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物化的审美特征及其理论的哲学美学基础.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568690 上传时间:2019-07-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化的审美特征及其理论的哲学美学基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物化的审美特征及其理论的哲学美学基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物化的审美特征及其理论的哲学美学基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物化”的审美特征及其理论的哲学美学基础王燕玲(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寿光 262700)摘要:“物化”,与物同化也。作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范畴,作为文学艺术创作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 “物化”强调的是审美创作主客体的浑然一体的境界,这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对“物化”作总体、全面、系统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我们对于中国古代美学 发展的认识, 对 于建构中国当代美学体系也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只就“物化 ”的审美特征和它的哲学美学基础做出阐释,以期对“物化”范畴的研究做出一点探索。关键词:物化;审美特征;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一、 “物化”的审美特征“物化”理论从老子发展到王国

2、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物化”理论也由模糊到清晰,在它由隐而显,由简而繁的每个阶段, “物化”理论的审美特征也逐步彰显。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点:(一)物我两忘,浑然一体。中国美学的本原是“由天而人” ,审美的归宿是“由人而天” ,即古代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虽自人为却无人为痕迹,如造化所生,自然天成。 1“物化”所体现出的物我浑然一体,物化为我,我化为物,物我界限不分正体现了这种追求。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逐渐忘却自身存在,抛弃现实中的一切功利观念,心神完全灌注在创作对象身上,以其存在为存在,创作者仿佛完全化为其创作的对象,随之喜怒哀乐,因之感情起伏。这样创作者与其创作对

3、象便达到了一种主客一体,物我不分的审美境界。庄子“知鱼之乐” ;梓庆削木为鐻“见者惊犹鬼神” ;施耐庵以三寸之笔,创作三教九流各色人物而栩栩如生;曹禺写日出时“觉得宇宙似乎缩成昏黑的一团” ,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的女主人公服毒自杀时,仿佛嘴里也尝到了砒霜的味道都是经由物我两忘,主客浑然一体之后达到的境界。 乐记乐本篇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至,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同样,审美接受过程中也有类似的感受。而若想达到接受中的物我两

4、忘,浑然一体,也必须抛弃一切功利的因素,否则将无法深入欣赏对象的美。正如鲁迅所言:“中国人读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 ,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2抛弃“利害的打算” ,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才能审美地把握“红楼”世界的人生意义。(二) 以物观物,探出精髓想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创作者仅达到上述“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境界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以物观物,进入审美对象的内部,洞悉其一切的隐秘,探出精髓,达到对其最深刻的把握。这种以物观物,不仅可以更好地推动创

5、作者排除各种主体意识的干扰和影响,使其不带任何先验观念和个人偏见,而且可以进而使之客观的从对象自身的角度去体验、理解、把握对象。而若“以我观物” ,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必然会掺杂创作者的主观偏见,个人情绪等功利因素,而由之形成的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必然会影响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和把握。在这种“心里闹” (朱熹)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创作出好作品的。 “以物观物的物化式审美体验使艺术家能够即物即真 ,让对象之本真天趣自然流露。作者不以任何人为的思想框架和先验模式去雕琢刻镂审美对象,而是天然无饰, 随物赋形 。 ”3所谓“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清谭献复堂词录序 )审美接受者要想从作品中

6、找到真理,也必须能够做到“以物观物” 。但这要求接受者能入得其中,还要能够出乎其外。接受者要入得其中,与审美对象融合,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解读作品(审美对象)的无穷意味。小说家王朔曾说:“基本上,当我空虚的时候,想要加倍空虚,我就读小说。我读小说,是为了使自己更悲观。美好的东西在小说中往往被轻易毁灭,看得多了,便也怀疑现实。我不想变成畜牲,很大程度上要靠优美小说来保护我的人性,使我在衣食无忧一帆风顺中也有机会心情黯淡,绝望,眼泪汪汪,一想起自己就觉得比别人善良、敏感,多情以及深沉。很多时候,我还以为从小说中能发现人生的真理。这就是我的阅读趣味,从小说中汲取堕落的勇气和抗拒生活的力量。 ”4现实

7、中无法实现的东西,无法拥有的情感体验甚至人生真理都可以深入小说,在小说中虚构人物的身上找到,但是这种体位不能沉湎其中不能自拔。演员出演作品其实可以看作是他们对剧本的审美接受,各种娱乐新闻或报道会不时传出演员入戏太深导致忧郁症,甚至自杀的消息。这就是能入得其中,不能出乎其外了。小说“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密友,需要了,找人家聊聊,不需要了,也很久想不起来打个电话。 ”5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二、 “物化”理论的哲学美学基础“天人合一”(一) “以人合天”“天与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对基本范畴。作为美学范畴, 天与人所涉及的是关于美的本原和归宿的问题。中国古人认为, 天是人及天

