展战略1.创新要素集聚战略。突破玉林地域思维界限,以用为主,构建创新驿站、公共平台、产业基地等创新载体,集聚高端资源和创新要素,吸引和推动人才、资本、技术、信息、项目等创新要素由一二线城市向本地集中,将外部创新要素纳入本地创新
16、体系之中,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支撑。2.产业链构建战略。围绕上下游产业资源构建产业链,形成在原材料、生产加工环节的竞争优势,逐步向深加工、应用开发、物流、销售等高端环节延展,鼓励企业协作发展,延伸本地产业链,积极融入到大珠三角、全国及全球大产业链之中,对接外部研发、市场资源,以产业链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价值。3.功能分区发展战略。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分区的原则,明确各园区的产业定位,引导企业在各园区集聚发展,强化公共平台支撑和综合配套服务,探索“园中园 ”、“组团布局”等方式,吸引上下游协作配套企业在园区集聚,形成“ 一区多园” 的产业功能区发展格局。(四)发展目标1.产业目标9到 2
17、015 年,形成涵盖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体规模大幅提升,成为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兴增长极。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形成若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细分产业。具体目标如下:玉林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指标表一级指标 具体指标 2015 年目标 2020 年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 1100 亿元 2200 亿元产业总量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 250 亿元 500 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业生产总值 1000 亿元以上 1800 亿元生物产业工业生产总值 50 亿元 100 亿元新材料工业生产总值 20 亿元 12
18、0 亿元产业结构目标电子信息产业工业生产总值 70 150研发总投入占高新技术企业收入比重 1.5% 3%科技创新目标 每年产生专利:600 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500 以上2500 件以上2100 件以上5000 件以上4200 件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 家(2011-2015 年)30 家(2016-2020 年)企业发展目标新创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50 家(2011-2015 年)100 家(2016-2020 年)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产出强度 350 万元/亩 420 万元/亩万元产业增加值能耗(标准煤) 1 吨 0.82 吨产出效率指标万元产业增加值水耗 130 吨 90 吨2.区域
19、目标力争用 5-7 年的时间,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建立省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完善的园区开发、管理和创新服务机制,为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提供保障。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设立中小企业10孵化和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从融资、担保、办公、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二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大力推进人才小高地建设,培养、吸引一批行业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构建“政-产- 学- 研- 金- 介” 于一体的区域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吸引科技、项目、金融、中介服务资源进入。与本外地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科技服务机构、检测服务机构合作,建立技术和服
20、务对接通道。三是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加大政府科技发展经费支持力度,承接一批自治区和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等科技项目,转化一批产学研合作重大创新成果。鼓励企业增加研发经费投入,重大创新成果产出和专利获取水平显著提升。四是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新兴产业领域,培育 5-10 家行业领军企业、50 家高成长企业、100 家创新型企业。在先进机械、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几大领域,产生一批知名产品或品牌,形成 2-3 个在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高端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区域产业升级转型的核心力量。五是产业规模和质量显著改善。到 2020 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 2000 亿元,年均增速超过 10%
2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 50 家;形成 5-10 家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行业知名企业;单位 GDP 能耗、水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降低。三、加快重点产业培育和竞争力提升把握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选择未来 5-10 年具有发展潜力、11市场广阔的行业领域,以技术升级和产业链延伸为重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开展先进技术、科技成果、重大项目等产业资源的对接和引进,促进产业创新要素集聚,进一步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并对现有传统产业发展形成有力带动。(一)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围
22、绕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和产业链构建,集聚上下游产业资源,通过产品配套、技术合作、新产品开发等形式,培育动力机械、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等三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提升并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培养、引进国内外行业优秀研发和技术人才,以自主研发与内外部合作相结合的方式,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和设备,解决制约本地行业发展的难点、重点问题。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挥大企业创新资源辐射和溢散效应,吸引本地和外地相关企业集聚发展,支持企业间研发合作、内部员工创业成立新企业,形成产业链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1. 动力机械发展思路:以玉柴集团为核心,以“国家内燃机工程实验室”建设为契机,研发内燃机燃油系
23、统、后处理系统等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解决行业在节能减排、降噪、轻量化、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共性关键技术,制定全行业产业化技术路线与标准,引领行业技12术进步,突破少数跨国公司技术垄断。发展重点:针对城市交通、工程机械、船舶动力、农用机械等领域市场需求,发展重型、轻型柴油机,研发轿车柴油机、船舶用柴油机、节能环保型轻便农用发动机。研发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及关键部件,与国内知名院所、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吸引配套企业设立生产基地。依托玉柴现有研发力量,强化与清华大学汽车系、成飞集团威特电喷公司等机构的合作,开发柴油机电控高压燃油喷射系统。提升制造工艺和批量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技术,在国内率先形成自主研发、配套
24、系统完善的共轨开发体系,包括电控单元(ECU)、高压油泵、低惯量共轨喷油器、共轨智能管理系统、高性能执行器及传感器。研发内燃机后处理系统,吸引上游原材料和产品配套生产企业入驻。开发低成本、满足欧排放的后处理集成系统,包括柴油机微粒氮氧化物催化器及柴油氧化催化转换器 DOC、柴油颗粒捕集器 DPF、选择性催化还原器 SCR 等部件。在尾气后处理系统载体、催化剂涂层、衬垫、催化器封装、尿素喷射等领域,吸引一批行业知名企业入驻,形成对玉柴关键零部件、设备的本地化配套。依托玉柴工业园,建设国家级内燃机创新型产业集群。通过专项资金支持、技改项目贴息、研发支持、重点项目用地保障等手段,增强对上下游产业资源
25、的吸引力,围绕玉柴构建涵盖内燃机、配套产品及整机的产业链条。积极发挥“国家内燃机及13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西)”在行业(产品)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加强技术检测服务、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的合作,帮助企业提升内燃机及相关零部件产品生产水平。加快技术工人、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教学和培训体系。借鉴先进国家经验,引进培训体系和教学资源,通过技术学校教育与企业内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员工生产技能,塑造“精益求精”的企 业文化,提升批量生 产的工 艺和品质控制水平,缩小与欧美日公司的差距。发展目标:到 2015 年,全市动力机械产业整体实现销售收入超过 1000 亿元,内
26、燃机及其核心产品产值超过 800 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 320 亿元。到 2020 年,内燃机研发及关键部件生产水平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 60%以上,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零部件制造企业。2.工程机械:发展思路:依托玉柴重工、开元机器建设工程机械产业基地,重点研发液压件、结构件、内饰件等核心设备和零部件产品,及智能化、轻量化、节能环保等先进技术,突破行业瓶颈和技术壁垒,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 规模竞争”向“技术竞争” 、“价值竞 争”的转变。发展重点:针对市场需求,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实现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开发系列履带液压挖掘机、旋挖钻机、小型巷道