8、地万物的本原和归宿,因而也是美的本原和审美的归宿。 ”6“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念,“天人合一”说由来已久。在孔子之前,即已有“天道” 、 “人道”的讨论。郭沫若在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的进展一文中考证:“殷时代是已经有至上神观念的,起初称之为帝 ,后来称上帝 ,大约在殷周之际的时候又被称为天 。上帝能够命令,上帝有好恶,一切天时上的风雨晦冥,人事上的吉凶祸福,如年的丰啬,战斗的胜败,城邑的建筑,管理的黜陟,都是由天所主宰。 ”7比较成形的“天人合一”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有代表性的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说。孔子主张“知天命” ,以求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9、知其性,则知“天矣”与“存心养性事天” (孟子尽心 ) ,从道德主体原则出发,解决了实现 “天人合一”的途径和方法问题。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 “他把目的论引入天人关系,一方面具有神学特色,另一方面却提出了自然界合目的性的问题,影响重大。 ”8魏晋玄学的“天人合一” ,可归结到政治哲学上的“名教”和“自然”之辩, “自然”即“天人合一”中的“天” ,是一个本体论范畴,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以思辨形式表现出来的天人关系问题。种种“天人合一”说在宋明理学家那里完成了合流,形成了大体以儒家的有道德意义的“天人合一”说为基础的,兼又吸收道家、佛教天人观,理性体系更严密,哲学思辨性更强的

10、“天人合一”学说。朱熹说:“天地以生物为心者,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 ”(仁说 )王夫之也说:“以知人知物知天,以知天知物知人”(庄子解 )说明天人之间可以相互感应,但是天、人之间并不平等,而是天远远高于人、大于人。 “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 , “天人本只一理,若理会得此意,则天何尝大,人何尝小也。 ”“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 ”(朱熹语类卷十七) “因此,所谓天人合一 ,既不是天人相合,更不是以天合人,而是以人合天。 ”9(二) “以天合天”“物化”“天人合一”除“以人合天”的意义之外,还有一个含义

11、是“以天合天” 。 “以天合天”出自庄子达生之“梓庆削鐻”的故事。 “意思是经过心斋 ,排除一切意念,进入无意识状态;在忘我入神之中,见树木之自然形态酷似欲做之鐻者,然后加工而成。这就是以天合天 ,这就是器之所以凝神的原因。庄子认为人只有排除一切意念、进入无意识状态,才是恢复了自己的天性;以这样的天性合于物的天性,便达到了以天合天的最佳人生境界。梓庆作鐻的故事只是个说明这种观点的比喻。但这种观点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美学和文艺学。中国古代认为,无论审美和艺术创作,都应该排除人的有意作为,以自己的自然无为的天性去契合物的天性,这才是最佳的审美境界和创作状态。所谓天机自动 、天籁自鸣等均含此意。如

12、宋代草虫画家曾无疑称: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也?此与造化生物之机缄盖无以异,岂有可传之法哉! (见宋罗大经鹤林玉录卷六)”10“以天合天”实际就是我们所讨论的“物化” 。由此可见“物化”与“天人合一”的关系。在前文的分析中有很多例子可以用来论证,如“庄周梦蝶” 、 “游濠梁鱼之乐” (庄子) 、 “文与可画竹” (苏轼) 、 “施耐庵写人” (金圣叹)等等,都极具“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和审美意味, “天人合一”是“物化”理论产生的哲学与美学依据。参考文献:1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 梁 刘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1).2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北京:人民出版社,

13、1997,5.3周均平著.美学探索.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8(1).4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王国维.人间词话(修订版).滕咸惠校注,齐鲁书社,1986(1).6朱恩彬.文坛百代领风骚儒家的文学精神.花城出版社,2003,12(1).7孟子,战国孟轲著,东汉赵歧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8论语,先秦孔丘著,英韦利英译,杨伯峻今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9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0乐记译注,吉联抗译注,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11王朔.他们曾使我空虚.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9,7(影响我的 10 部短

14、篇小说)12山谷诗集注,宋黄庭坚著,任渊、史容、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3吴建民.评古代审美体验论中的“物化”说.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3).14李舜臣.论“化境” .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The Philosophical and Aesthetic Basis of Materialized Features and its TheoryWang YanlingAbstract: Materialization and material assimilation are both an important cat

15、egory in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s and an essential method of creating thoughts. Materialization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of creating subjects and objects, which is the top level of cultural art. The general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on materialization will be helpful to promote the relation unders

16、tanding with significant value. The paper only explains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materialization and its philosophical aesthetic features of materialization and its philosophical aesthetic basis to make a little study on material category.Key words: Materialized,Aesthetic features, Theoretical basis 收稿日期:2006/10/09作者简介:王燕玲(1982 年) ,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