27、掘进机等产品,拓展道路机械、建设机械、装载机、叉车、消防设备、14环卫设备、水利设备等产品。建设工程机械产业园,吸引关联企业入驻,推进相互间在研发、技术、产品、市场等环节的协作,增强产业链配套能力,培育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强化产学研合作,吸引高层次研发和技术人才。启动高端液压件研发项目,与外部企业、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和项目合作,通过技术转让、委托开发、合作研发、共建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等形式,突破技术瓶颈。加强人才引进工作,以企业并购或从日、德等国引进高端人才为突破口,建立国内外一流的研发和生产队伍,形成对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向服务环节延伸,构建全价值链产业体系。加强与金融机构、工程承包商及进口机构
28、的合作,开拓物流、融资租赁、备件服务、工程咨询、再制造等业务领域,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和全球市场竞争力。发展目标:到 2015 年,全市工程机械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 150 亿元,工业增加值 30 亿元以上。到 2020 年,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实现批量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国内工程机械生产基地。3.农用机械发展思路:抓住我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机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面向国内和国际(尤其是东南亚)两个市场,积极发展丘陵、山地机械化生产技术与微型多功能作业机组,加快产品系列化、规模化、高新化布局。支持本地农机企业开展技术、工艺提升与改造,并与玉柴开展合作,研发并推广节能环保型发15
29、动机和结构组件,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化建设。引导企业提升管理、市场营销与服务水平,推动本地企业往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积极开展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工作,打造西南地区农机生产与示范应用基地。发展重点:面向本地区和新兴市场需求,生产施药机械、甘蔗机械、薯类收获机械、微耕机等特色农机及其配套机具产品,大力开发农用工程机械产品,加快产品升级和新兴领域拓展。集中于五大产品领域:(1)农用工程机械:小型挖掘机、小型起重机、小型装载机,形成系列化、专业化产品。 (2)精量低污染施药机械:开发针对山地高秆作物、林果业、茶业和设施农业等中小型专用施药机械,在靶喷雾技术、防飘喷雾技术、低量喷雾技术等方面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30、,推动产品系列化发展。 (3)甘蔗种植机械:新型甘蔗布种机械、新一代整杆式甘蔗联合收割机。 (4)微耕机:适合设施农业、家庭和园林绿化使用的微型机械。 (5)薯类机械化收获装备:重点开发马铃薯、甘薯、木薯等开沟、施肥、播种、覆土等复式种植机械化装备,及挖掘、分离、分选和装袋等多功能联合收获机械化装备。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本地农机企业开展分工协作。引导本地企业之间或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市场化手段联合重组或战略整合,优化技术、产品和市场等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本地农机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产业化项目或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加强重大技术和工艺攻关。16鼓
31、励本地农机生产企业与中国农机院、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中国农大、广西农科院等机构合作,从外部引进技术与人才,提升产品性能,并实现多元化发展。以重大项目开展为契机,集中产学研各方力量,开展技术合作,并针对特定领域如精准环保施药、薯类收获、甘蔗收获等的农机应用问题展开多方联合攻关。建设先进农机示范应用基地,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及相关服务的推广应用。建设果蔬、甘蔗、中草药等经济作物先进农机应用推广示范基地,将本地机械制造、产品应用、技术服务等纳入基地建设范围,形成“耕作+育秧+ 种植+ 田间管理+收获”全生产流程、多种组合形式的机械化生产机具的系统应用、推广、服务、管理的示范模式。发展目标:
32、至 2015 年,全市农业机械产业销售收入超过 5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 10 亿元以上,培育 2-3 家十亿元规模农机企业,在农机轻量化、功能复合、精准化及节能环保等方面研发一批先进技术和成果,产业链整体配套和协作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机产业集群。同时,结合本地陶瓷、养殖、食品及机械加工业发展基础,加大节能环保、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专业机械设备,提高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发挥行业龙头企业作用,以本地产业应用为基础,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与市场合作,在专业机械细分领域形成竞争优势。(二)生物产业17以现有中医药、食品加工、养殖业及农林种植业为基础,结合“玉林现代中药制药生
33、产基地”、 “海峡两岸 农业合作试验区”规划建设,利用本地及周边地区资源优势和大珠三角、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市 场条件, 选择 生物医药及健康和生物农业两大领域,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及健康保健、天然色素、生物饲料及添加剂、农业生物医药等行业,以项目合作、技术引进、产业组织模式创新为动力,加快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构建具备本地特色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1.生物医药及健康发展思路:以现代中药及有效成分提取为主,利用成熟工艺和原料供给条件大力开发健康保健产品,形成“现代中药-健康保健” 一体化产业体系。依托本地中 药材 专业化种植基地布局和全国三大中药材交易市场的优势条件,以玉药、德联、祥生等本地企业为
34、基础,以外部研发、资本、项目、人才、市场等产业资源对接为突破口,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作用,整合上下游资源,建立涵盖药材种植、原料加工、成分提取、深加工等环节的生物医药体系。大力挖掘广西民族医药资源和东盟特色中药材资源市场开发潜力,吸引行业资源集聚,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工艺,在稀缺中药材开发及广西民族医药方面培育一批行业知名企业。发展重点:依托玉药集团现有资源和产品,瞄准外科疾病、老年性疾病、妇科疾病等领域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新剂型。通过本地企业引导或外部新引进企业的方式,与清华、协和等国18内知名院校合作,在神经领域(焦虑症)、心脑血管、抗癌等领域转化 1-2 个中药新药产品。围绕本地优势中
35、药材资源及种植基地建设,重点选择石斛、八角茴香、菲牛蛭、鸡骨草、罗汉果、莪术、天冬、泽泻、穿心莲、肉桂、广金钱草、金线莲、山药等中药材进行有效成分提取,开发相关中药和保健产品。利用区域中药材流通优势,开发壮、瑶、侗等广西民族医药和以东盟特色中药材为原料的现代中药和保健品。发挥行业龙头企业资源整合与带动作用,构建现代中药产业链。以龙头企业培育为核心,整合科研、育种、种植、开发和销售等上下游资源,以“公司+基地+ 农户”、 “公司+科研机构+农户” 等模式构建特色中 药产业链。发挥 政府引导作用,帮助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从外部引进管理团队、研发和技术人员,快速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36、缩小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差距。 利用资源和市场条件,吸引行业知名企业入驻,建立原料种植基地和生产基地。依托全国三大中药材市场和国际中药港基础,打造立足西南,辐射华南、港台、日韩及东南亚市场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吸引国内现代中药、保健品生产领域的行业知名企业入驻。选择铁皮石斛、八角茴香、菲牛蛭等优势药材为重点突破领域,与广东、浙江及广西本地知名企业合作,推动“公司+ 基地 +农户” 模式跨越 发展,建立原料种植基地和产品加工基地,将本地资源优势转化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强化与外部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科技型19中药生产、保健品开发企业。发挥政府、协会的引导作用,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国内
37、中药研发领域的知名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瞄准与本地需求紧密结合的中药新药、特色中药成分提取及深加工领域,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科研转化成果,弥补自身在技术、研发、人才等方面的不足,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意识强的科技型生产企业。集成各方资源,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产业标准体系。组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推动从种植、提取、生产、检验等各个环节的标准规范体系。加强与广西中医药领域行业协会及国内其他行业协会开展合作,参与相关技术、产品和行业标准建设。与港澳台、东南亚和日韩地区的协会(商会)及 WHO、FAO 等国际组织建立联系,对接国际标准,解决中药及相关保健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可能面临的标准障碍。搭建对外交
38、流合作平台,对接外部技术、企业和市场,推广地区品牌。依托“ 中国(玉林)中医 药博览会” ,选择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发起“玉林市现代中 药及健康产业发展论坛” ,邀请国家及广西自治区管理机构、行业协会、高校院所、知名企业及港澳台、东南亚地区的商会(协会)等参加,吸引先进技术、成果和项目在本地转化,帮助本地企业寻找资源、拓展市场,为本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建言建策。发挥协会力量,组织本地企业参加国内外相关论坛、年会,把握市场热点、趋势,不断强化自身市场竞争力。发展目标:到 2015 年,通过本地企业扶持和外部知名企业20引进,形成 2-3 家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外知名的现代中药生产企业,
39、培育 1-2 个系列产品销售额过亿元的中药新药、5-10 个市场销售额在千万元以上的特效中药产品和健康保健品,行业实现产值达到 20 亿元左右。力争到 2020 年,培育 5-10 个产值过亿元的中药材加工及保健品生产企业,行业整体产值规模突破 50 亿元。2.生物农业(1)天然色素发展思路:依托本地特色原材料资源供给优势和发达的商贸环境,吸引本地企业、国内(及港澳台、日韩)天然色素行业知名企业进入,与本地特色作物、中药材种植基地建立合作机制,规划栀子、姜黄、苋菜等原料种植基地,推动前端原材料加工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在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不断延伸。发展重点:选择姜黄、栀子、甘蔗等重点领域,开展天
40、然色素提取与加工。与本地甘蔗、柑橘、荔枝等种植开发相结合,提取焦糖色素、甘蔗红色素、柑橘黄、花色素苷等色素产品。利用资源和区位条件,吸引国内行业知名企业入驻,建立原料种植基地和成果产业化基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支持企业建立原材料种植基地和成果产业化基地。大力推广“公司+基地+ 农户 ”、“专用原料基地 +生产加工”等 发展模式,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绿色种植。推动本地企业与清华、中国农大、北京化工大学、中科院过程所、广西农科院等外部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天然21物提取先进技术、成套工艺和科研成果。积极引导本地食品加工和医药生产企业、农业生产和经营机构进入天然色素领域,推动产业升级及企业多元化
41、发展。依托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吸引港澳台产业资源进入,开拓国际市场。以产品终端应用和市场渠道为引领,带动上游原料种植、中游产品加工与生产环节的发展。利用本地研发教学资源,开展校企合作,建立行业发展支撑平台。挖掘玉林师范学院等本地教学研发资源,建立行业发展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解决企业在研发、检验检测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集合各方资源,创建天然色素产业基地,打造地区品牌。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建立行业发展标准体系,积极申建自治区级、国家级天然色素产业基地,打造地区行业品牌,进一步集聚行业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目标:结合本地亚热带自然气候、多山多丘陵
42、的地理条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规划 5-10 个专业原材料种植基地,引进新品种、先进种植技术,形成规模化种植格局。通过外部引进和本地企业扶持,建立一批以天然色素提取为核心的上下游关联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到 2015 年,初步建立“原材料种植-色素提取- 产品加工 ”天然色素 产业链,行业产值规模达到 3-5 亿元。到2020 年,行业整体产值规模达到 10 亿元以上,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天然色素生产基地。22(2)生物饲料及添加剂发展思路:利用本地木薯、甘蔗、秸秆、稻壳的原材料的优势条件,推动本地传统饲料生产、畜禽养殖企业与国内高校院所合作,引进生物饲料及添加剂相关生产技术和工艺,推动传统饲料向
43、生物饲料升级。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启动绿色食品工程计划,构建涵盖“ 饲料-养殖 -加工-销售”各环节 的绿色产业链条,形成区域品牌。发展重点:生物蛋白饲料,包括单细胞蛋白饲料;饲用氨基酸,苏氨酸、色氨酸;饲用酶制剂、微生物添加剂等。推动产学研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成果。依托春茂等本地饲料生产和养殖龙头企业,与中国农大、中国农业科学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生物饲料及添加剂生产技工和工艺,推动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在本地转化。与高校院所合作,探索共建研发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联合培养及技术人员培训体系等多种合作机制,为本地产业发展提供持续
44、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依托本地养殖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吸引行业知名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生物蛋白饲料及氨基酸领域,重点吸引 1-2 家国内饲料加工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大型生物饲料生产基地,并向关联行业拓展,培育农业深加工产业群。在饲用酶制剂、微生物添加剂领域,同诺维信、新华扬等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与本地养殖企业形成直接对接,并形成对华南及东23南亚市场的有效辐射。实施绿色养殖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围绕龙头企业打造绿色产业链。发挥政府领导作用,启动“绿色猪肉” 、“绿色禽蛋” 工程,以龙头企 业为核心,行业协会、 农户共同参与,建立涵盖饲料生产、养殖、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的“绿色养殖”
45、 体系,形成产业链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与水稻、木薯、甘蔗等相关加工企业合作,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废弃物、动物排泄物生产饲料或肥料,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到 2015 年,培育 1-2 家大型生物饲料生产企业、3-5 家生物添加剂企业,整体行业产值达到 20 亿元左右。到2020 年,建立起以生物饲料生产和应用为核心的绿色养殖体系,生物饲料及添加剂产品辐射华南及东南亚地区,成为国内重要的生物饲料及添加剂生产基地。(3)农业生物药物发展思路:以本地养殖业、果蔬和中草药种植等行业发展为基础,结合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规划建设,鼓励本地企业与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政策引
46、导和支持的方式引进行业知名企业,建立农业生物药物生产基地,转化一批先进技术和成果,与上下游产业资源共同构建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发展重点:生物兽药,利用生物技术开展植物(中药)提取,转化细菌类生物兽药新药;生物农药,围绕本地农林种植业主要病害及发展需求开发产品,包括瓜果实蝇诱剂、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天然杀虫剂、物理防治产品等。24对接外部科研资源,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本地兽药生产企业、养殖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企业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在生物兽药、生物农药领域转化一批成熟技术和产品,进入农业生物药品领域。联合各方力量,吸引行业知名企业入驻。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组织本地行业协
47、会、知名企业和相关投资者参与,在资金、劳动力、销售市场等各方面为国内知名农业生物药物生产企业入驻提供支持。实施农业生物药物示范与推广工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 基地+公司+ 农户”、 “公司+农户” 等形式,发展绿色养殖、绿色农业,促进本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目标:到 2015 年,在生物兽药和生物农药领域引进 3-5家国内行业知名企业,培育 5-10 家本地农业生物药物生产企业,行业总体销售收入超过 5 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 2 亿元。到 2020年,成为广西及西南地区农业生物药物主要生产基地,在全国及东南亚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三)新材料产业依托机械、电子、陶瓷等行业发展基础,加快优势
48、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与国内行业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引进加工和生产技术,推动重大项目落地,重点培育特种陶瓷、稀土材料、化工新材料等行业,并向下游制造及关联行业延伸。1.特种陶瓷产业发展思路:依托陶土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以“园中园”25的模式在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建设特种陶瓷工业园区或产业基地,坚持技术引进和产业引进相结合,联合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研发中心等共同打造特种陶瓷成果技术转移和孵化平台,在结构陶瓷、电子功能陶瓷等极具发展潜力的非金属新材料重要领域实现集聚发展,延伸现有陶瓷产业链,形成集特种陶瓷、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和艺术陶瓷于一体的陶瓷产业体系。发展重点:(1)多孔陶
49、瓷、蜂窝陶瓷及净化设备;(2)电子陶瓷及器件,点火器、电声器件、超声器件、传感器等;(3)耐火陶瓷材料。依托产业园区承接重大成果产业化项目,搭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对接清华、北科大、中科院等高校院所研发资源。跟踪国内特种陶瓷主要研发机构的研发进展,设立特种陶瓷成果项目库,积极引进重大产业化成果,重点关注无铅压电陶瓷、低温共烧陶瓷(LTCC )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结构陶瓷和电子陶瓷领域的重点企业。重点关注企业的品牌、技术水平、发展潜力等,引进国内龙头企业和国际知名特种陶瓷转移企业。关注国外特陶企业的投资动向并适时对接。以“园中园”模式在北流陶瓷产业园建设特种陶瓷工业园,推动特种陶瓷产业集聚发展。按照“ 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清洁环保” 的总体思路,联合各方力量建设特种陶瓷产业园(基地),集聚特种陶瓷企业,实现集中供能、原料制备专业26化、生活及行政服务设施集中化与专业化。搭建特种陶瓷产业交流与展示平台。依托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展技术交流活动,吸引投资及项目落地。支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建设信息化网络平台,将其打造成为产品展示、电子商务、信息交流、品牌宣传的网络交互平台。依托本地教学资源开展特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